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道文化丨走近清丰亭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本文作者/李红旗

亭,是我国一种传统建筑,源于周代,延续至今,亭式多样,而且,多为纪念名人和古迹而用。然而,在中原地区竟有以一介草民的名字命名的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并为纪念这位平凡之人建立了一座纪念亭。

这个县就是清丰县,这个小人物就是隋朝的张清丰。

ღ 一 

也许很多人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但是,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在孟姜女哭倒长城后之后的隋朝,在顿丘这个地方就盛传着孝子张清丰的故事。

清丰亭石碑《清丰县志》记载:“张清丰,隋顿丘人,善事父母,孝行称于时。开皇中以孝廉征聘不就,人皆爱慕之。至唐大历中,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因县界有张清丰门阙,表请以其名名县”。寥寥数语,既表述了张清丰的孝事,又讲明了清丰县县名的来处。

由于记载文字甚少,对于张清丰贤孝轶事民间传说版本不一,但是,从碑亭石刻图案来看,或寻访交谈,凡谈起孝子张清丰,都要从烧饼说起,可见,流传千古的佳话,因烧饼而华美,因烧饼而丰满,因烧饼而远藏。

在现代人的味觉中,烧饼是一种味道极佳的烤制面食,它的历史由来众说不一。因张清丰的孝行与烧饼有关,每一个故事,每一个话题都溢满了烧饼的焦香味。也有一种传说,烧饼起源于张清丰。

隋朝年间,黄河泛滥,大片良田被冲毁,百姓流离失所,一批批逃荒人群走进他乡,张清丰背着母亲也夹杂在人群中。逃离家乡时,他只是带上了几件衣服、几斤面粉和一只铁锅。一日,已过中午时分,艳阳高照,热浪滚滚,张清丰把母亲安顿在树荫下,拾来干柴,淘来河水,支起铁锅,为母亲做饭吃。当他点燃干柴后,突然发现铁锅不知什么时候破了一个小洞,锅中的水很快漏完了。母亲已有一天没进食了,又无处讨来饭吃,这可怎么办?急中生智的张清丰,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和好的面贴在锅里,把锅反扣在炭火上,慢慢烘烤。片刻功夫,面饼皮黄里嫩,香味扑鼻。他便把面饼取了下来,掰下一块填在嘴里尝了尝,感觉很好,就送给了母亲吃,张母吃后称赞不已。

洪水退后,张清丰背着母亲回到了村庄。他联想到在外逃荒时给母亲烤制的面饼很好吃,就起了个名字叫“烧饼”,并在城里开了一家烧饼店。

这样的传说无据可查,也许是人们为了弘扬孝亲之道,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孝子张清丰的故事进行了铺垫和延伸。无论如何,这样的粉装和润饰用于如此苍老而又经卷的故事绝不为过,重墨之下,张扬民族精华是时代的呼唤,是理性的回归。

ღ 二 ღ

我站在亭中,仰视着高大的张清丰石像,空旷的视野中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遥远的历史中,竟有这样一位草民,能让后人去瞻仰,去颂赞,去崇拜。他,也许没有政治才能,也许没有指挥千军万马的韬略,也许不懂得千年官场上的潜规则。但是,他知道根,他知道本,他的举动显得无比至圣至善。

在我的沉思中,一位妇人慢慢地走进了视野,只见她围绕张清丰石像环视了一周,然后,合手跪在了石像的正面,嘴里念叨着什么,连磕数头后,依然跪在那里。碑亭的四周没有行人,环亭道路的车辆川流不息,不停地鸣笛远去,林立的高楼远远地注视着这位妇人,更显得她影只孤单。我没有理由去打扰她,只有默默地观察她的举动,她没有一丝笑容,虔诚的词意贯穿于她的全身。我大胆地猜想,她的家庭出现了叛逆,发生了不幸,无论如何揣测,必定与孝道有关。她在遇到挫折时,不由得想到了孝子张清丰,她祈祷张大孝子的身影能重现,用孝道的举动和言语去影响、开导叛逆之子。

这时,走来了一群外地游客,聚集在张清丰石像前,导游指着石像下侧“头炉烧饼敬娘亲”的图案,娓娓讲起了故事的内容。

张清丰制作的烧饼精细味美,远近有名,烧饼店开张后,购买者络绎不绝。而且,他做出了一项常人羡慕而又不及举动,每天烤制的第一炉烧饼从不外卖,必须亲自敬给母亲先吃,并形成了店规。他还在店门前还挂了一块“施舍牌”,上面醒目地写到“老、弱、病、残者前来购饼,一律半价”。

