分享

你不上镜的心理学解释:你永远比镜子中的自己丑30%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总感觉镜子中的自己比照相时好看,有人甚至提出,你永远比镜子中的自己丑3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首先,这种差异性是的确存在的,从镜子中看自己,就像是自带“美颜滤镜”一般,其实,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了诸多认知心理学规律。

动态优势
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动态的视频比同一个视频中的截图更好看,这个现象引起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罗伯特·博斯特(Robert Post)的注意,他带领他的团队经过研究最终证实:一个人处于动态的吸引力要大于处于静态时。
同理,当我们照镜子时,我们总会不断地做出动作,调整不同的角度,以方便观察。而在动作姿势的调整中,人的面部表情也不是固定的,因此我们会观察到很多静态图片所没有的丰富内容,因此会觉得自己本人比未修图的照片更好看。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不上镜”的类型,他们普遍不能很好掌控自己的面部微表情,因而无法呈现出自己最好看的一面,这些人可能会对此感到自卑,认为这是一个缺点。但是反过来想,如果别人与自己面对面,就能发现你本人的“颜值”要比之前照片中看到的更好,而这往往更能给对方带来好感,因为他们所看到的你好过他们的预期值。
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Aibote meila)曾提出一个公式中:人与人之间交流中展示的全部信息=7%语言信息+38%声音信息+55%肢体语言信息。且不论这个理论的正确性,我们留给他人的印象绝不只是我们的外貌,因此,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中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往往要好于线上交流。

自我取悦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urism)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Edward Lee Thorndike)认为,光环效应是一种人的主观意识影响自我认知的现象,在人们照镜子时,总是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美化”,以获得更好的观察体验。
由于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人脸面部轮廓、阴影等方面会出现变化,因此对于拍摄而言,一个合适的环境十分重要,但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具备足够合适的光源,因此,除非在专业的摄影棚中,平日的照片中的自己看上去总会比本人差上一点。
同时,由于“光环效应”的存在,我们照镜子时,大脑在视觉信息的处理方面会适时作出一些调整,让自己感觉镜子里的形象更有魅力。毕竟,更好的形象能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因此光环效应也可以看作是大脑“自我取悦”的结果。

左脸效应(Left Face Effect)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区,不同的半区拥有不同的侧重功能,大脑右半区主要负责直观的、空间的、几何的、形象的思维,左半区则主要负责语言、记忆、逻辑、情感等方面。因此,在涉及到形状、色彩的面部的识别分析上,大脑右半球会更加擅长。
科学作家山姆·基恩(Sam Kean)提出了“左脸效应”,他认为,由于左右脑分工不同,导致受右半区大脑控制的左脸拥有更强的表情控制力。生活中,许多人拍照会习惯性露出左脸,因为在我们大脑的潜意识里,左脸比右脸更具有表达性,也更能展现一个人的魅力。
同理,我们在照镜子观察自己时,更倾向于保持露出左脸的姿势,因此,我们也会觉得镜子里的自己更好看。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颜值没有镜子中那么高,也没有照片里那么低,而是居于他们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无法对自己的长相有一个绝对客观的认识,因为在我们感受到图像之前,“偏心”的大脑已经帮我们处理过一次了。
不过,要想看到最接近自己真实的样子,最好的做法就是站在离镜子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保持周围有充足的自然光线,这样一来,我们既能够减弱“光环效应”的作用,又能保证充足的光源,看到的自己也就更“客观”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Decoding of Inconsistent Communication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