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留守女孩报考北大考古学引热议 | “三分钟热度”一无是处?错!

 timtxu 2020-08-14

现实生活中,三分钟热度成了一种常态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备受关注。

许多人称赞,她虽出身寒门,却仍以676分的成绩取得了湖南省文科第4名的好成绩。

不过更多人却把目光,放在了她所报考的北大“考古学”,这一冷门、枯燥乏味的专业上。

“学什么考古啊,穷人家小孩就该选实用的专业。”

“这么好的成绩考上北大,为什么不学个热门专业啊?”

“估计是一时兴起,等到毕业不好就业就该哭了,分分钟教你做人。”

就连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也说:

“得知女儿报考后,我也担心,村里的大学生说这个专业很冷门,就业窄,赚钱还少。”

面对这些舆论打击,钟芳蓉却仍然很坚定,她说:自己从小喜欢历史和文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会更开心。

谈及未来规划,她也表示以后会选择读研深造。

生活中的我们,有没有自己热爱并坚持的事情呢?完成情况怎么样?之前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谈谈你曾做过的三分钟热度的事#

买了将近1000块钱的摄影网课和一堆入门装备,结果只上了一次课;

学古筝,学素描,学陶笛,学泰语,练毛笔字……没一样坚持下来;

从网上买回来一堆健身器材,去健身房办了整整一年的贵宾卡,折腾没几天,就匆匆宣告放弃;

买回来一堆画画工具,又在网上报了某名师的教学班,在发现画画没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后,匆匆放手。

“三分钟热度”,好像逐渐成为一种负面标签。

我们总是充满欲望和好奇,遇到新鲜的事物,就迫不及待往上凑;碰着好玩的,就一心想赶紧上手。

三分钟里,满怀信心与憧憬;三分钟后,却只剩下懊恼、后悔和自责。

然而,心理学却告诉我们:大可不必这样想,三分钟热度也并非一无是处。

 

三分钟热度,是兴趣的起点
 
小时候,父母总和我们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办不成事。” 于是,我们下意识也觉得,三分钟热度是不好的。
 
但现实果真如此吗?

不。若是没有了这三分钟热度,我们不会知道自己是否对一件事情真的感兴趣,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过:
“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有意义。”

胡适曾经也说过:
“我已经六十二岁了,还不知道我究竟学什么。都是东摸摸,西摸摸,也许以后我还要学学水利工程亦未可知。”
 
三分钟热度,其实是一个尝试的起点,它给了我们每个人尝试的机会。在这三分钟热度里,我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追求结果只享受过程。在这三分钟热度的尝试中找出自己真正的兴趣。



三分钟热度,也有三分钟收获
 
在知乎上,有人分享了自己关于谈论三分钟热度的经历:Ta在进入一个新的圈子,彼此都不是很熟,为了增进感情便和别人闲聊起来。而当Ta和一位希伯来语专业的前辈,谈起自己个人兴趣爱好广泛,但大多只是三分钟热度时,那位前辈告诉Ta说:

没关系的!有三分钟热度,就有三分钟的探索与找寻,就有三分钟的收获。

诚然,探寻真理的路很长,可能没有人能到达终点。但我们要明白,向前一点便有一点喜悦。

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曾提出了“彩虹理论”,其把人的一生分为5个时期,分别是:

成长期(约相当于儿童期);

探索期(约相当于青春期);

建立期(约相当于成人前期);

维持期(约相当于中年期);

衰退期(约相当于老年期)。

舒伯认为,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人生任务。在建立期也就是大约25岁以前,人生的任务就是“三分钟热度”,不断去尝试每一样事情,并从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因此,即便只有三分钟热度,我们也能得到三分钟收获。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能忽略需要思考三分钟之后的事。



三分钟后,请做出你的选择
 
人们对于“三分钟热度”的理解大多是:
第一分钟,你接触到某件事情,并对它产生了兴趣;

第二分钟,你着手准备去了解或学习它;

第三分钟,你开始实践你的想法。
 
而我希望在三分钟热度褪去后,你能再给自己留出一分钟,思考这几个问题:
第一问题,我还有继续这件事情的必要吗?

第二问题,这件事情是我真正喜欢的吗?

第三问题,我自己是否还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以下几个因素的考虑,可能会帮助你做出选择。
 
a. 沉没成本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赶着回家时,公交车却迟迟不来。虽然也可以花多点钱叫辆滴滴,但一想到自己“等了这么久”便又不想改变,于是一直坚持等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付出的时间,其实就是经济学理论中已经发生且不可回收的的“沉没成本”

在三分钟热度中,我们所花费的时间、金钱、精力转化成的“沉没成本”,也会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思考。
 
b. 断舍离
 
当你发现自己三分钟热度后,对现在做的这件事不再抱有兴趣,就应当尽早放弃,及时止损。然后把时间花在真正感兴趣的事上。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中指出:
断=断绝“想买回家但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泛滥的破烂”;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将“断舍离”这个概念进行延伸:
断=断绝“三分钟热度后不想要继续的事”;

舍=舍弃“头脑发热买回来后,又不用的东西”;

离=脱离“什么都想学的执念,专心做好一件事”。

减法生活后,才能开启我们的加法人生。

 

写在最后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做哪些事可以提升生活品质?

一个高赞回答是:爱自己所爱,断自己所不爱。
 
我们无需为自己的三分钟热度自责焦虑,放弃该放弃的,坚持该继续坚持的。只要学会在每一次的“三分钟”中寻找自我,再用一个接一个的“三分钟”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进而以三万分钟的热度做好一件事就好。
 
Flag 倒了真的不要紧!

希望你我都能在一次次地倒下中找到自己所爱。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