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知识之一

 浅墨言紫 2011-06-22
阴阳学说
阴阳对立

阳-天、昼、外、动、热、男、气、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等。
阴-地、夜、内、静、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弱的等。

阴阳互根
对立着的两面,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阴阳消长
阴阳对立、依存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不断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变化中。

阴阳转化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性:
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四肢为阳,躯干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器官的功能属阳,形体属阴。


五行的相生相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生相克,不是绝对的。相生之中,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克生。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眼、舌、口、鼻、耳、前阴、后阴)、五志等,连结成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包。


五脏
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包络:亦称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围的一层衣膜,膜上分布着明显的脉络。护卫心脏,传导心主的命令。
肝:肝藏血。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主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与喉咙、声音有关。(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肾:藏精气,主生殖,发育。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主水。主纳气。 主骨、生髓、充脑,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司二阴。
命门:部位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肚脐后面遥遥相对,脊椎骨上面)。命门即是肾阳, ‘肾无此即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即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 脾胃无此则不能蒸化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 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

六腑
胆:附于肝,与肝相连,和肝共同发挥疏泄作用。胆内贮藏〝精汁″(胆汁)。因胆汁清净,又称为〝中精之腑″。 临床上对惊悸、胆怯、失眠,多梦等证,常由胆来治疗。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连小肠。分上、中、下三部。上口为贲门,称为上脘;下口为幽门,称为下脘: 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主要功能是受纳和熟腐水谷。
小肠:上连于胃,下通大肠。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吸收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华部分, 归之于脾,转输五脏。同时将糟粕中的水液,渗入膀胱,杂檅下送大肠。小肠的功能,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中。
大肠:上端接小肠,交换之处称阑门;下端为肛门。生理功能是传泻糟糪粕。
膀胱:位于小腹,接受由肾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三焦:上中下三焦的总称。因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脏器,而是人体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脏腑的概括, 有〝孤腑″、〝外腑″之别称。主要功能是运行水液,敷布原气,主持诸气,司人体气化以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变, 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变,下焦病主要指肝肾的病变。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消化功能在胃、小肠与胆的协同作用下完成;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肠,同时与大肠、三焦也有关; 排泄功能则在膀胱、大肠和三焦共同作用而完成
 
病因
发病原理
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正气)和外界环境(各种致病因素,即邪气)相互斗争中,邪气处于暂时的优势。

致病因素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伏气)
疫疠: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来致病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气候的特殊变化及环境卫生不良。
七情:

喜:喜乐过度影响到肺。
怒:不独伤肝,亦可伤及其他脏器。
忧:忧伤肺,亦能伤脾。
思:思虑伤神(心),也能伤脾。
悲:伤心,也有因内脏发生变化,而后产生悲哀症状。
恐:伤肾。肾藏志,心藏神,血不足则志歉,志歉则易恐,恐则神祛。
惊: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饮食和劳逸
房室不洁:**过度,损伤肾中所藏之精气。
创伤和虫兽伤害。
虫积:因饮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以及油腻肥甘之品,致湿停热生,酝酿生虫,久而成积。或误食污秽不洁的食物所致。
中毒:毒蛇猛兽,饮食中毒,药物中毒。
遗传。
痰饮:内脏功能失调,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性产物。一般以质稠浊的叫痰,清稀的称饮。
瘀血:又称蓄血,因气虚、气滞或血寒等原因,使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瘀血形成后,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诊法
望诊

望全身
望神
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望色
色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以鲜明、荣润、含蓄为佳。
望形体
观察病人体质强弱和体形的肥瘦,以及头、背、腰、膝、骨的异常表现。有〝肥人多湿″,〝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瘦人多劳嗽″之说。
望姿态
观察病人坐、卧、行、立的动态。

望局部
望头面部
头、发、面、目、鼻、耳、口、唇、齿、咽喉、颈项。

望躯干四肢
胸、腹、背、腰、四肢、皮肤、二阴。

头:诸阳之会,内藏脑髓,是精明之府,为肾所主。
 
望舌
望舌质:神,色,形,态。
望舌苔:
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无根。
苔色:白,黄,灰,黑四种苔色。
望苔、质合参:
望排出物
望痰涎
望呕吐物
闻诊
听声音 - 语言、呼吸、咳嗽、叹息、呕吐、呃逆和嗳气
闻气臭 - 病体气臭、口气味、排出物气味。
问诊
一般情况
问主诉和现病史
对五味的偏嗜,也可测知脏气的偏盛偏衰:好食甘者脾虚,好食辛者肺病,好食酸者肝虚,好食咸者肾虚,好食苦者心病。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