一日,店前来了一位拄着双拐、衣衫破烂的客人,上前问道:“掌柜的,你的烧饼多少钱一个?”张清丰回答道:“一文铜钱一个。”当他看到客人残疾时,马上又说:“一文钱给你两个吧。”客人听后又恳求道:“不是我要吃烧饼。我父母病重在床,他们听说你的烧饼很好吃,特意让我来买你的头炉烧饼,求你卖给我两个吧,以安慰病危的二老娘亲。”张清丰看到来者是一位孝子,连忙抱拳作揖,感动的说道:“你难得有这份孝心,但是,本店的规矩从不破例。这样吧,你既然是远道而来,我把特制的两个上供的烧饼送给你,分文不取,也算是我对二老尽点孝心。”张清丰转身取饼,但是,那位客人却连连摆手拒绝,声称不是头炉烧饼,没法回家面见二老。说罢,就蹲在了门口,意思是不给我头炉烧饼我就不走了。

这时,烧饼店门前来了两位卖艺的盲人,手持竹竿弹唱起来:

小弦子一拉诸位听清,

开书前先唱唱孝子张清丰。

头炉烧饼只把高堂敬,

城隍庙荐香他是头一名。

捡个乞丐当娘奉养,

为父求医双膝跪肿。

他开店不为把钱挣,

乐善好施众百姓。

自古孝子不算少,

谁把咱百姓放心中。

当今孝子谁为大?

顿丘清丰人称颂……

两位盲人唱得十分卖力,招惹了很多人围观,刚唱了一段,张清丰就把刚下炉的烧饼一一塞到了他们手中,让他们上路。这时,忽然又来了一队骑马的官兵,在烧饼店前勒马就餐。

这队官兵来自京城,为首的是鲁大人。张清丰一看来者不善,急忙上前施礼问安:“大人,要卖烧饼吗?”只见鲁大人将马鞭往桌子上一放:“是的,十多年没吃上老家的烧饼了,今日赶上怎能放过,快把烤好的烧饼拿来,我还急着赶路呢。来啊,弟兄们先用。”十几个官兵下马吃饼,不一会,案头上的烧饼一扫而光,鲁大人没轮到吃上一口。张清丰让大人稍等片刻,这时,张母走过来指了指木箱:“丰儿,木箱之内还有四个烧饼,快拿给大人。”张清丰很坚决地说道:“这可不行,头炉烧饼是给二老留的。”说完,急忙将炉上的烧饼取了下来递给了鲁大人:“还是刚出炉的好吃,请大人拿去用吧。”

鲁大人拿起一个烧饼搭嘴就咬,不小心烫了一下,气得吹胡子瞪眼,指着要吃店里的头炉烧饼。张清丰连忙作揖解释道:“对不起大人,本店有个规矩,头一炉烧饼从来不买,就算是当今皇上来了,给我万两黄金,我也不能坏了小店的规矩……”鲁大人没等他说完,就给了张清丰一耳光:“胆大包天,竟敢蔑视当今皇上!”张母见惹怒了鲁大人,赶过来求情,劝张清丰破例,把那四个头炉烧饼送给鲁大人吃。张清丰仍旧不从,并向母亲跪下:“娘,不能啊。山高高不过太阳,人大大不过爹娘。人爱吃锅尖,神爱头炉香,清丰开店打烧饼,当留头炉敬高堂。烧饼事小,可我不能毁了今世恪守的信仰,做一个万人耻笑的不孝子孙。”

鲁大人听了张清丰的一席话,深感愧疚:“掌柜的请起,恕我无礼,我只知道吃烧饼,却不知道有这么多讲究。本官也是父母所生,也想做个孝子,可是,父母早已过世。”说着便展袖抹泪,张清丰再次将烧饼奉上:“大人,不烫了,请用烧饼吧。”鲁大人双手接饼,连声道谢,后将大把铜钱摞在案头,随后扬鞭而去。

时间不长,鲁大人又折马返回,从马袋中取出了白绫和笔墨双手递给了张清丰:“掌柜的,今日吃烧饼受益匪浅。此行奉晋王之命北方巡边,何日回程,实为定数,故请孝人赐字留念!”张清丰犹豫片刻,见推辞不过,接过笔墨道:“大人面前,小人不敢言赐,仅赠小诗一首,意在共勉。”说完,挥毫写下了《赠兵马探郎鲁大人》:

顿丘烧饼酥又香,

留下头炉敬爹娘。

天下酒肉穿肠过,

唯有孝字莫能忘。

鲁大人如获至宝,策马而去。这时,蹲在门口的那位拄着双拐的客人,突然站立了起来,对张清丰哈哈大笑道:“掌柜的,天色不早了,我也该回府了。我不是瘸子,我乃魏州刺史,为举孝廉特来暗访。今日一见,倍感信服,在我顿丘境内竟有如此大孝的子民,实乃顿丘之福,大隋之福也!我将联书上表,奏请皇上。”说完,告辞而去。

导游讲得有声有色,游客不停地点头称赞。

ღ 三 ღ

我因工作来过清丰县城多次,也路过“清丰亭”多次,却始终没有走近它。

亭中张清丰祠碑刻于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碑阳“隋张清丰孝子祠”为当时的河北省教育厅长李金藻所题。说起李金藻先生,他是近代的著名教育家,也是一位书法家,我曾见过李先生一幅“四时最好是三月,一日安闲值千金”的作品,洒脱浑厚,端庄儒雅。清丰亭能有这样的人物题字,更为清丰的孝道文化历史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清丰亭没有长城那样雄壮,那样气派。论排场,它也比不过胜迹繁多的西湖,那里有众多墨客的题字,那里有能使文人扬眉吐气去赞美的景致。这里只有碑阳七个大字醒目地告诉人们,这个地方在隋朝时出现过一位叫张清丰的大孝子,没有留存一件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遗迹。然而,世世代代都在传颂着张清丰的故事,都在传承者孝道文化。万里长城历代修补,蜿蜒至今,魁伟在世,但是,就生命意义而言,就民众心意而论,张清丰的形象远比长城要高大,要久长。我无力去研究其中的真谛,只能是虔诚膜拜。

身临亭下,我在不停地思索,大孝子的故事着实在感召着一代一代百姓,他的形象已经升格为了神,而又显得平适可亲,仿佛贴近了大地,走向了民间。

导游仍在不停地讲述着张清丰的故事,忽然,一位游客插话道:“你刚才讲到魏州刺史暗访后,奏请皇上,那结果呢?”讲究故事的完整性,是人们心理的需求。正像当地戏迷流传的一句话“不抓住奸臣不散戏”,没有终结和归宿,听者会留下短缺和遗憾。

那位导游接着游客的疑问讲了下去:魏州刺史回到京城后,将张清风的孝行事迹表奏了朝廷,举为孝廉。然而,张清丰为侍奉母亲,累召不仕。还有一种传说,张清丰的母亲去世后,为了行孝,他在母亲墓地旁边搭起了草屋,一直守孝三年。

对于这样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进行精致入微地演绎和传说,源于民间的土壤,没有华丽的辞藻,简朴而又透亮,乡间百姓代代相传,可见生命力之强,它的价值远远不在于故事的圆满。相比于现在一些编造的奇闻轶事,只能作为饭后茶余的笑料,不“接地气”,缺少根基,更谈不上“生命力”一词。

听着导游有声有色的讲解,我不由得也加入了游客的队伍。导游讲的是张清丰捡来个乞丐当干娘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张清丰按照惯例前去庙上烧香,回来的路上,看见一位讨饭的大娘栽倒在雪地里,上前呼喊,没有反应,他就把这位大娘背回了家。

张清丰的父母都是好心人,看到清丰背回一位晕倒的大娘,连忙点火做饭,帮助伺候照料。由于大娘饿过了头,牙关紧闭,无法张嘴下咽,张清丰只好用竹筒嘴对嘴给大娘喂饭。半个时辰后,大娘苏醒了过来,但是,一直咳嗽发烧,张清丰就急忙外出找郎中抓药。等他回来以后,发现大娘已经走了。张母告诉他,这位大娘心眼不差,你能把她救活,她已经感恩不尽了,不想再麻烦咱们家了。谁也留不住,只好找了件棉衣,送她一些烧饼上路了。张清丰听后责怪道:“大娘的病还没好,这么冷的天,她这一走等于往死路上推啊,不行,我必须把她追回来,烧香磕头不就是为了积德行好吗!”不一会,张清丰就追上了那位大娘,劝说道:“大娘,天气太冷不能走,您老快跟我回去吧,烧饼店虽小,可还能养活你。”大娘感动地哭道:“孩子,咱们不沾亲不带故,大娘不忍心拖累你,你还是让我上路吧。”越是这样,张清丰就是不肯让大娘走,“什么不沾亲不带故,您老就当我的干娘好了,我张清丰保证像对待亲娘一样孝敬您,百年之后,我为您养老送终,披麻戴孝。”大娘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抽泣地说道:“孩子啊,我虽穷,但心眼不傻,谁有你这样的儿子谁有福啊!”张清丰硬是把大娘搀回了烧饼店,从此,他就多了一个娘。

