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岁之前,一定要给自己留2条后路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所谓后路,便是有回旋之余地,当遇到挫折时,不至于走投无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崇尚破釜沉舟,不给自己留后路,以激励自己奋勇前行,不至于瞻前顾后。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机能以及认知能力都在不断地退化,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意外情况。
例如事业的崩塌、疾病的侵袭等等,这时我们解决问题已经远不如年轻时那样得心应手,因此在60岁之前给自己留点后路是非常必要的。
谈到老年人的后路,人们就会想到经济保障,诚然,经济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经济,就谈不上养老,但这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一下60岁的老人应该给自己留怎样的后路。
首先是对生活的控制感。
这种控制感指的是老年人对于自己能够控制环境、有能力改造环境的主观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越来越差,不可避免地会在很多生活领域中感受到挫败感。
年轻时喜欢的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此时的他们已然不能再挥洒汗水,只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别人的比赛,眼里尽是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这种对生活的不可控感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总之,年轻时能做到的事现在做不了,老人就会感到非常苦恼。
因此,给自己留一条控制环境的后路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改变自己挥洒汗水的方式,从运动场上转移到文学上,通过写一些文章来表达自己对于某项运动的独特理解。
还可以陪孙子一起玩,将自己深刻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传授给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老年人的心理发展并未停滞,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必须换一种方式发光发热。
之所以说这是一条后路,是因为很多老人并没有注意到原来自己还可以通过很多方式继续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整日郁郁寡欢,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感觉自己正在一步步迈向死亡。
因此在60岁之前,老人必须给自己留一条重获控制感的后路。
其次是梦想和兴趣爱好。
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很多老人的生活比较单调,下棋、看电视、散步、喝茶是老年人的标配。但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迟早有一天会让他们感到厌倦。
其实老人也跟年轻人一样,渴望被后代关心,也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充实自己,因此单调的生活并不能保证老人的身心健康。
他们必须给自己找一条有趣的、有意义的、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的后路。
例如将自己年轻时的兴趣爱好发扬光大,从中找到其他的乐趣,或是制定一个新的人生目标,并用余生努力实现它。
唯有如此,老年人才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只能拖儿女后腿的人,才会精神饱满、怀着对明天的憧憬而生活,无论对于家庭还是老年人自己,这条后路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此外,之所以说梦想和兴趣爱好是一条后路,是因为现在很多老人没有梦想,他们认为自己行将就木,只能靠儿女生活,他们自己不相信自己,因此在他们看来,梦想这种东西是只有年轻人才能拥有的。
但实际上老年人也能有梦想,也完全有能力去实现梦想,例如袁隆平,一把年纪却始终心系人民,常常亲自下田查看水稻生长状况。
此外还有很多60多岁的人活跃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他们都是有梦想的老人,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还有很多老人失去了兴趣爱好,他们感觉做什么都没有动力,生活失去了乐趣,他们不主动创造条件去放松自己,面对后人的建议,他们也提不起精神,这便是没有了年轻时的兴趣爱好。
实际上这是很危险的,心境的消极会加速衰老,不利于身心健康。
因此,总的来说,60岁之前,人们一定要给自己留下重获控制感、重新确立梦想、坚持兴趣爱好的后路。
这不仅可以让你的老年生活不那么无聊,还能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