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基本国策之一,从1971年到现在已经推行了30多年。实行计划生育确实将我国的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生育力变低、人口老龄化、适龄劳动力减少,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2013年12月,第1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定》,于是中国跨入“二胎政策”时代,但是政策出台之后人口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生育状况在开放二胎政策以前,人口学专家普遍认为二胎政策的开放会导致人口大量地增加,从而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生育率,并且一部分解决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但是从2013年11月起,截止2014年年底,全国只有106.9万对夫妇申请再生育,二胎政策看起来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媒体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如果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决定再次生育二胎,那么二胎将会再次面临着生产升学,就业的经济压力与成本。人们纷纷表示“养不起”。另一方面,家中很多孩子会反对父母生育二胎,他们认为,父母如果生了二胎就不会再爱自己了。这种缺乏安全感也是父母对孩子心理状态照顾不足的体现。如果父母连一个孩子都照顾不好,又如何有更多的精力去养育两个孩子呢?“缺钱”正在榨干中国年轻一代。经济人假设:最少的付出,最大的收获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关于是否生二胎,大多人都会考虑到现实利益,倾向于做一个更加理性的人。有了二胎可以带来的好处是:家庭中更多的欢乐、满足自己又一次做父母的权利以及在老年人得到子女更多的照顾。但生二胎也意味着面临更多的金钱、时间与精力,父母也需要操更多的心,这会导致父母经济上与精神上的压力增大。当两者权衡了之后,很多家庭会认为生二胎带来的弊大于利,所以选择只抚养一个孩子。并且在当今社会生活花销越来越大,货币贬值也越来越厉害。生一个孩子又要面临着高的房价、高的物质开销、高的学费,很多父母不得不更加辛苦工作。这有可能会降低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与成员幸福感水平。在儿童时期,孩子从父母那里所学习到的早期经验对成年后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极大地影响子女人际交往、以及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如果在早期经验中,父母对孩子没有充分有效的陪伴,孩子很难感知到父母的存在,那么孩子的安全感水平低,社会适应等方面会出现问题。关于二胎的态度问题在现代社会生育意愿普遍低下,人们受到社会中经济社会风俗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生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多生转化为少生,早婚早育也逐步到晚婚晚育。“晚生,优生,幸福一生”的标语也深入人心。在生育动机上,养儿防老已不再是生儿育女的主要因素。人们开始重视子女,把生育小孩带来的情感收获作为重要考虑因素。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是哈佛大学教授H.莱本斯坦在1957年发表的《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因素》中明确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边际孩子即一个家庭中的最后一个孩子,因为不同家庭对孩子期望不同,所以会通过对其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衡量,来决定是否生育家庭中的下一个孩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习惯了单单养育一个孩子,并且明白在养育孩子中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在二胎政策开放之后,很多人还是觉得只生一个比较好。这种态度慢慢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让人们认同了单孩对家庭带来更多的好处。所以当人们慢慢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与态度相互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