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帖子《“二语习得”只是个假说》一文的独立回复与补充看法~

 心有树 2020-08-14
原贴:“二语习得”只是个假说,并不是成熟的理论,不适合套用+ X4 M+ f0 ]. E6 \; n& h
因回复原贴字数太长,也无法编辑段落,所以开个新帖,接这个话题也来谈谈我对“二语习得”理论的一些看法~!纯属个人见解,期待不同声音互动交流.

关于“二语习得”,我是比较赞同大京老师说的!

在探讨“language acquisition”的5大假说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Krashen教授所提出的二语是指什么?
, {; b% K" }  g% C, x) z! f
母语--这个不谈,都懂!

二语--比如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美国人,或父母中有一方能很好掌握两种及以上语言(也是从小说到大,和母语掌握程度不分上下)。那孩子就处于二语环境。这种在欧美国家比较多见,    或国内多见于多方言家庭<注:具备“language acquisition”大量有效输入这一前提>
0 c4 ?* |$ Q" a! @
外语--爸妈双方都是中国人,且远远达不到用英语日常化交流的水平,那英语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就是纯粹的外语。<注:不具备“language acquisition”大量有效输入这一前提>4 Z* V* H- }0 }. ~9 ?
5 |2 x  K( @8 W% r/ D8 x
  教学教学,有教就有学。学习学习,先学后习,“学习”这个词汇不但很科学,也为我们理清了先后关系,学--是新知识、新技能通过别人有意传授后学得的过程,习--是复习与练习,是实操,是对新学内容的巩固和实际运用。两者的关系就像组建家庭中的夫妻双方,夫妻有别,男女特性不同,所以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职能自然不同,正因为有差异化的不同,才使家庭更完整与和谐。我不知道为什么把“acquisition”翻译成中文的“习得”。得是获得,学成,这是对的,为什么把汉语中的“习”字加进来?可能是因为“习”字有大量重复的意思,这就比较切合了“language acquisition”必须符合的条件之一,译成“习得”也就罢了,说好学习不分家,要再续5000年好合的,怎么就一夜间把原本很和睦家庭给拆分了,到底是谁得到了习?谁又得到了学?好吧,这拆分之痛也就忍了。还给中国汉字中带有复习,练习的“习”字赋予“学”的特性。好比给女方做了个变性手术,也具备了男性特征,并时不时回来与原配老公撩个袖管,秀一下肌肉,非要在力量方面一决雌雄,分个胜负才行。    暂且先不谈孰是孰非,谁高谁低,就谈Krashen教授原滋原味的“language acquisition”理论。它是指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过程。Krashen也提出了前提需符合:1.是无意识,2.需通过大量有效输入。所谓有效输入,就是有这个沉浸式的环境。24小时反复看一个根本听不懂的外语影片,这个就不算有效输入。给你个德国电影,连放1年不间断反复看,也不会真正看懂,或学会德语的。不理解意思,再大量的重复也只是种无效输入。也就是说,先保证质,再来谈量的输入。是有意识教与学的学习方法好?还是通过大量有效输入后,无意识学成的“language acquisition”方式好?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做比较。单就“language acquisition”需符合大量有效输入这一前提,中国式家庭有多大比例能做到?即使能做到,是不是也只局限于家庭内部?而社会大环境还是把英语看做是门很少用到的外语,出门几乎根本获取不到有效输入,更何从谈及沉浸式?这里还没谈到,作为母语的汉语会对学英语的“language acquisition”会产生多大的阻碍与影响。向往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对于中国大部分家庭来讲,“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一项操作~!    事实上,即使是一门母语,想要快速高效的学会,也必然离不开有意识的主动教和学的成分。回想一下,孩子是不是从你开始教宝宝怎么喊爸爸妈妈的不久后,学会叫爸爸妈妈的?和孩子四目相对,用手指指着自己,不断重复说着:“妈妈,我是妈妈”。甚至会让孩子看着自己的嘴型,放慢语速,一字一顿的重复说妈妈这个词。这画面都曾有过,很熟悉吧?,明显家长有在教,孩子有在模仿式学习,并在不断多次练习后,把“妈妈”的意思和音完全理解和发正确了。如果,没有这种有意地教和学,只从生活常态中纯自然地学会各种名词、动词、量词......,需要多久?