后人评价说:张清丰与二十四孝的孝子不同,他广孝博爱,是与劳苦大众最贴心的孝子。

ღ 四 ღ

在这一带还盛传着这样一则故事,张清丰为了救父求医,竟能忍受胯下之辱。

张清丰的父亲叫张石印,是个锻磨的石匠。这一年,官府贴出告示:为了扩田兴桑,城隍庙将举办“搬狮大会”,胜者赏田四十亩,耕牛两头,免三年苛税。张石印体魄强壮,身手敏捷,如能参赛,必胜无疑。结果发现,这是当朝晋王设的圈套,赏田赏牛是假,目的是为东海口造船补充民工。张石印听后,一怒之下,让石狮砸伤了双腿。张石印伤腿之后,张家好似塌了半个天,求诊问医,几乎花干了所有的钱财。

没过多久,伤口又二次感染,如不及时医治,就会出现生命危险。张清丰背着父亲再次来到韩家药堂,韩郎中因张清丰拿不出百两银子而拒绝治疗,无奈之下,张清丰背父沿街乞讨。身背父亲,双膝跪地:“诸位父老乡亲……吾乃顿丘张仪寨打烧饼的清丰是也……吾父搬狮大赛,不慎伤及两腿,久治不愈,生命可危……为儿心存孝道,无奈沿街乞讨,看在同族宗庙,万望施舍赈济……”众人一看是打烧饼的张清丰有难,纷纷前来捐助。

行至顿丘石桥,城里的几个地痞恶赖迎面走来,他们都曾想买张清丰的头炉烧饼,因清丰死活不卖而记恨在心,现在清丰有难他们就借机发泄。有个姓郝的掏出一锭雪花银子大笑道:“只要你肯从我裤裆钻过去,这银子就归你了”。围观群众敢怒不敢言。这时候清丰的内弟高晓林赶来,他和这伙地痞有过来往,便阻止他们,也提醒清丰不要上当,“钻不钻哪?”有个姓姬的又嚷,“只要钻,这把银子全归你了,打烧饼多少天才能赚到这么多银子?”张清丰追问一句“你说话当真?”姓郝的回答:“说到办到!”张清丰将父亲放在一边,“好,我钻。山高高不过太阳,人大大不过爹娘,不报父母养育之恩者枉为人也!”高晓林又嚷“丰哥,不可呀,士可杀而不可辱也,这可是你说的呀。”清丰果断地回答:“士不可辱也更不可不孝,为求家父早日康复,我就屈膝而过!”说完自地痞裆下伏身钻过,众人吃惊,一帮地痞却哈哈大笑。“买你头炉烧饼不给,今天就是报应,这银子还让我们替你保管着……”话未说完,高晓林气恼地举起半截砖冲上去,“谁敢,快把银子留下,不然……”这群恶赖见状只好将银子抛给了清丰。张清丰收起银子又背父前行。

这时候,一台官轿迎面走来,众人纷纷躲在一边,唯有清丰迎面而跪,轿里原是顿丘县令陆大人,他撩开轿帘问道:“轿前所跪何人?”张清丰忙施大礼。“大人,吾乃顿丘张清丰是也。石狮赛场,吾父双腿致残,久治不愈,生命可危,吾为父行孝,沿街乞讨,大人如肯施舍,草民这里给大人叩头了!”陆大人情不自禁地点头自语。“天有宝兮,日月星辰,国有宝兮,忠臣良将,家有宝兮,孝子贤孙!”说完抛下银钱绕道而行。此事传开,那个韩郎中也深受感动,表示愿意免费为清丰父亲治疗,韩夫人忙劝道:“这怎么行哩,要花不少钱哩。”韩郎中一甩袖子嚷:“你懂个屁,从古到今,有谁背着父亲为父亲看病而跪在街上讨钱,甘愿忍受胯下之辱的?所以我要为他免费救治!”张清丰感激地上前磕了三个响头,声泪俱下地说:“多谢先生相救!”

沧桑巨变,千年已失,唯有孝道之风仍盛行在黄河古道上。孝亲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标志,更是当今文明国度的基石。

注:本文参阅了清丰县档案信息网有关材料,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简介:李红旗,河南滑县人,退役海军中校,毕业于海军政治学院,历任秘书、副处长、副主任,转业后在河南濮阳市教育局工作。自幼爱文学,偶尔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豆腐块”,离岗后闲来无事,回忆历程,珍惜生活,撷取点点往事,以慰平俗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