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想要看懂一个人,浏览下他的朋友圈就够了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新的聚集地,而朋友圈是所有聚集地中最大的“广场”。
因为背靠微信,朋友圈也成了人们最常使用的社交分享平台之一。
企鹅智酷曾进行过一项以7000人为样本的调查:
你每天会刷多少次朋友圈?如果答案是30次左右,那也就是平均水平而已。根据统计,一个微信用户平均每天要刷30到40次朋友圈,而一次的时长是五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
76%的调查者说,自己有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信息的习惯,而其中的四分之三,会把以熟人关系为主的朋友圈,作为自己分享时的首选。

美国心理学教授山姆·高斯林在《看人的艺术》中告诉我们,想观察一个人,网络空间甚至能提供比物理空间更多的信息量。小到网名、个性签名、电子邮箱下的落款、微博几十字的个人介绍,大到微信朋友圈、博客等各种能够发布感想和文章的社交平台,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在网络上几乎可以被一览无遗。
而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就能大致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和性格。

自恋——我们为何那么爱自己

一个人拍张自拍,分享到朋友圈,这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这个人把照片修得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认识,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欣赏。

《自恋时代》的作者简·腾格认为,在社交网络分享过度修饰的自拍,是一种自恋的行为,自恋的危害很多,这些危害可以被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自恋会让人崇尚虚荣,二是自恋会让人们的自我认知发生错位,三是自恋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
自恋者的一大特质,就是爱慕虚荣、崇尚物质心理学家蒂姆·卡塞尔发现,自恋者崇尚虚荣和物质是有代价的,这里说的代价就是快乐。
自恋者总想去购买那些能彰显他们身份地位的商品,比如跑车、珠宝、豪宅,他们买这些东西,与其说是自己真的需要,不如说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些人不惜疯狂贷款,也要在“看起来更有钱”这个比赛中战胜邻居。不过,战胜邻居的快感也就是那几分钟,但账单带来的经济压力,随后导致的焦虑情绪,却可能长时间地影响自恋者。
自我认知,也就是对自己的认识。自恋者普遍都十分自负,认为自己无可替代。为了维持这一虚假的形象,他们就要抓住一切机会彰显自己

一项科学研究就调查了100多家美国公司的 CEO,想看看这些人身上的自恋特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CEO 越自恋,对公司现状的判断就越不符合实际,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就会越大。
自恋者的人际交往模式其实很简单,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一切都需要围着他们转。心理学上管这种现象叫做自恋型社交障碍
自恋者建立起的人际关系是非常脆弱的,因为所有关系的前提都必须是别人尊重他、赞美他、甚至崇拜他。
这样一来,一旦周围的人对他表示出哪怕一丁点不满和批评,自恋者都会采取强烈的敌对反应,比如否认、辱骂甚至是暴力,因为他们本身的占有欲和自大感不能容许一点质疑。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自恋时代》的作者是两位美国的心理学家,其观点也主要针对美国文化。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美国人对自拍的要求都是真实,有一次苹果手机给自拍加了默认的美颜功能,反而遭到美国消费者的抵制。
而在中国,智能手机已经将美颜作为了一个卖点,属于必备功能。这并不能说明中国人比美国人要自恋,只能说明双方文化不同。
不过,如果一个人发的自拍严重与本人不符,我们就要考虑下对方是否真的是个自恋的人了。

焦虑——以有涯学无涯

吴伯凡在《日知录》中提到过“伪学习”的概念:
偶尔在朋友圈晒一晒自己的学习成果满足下虚荣心很正常,但如果一个人经常晒不同的学习记录,而且每次学习持续的时间很短,那他就很可能是因为焦虑而学习了。

当我们拿着手机躺在床上,浏览朋友圈的时候,你会时不时发现新鲜的东西,其实那是旅游的心态,这个课程不错,7天掌握心理学?赶紧看一下。
当看到这些吸引人的知识时,你自然会有一种将它纳入你的记忆中的欲望,于是你点了进去,听了几节课,顺手发了个朋友圈,这个时候你获得了某种快感。
为什么会有快感?是因为你有知识焦虑,你有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的匮乏感,你也有一种隐隐的恐惧,这样的行为只是缓解了你的焦虑而已
严格地说这不叫学习,因为你并没有体会到一种危机感、挫败感,你没有在做一件事情、解决一个问题,你只是觉得新鲜而已。你把这种东张西望,以及在东张西望当中获得的某种新鲜感当成是学习 。
一段时间下来,你发现你学习几千条这样的信息和知识。实际上这些东西回头看时,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学习的,这些东西看似跟你相关,实际上跟你毫无关系。

这有点像女士们买衣服,不停地购置,不过就是让自己的衣柜增加了一些你几乎从来不会穿的衣服。有一天你打开衣柜时,都会吃惊,我什么时候买的这件衣服?

完美——我的人生害怕错误

那些不轻易发朋友圈的人,每次发朋友圈之前反复检查,思考用词和语法,这些行为反应出来的是他们谨小慎微、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伯恩斯曾给出过完美主义的定义。
所谓完美主义者,指的是一些拥有无法达成的非理性目标的人群。所谓的非理性目标,说白了就是超出了他们能力范围的目标,完美主义者会不断强迫自己去完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在这种执念下,完美主义者自然就活得很累,而且很难快乐,因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有没完成的事。
哈佛幸福课的老师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超越完美》中,对完美主义进行了剖析:
对失败的恐惧,是完美主义最核心的问题
面对一件事情,完美主义者最关心的是怎么才能避免跌倒和犯错误,这就导致他们总想让现实符合自己的预期,但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们会认为这种努力就是徒劳的。
这时完美主义者们就会因为害怕,避开挑战,远离一切可能存在失败风险的事情。这样的话,他们就会陷入一个怪圈儿:因为害怕失败,不敢面对,所以就更加容易失败。就算是硬着头皮去做,一旦真的失败了,他们就会彻底崩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