在孩子语言发展黄金时期,有意教学和无意识的自然沉浸式自我获取与修正,哪种方式更快捷高效?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反正我是觉得越是这种黄金时期,越是要投入教和学的力度。而不是放养式、纯自然状态的让孩子慢慢去自我消化、感悟后再“习得“。其实,教宝宝喊“妈妈”这一例子,也符合“language acquisition”理论的大量有效输入这一条,虽然家长有的放矢,很明显多次重复的在教,严谨地说,宝宝这个时期是处于无意识地学。我反对的是把“language acquisition”理论经中国式内化后,演变出的“习得”这一新词,其背后倒地是学得好,还是习得好?放在了一个二选一,且对立做比较的层面。因为,“学”和“习”本来就是不可分的整个过程中的两个流水线操作。“学”(通过第一次模仿别人)是“习”(把模仿不断加以练习与运用)的首要条件,而“习”是“学”的必要进阶过程,只有先学后习才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或技能。我们应试教育中,因为每个年级教学内容安排不同,为了符合教学进度,每个时期都在不断的学新知识,而所学新知识无法得到长期运用与练习,特别是英语口语方面。大部分科目都是考好了就忘,而对于英语这一科来说,口语的练习投入太少,只能是哑巴英语。这并不是“学”的错,而是“习”的不够,是重“学”轻“习”的必然结果。反过来,重“习”轻“学”,甚至完全否定教学作用,独立开展所谓的纯自然“习得”,那注定也是片面,且低效甚至无效的。即使是母语有这个大环境,具备大量有效输入的条件,但是,也肯定没完善系统的先“学”后“习”,这种主动教,有意识学来得快速高效!更何况是不具备英语输出能力的家庭,也盲目提倡这种中国式“习得”,而放弃主动教、刻意学,那等同于对孩子早教问题采取散养放任态度也差别不大了~!    另外“language acquisition”理论中所提不需要特别纠错,我并不苟同。谈及语法对低龄儿童来说还太遥远,既受限小小孩词汇量都没几个,本来就只能组一些最基础简单的语法,也受限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认知力、理解力太低,所以不过多纠正语法是对的。但“language acquisition”理论的提出,可不是特指学龄前儿童,如果换做成人的话,我相信在交流中有错误语法的时候,及时能得到别人正确引导与当场纠正,那对于英语进步成效,远远好于自己慢慢感悟后自我纠正来得好!对于发音不对的纠正也是同理,孩子模仿力最强时期不纠正发音,难不成在长大后养成错误口音的时候再扳正过来?所以,想要英语水平尽快上个新高度,或有持续性长足进步,需遇错必纠,纠错就是个有意识地教与学过程。只有不间断的求真纠错,才可能比别人用更短时间学成、学精一门外语!    我推荐大家读读朗朗自传《我是朗朗》,读完了就明白朗朗很出名的那句:“我也是长大了才懂得感谢父亲逼我练琴,如果没有我爸,肯定没有今天的我”真正所指含义是什么?写的很真实,很励志!但对于自传中谈及的郎朗父亲朗国任为了能让儿子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带郎朗移居北京。甚至,在朗朗求学过程中,就因为钢琴老师说朗朗反应迟钝,学不好钢琴的话语刺激下,加之一次学习后的晚归,而大发脾气。郎爸爸先是不分青红皂白狠狠揍了他一顿,紧接着要求朗朗吃毒药与跳楼,要同归于尽的恐怖经历我看着一身冷汗,太过激了,这点大家千万不要模仿学习,切切~! 我们需要思考和借鉴的是,一个孩子成功事例背后,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执着和艰辛付出,以及除了坚持以外的其他因素与方法!同时,这本自传最震撼的部分,就是不断的求学,大量的练习,所以我在有意“学得”还是无意“习得”这个问题中推荐大家去了解下《我是朗朗》一书。    每个领域中的任何佼佼者,哪怕是天赋异禀,也都离不开“学”和“习”两方面的长期努力~!    以上分析的是母语环境中“学”与“习”,那对于中国大部分家庭还不具备“二语习得”大环境的一门纯外语--英语,直接套用“language acquisition”显然是不合适的。真的,别“习”得了,还是与“学”破镜重圆,学而时习之多伟大光荣正确,还和谐啊,嘿嘿~。 尽快找出一套适合自家孩子高效化教学的方案更具意义, 并尽可能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加以重点培养。就像黄家驹,17岁后才因为捡到一把别人丢掉的破吉他,喜欢而开始了自学,哪怕父母极力反对,终究还是成就了黄家驹音乐天才这一称号。所以,自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自学的内因来之于真正的兴趣。如果哪一天您的孩子能潜心自学一门技能,并长期坚持着,只要是正面的,那父母是幸运,且值得恭喜的!) R% ~1 ?! a6 @+ j  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