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聊一聊古代汉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态度

 安麓散人 2020-08-15

​ “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所有民族都团结在一起,合力拧成一股绳,大家都是中国人,不分你我他。这种现象在古代封建主义社会是根本不会出现的,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传播到后面的互相通婚、融合血缘关系,这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以维护自己的安稳统治为诉求的皇权统治者的统治下,上层贵族与底层的汉族老百姓们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古代汉人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态度。

一、战争混乱的侧面:促进历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史上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各民族融合,嬴政建立大秦,第一次打破了各个诸侯小国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各民族各个血缘宗族的一次大融合。东汉末年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各地区战争不断,人们流离失所,一直到两晋时期才出现了暂时稳定的社会环境,生活在北边的游牧民族包括匈奴在内不断开始往黄河流域以南迁移,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最后直接导致了晋朝的加速灭亡,北魏孝文帝登上帝位后一直致力于化解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倡导少数民族学习汉话,与汉族老百姓通婚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聊一聊古代汉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态度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蒙古人离开大草原南下建立大了大元朝,北方的地区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了无数中原以及南方老百姓前去,经商或者定居,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现在的回族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形成的新的少数民族。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出现在清朝,朱明王朝是历史上最后的由汉族人民建立的统治政权,这个国家最开始就同北边的少数民族处于敌对状态,在边界线附近设立了多个基地驻扎军队,自然灾害、统治阶层的矛盾等因素导致明王朝政权不断南移,清军步步紧逼,最后灭亡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各民族再次出现大融合的局面。

二、当权统治者的态度:直接影响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汉人建立的政权中,上层统治者对于汉以外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主要有两种鲜明的处理方式,一类是回避式的明令禁止,杜绝老百姓和少数民族的交流甚至贸易交往。就像在宋辽的交锋中,宋朝统治者禁止老百姓使用一切与外族有关的事物;另一类是开放包容的,统治者乐见其成。大唐可以说是历史上所有汉人建立的政权中对少数民族态度最友好的朝代了,全国上下穿汉胡服、吃胡食,俨然成了一股全社会风靡的潮流时尚。

(一)强硬的统治者:禁止使用少数民族的器具、禁止穿胡服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朝廷的世家大族们就很喜欢少数民族用的床具以及洗漱用具等等,在饮食方面,家里也都有他们煮饭或者烤肉用的厨房用具,不光是自己吃,在举办宴会的时候还会拿出来和亲朋好友分享,这时候首先上桌的一定是用少数民族的碗具装的他们常吃的食物,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酷的,以能拥有这样的装备为荣,人们甚至将毛毡裹在头上。于是有人就开玩笑,“中国必为胡所破。”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聊一聊古代汉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态度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天下形势

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流着少数民族血脉、骨子里早已经习惯了自家生活方式的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统治范围内汉人和族人的关系,为了长久的统治必须要将两方的矛盾降到最低。有的统治者要求汉人必须要穿戴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有的汉人拒绝服从,仍然按照以前的习惯生活,有的汉人则主动接受朝廷的命令,开始欣赏别族的衣装打扮。

在《南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前中原士庶,虽沦慑殊俗,至於婚葬之晨,犹巾褠为礼。而禁令苛刻,动加诛轘。”朝廷命令要求汉人百姓按照鲜卑族人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等,虽然汉人因为畏惧于朝廷的怪罪而暂时有所服从,但完全服从国家命令的只有少数汉人,大部分人都只是在一些无伤大雅的习惯中有所改变,其他地方依然同以前一样,这种情况下你能闭着眼睛强硬的说他们这样不对,必须改过来吗?显然不能。在古人眼中,婚丧嫁娶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这种场合汉人仍旧是按照自己本来的习惯穿戴配饰。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聊一聊古代汉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态度

清朝统治者强制要求男子剃发

这样看来似乎也觉得没什么,少数民族统治者强硬规定汉人的生活方式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还要是清朝时男子都必须剃掉脑门儿前面的头发,统治者直接向全国发布命令,所有男子必须剃头,朝廷官员不准再跑我面前讨论这件事,就问你一句话,“要命还是要头发?”汉人尊崇孔子,学习儒家经典,主张“身体肤受之父”,自己没有权利伤害一丝一毫,显然将头发和自己的命看的一样重,统治者一个命令下来,所有汉人都完全不能接受,落发只是个人选择,严重一点是对父母的不孝,何时演变成了生死抉择的政治问题了?于是有了后来的“江阴十日,嘉定三屠”,无数汉人在这场反抗中失去了生命。

宋辽是一对死敌,在两家的对抗中,宋朝似乎一直处于不利的局面,然而当时社会有的宋人就觉得辽人的衣服挺好看、器具也很好用,其他人就很看不惯,在国家大义面前,怎么能崇拜敌国的东西呢!一定要禁止。于是,公元1048年,统治者明令禁止百姓穿着辽人的衣服、使用辽人打造的马具。

蒙古人南下建立了元,强硬要求汉人必须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惯来,无论是衣着打扮、交流语言甚至是丧葬习惯上都要摒弃从前的习惯,这样的情况直到朱明王朝建立才有所改变。公元1368年,国家统治者正式下令,禁止所有人穿胡服、说少数民族话以及,遵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规定所有在明王朝的少数民族变更姓氏,一律采用汉人的姓氏命名,日常穿戴也是必须要按照汉人的习惯。汉人和少数民族不断互相通婚,接受儒家礼仪文化的熏陶,日子一久,谁还记得以前的血统,看起来和汉人都差不多。