问寒热
问头身
问口渴与饮水
问饮食与口味
问二便
问耳鸣、耳聋
问睡眠
问妇女病
问小儿病
问既往史、家族史和个人生活史
切诊
脉诊
六纲脉:浮、沉、迟、数、滑、涩。
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滑脉主虚证,涩脉主实证。
遍诊:应用不便,已不常用。切按全身可以触摸到的动脉,包括头(上)、手(中)、足(下)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
三部诊法:应用不便,已不常用。头部的人迎(以候胃气),腕部的寸口(以候十二经),足部的跗阳(以候胃气)。病情危笃寸口无脉时,常诊人迎、跗阳来断胃气的存亡。
 
按诊
按肌表:察寒热、察润燥、察肿胀、察疮疡。
按头颈
按胸腹:心下满而痛者为“结胸”,属实。心下满,按之濡软而不痛的为“痞气”,属虚。
按手足
手足俱寒:阳虚寒盛。
身热而手足不温:热厥证
身凉而四肢厥冷:寒厥证
手背热甚:外感发热
手心与小腹热甚:内伤发热
手心热甚于额者:虚热缠绵
额热甚于手心:表热
小儿高热指尖发凉:惊厥。
按腧穴:胆病可在胆俞出现压痛,肝病在肝俞和期门穴有压痛,肺病在肺俞可摸到结节, 胃痛可在胃俞和足三里穴有压痛。
 
 
四诊心法

(一)总纲

望、闻、问、切,为识病之要道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二)望诊

天以五行,人以五脏,化生五色,相生如环之常德。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五色生克顺逆,相兼合化之变色。
变色大要,生克顺逆,青赤合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色之本原,出于天,征乎人,五藏不病常色之诊法。
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上华面颐,肝青心赤,脾藏色黄,肺白肾黑,五藏之常。

四时不病常色之诊法
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色脉相合相反,生死之诊法。
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色脉相合,诊病新久难易之法
新病脉夺,其色不夺,久病色夺,其脉不夺,新病易已,色脉不夺,久病难治,色脉聚夺。

五色合五气之诊法  
色见皮外,气含皮中,内光外泽,气色相融,有色无气,不病命倾,有气无色,虽困不凶。

气色病至容状之诊法
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四时百病五藏五部五官五色生死之诊法
青如苍璧,不欲如蓝,赤白裹朱,血赭死原,黑重漆炱,白羽枯盐,雄黄罗裹,黄土终难。

五色合五官主病虚实之诊法
舌赤卷短,心官病常,肺鼻白喘,胸满喘张,肝目眦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五色合五部主虚实贼微正五邪之诊法
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类推。

上部候头,下部候足,中部候藏府,合五色主病之诊法
天庭面首,阙上候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
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五官五部强弱寿夭之诊法
庭阙鼻端,高起直平,颧颊蕃蔽,大广丰隆,骨骸明显,寿享遐龄,骨骼陷弱,易受邪攻。

五色随其所在,五官五部内部外部上部下部主部之诊法
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五色传乘官部之诊法
视色之锐,所向部官,内走外易,外走内难,官部色脉,五病交参,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五色晦明聚散,别久重新轻之病,易治难治之诊法
沉浊晦暗,内久而重,浮泽明显,外新而轻,其病不甚,半泽半明,云散易治,博聚难攻。

非常之色,诊人暴死之法
黑庭赤颧,出如姆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残汗粉,白色皆死。

见其色不见其病之诊法
善色不病,于义诚当,恶色不病,必主凶殃,五官陷弱,庭阙不张,蕃蔽卑小,不病神强。

肝病自病,虚实之诊法
肝病善怒,面色当青,左有动气,转筋胁疼,诸风掉眩,疝病耳聋,目视慌慌,如将补惊。

心病自病虚实之诊法
心赤善喜,舌红口干,脐上动气,心胸痛烦,健忘惊悸,怔忡不安,实狂昏冒,虚悲凄然。

脾病自病虚实之诊法
脾黄善忧,当脐动气,善思食少,倦怠乏力,腹满肠鸣,痛而下利,实则身重,胀满便闭。

肺病自病虚实之诊法
肺白善悲,脐右动气.洒淅寒热,咳唾喷嚏,喘呼气促,肤痛胸痹,虚则气短,不能续息。

肾病自病虚实之诊法
肾黑善恐,脐下动气,腹胀肿喘,溲便不利,腰背少腹,骨痛欠气,心悬如饥,足寒厥逆。

五色合五病顺逆生死之诊法
正病正色,为病多顺,病色交错,为病多逆,母乘子顺,子乘母逆,相克逆凶,相生顺吉。

色合二目之神,诊病生死之法
色生于藏,各命其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光晦神短,了了神足,单失久病,双失即故。

