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工作室的理想愿景、角色扮演与实践路径

 五千韧月 2020-08-14




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理想化愿景

我们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中,强调基于课程建设的工作室建设思路,把工作室的教学主张和学科文化渗透到工二作室建设的愿景之中,力争在课程建设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师研修是工作室品质提的抓手

理想化的工作室要有自己的课程建设。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依据工作室的特色,构建针对工作室成员和学生的课程,并围绕课程开展基于实践的教师研修,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工作室品质的重要方式。

2.教学主张是工作室品质提升的基石

理想化的工作室要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工作室教学主张是工作室成员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对工作室教学实践经验提炼和概括化的认识。将教学主张渗透到工作室的课程建设中,聚焦工作室教师的研修主题,能有效形成工作室的特色。

3.学科文化是工作室品质提升的软实力

理想化的工作室要有自己的学科文化。建设工作室学科文化,首先要形成工作室的价值取向,并将这些价值取向渗透在工作室各项活动中,使其成为工作室成员日常教学活动的自觉行动理念。


工作室角色的延展性空间

名师工作室建设,还要明确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成员的角色定位,不断协调优化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关注工作室系统的构建。

1.名师工作室是教师学习研究的工作坊

名师工作室是工作室全体成员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切磋教育教学技艺、实现开拓创新的舞台。为此,我们的名师工作室特别强调明确自己的理想化愿景,形成明确的目标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并在这些观念的引领下,立足教学实践开展富有实效的课程改革。

2.工作室主持人是工作室学习研究的主导

作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一方面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责任感、进取心、创造力;另一方面要具有学科业务素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主张,有坚韧的学习精神和很强的科研能力,有积极参与工作室创建活动的强烈愿望和行动。为此,我们强调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要成为名师尊严的维护者、学科价值的洞察者、活动环境的创设者、工作室成员的模仿对象、引领教师学习与反思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工作室的发展。

3.工作室成员是工作室学习研究的主体

建设名师工作室的目的是促进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成长,需要主持人和专家的引领,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在专家引领中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实现自身的成长。


工作室建设的实践性路径

名师工作室建设,重要的是立足实际,开展实践研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室标准发展路径和工作室现场发展路径。

1.名师工作室标准发展路径

我们强调围绕标准,形成系列主题,渗透文化建设,聚焦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注重交流互鉴和活动创新。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解读标准要求、形成发展目标、渗透文化主张、开展主题活动、注重反思提升等环节的标准发展路径。

第一,解读标准要求。工作室建设首先要理性选择标准。工作室建设标准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以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为例,我们的标准来源于工作室主管部门,包括南京市名师工作站、栖霞区名师工作站的要求,来源于工作室自身在课程建设、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理想化愿景,来源于工作室成员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解读标准要求,对标准进行融合、梳理,并立足工作室自身的实际,将标准融人工作室建设之中。

第二,形成发展目标。在解读标准的基础上,工作室要明确发展目标,目标的确立要依据标准及工作室的自身实际。以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为例,我们的定位是立足课程建设,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打造教师“主题研训”成长课程和学生“公民教育”“每月一事”发展课程,旨在立足课程建设,开展工作室的系列活动,提升课堂教学,以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

第三,渗透文化主张。在关注发展标准和目标的基础上,工作室建设要走文化建设的路线,从定位文化,到形成主张、践行主张,再到深思价值,把文化建设作为工作室建设的基本抓手。以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为例,我们立足学科特点,形成了“实证思品”教学文化和“主题学习”教学主张,并将教学文化和教学主张渗透到工作室的活动中,力求让这些文化、主张和嵌入其中的价值观念对工作室成员产生较大影响。

第四,开展主题活动。从标准要求到发展目标,再到文化主张,都要在工作室的活动中体现和落实。开展工作室活动,我们强调聚焦问题主题,从问题主题人手形成研究主题,确定活动目标;通过文献和调查研究,深化对主题内容的认识,形成可运用的策略;立足课程建设,在实践中践行和发展这些策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从经验人手,通过活动再生成新的经验。开展工作室的主题活动,能凝聚工作室成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提升工作室品质的同时,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五,注重反思提升。对工作室活动的总结反思,是工作室建设的重要一环。反思要有标准,我们要围绕标准要求、发展目标、文化主张等,审视工作室活动的实效;反思要客观,我们既要看到工作室活动积极的方面,又要看到消极的方面,而且要注重事实,用事实说话;反思要重过程,我们既要关注工作室活动的效果,更要关注过程中的策略,以及工作室成员在过程中的表现。这里的反思既可以从每个工作室成员的视角,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也可以从工作室的视角,对整个工作室活动开展的效果进行反思。

2.名师工作室现场发展路径

名师工作室现场发展路径适合工作室围绕主题开展活动,它关注的是工作室成员在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工作室活动将工作环境定位在教学现场,立足课堂和课程,结合课题研究,让工作室品质在工作现场中提升。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聚焦问题主题、确定活动目标、深化主题认识、开展实践操作、生成活动经验等环节的现场发展路径。

第一,聚焦问题主题。开展工作室活动要聚焦问题主题,主题来源于工作室发展的标准要求,来源于工作室的教学文化和教学主张,来源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李宝玉名师工作室各类活动主要以“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的方式开展。开展工作室活动首先要明确活动的主题,一学期聚焦几个主题。如围绕“主题学习”的主题环节建构、学习背景建构、情境教学建构、问题驱动建构、素养驱动建构、实践迁移建构等,都是我们确立的研究主题,聚焦这些主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第二,确定活动目标。明确了活动主题,紧接着就要围绕标准要求、活动主题和自身实际确立活动的目标。从总体上说,工作室的活动目标要定位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上,通过课程实践和问题解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就每次工作室活动而言,由于聚焦的问题主题不同,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发展就会不同,由此设计的活动环节和每个环节的具体活动也会不同。我们的工作室活动目标不仅贯穿在围绕主题的课例、研讨、培训等环节,而且是评价和反思活动的依据。

第三,深化主题认识。开展工作室活动,除了聚焦问题主题、确定活动目标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化对主题的认识。以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为例,深化主题认识有三个方面的途径:一是对主题内容进行文献研究,通过主题阅读,了解研究主题的理论基础,梳理同行、专家的实践路径和策略;二是围绕主题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经验总结,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准自己突破的关节点;三是围绕主题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这些活动能有效深化我们对主题的认识,成为工作室开展活动的依据。

第四,开展实践操作。开展工作室活动要立足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以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为例,我们首先围绕主题形成课例,这里的课例是有主题的课例,表现“问题解决过程”,并为后面的研讨和培训提供鲜活的样本。其次是围绕主题,结合课例开展研讨活动,这里的研讨渗透在备课、观课、研课的过程中。再次是围绕主题,结合课例和研讨开展培训活动,这里的研讨和培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连续完成,并充分体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的特点。

第五,生成活动经验。工作室活动要从经验出发,这里的经验包括他人的经验、工作室成员的经验、学生的经验。通过工作室活动的开展,我们生成新的教师和学生经验,而且这一经验远远高于师生最初的经验。以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为例,为了达成活动经验的生成,我们强调工作室成员的自我导向发展,要求工作室成员依据工作室要求,设计专业发展方案。我们开展工作室活动的同时,强调工作室成员独立学习、自主寻求学习资源、主动向优秀教师请教,这一过程不仅能有效生成学习经验,也能增强工作室成员对工作室的高度认同感和责任感。

文章选自知网,选摘时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