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悬解》痰饮篇,提纲六条

 谷山居士 2020-08-14

痰饮四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心下火位,而留饮居之,是寒水之凌君火也。太阳寒水之经,行身之背,其人背后寒冷,正对心位,其大如掌也。

  留饮即痰饮之停留者,上自心下,下到小肠,停留不散,是谓诸饮之宗,如水木之源本也。自此而流于胁下,则为悬饮,归于四肢,则为溢饮,结于胸旁,则为支饮,是诸饮之支,如水木之支派。

论;此是重申痰饮之义。

痰饮五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

  足少阳之经,自缺盆而入胁里,足厥阴之经,自小腹而布肋胁,胁下痛引缺盆者,饮阻少阳之经,经气不舒,故痛引缺盆。咳嗽则经脉振动,是以痛甚。此痰饮之流于胁下而在肝胆之经者,所谓悬饮也。

论;此是重申悬饮之义。

痰饮六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1 饮阻窍隧,肺无降路,津液凝滞,故短气而渴。湿流关节,故四肢历节而疼痛,此饮之自胸膈而流四肢,所谓益饮。

论;此是重申溢饮之义。(此与呕吐陈皮汤,手足厥逆相近)

痰饮七

脉沉者,有留饮。

1 火浮水沉,自然之性。沉为阴脉,水寒土湿,停瘀为饮,故有留饮。

痰饮八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悸,必有伏饮。

1 膈上病痰,肺气壅满,喘满咳吐;发则寒热者,此是肺气失敛,营泄则发热,营为卫之根,卫虚则恶寒。太阳之经,行身之背,逆而不降,经气壅迫,故脊背疼痛。胃逆则脾陷,肝木抑遏,陷于水位,是以腰疼(肾位于腰,是谓水位),肝窍于目,肾主五液,入肝为泪,木郁风动,肝液升泄,故目泣自出,此也是太阳寒水上逆也。太阳之经,起于目内眦,寒水不降,则目泣自出。风木摇荡,隧路梗阻,故心里振振润悸(此同半夏麻黄丸病理)。如此必有伏饮,缘饮伏湿旺,土木双郁,是以见证如此也。

论;伏饮者,即上章脉沉留饮之义。

2 膈上病痰,肺逆则喘,胃逆则呕。发则寒热者,此是少阳不降,经气之郁,则发寒热,观旋覆花汤,江尔逊老中医自治医案,即是此寒热之理,膈上病痰。而此背痛腰痛者,当是掣痛之义。目泣自出者,太阳寒水上逆也,太阳经起于目内眦,胃逆不降,则寒水上逆。痰饮内阻,木郁则冲悸。

痰饮九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虚。脉偏弦者,饮也。

  夫病人者,阳虚湿旺,火升作渴,饮水一多,不能消化,水停心下,内阻肺气,必暴生喘满。“凡”土虚食少而水饮多,水停心下而阻格,甚者肝气郁冲则心悸,微者肺气不降则短气。水旺木郁,则脉必弦。弦为木气,应见于左关,若两关双弦者,是水寒土湿,木气不达,乙木郁于左关而不升,甲木郁于右关而不降,此皆大下后之虚脉,若一手偏弦者,此必饮邪之偏在一方,郁其木气也,盖饮泛土湿,木气必郁,生气不畅,故见弦象。左偏弦者,饮在脾土,右偏弦者,饮在胃土也。双弦者,即偏弦之重者。微则偏弦,甚则双弦,实同原也。

论;厥阴十九,厥而心下悸者,水饮停留,阻经脉往来之路,木郁冲突也。痰饮六,肺气不降则短气。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学中医,读黄元御,不走变路

学伤寒,读黄元御,一脉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