色合二目之色,诊病生死之法
面目之色,各有相当,交户错见,皆主身亡,面黄有救,皆红疹疡,眦黄病愈,睛黄发黄。

诊目阴阳生死之法
闭目阴病,开目病阳,朦胧热盛,时瞑衄常,阳绝戴眼,阴脱目盲,气脱眶陷,睛定神亡。

(三)闻诊

五音乃天地之正气,人之中声
五色既审,五音当明,声为音本,音以声生,声之余韵,音遂以名,角征宫商,并羽五声。

声音各有所主之诊法
中空有窍,故肺主声,喉为声路,会厌门户,舌为声机,唇齿扇助,宽隘锐纯,厚薄不故。

五藏声音不病之诊法
舌居中发,喉音正宫,极长下浊,沉厚雄洪,开口张颚,口音商成,次长下浊,铿锵肃清,
撮口唇音,极短高清,柔细透彻,尖利羽声,舌点齿音,次短高清,抑扬咏越,微声始通,
角缩舌音,条畅正中,长短高下,清浊和平。

前以咽喉会厌舌齿口唇禀赋不同,以别非病之音,此又复以人之情感物成声,以明非病之声
喜心所感,祈散之声,怒心所感,忿厉之声,哀心所感,悲嘶之声,乐心所感,舒缓之声,
敬心所感,正肃之声,爱心所感,温和之声。

五声变而生病之诊法
五声之变,变则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脾歌已漫,肺哭促声,肾呻低微,色克则凶。

声音诊病寒热虚实生死之法
好言者热,懒言者寒,言壮者实,言轻者虚,言微难复,夺气可知,谵妄无偷,神明已失。

失音为病不同之诊
失音声重,内火外寒,疮痛而久,劳哑使然,哑风不语,虽治命难.讴歌失音,不治亦痊。

(四)问诊

五入问病之诊法
声色既详,问亦当知,视其五入,以知起止,心主五臭,自入为焦,脾香肾腐,肺腥肝臊,
脾主五味,自入为甘,肝酸心苦,肺辛肾咸,肾主五液,心汗肺泣,自入为唾,脾涎肺涕。

问知精神盛衰虚实之诊法
百病之常,昼安朝慧,夕加夜甚,正邪进退,潮作之时,精神为贵,不衰者实,困弱虚累。

问知昼夜起居, 诊病阴阳气血生死之法
昼剧而热,阳旺于阳,夜剧而寒,阴旺于阴,昼剧而寒,阴上乘阳,夜剧而热,阳下陷阴,
昼夜寒厥,重阴无阳,昼夜烦热,重阳无阴,昼寒夜热,阴阳交错,饮食不入,死终难却。

问知饮食之诊法
食多气少,火化新痊,食少气多,胃肺两愆,喜冷有热,喜热有寒,寒热虚实,多少之间。

问知大小二便之诊法
大便通闭,关乎虚实,无热阴结,无寒阳利,小便红白,主乎寒热,阴虚红浅,湿热白泔。

(五)综合诊法

色合问,诊病真伪之法
望以观色,问以测情,召医至塌,不盼不惊,或告知痛,并无苦容,色脉皆和,诈病欺蒙。

声合情,诊病真伪之法
脉之呻吟,病者常情,摇头而言,护处必疼,三言三止,言謇为风,咽唾呵欠,皆非病征。

色合问,诊病之法
黑色无痛,女疸肾伤,非疸血蓄,衄下后黄,面微黄黑,纹绕口角,饥瘦之容,询必噎膈。

色合情之诊法
白不脱色,脉如乱丝,问因恐怖,气下神失,乍白乍赤,脉浮气怯,羞愧神荡,有此气色。

色合皮、永?、肉、筋、骨诊病之法
眉起五色,其病在皮,荣变蠕动,血脉可知,眦目筋病,唇口主肌,耳主骨病,焦枯垢泥。

毛发诊病之法
发上属火,须下属水,皮毛属金,眉横属木,属土之毫,腋阴脐腹,发直如麻,毛焦死故。

色和络脉之诊法
阴络从经,而有常色,阳络无常,随时变色,寒多则凝,凝则黑青,热多则淖,淖则黄红。

宗气诊病法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动左乳下,有过不及,其动应衣,宗气外泄,促结积聚,不至则死。