(二)温和的大唐民族政策:百姓胡服骑射,“胡风”成为一种社会性潮流

唐朝皇帝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但却并没有强硬的要求汉人步调一致的向少数民族看齐,而是主动谋求和睦相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聊一聊古代汉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态度

唐朝穿胡服的女子唐朝是华夏世上的一颗瑰丽的明珠,经济、文化、政治都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度,国外的商人将外面的生活习惯、风俗事物带进国内,人们也都带着好奇的心态去了解甚至接受了。比如在女子的服饰上,不同于汉服的穿着程序复杂,走动也不方便,与现代人干脆利落的打扮相似的胡服被女子所喜爱,世家小姐们可以穿着胡服骑着骏马外出打猎郊游,英姿飒爽也不用担心仪态不雅的问题。当时胡人大多男子和女子穿着差别不大,这种习惯也影响到了唐朝女子,她们换下复杂的襦裙,穿着胡服走动、学习跳胡人的舞蹈,甚至可以扮作男子在大街上行走,足以见当时的社会风气之包容。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不仅仅是服饰,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同样影响着汉人,例如奶酪、易于长时间保存的胡饼等等在国内大范围流行起来,很多人以吃胡人的食物为荣。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入中原,与汉文化互相融合,成就了当代灿烂的华夏文化

多个民族的相遇必然会产生文化的碰撞,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优秀的值得人称道的地方。古时候人们的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相遇必然会产生诸多矛盾,要较个高下,但我们站在今天回望历史洪流,会发现即使期间爆发了无数次战争,统治者颁布了无数条禁令,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甚至文化习俗都呈现出互相融合的趋势,从一个个独立的封闭小团体逐渐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尊孔崇礼,儒家文化逐渐走进少数民族内心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至今被很多人赞扬,他的举措我们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就学习过,不但将汉族的通用语定位国家的通用语,还召集人手修典籍,组织官员学习汉族的文化,学习儒家的忠孝思想,甚至将儒家思想定位自己的治国理念。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聊一聊古代汉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态度

北魏孝文帝的儒家治国同后来的元朝统治者不一样的,他尊重汉人的文化传统,鼓励少数民族官员了解汉人,走进汉人,主动让鲜卑族人汉化,缩小两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让鲜卑人加深对汉族的认同感、责任感、归属感,直到两族最终成为一族。这在统治者之中是非常少见的,历史也证明了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正确性,我们也暂且不提个中考量,统治者的这些政策的确是扩大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范围,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二)种植作物种类扩大,将“狗”从牲畜中剔除

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学上的巨著,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本书上记载了很多从北方少数民族那边传过来的种植方法,比如麦、胡粟等,牲畜饲养方法,比如驴子和骡子,以及大量美食的做法,比如奶酪、胡饼等等,并且其中的占比相当大,这本书也是在各民族文化融合中,少数民族对现今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莫大贡献的最好证明。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聊一聊古代汉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态度

《齐民要术》第十卷——美食制作方法

我们知道,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是游牧民族,狗在他们看来是看家护院,保护羊群的,是帮助他们更方便打猎的帮手,草原人是拒绝吃狗肉的,而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南方地区,专门以打猎为生的人很少,更多的是下田种地,他们将狗看做和猪一样的可以端上桌吃的食物。《礼记内则》里面描写了秦时老百姓的饮食习惯,认为“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不少人像养猪一样养狗,而《齐民要术》中却将狗直接从牲畜里面剔除了。少数民族喜欢狗,他们大多吃羊肉,拒绝饲养狗杀狗吃肉,不得不说这改变了不少汉人的菜谱。

(三)饮食文化:汉人饭桌被少数民族的美食所占据

酪与乳酪制品是两种不同的食物,前者在我们早就有的,而乳酪制品却是实实在在北方游牧民族发明的,随着历史大融合,乳酪制品被带到中原地区,并受到上至贵族阶层下至平民老百姓的喜爱。唐朝时期,人们将乳酪中最美味的部分称为“醍醐”,用它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足以看出这东西的珍贵程度以及受欢迎的程度了。

不仅是乳酪,还有来自印度的轻高面、曼陀罗花样的夹饼,都是唐朝官员大夫们很喜欢的食物,“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世家大族、朝廷权贵们吃的饭大多都效仿胡人的饮食习惯,这是《旧唐书》里面记载的唐人的饮食习惯,我们今天尚可以窥见当时少数民族的美食文化对大唐上层阶级的影响。而老百姓一向以喜欢在有限的条件内跟风贵族,上层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底层的老百姓了。

古代封建社会下,控制欲极强的当权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很容易影响到底层老百姓,无论是出于哪个角度的考虑,无外乎都是为了巩固对天下老百姓的统治,而不是一心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长此以往必然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古人常说“天下大势,和久必分,分久必合”,封建统治阶级政权的变更必然伴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徙、战争带来的人口消减,同时也大规模的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丰富着汉族人自己的历史文化,在为人们带来别样的精神以及物质体验的同时,也增强了各民族人的活力以及生命力,间接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大进步,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与不断融合,才有了我们今天悠久的华夏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