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母子连心”,用来形容母亲和孩子心有灵犀。其中,母亲是主体,孩子是客体。从遗传学的层面来看,母子连心实则属于一种正常现象。孩子在母亲子宫内时,并不能算作真正的孩子,只能被称为“胎儿”。但是,孩子在胎儿时期,也依然可以察觉到母亲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起伏。或许有些时候母亲自己也并未有所察觉,可他们却能够敏感的发现。即便孩子脱离了母亲身体,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存在,可是他们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依旧保持与母亲同步的心跳。 
心跳同步以色列的遗传心理学家开展了这样一个研究实验:他们选择抽取了40多位生产不到五个月的母亲,并将心跳探测仪分别绑在母亲和孩子的身上。经过反复的实验后,他们得到一个结论,三个月左右的婴儿依然与自己的母亲心跳同步。非但如此,当那些母亲的情绪有所起伏时,孩子也能够感应到。比如:当母亲的面上挂满笑容,十分和蔼可亲的时候,孩子也好似能够察觉到一般,立马就会和母亲的心跳同步。 加拿大的心理学家也曾开展过类似的研究,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母亲能够通过眼睛与孩子实现母子连心。由于母亲看待孩子的目光十分慈爱,所以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和温暖,致使他们受到一定的刺激,这种刺激是正向且有益的。孩子大脑中的激素浓度升高,因此,出现这种情况也不令人意外。生理因子和微嵌合细胞世界著名的顶尖研究型大学——华盛顿大学,其遗传学研究中心也曾传达过相似的论点,经过对大脑结构的分析发现,女性的大脑区域当中,有她们自己的生理因子,也就是男性胎儿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并且,在其中还发现了一种特别的微嵌合细胞,且拥有时间很长。这意味着胎儿细胞是可以通过胎盘游离到母亲的身体之中。研究者们纷纷认为微嵌合细胞和生理因子的存在,是可以证明母子连心的。 举个例子:孩子和母亲在玩闹时,当孩子即将摔落的前一秒,母亲们好似可以感觉到一般,总能及时地抱住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下意识的,存在预见性。例如,原本正在沉睡的母亲,当孩子即将醒之前,也总是能够提前醒来。有不少母亲曾向我们倾诉:她们觉得做一个母亲真的很难、很苦,从产下孩子那天起,就不得不天天操心,为了孩子消耗了自己太多的精力。晚上,当孩子蹬掉被子的时候,需要及时为他盖上。这些充满预见性的下意识行为,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和本能。
遗传心理学观点在遗传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孩子必须交由母亲来照顾,由于孩子在出生前,与母亲的共处时间最长,也有着一定的亲密基础,并且,母亲和孩子之间也有着某些难以言说的心意相通。母亲才能够及时地感知孩子的情况,无论是身处危险还是有所需要,只有在母亲的照顾下,孩子才可以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与此同时,有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观点:母亲在孩子一岁半之前,是他们最重要的代言人,而当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他们的教育世界中才出现父亲。 综合的教育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也能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良好的生活。希望孕妈们能够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母体的情绪太过不稳定也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使他们变得躁动不安,胎动也会增加,严重者甚至会使胎儿缺氧。母亲和孩子之间始终都有理不清、剪不断的羁绊,所以会有这样令人惊奇的现象出现也并不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