诊尺肤之法
脉尺相应,尺寒虚泻,尺热病温,阴虚寒热,风病尺滑,痹病尺涩,尺大丰盛,尺小亏竭。

肘臂之诊法
肘候腰腹,手股足端,尺外肩背,尺内膺前,掌中腹中,鱼青胃寒,寒热所在,病生热寒。

诊脐之法
诊脐上下,上胃下肠,腹皮寒热,肠胃相当,胃喜冷饮,肠喜热汤,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胃肠寒热,为病之诊法
胃热口糜,悬心善饥,肠热利热,出黄如糜,胃寒清厥,腹胀而疼,肠寒尿白,飧泻肠鸣。

木形之人色合形之诊法
木形之人,其色必苍,身直五小,五瘦五长,多才劳心,多忧劳事,软弱曲短,一有非良。

火形之人色合形之诊法
火形赤明,小面五锐,反露偏陋,神清主贵,重气轻财,少信多虑,好动心急,最忌不配。

土形之人色合形之诊法
土形之状,黄亮五圆,五实五厚,五短贵全,面圆头大,厚腹股肩,容人有信,行缓心安。

金形之人色合形之诊法
金形洁白,五正五方,五朝五偏,润削败亡,居处静悍,行廉主刚,为吏威肃,肩小无伤。

水形之人色合形之诊法
水形紫润,面肥不平,五肥五嫩,五秀五清,流动摇身,常不敬畏,内欺外恭,粗浊主废。

得其形不得其色之诊法
贵乎相得,最忌相胜,形胜色微,色胜形重,至胜时年,加感则病,年忌七九,犹宜慎恐。

形肉生死之诊法
形有强弱,肉有脆坚,强者难犯,弱者易干,肥食少痰,最怕如绵,瘦食多火,着骨难全。

形合脉诊生死之法
形气已脱,脉调犹死,形气不足,脉调可医,形盛脉小,少气休治,形衰脉大,多气死期。

形肿生死之诊法
头痛喘急,目裹肿水,面肿风水,足肿石水,水肿至腕,足肿至踝,面肿至项,阳虚可嗟。

形惫死候之诊法
头倾视深,背曲肩随,坐则腰痿,转摇迟回,形则偻俯,立则振掉,形神将夺,筋骨虺颓。

太阴情状,以别阴阳盛衰法
太阴情状,贪而不仁,好人恶出,下意貌清,不随时务,后动于人,长大似偻,其色黮黮。

少阴情状,以别阴阳盛衰法
少阴情状,小贪贼心,喜失愠得,伤害无恩,立则险躁,寡和无亲,形如伏鼠,易惧易欣。

太阳情状,以别阴阳盛衰法
太阳情状,自大轩昂,仰胸挺腹,足高气阳,志大虚说,作事好强,虽败无悔,自用如常。

少阳情状,以别阴阳盛衰法
少阳情状,提?谛自贵,志不易盈,好外不内,立则好仰,形则好摇,两臂两肘,常出于背。

阴阳和平人之情况
得阴阳正,平和之人,无为惧惧,无为忻忻,婉然从物,肃然自新,谦谦君子,霭霭吉人。

(六)切诊

脉为血府,百体贯通,寸口动脉,大会朝宗。
诊人之脉,高股上取,因何名关,界乎寸尺。
至鱼一寸,至泽一尺,因此命名,阳寸阴尺,
右寸肺胸,左寸心膻,右关脾胃,左肝膈胆,
三部三焦,两尺两肾,左小膀胱,右大肠认。
命门属肾,生气之原,人无两尺,必死不痊。
关脉一分,右食左风,右为气口,左为人迎。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竟下竟,左右推寻。
男左大顺,女右大宜,男尺恒虚,女尺恒实。
又有三部,曰天地人,部各有三,九候名焉,
额颊耳前,寸口歧锐,不足三阴,肝肾脾胃。
寸口大会,五十合经,不满其动,无气必凶,
更加疏数,止还不能,短死岁内,期定难生。
五藏本脉,各有所管,心浮大散,肺浮涩短,
肝沉弦长,肾沉滑软,从容而和,脾中迟缓。
四时平脉,缓而和匀,春弦夏洪,秋毛冬沉。
太过实强,痛生于外,不急虚微,病生于内。
饮食劳倦,诊在右关,有力为实,无力虚看。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平和之则,
五至无?,闰以太息,三至为迟,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数则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迟数既明,浮沉须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
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
人喜忧怒,思悲恐惊。
浮沉已辨,滑涩当明,涩为血滞,滑为气壅。
浮脉皮脉,沉脉筋骨,肌肉候中,部位统属。
浮无力而濡,沉无力弱,沉极力牢,浮极力革。
三部有力,其名曰实,三部无力,其名曰虚。
三部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微脉此考。
三部无力,按之且大,涣漫不收,散脉可察。
惟中无力,其名曰芤,推筋着骨,浮脉可求。
三至为迟,六至为数。四至为缓,七至疾脉。
缓止曰结,数止为促,凡此之诊,皆统至数,
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至数不乖,代则难痊。
