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你经常将这3句话挂在嘴边,说明你根本不会聊天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社交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严格意义上研究的就是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的心理变化和思维惯性,是一门较为成熟的心理科学,研究相应心理便于人们了解彼此。
在社交心理学的范畴中,语言是一项社交基本能力,但是由于语言能力于个人也有显著的差异性。
有的人侃侃而谈,给人的感觉大方得体;有的人莽撞失礼,让人觉得被冒犯。
那些不会聊天的人,经常说这三句话。
一、“你就是想太多了”
这句话的使用场景往往是对方有自己不理解的,需要你出谋划策的问题,希望你能说出与他心理预期不同的答案,这个问题可能是有关于家庭的、爱情的、工作的等等问题。
成人所提的问题都具有目的导向性,提问的人已经处于被负面情绪包围的情况,急需你的理解和安慰。
倘若用“你就是想太多了”回答他人,一方面从源头上堵住了对方情感宣泄的大门,同时也会让本来就情绪低落的对方陷入更危险的情绪漩涡。

事实上,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是独立的、具有复杂性的,当问相关问题的时候,对方已然陷入了泥沼里,“你就是想太多了”会让对方加深自我怀疑,从而质疑自身的处理能力。
更最重要的是第一次的倾诉被打断甚至不认可之后,往后的倾诉渠道便有可能不通了。
其实这种渠道是相互的,这次你拒绝了他人的情愫,下次就是他人无视你的求助。
并且既然是朋友有求于自己,我们最起码要做到的就是倾听,倾听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环节,通过倾听陪伴朋友度过一个情感低谷,这在朋友的心中是非常值得感激的。
换位思考,倘若自己也陷入了桎梏,自己在倾诉时朋友回一句“你就是想太多了”我们会怎么样呢?

二、“所以呢”
“所以呢”三个字等同于英文中的“so?”
结合语境,无疑是将话题聊死的言语排行榜桂冠之一。
格拉瑟在《选择理论》中提到:即使大多数人看到的视野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感受到的客观实际可能大有不同,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
有的人喜欢城市的车水马龙,有的人喜欢乡村的炊烟袅袅,有的人喜欢熙熙攘攘,有的人喜欢安安静静。
“所以呢”带有主观意识的不在乎,不在乎是寡淡人际的言语利器,使用需慎重。

实际的人际交往中,他人会与我们分享人生中的趣事或者委屈的事情,分享有趣的事情是想与你一同欢笑,分享委屈的事情也不一定需要你的帮助,只是想要与你倾吐一下内心的不顺。
而“所以呢”等同于“我并不对该话题有兴趣”,也等同于自己不理解别人为什么反应这么大。
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同理心,在对话中没有共情的能力,这样交流下去会使两个人都感受到尴尬,也会逐渐失去对方的好感度。

三、“我这是为了你好”
这句话多见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所说,短短的7个字用于不同场景经常使人内心不适却又无力反驳。
看似善意的言辞为什么给人带来无尽的压力?
美国心理治疗学家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在《选择理论》中提到,没有人喜欢在一段人际交往中被他人控制,不管对方的出发点是否真心为自己考虑,只要对方越想控制你,你就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跑的更快更远,结果必然是彼此的关系逐渐岌岌可危。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毕竟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即使生长的环境一样,遭遇的事情一样,对同一案例依旧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于他人的思维根源。
其他人可能年长,阅历多,希望你少走一些弯路,但是没经历的人始终秉持着试一试会有所不同的观念,听不进去劝,又或者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走出不一样的人生。
人还有叛逆心理,当一个人居高临下的命令自己时,即使心里知道他是正确的,身体也不愿意行动,言语上还要唱反调。
所以换位思考,自己不愿意听的话也尽量不要对他人说,毕竟人生该走的弯路一步也不会少。
如果你曾在交流中说过这三句话,那么你就要慎重思考一下了。
倘若只单方面倾诉而忽视别人的诉求,身边的真心朋友只会不断流失,最终活成一个孤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