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为你着想,却还要拐弯抹角费尽周折,到底谁贱?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本文作者/曹昱

近读书,见到古人一句“古来惟闻以直书见诛,不闻曲词获罪”的话,心里竟生出许多的感慨。

古人讲究“讳”,即顾忌于此,讳而言之。说白了就是说话要有所回避,有些话要避开讲、绕着弯讲或者干脆不讲。特别是对上司身上的毛病不仅不能讲而且还要夸,把毛病说成一朵花。但是不管怎么“讳”,人身上的毛病或多或少总是有的。一个人无论他如何“神圣”,总不免有愚蠢的时候,即使唐太宗李世民这样一个有道明君,也曾因经不住臣下的劝诱,想到泰山封禅,以炫耀功绩,却被魏征和不给“面子”地劝阻住。拿破仑之所以战功赫赫,与他经常到士兵群中当面听取部卒批评建议有着很大的关系。共产党人对听取逆耳之言曾有其独到之处。延安时期形成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是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历数前贤,自古成大事者,多是善于接受别人批评建议的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莫不如此。即使是当今一些著名的企业家,也都是善于从客户甚至是对手那里听取批评建议的“高手”,才使企业不断得以发展壮大。所以,不圄于现状、想有所发展的人、政党、企业,都很注意广开言路,总愿以“忠言逆耳利于行”为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别干蠢事。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好看的花儿往往都有刺儿。忠言虽好,却不耐听。自古为尽忠言而被贬、丢掉性命者不胜枚举。田丰献计献策被杀,沮授出忠言而遭禁,褚遂良、韩王春进谏而死,关龙逢深谏与桀蒙冤身死,王子比干直言于纣自己身死累及先人等等,演绎出死谏、劝谏、哭谏、讥谏、笔谏、喻谏等等的名目。忠言危险,代价太高,于是,小人之辈绝不去尽什么忠言,而是大唱颂歌,使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术。有道是:“颂歌盈耳神仙乐”。掌声、叫好声、欢呼声,总会令人昏昏然、飘飘然,陶醉如仙。就拿宋朝宰相赵鼎来说,他最初对善于溜须拍马的秦桧印象很不好,可是,他的耳根子软,经不住秦桧“惟鼎言是从”连续灌“神仙之乐”的曲意逢迎,使这个颇具慧眼的老相国眼也花了,不仅由原来的很不信任而“深信之”,进而积极举荐,秦桧平步青云,当上了宰相。一朝权力到手,这个马屁精,反转身就把赵鼎活活逼死。颂歌是麻痹人精神的常用手段。古往今来,已不知有多少人没有败于角力场上反而倒在了颂歌之中。鲁迅先生对唱颂歌者看得最透,称之为“捧杀”,认为“这样捧了起来,却不过为了接着摔得粉碎”。因为“捧”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杀”,明智者,闻“颂歌”如临大敌,而如齐威王做得更为严重彻底,干脆把唱颂歌、拍马屁者下了油锅。

虽然说,忠言未必逆耳,但逆耳的话多是忠言。之所以逆耳,是因为这些话往往与自己的意见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悖。即使不是真正出自忠心,但也可以使人清醒头脑、提高警惕,而逆耳的话如果是忠心,那就更为可贵,尤如一面镜子,可以正“衣冠”,弥补暇疵,不至于使自己出现狼狈的一面。大家都知道忠言不好听,但是对事业的发展实在有益得很;颂歌虽顺耳,但后果往往令人胆寒。为什么总是有人害怕逆耳忠言,对颂歌乐此不疲?悲剧的根源虽然是因为听忠言者肚量太小,或不懂得辨别忠奸,或者刚愎自用,对接受不同意见的价值思想上理解的还不彻底。作为进忠言者,其目的是为了劝导别人善处某事,以尽忠诚之责,遇到能听逆耳之言者也就罢了,如遇到的是不善听逆耳之言的人,要么如下属对上级以“三次建议权”为限,不听作罢。要么就要讲究进忠言的方法。古希腊苏格拉底当智慧的“助产士”也不失为一策略。为尽忠诚之责,善于选准时机,以曲径通幽的方法,使忠言也能顺耳,进而达到对方听从意见为目的。这就是曲词无罪。但是,回过头来想想,本来是为别人着想,还要拐弯抹角费尽周折,这实在是讲忠言者命苦,听忠言者悲哀,怎一个“贱”了得!

☆ 作者简介:曹昱,海军上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