形状如珠,滑溜不定,往来涩滞,涩脉可证。
弦细端直,且劲曰弦,紧比弦粗,劲左右弹。
来盛去衰,洪脉名显,大则宽阔,小则细减。
如豆乱动,不移约约,长则迢迢,短则缩缩。
浮阳主衰,风淫六气,有力表实,无力表虚,
浮迟表冷,浮缓风湿,浮濡伤暑,浮散虚极,
浮洪阳盛,浮大阳实,浮细气少,浮涩血虚,
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弦风饮,浮滑风痰。
沉阴主里,七情气食,沉大里实,沉小里虚,
沉迟里冷,沉缓里湿,沉紧冷痛,沉数热极,
沉涩痹气,沉滑痰食,沉伏闭郁,沉弦饮疾。
濡阳虚病,弱阴虚疾,微主诸虚,散为虚剧。
革伤精血,半产带崩,牢疝症瘕,心腹寒疼。
虚主诸虚,实主诸实,芤主失血,随见可知。
迟寒主藏,阴冷相干,有力寒痛,无力虚寒。
数热主府,数细阴伤,有力实热,无力虚疮。
缓湿脾胃,坚大湿壅,促为阳郁,结则阴凝。
代则气乏,跌打闷绝,夺气痛疮,女胎三月。
滑司痰病,关主食风,寸候吐逆,尺便血脓。
涩虚湿痹,尺精血伤,寸汗津竭,关膈液亡。
弦关主饮,木侮脾经,寸弦头痛,尺弦腹疼。
紧主寒痛,洪是火伤,动主热痛,崩汗惊狂。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细则气衰,大则病进。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凶可推。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凶可知。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证见阴,命必危殆,阴证见阳,虽困无害。
劳倦伤脾,脉当虚弱,自汗脉躁,死不可却。
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代散则难。
溲泻下利,沉小滑弱,实大浮数,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沉数细涩,结肠者亡。
霍乱之疾,脉代勿讶,舌卷囊缩,厥伏可嗟。
嗽脉多伏,伏濡易治,沉伏而紧,死期将至。
喘息抬肩,浮滑是顺,沉涩肢寒,切为逆证。
火热之证,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
骨蒸发热,脉数而虚,强而涩小,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细数。
失血诸证,脉必见孔,缓小可喜,数大堪忧。
蓄血在中,牢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
三消之脉,数大者生,细微短涩,应手堪惊。
小便霖闭,鼻色必黄,实大可疗,涩小知亡。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象,沉急凶殃。
痫宜浮缓,沉小急实,但弦无胃,必死不失。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速愈,浮大延久。
疝属肝病,脉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黄疸湿热,洪数便宜,不妨浮大,微涩难医。
肿胀之脉,浮大洪实,细而沉微,歧黄无术。
五藏为机,六府为聚,实强可生,沉细难愈。
中恶腹胀,紧细乃生,浮大为何,邪气已深。
鬼祟之脉,左右不齐,乍大乍小,乍数乍迟。
痈疽胃溃,洪大脉宜,疾其已溃,洪大最忌。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证,数而无力,
痈痿色白,脉宜短涩,数大相逢,气损血失,
肠痈实热,滑数相宜,沉细无根,其死可期。
妇人有子,阴搏阳别,少阴动甚,其胎已结,
滑疾而散,胎必三月,按之不散,五月可别,
左男右女,孕乳是主,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离经,新产小缓,实弦牢大,其凶不免。
经脉病脉,业已昭详,将绝之形,更当度量。
心绝之脉,如操带钩,转豆躁疾,一曰可忧。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新张弓弦,死在八日。
脾绝雀啄,又同屋漏,覆杯水流,四日无救。
肺绝为何,如风吹毛,毛羽中肤,三日而号。
肾绝伊何,发如夺索,辟辟弹石,四日而作。
命脉将绝,鱼翔虾游,至如涌泉,莫可挽留。
脉有反关,动在臂后,别由列缺,不干证候。
 
