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籍密要丨什么“顿悟成佛”,假的!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六祖慧能的“顿悟成佛”,是对传统的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一次大胆改革。

他的“顿悟”理论,提出了“本性是佛”、“自性真空”的教义,认为人性既是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

与之相反,北派禅宗(以神秀为首)却主张“渐悟”,“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即从集中注意力来观察无污无染的世界,多打坐而少休息,以此逐渐达到“悟”的境界。

两种截然不同的追求“悟”的形式,并不意味着“顿悟”与“渐悟”是绝对对立不相融合。

—1—

《坛经·定慧品第四》:“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非常明确地指明:正确的求“悟”的方法,是没有“顿”和“渐”的区别,只是因为人认识自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糊涂的人慢慢才能修行明白,聪明的人当下就领悟体会,法门的不同不过是以之为名而已,两者既对立又相同。

禅宗北派大师神秀的弟子志诚以南北两派在“戒定慧”的不同提问:戒定慧应该只有一种,怎么还会有另外一种呢?

慧能答:“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肩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坛经·顿渐品第八》)。

这段论述,按其自成一系的理论逻辑,以人人心中皆有佛的普遍性,又以认识的不同,理解的快慢的特殊性来解决南北两派在“戒定慧”问题上的分歧,又基于先天智慧的一般和超常来进一步说明他的南派“顿悟”与北派的“渐悟”的区别和统一。把“悟”作为统一的基础,把人的智慧高低作为对立的矛盾来化解两派理论上的对立。无形之中软化了南北禅宗对立的矛盾,大胸襟求大根本,一石两鸟。 

—2—

慧能如此清楚明了地解释“顿悟”与“渐悟”,却依然无法改变信众对“顿悟成佛”的神往。“顿悟成佛”,那多省事儿,不必面壁清修,不必行善积德,少吃那么些苦,谁不向往。

但是,不止慧能早就把话说的很明白,“顿悟成佛”之“佛”非彼“佛”,佛教领域对此也有不少的阐释,指“顿悟成佛”只是方便说法

佛教里面经常讲到的“佛”,那可是有果位的。按小乘佛教,有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四个果位。若按大乘佛教,则有阿罗汉、菩萨和佛三个果位。“顿悟成佛”之“佛”与之相比,就如同,刚入学第一天的与拿了大学本科学位的,虽然都叫学生,但却是有大区别的。

所谓“顿悟成佛”,只是说:哦,恭喜你找到路了,要修成正果,路还很长,要不辞艰辛地坚持走到底。

顿悟之一刹那之前,也不是啥也不懂的一个小白,而是基本已经成就无漏,水到渠成,刹那间完成。

人家都说的那么明了是“假名”,你非要往真“佛”那方面想,悟性不够咯。 

—3—

能从释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发而成佛”理解出来,进而提出新的观点,形成自己一整套的理论,出身贫寒、目不识丁的慧能,的确是位很了不起的人物。

《坛经·疑问品第三》慧能与韦刺史谈经时,有一段关于西方极乐世界的论述,认为西方极乐世界就在人心中。

他说:说它很远,那是相对于那些悟性较差的人而说的,说它很近,则是相对于那些具有超常智慧的人而说的。

韦刺史提出一道很有挑战性的疑难问题:请慧能将西方世界显现出来,让大家看看。

慧能回答到:“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又进一步说到去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常行十善,天堂便至……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慧能以人作为解决极乐世界的问题,既上应“本性是佛”的基本论点,同时也解决了有与无、见与不见的现实矛盾,达到自圆其说的目的。

把一个事物即对立又统一地认识、辨析,在《坛经》中频繁出现,是慧能运用较多的一种思辨方法。例如《坛经·行由品第一》五祖弘忍送慧能过江时所述的“度”与“度”的不同;《坛经·定慧品第四》“念”与“无念”的辨析;《坛经·疑问品第三》西方极乐世界中的坏、东方人的好,好坏之关系等等,都让人耳目清新,为之神动。

☆ 作者简介:河南许昌市建安区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