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军原创 | 今天又跟婆婆吵架了,老公居然没帮我,果然,男人啊,没一个好东西!

 华雅智航 2020-08-14

“今天又跟婆婆吵架了,老公居然没帮我,果然,男人啊,没一个好东西!”、“今天运气真背,出门就遇电梯坏,步行下楼累成狗,小区口还打不到车,这是什么破小区,气死我了。”、“这大热的天,2B领导还让出门办事,这是想整死我的节奏吗?”……

类似这样受害者心态的情绪宣泄和抱怨指责的信息,相信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里每天多少会有

他们可能仅仅是为了宣泄情绪,表达不满,又或者是为了引起某人的关注,寻求安慰。总是无意间展现出自己弱势哀怜的一面或是祥林嫂般无人比拟的受害者形象,言语中也是充斥着莫名其妙的凄苦和对世事不公的控诉。

不知不觉中,他们将责任全部或者大部分推卸给他人或外界环境,把自己安放在受害者的位置,让自己感觉是受到无辜伤害或不公对待,从而陷入委屈难过、自怨自艾自我催眠受害者状态寻求“拯救者”的同情与安慰

有位学员,在一次空中聚会中说,她有一闺蜜,不觉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见面都会愁眉不展,向她诉说不开心的事情不是婆婆又给脸色看了,就是和妈妈又闹别扭了,要不就是老公和孩子不争气了,每次诉说的无非也就是些鸡毛蒜皮式的家长里短

学习了心理学后,觉察到和闺蜜之间的相处模式是有问题的也是不平衡的。她有帮人的模式,看到闺蜜不开心就想去帮,而闺蜜则习惯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她的同情和安慰

就这样,她们的相处过程中,她成为了闺蜜坏情绪的拯救者,也在不经意间被闺蜜的坏情绪传染她说:“我现在都快要被她整抑郁了!”

今年疫情期间,在《关系铸就未来》主题系列沙龙里,我也专门讲过一节关于情绪的线上课《情绪·奇特的传染病》,这是我对情绪的另一种解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华雅智航公众号-线上课堂里查找订阅收听。

接下来的内容我将为大家分享拯救者是怎么形成的如何拒绝成为别人的拯救者

一、拯救者是怎么形成的

在了解“拯救者”的成因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拯救者的典型表现:界限不清,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对别人的事过度干涉;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习惯于偏向冲突中弱势的一方帮助别人,是为了获得自我的心理满足和良心慰藉

看着这些“拯救者”的典型表现,给自己几分钟时间思考,过程中如果有想到某个人或者有什么画面浮现,可以记录下来,看看都有谁?爸爸妈妈?抚养自己长大的爷爷奶奶?还可能会浮现出一些类似爸爸妈妈打架,自己卷入其中的画面。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拯救者心态有多种成因,但最初是萌发于孩童时期与重要抚养人,如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的关系中。其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

1、创伤打击

孩童时期曾经遭遇到一种或多种创伤性的打击,比如父母等重要的抚养人离世、被忽视、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等等,幼小的心灵无法消化这些情绪。

因而在某些时刻,会感到自己不够好以及强烈的内疚和自责,最终以想要弥补这些失去的行动呈现出来。

2、父母冲突

孩童时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的意识发展阶段,爸爸妈妈或长辈都围着自己转,认为自己在家里是特别重要的存在,高估了他对于外界的影响力。

他在意的事情是爸爸妈妈是不是相爱的?他们是不是爱他的?一旦父母之间发生冲突,他便会感受到重要关系的破坏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介入试图缓解父母之间的冲突消化他们的情绪,修复他们的关系,以此维系自己心中渴望的感觉

3、边界缺失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物权意识,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是我的?而边界就是用来界定归属权相比物理边界,心理边界较为抽象,生活中更是难以区分。

边界感缺失就会介入到本不该自己负责的领域,当别人不开心的时候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没有处理好事情,导致了别人的情绪。就会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帮忙分担,把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放在第一位的情况如果不做点什么就会内心不安甚至会出现讨好别人的言行

4、压抑感受

孩童时期,为了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即使是父母要求做不喜欢的事情,为了避免父母的生气指责,也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而去感受父母的情绪,为父母的情绪而委曲求全

在这样的模式下,孩子慢慢习得了压抑自己,无法拥有自己的真实感受,表现出虚假的自我

直到成年这种模式依然会持续发生作用一旦关系中发生了冲突,就会压抑自己的感受消化吸收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负面情绪变成了关系中的拯救者”。