辨证

    证候是人体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时,所表现的一系列证状的综合。某些证状的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有其病理、生理上的共同性和必然性,所以证状的出现,虽然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并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些证状的辨认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作出适当的治疗方案。所以证候分类的方法,是辨证识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可以概括一切疾病的证候。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的总纲,里、寒、虚三纲属阴,表、热、实三纲属阳。但在具体临证时,在阴证或阳证之间,还会挟有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等表里、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状在内。所以对八纲的运用,既要有分纲的辨析,又要有综合的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证候的转化和真假。

    转化: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改变,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往往可以互相转化。一般的说,
    阳证转为阴证,表明病情恶化,阴证转为阳证,表明病情好转;
    由表入里为病进,由里出表为病退;
    虚证转为实证为吉,实证转为虚证为凶;
    寒邪化热表示邪实,热病变寒表示正衰。

    真假:一般在重病和久病的阶段,往往能出现“热深厥深、阴盛格阳”的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现象;有时也会出现“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的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的特殊情况。稍一不真,就能造成大错,所以应该仔细辨别。

    1. 阴阳辨证
    证状 脉象 舌苔
    阴证 倦怠踡卧,静而少言,声低息怯,身寒足冷,不烦火渴,喜温恶寒,溲清便溏。 沉迟无力 质淡胖嫩,舌苔滑润
    阳证 身轻展卧,身热足暖,狂噪不安,声高息粗,谵语烦渴,便秘溲赤,腹痛拒按。 浮数有力 质红绛,苔黄燥裂,焦黑,起刺
    真阴不 足 虚火时炎,口燥咽干,头晕眼花,骨蒸盗汗,恶梦遗精,身热便结,掌心热。 数而无力 舌红少津
    真阳不足 头眩自汗,喘咳身肿,肢冷便溏,阳痿精冷,足痿弱,五更泻 大而无力 唇舌色淡
    阴 厥 身寒不热,面白肤冷,踡卧神乏而后发现四肢厥冷。属阴证。 细无力
    厥 证 身热头疼,面赤火升,谵语烦乱而后发现西肢厥冷,属阳证。 洪大滑
    亡 阴 畏热肢温,肌热汗出,口渴喜热,气粗便秘。 洪实 质红绛,少津
    亡 阳 恶寒肢冷,肌冷气微,冷汗如油,不渴,喜热饮。 浮数空豁 舌色淡而润
    阴 虚 伴有虚烦不眠火升烘热口干咽燥,形薄。 细 数
    阳 虚 伴有怯冷形寒,倦怠乏力、懒言怕动、面色。淡白无荣。 弱 迟
    2.表里辨证
    寒证 热证
    寒热喜恶 恶寒喜热 恶热喜寒
    口渴 不渴 渴喜冷饮
    面色 红赤
    四肢
    大便 稀溏 秘结
    小便 清长 短赤
    舌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

    辨别应变的浅深和转变的趋势
    表 里 证 状 脉 象 舌 苔
    表 证 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四肢酸楚,鼻塞。 舌薄
    表 寒 发热恶寒,有汗或无汗,项头腰痛,骨节烦疼。 浮缓或浮紧 薄白润
    表 热 恶风身热,有汗不畅,口渴或不渴。 浮数 薄白尖红
    表 虚 汗出恶风或漏汗不止。 浮缓无力 质淡
    表 实 无汗身痛。 浮数有力或浮紧 白薄
    里 证 壮热湿热,神昏烦燥,口渴,便秘或下利,胸疼腹痛,溲赤。 黄或灰黑
    里 寒 畏寒,口不渴,恶心呕吐,腹痛泄泻,肢冷。 沉迟 舌淡苔白
    里 热 发热无寒,口渴汗出,烦热扰乱。 数实 舌赤苔黄
    里虚 气弱懒言,食减倦怠,泄泻、遗精或二便失禁。 沉弱 质嫩苔白
    里实 发热便秘,腹胀满,谵语发狂,手足出汗。 沉实 黄燥
    半表
    半里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艮,口苦咽干,目眩。 淡黄或黄腻

