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从来都不撒谎的人。因为谎言也是构成这个社会的一部分,它早就成了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必需。 其实,说谎的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弱者,如果一个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任何时候都能判断出什么事应当公开做,什么事应当秘密做,什么事应当半公开半秘密做,而且深刻地了解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那么这种人是非常有智谋的。 不过对于一个不具备这种洞察力的人来说,他就不得不经常依靠谎言骗人,从而成为一个骗子。 声音是了解一个人性格的重要凭据,通过倾听对方的说话速度和语气,就可以大致知道一个人的性格。 FBI指出,人类生活在这个社会,有时为了某种需要,或者有难以开口的事情,经常有想要隐瞒自己的真正思想情绪的情况,出现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状态。一位资深联邦探员还说过,人们几乎在学会说话的同时,就学会了撒谎。小时候为避免斥责而撒谎,长大后撒谎的动机就更加多种多样了。 闲谈之中找破绽 谎言的言语形式并无特殊之处,它们的形式是符合语法与逻辑结构规律的,因为谎言由于其欺骗的目的,都是经过充分思考而产生的,似乎都能自圆其说。 FBI在对新探员进行破慌培训的时候,经常提醒他们,谎言的破绽既然不在形式上,那么其破绽就是在内容上。谎言内容的基本特点是不真实,即所说内容都是编造出来的假象,并以此将真相掩盖。所以如果要证实谎言内容的不真实性,寻找谎言内容的破绽是基本途径。 有一个穷人找到汉米尔顿说:“咱们穷人真是难啊!昨天我到一家饭馆门口站了一会儿,那店老板说我闻了他饭馆里的饭菜的香味,叫我付钱,我当然不给。他就到法院那里告了我。法院决定今天判决。你能帮我说几句公道话吗?”“行,行!”汉米尔顿一口答应下来,就陪着穷人去法院。 店老板早就到了,正和法官谈得高兴。法官一看见穷人,不由分说就骂道:“真不要脸!你闻了店老板饭菜的香气,怎么敢不付钱!快把饭钱算给店老板!” “慢着,法官!”汉米尔顿走上前来,行了个礼,说道:“这人是我的兄长,他没有钱,饭钱由我付给店老板好了。”汉米尔顿一边说一边从腰里掏出一个装铜钱的小口袋,举到店老板耳朵旁边摇了几摇,然后问店老板道:“你听见口袋里响亮的声音了吗?” “什么?哦,听到了!听到了!”店老板说。 “好,他闻了你饭菜的香气,你听到了我的钱的声音,咱们的账算清了。” 汉米尔顿说完,拉着穷人的手,大摇大摆地走了。 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就等于吃了饭菜,因而就要付钱,这就是店老板敲诈穷人的谎言。但是因为他故意把饭菜和饭菜的香味混为一谈,这就是店老板言语上的破绽。汉米尔顿就是从这个破绽出发,让对方听到他口袋里铜钱的声音,然后说明已经付清了饭钱,针锋相对,以毒攻毒,巧妙地揭穿了对方的谎言,使之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在FBI工作期间,常常会遇到一些犯罪嫌疑人想通过说谎来为自己脱罪。 有一次,我抓了两个正在接头的毒贩。在依次审讯他们时,他们都说他们只是朋友之间的见面,但是,当我问他们是否知道对方的名字、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家庭住址的时候,他们两人的答案就不一样了。于是,我抓住这些破绽,揭穿了他们是朋友的谎言。他们后来看抵赖不住,只好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虽然有些事,人不知道真假,也不知道是否存在,但是只要知道找出其言语内容的破绽,就可以达到识别谎言的目的。 FBI的老探员们经常提醒新人,想知道一个人是不是说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说话,让他不停地说话。因为只要对方开口说话,就会流露出很多有用的信息,我们就可以充分地去剖析这些信息,从中找到对方的破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东条英机出任日本首相,但因为此事是秘密决定的,所以很多记者都很想提前探测到秘密。其中有一个聪明的记者,在研究分析了大臣们的心理之后发现,大臣们不会说出谁将出任首相,但只要问题提对路,就能得到答案。于是他向一个参加会议的大臣提了一个问题:这回出任首相的是不是秃子? 因为当时有三名候选人,一个是秃子,一个是满头白发,一个是半秃顶,而东条英机就是那个半秃的。在看似无意的闲谈中,虽然这位大臣没有直接回答出具体的答案,但聪明的记者还是从大臣思考的瞬间推测出了答案。因为这位大臣在听到问题之后,一直在思考半秃是否属于秃子的问题。 在FBI的一位同事曾说过,分析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破绽不局限于他的话题上,也不存在于他对于话题的展开方式上。比如在聚会上,大家正谈论某个话题,突然有人竟然不顾别人的谈话,突然插进毫不相干的话题,这就意味着他可能在回避刚才的话题。 有的人在和别人谈话时,喜欢把话题扯得很远,让你根本搞不清楚他到底想说什么,或者不停改变话题,把你绕得七荤八素。这就说明这个人心里有着戒备,并且胆怯,因为他害怕一旦谈话主题的掌控权落到你手里,他就会处于被动地位,怕被你问到他害怕触及的话题。这一类人表面上好像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家伙,他们思维敏捷,反应速度快,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强。但也从侧面告诉我们,这一类人其实是处事圆滑世故,为人老练,而他们在大多数滔滔不绝的时候,其实嘴里是没有真话的。 FBI的学习课题里还提到,经常使用如“嗯……还有……”“这个……”“那个……”等句式的人,表示他的话不能有条理地进行,精神混乱,思考无头绪,思绪无条理。而且当他们用到这些词语句式的时候,往往是在避重就轻,制造一些假象去欺骗、糊弄他人。 从说话方式看对方个性 FBI在侦破谎言的教程中,最重视的就是从细节入手。据FBI的犯罪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往往是其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每一个人的说话习惯都不尽相同,经过统计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语言风格与其行为模式有直接关联,有时候可以利用这种关联识破其所说的话是谎言还是实话。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一个人的交谈,细心分析之下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对方的伪劣与真诚程度,以下六种人,是FBI在经历了多年的研究后总结出来的最容易说谎的人。 不同的人说话也不同 1.华而不实者 这种人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初次接触的时候,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知识丰富,又善于表达的人才,让人感觉不错。 但别被他的话语迷惑了你的判定能力,你必须冷静地分析他是不是华而不实。华而不实的人,往往都很善于言谈,而且能将许多时髦理论、名词挂在嘴上,迷惑许多识辨能力差、阅历浅的人。事实上,这种人看起来吹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对任何一件事都说不到点子上。 2.貌似博学者 FBI心理学教授告诉我们,其实这一类人多少有一些才华,对各类知识也多少懂一点,但也只是泛泛而谈。博而不精,看似博学多才,实际上只是略有涉猎,根本不能胜任某项具体的工作,或者真正精通他口中所说的知识。 貌似博学者也学过一些知识,兴趣爱好也都还广泛,对各类知识都有好奇。但坏就坏在这种人对什么都感兴趣,而且又自恃聪明,对什么都是一知半解。当然也可能是他出于环境限制,还没能更上一层楼,去学习更精专、更广博的东西。不过,这类人毕竟是所学有限。像这一类人,就容易用貌似博学而招摇撞骗,谎话连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