不管出于哪种可能,遵循这样的模式关系中的他人一旦发生冲突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即便已经长大成人进入了新的环境,也还会像孩童时期那样启动帮人的心,去帮他人缓解冲突和解决困难,消化负面情绪。

而这样的模式,如果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改变就会持续下去,如果不被觉察和调整,就会伴随他的一生,影响到他的家庭和生活,除非有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之后拥有了新的体验。下面是《全程成长班》学员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她家书作业中写道:

从记事起,每次爸爸妈妈发生冲突,或者看到妈妈难过的时候,我就会想办法让他们停止冲突,帮他们缓解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我的确是帮助他们缓解了一次次的冲突和当时的不开心。

即便是我出嫁,有了自己的家庭后,也依然如此。

跟着李军老师学习后才知道,我已经在不经意间介入父母的关系当中干涉他们的事情了

长期以来,为了阻止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加糟糕扮演了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铁三角变成了“倒三角”,违背了家庭序位法则,我成了父母关系的“拯救者”,同时也成为了两个家庭的“施害者”。

为此,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生活被我搞的一团糟,我顾得了大家,顾不了小家,原生家庭和现有家庭都比我搅的一地鸡毛,而我却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现在,当父母再次发生冲突的时候,我还是会忍不住去想做点什么,想要站在妈妈这边保护她,想要在他们的交战中做一位调解者

但是我不再完全听信任何一方的辩解,也不再停留在原地吸收不属于我的负面能量

我在她的这次家书作业中批注:

看到你的学习成长带来的改变,我很是欣慰。

对于父母,他们一辈子磕磕绊绊,并且用这种方式活了半辈子,已经难以再改变

作为子女可以用爱去慢慢融化他们,但是任何企图改变他们的心都会成为彼此的压力,这成了他们的父母生命的倒三角由此形成,其危害不用多说,你已深有体会

我们在全程班的课堂上,做过退出父母关系的练习,课下可以多练习,学着抽离要不断告诫自己这是父母的事情,也是他们的相处模式,我尊重

父母他们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他们的冲突不一定需要介入,保持自己的边界尊重父母和我们的不同各自安好

如果在别人发生冲突或者看到别人有情绪哪怕和你没有关系你也总想做些什么,去舒他人缓紧张的关系甚至是去讨好他人,那很有可能是你的“拯救者”心态开始蠢蠢欲动了。

二、怎么避免成为拯救者”?

如果你生活和工作总是会出现莫名其妙的介入到别人的冲突和情绪中,那么很有可能你也在不经意期间做了别人的拯救者”。

不用责备自己,这不是你的错,很有可能是曾经的家庭环境下,你习得的生存方式。现在读到这篇文章,有所觉察就是一个成长的契机。

首先,觉察“我是谁”

你觉得不自在想要介入别人的情绪和冲突时,觉察自己:

“我是谁?我那么在意别人的冲突和情绪想去“拯救”,我是不是把自己看的太重要了已经不再是孩童,不再处于自我中心发展的阶段,现在所处的环境也已发生改变,我不是别人的全部,也不是事件的焦点别人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关注的都是自己的感受没有精力去关注到

其次,遵循3P理论

我的事关你屁事(负责)别人的事关我屁事允许)、老天爷的事我算个屁接纳

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不把自己想要的开心和不想要的情绪强加给别人每个人都有情绪和冲突发生,这是别人的事允许就好接受别人冲突和情绪的发生我不是神,除了自己,我拯救不了任何人

生命的责任是沉重的,每个人都只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情绪也是一样,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尊重他人的选择并允许发生各自安好。

最后,学会自我关怀

就算是有人的冲突和情绪,可能与你有关不要着急去认同和介入按下暂停键问自己事实真的是别人指责的那样吗?这样的情境,真的是我造成的吗?

如果你做了应该做的事,也没有做不该做的事,那么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就是正确的

别人对你任何的评价和批判那是别人的观点,你无法左右,也做不到人人都喜欢你要学习自我关怀,善待别人的同时,也一定要善待自己,掌握反转生活的力量。

模式改变艰难且痛苦的,文字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今天了解或学习了,就可以立刻改掉要心理准备,在长一段时间内,你可能还会继续保持以前的拯救者心态

难能可贵的是,自此有了这方面的觉察,然后沿着这些文字的光亮去探索学习调整,有意识开始养成新的习惯,学习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回到自己的世界,逐渐从“拯救者的迷雾中走出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