    一般皮毛、肌肉、经脉等属表,五(六)脏六腑、血脉、骨髓等属里。3. 寒热辨证
    证状 脉象 舌苔
    寒证 面苍白,神清蜷卧,身寒肢冷,便溏溲清,口不渴或喜热饮。 白滑
    真寒
    假热
    口渴不喜冷饮,饮亦不多,身热反欲近衣,面赤足冷,狂燥无力,禁之则止。 沉细迟弱,或浮大紧数而按之无力无神 淡黄而润或灰润。
    热证 面红目赤,发热无寒,潮热烦躁,口渴喜冷,唇干齿燥,便秘溲赤。 洪数有力 干黄或干黑,起刺无津。
    真热
    假寒
    身寒不欲近衣,肢冷而身热齿焦,腹泻而屎气极臭。 滑实有力 白而不润,或苔白质绛。
    4. 虚实辨证 从虚实辨别体力的强弱和病势的盛衰。
    虚证 实证
    病程 长(久病) 短(新病)
    体质 必虚弱 必粗壮
    精神 萎靡 兴奋
    声息 声低息微 声高息粗
    疼痛 喜按 拒按
    胸腹胀满 按之不痛,胀满时减 按之疼痛,胀满不减
    发热 五心烦热,午后微热 蒸蒸壮热
    恶寒 得衣近火则解 添衣加被不减
    舌象 质嫩,苔少或无苔 质老,苔厚腻
    脉象 无力 有力

    虚实 证  脉象 舌苔
    虚证 消瘦食少,声低气短,神软乏力。 无力 舌体胖嫩
    虚寒 面白畏寒,下利清谷,手足冷。 沉迟无力 白润
    虚热 骨蒸潮热,或热无定时,盗汗虚烦,咽干痛。 细数无力 绛红
    气虚 气喘息短,自汗,语言无力,头眩心悸。 濡弱 薄白质淡
    血虚 心烦不寐,唇淡面白,津少口燥,梦热盗汗。 细数无力 质淡红
    实证 腹满拒按,便秘溲小,声高气粗,表证则无汗。 有力 黄厚
    寒实 在表者与表寒证同,在里者挟有寒湿寒痰等实邪。 迟弦 白润
    热实 在表与表热证同,在里者挟有食滞、痰湿、瘀血等实邪。 数实 黄燥
    气实 胸痞头眩,痰多气壅碍卧。 浮滑 白腻
    中满,嘈杂懊恼,嗳腐吞酸,呕吐呃逆。 弦实 黄腻
    腹胀满,绕脐痛,便秘或下利赤白,潮热谵语。 沉实 黄厚少津
    头痛目眩多怒 胀。 强 劲 薄黄
    血实(血瘀) 在里
    症瘕积聚,痛处不移。
    沉弦 舌红或有紫点。
    肌肉
    局部青肿痛疼。
    经络 身痛痉挛。
    上焦 胸膈肩膊刺痛。
    中焦 脘腹窜痛。
    下焦 小腹胀满刺痛,痛处不移,大便自利,色黑如漆。

    四诊 阴证 阳证
    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卷卧,倦怠无力,萎靡不振,舌质淡而胖腻,舌苔润滑 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喜凉,狂燥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祛弱,气短 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狂言叫骂
    大便气腥臭,饮食减少,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 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恶食,口干,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象沉微细涩弱迟无力 腹痛拒按,身热足暖,脉象浮洪数大滑实而有力
                -
                脏腑辨证
                • 心与小肠病辨证

                  证候 相同点 不同点
                  心气虚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虚
                  心阳虚 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晃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
                  心阳暴脱 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质淡紫青滑,脉微细欲绝。

                   

                • 肺与大肠病辨证

                  风寒束肺、寒邪客肺、饮停于肺、痰湿阻肺四症比较

                  证候 性质 主症 兼症 舌苔 脉象
                  风寒束肺 实证 咳嗽痰液稀白 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 白苔 浮紧
                  寒邪客肺 实证 咳嗽气喘,痰液稀白 形寒肢冷,不发热 舌淡苔白 迟缓
                  饮停于肺 本虚标实证 咳嗽气喘,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呈泡沫状,喉中痰鸣倚息,不能平卧 胸闷,甚则心悸,下肢浮肿 舌淡苔白滑
                  痰湿阻肺 外感急性发作属实,
                  慢性发作属本虚标实证
                  咳嗽痰多质黏,色白易吐 胸闷,甚则气喘痰鸣 舌淡苔白腻

                   

                  风热犯肺、热邪壅肺、燥邪犯肺三症鉴别

                  证候 发病季节 主症 兼症 舌苔 脉象
                  风热犯肺 冬春多见 咳嗽痰稠色黄 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恶风,口干咽痛 舌尖红苔薄黄 浮数
                  热邪壅肺 冬春多见 咳嗽气喘痰黄高热 口渴烦躁不安,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 舌红苔黄 滑数
                  燥邪犯肺 秋季多见 干咳痰少质黏,唇舌咽鼻干燥欠润 恶寒发热 舌红苔白或薄黄

                   

                  证候 主症 兼症 舌苔 脉象
                  大肠湿热 下利黏_或黄色稀水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小溲短赤,或有寒热 舌红苔黄腻 濡数或滑数
                  大肠液亏 大便干结难解,数日一行 口干咽燥,口臭,头晕 舌红少津 细涩
                  肠虚滑泻 便泄无度或失禁脱肛 腹痛隐隐,喜热喜按 舌淡苔白滑 沉弱

                   

                • 脾与胃病辨证

                  证候 相同症 不同症 舌苔 脉象
                  脾气虚 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食少懒言,面色萎黄 或浮肿,或消瘦 舌淡苔白 缓弱
                  脾阳虚 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舌淡胖苔白滑 沉迟无力
                  脾气下陷 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 舌淡苔白
                  脾不统血 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舌淡苔白 细弱

                   

                  胃病寒热虚实鉴别

                  证候 疼痛性质 呕吐 口味与口渴 大便 舌象 脉象
                  胃寒 冷痛 清水 口淡不渴 便溏 舌淡苔白滑 沉迟
                  胃热 灼痛 吞酸 渴喜冷饮 秘结 舌红苔黄 滑数
                  胃阴虚 隐痛 干呕 口咽干燥 干结 舌红少苔 细数
                  食滞胃脘 胀痛 酸腐食物 口中腐臭 酸臭 苔厚腻

                   

                • 肝与胆病辨证

                  证候 性质 主症 兼症 舌苔 脉象
                  肝阳化风 上实下虚证 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语言骞涩,或舌强不语,或卒然倒地,不省人事,偏瘫. 头痛项强,手足麻木,步履不正 舌红苔白或腻 弦而有力
                  热极生风 热证 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高热神昏,躁热如狂 舌红绛 弦数有力
                  阴虚动风 虚证 手足蠕动 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咽干燥,形体消瘦 舌红少津 弦细数
                  血虚生风 虚证 手足震颤,肌肉润动,关节拘急不利,肢体麻木 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 舌淡苔白

                   

                • 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虚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 次要标准
                  肾阴虚
                  • 五心烦热生火
                  • 舌红苔少或裂或剥
                  • 口干
                  • 头晕目眩耳鸣
                  • 面色憔悴
                  • 盗汗
                  • 失眠
                  • 遗精
                  • 便干溺赤
                  • 脉细数
                  肾阳虚
                  • 畏寒(经常畏寒,以冬为甚)
                  • 水肿
                  • 面色胱白
                  • 便溏,溺清长
                  • 气虚
                  • 阳萎
                  • 舌胖而润
                  • 脉沉迟
                  肾虚(不分阴阳) 1. 腰酸 2. 肢软 3. 发脱 4. 齿摇 5. 二尺脉弱

                   

                  肾病五证比较表

                  证候 性质 症状 舌苔 脉象
                  肾阳虚 虚证 腰膝酸痛,畏寒肢冷,阳萎,妇女宫寒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浮肿 舌淡胖苔白 沉弱
                  肾阴虚 虚证 腰膝酸痛,失眠多梦,阳强易举,遗精早泄,潮热盗汗咽干鹳红,溲黄便干 舌红少津 细数
                  肾精不足 虚证 痿软,成人精少,经闭发脱齿摇,健忘耳聋,动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 舌淡红苔白 沉细
                  肾气不固 虚证 腰膝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余沥不尽,遗尿失禁,滑精早泄,胎动易滑 舌淡苔白 沉弱
                  肾不纳气 虚证 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祛,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 沉弱

                   

                • 脏腑兼病辨证

                  • 心肾不交

                  • 心脾两虚

                  • 心肝血虚

                  • 心肾阳虚

                  • 心肺气虚

                  • 脾肺气虚

                  • 脾肾阳虚

                  • 肺肾阴虚

                  • 肝肾阴虚

                  • 肝脾不调

                  • 肝胃不和

                  • 肝火犯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