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读书百人百法百味②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本阁主要作者文集(以新近发文文末索引为导航):曹旭李红旗易书生魏国强陈道曹昱蔡小俊丁福平衣珩舒立黄梓峰拂剑朝天曹开煊宇文成

本文作者/易书生

(上接:古今读书百人百法百味①) 

刘知几(661~721,唐代史学家):读一反三法。“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六十一年的生命中,学史治史的生活几乎占去了五十年。没有此种读书法,他著《史通》,将难得“总括万殊,包吞千有”的评价。比如,他读《左传》,并不要“精此一经”,而是“见其事”,以“广异闻”。读一代之史,要兼读数家,要钻研杂记小书中的异说,“触类而观,不假师训”。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破卷取神法。王安石是杜甫的超级粉丝,有人问:杜诗何故绝妙古今?他大声吟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袁枚解此句:“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破”不是把书翻烂,而是通过读万卷书,达到破卷取神,仅此一句读书法,已然成就诸多读书人。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提其要”,便于提纲挈领,把握重点。韩愈年幼刻苦攻读,尽通六经百家之学。韩愈能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才如渊海,文章刚健雄浑,没有科学的读书之法,是难以做到这些的。此法可鉴后学。

范仲淹(989-1052,北宋重臣):心无旁骛法:范仲淹断齑画粥以苦读已为千古美谈,除此清苦,他尤以珍惜读书时光而为最。别人看花赏月,他连岁静心苦读,在六经中寻乐,乃至宋真宗的浩浩荡荡车马路过,全城轰动争相去看皇帝,独范仲淹闭门不出,以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答复来邀之同学,仍埋头读书。如此精神,终成大器,被朱熹誉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计字日诵法。欧阳修曾自定日读三千字、背诵一百五十字,三年半熟读、七年时间背熟《孝经》、《论语》等书十部。“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如此勤勉,再以马上、枕上、厕上之“三上”,如其诸多著作中有《归田录》2 卷,是其为官时,每每有感所记,耳闻目睹所记,有北宋前期人物事迹,职官制度及官场轶事,归田后成书。此皆为日久见功之力。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诵读法。“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寐时,咏其文,见其义,所得多矣。”此法本当豪放性情,然迂叟任相期间,尽罢王安石新法,似不对应。他读书学习还有一个“随记法”,听到新的事就记录下来,并且记下是听谁讲的。如此精进,日久成文,留史于世,其著《稽古录》、《涑水纪闻》等是能看到“随记法”的因果关系。

程颐(1033~1107,宋代理学奠基人之一):读行并进法。“读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永乐十八年举河南乡试第一的薛瑄也有这样的理解:“读书原无他法,只是知一字,行一字;知一句,行一句。”读书不能为读而读,关键还要看行,读行结合方知书中之妙,如此,伊川先生与其胞兄程颢开洛学一派、奠基宋代理学,实为必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八面受敌法。本指战事中处敌围中,这里则比喻各方面均作过了研究。苏轼说:“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也。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又例“吾读《汉书》,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里、官制、兵法、货财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读一本书,每读一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终可透彻此书。此种读书之法,还可名为“旧书回读法”。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一部书反复阅读,是读书人常用之法,孔子在一生中多次反复阅读《周易》。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敏而好学法。天资聪慧之人若不及时勤读,则会败坏聪明业缘。秦观能领悟于此,已是聪慧之上又聪慧之人。他虽仕途坎坷,一生穷困潦倒,以此聪慧而成就词章情韵兼胜、自然清新、灵气逼人。

王十朋(1112~1171,南宋政治家、诗人):与书结友法。这位19岁时就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名句的才子,读书时的状态是:面对书中千古以来的圣贤恭敬礼拜,闭眼撸袖,对书中早已死去的奸人小人痛加斥骂。陈子兼也有此感:“读窦、灌、田传,想其使酒骂座,口语历历,如在目前。便是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吴应箕也曾与子弟说:“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这种读书入境的境界,焉有不得?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散文家):有的放矢法。根据自己建立知识结构的需要,从整体考虑,有计划地读一大批书,再结合研究专题读书,后将读书与使用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很有主见和志向的读书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放翁能成为文学史上有名的高产作家,以文抒发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鞭笞投降集团,读书堪比积蓄营养、囤积力量。

陈善(约1109~1172,南宋学者):出入法。“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邓拓先生认为,此读书法能在公元12世纪后半期提出来,难能可贵。我以为,此出入法存世一千多年,读死书、死读书者代代不绝,不是不知,而是不为或不得此法。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开篇有疑法:在阅读中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读书过程讲究“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成效讲究步步为营:“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由浅入深,读通一本然后再读另一本,读通一节然后再读另一节。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杂乱无章地乱读一气。此读书之法,在于步步逼进,稳扎稳打,层层剥笋,“未见道理时,如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须是今日去一重,又得见一重,明日去一重,又得见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吕祖谦(1137~1181,南宋史学家、教育家):四步法。一浏览,看书文章大概主张;二概要,了解书章之要点;三鉴文,品评鉴赏书章优长;四析句,深究字句精华。东莱先生自读于家,不名一师、不私一说,虽博杂,却兼取朱学、陆学之长,创婺州一派,与此读书法不无关系。

陆九渊(1139~1192,南宋心学创立者):涵泳法。“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读书来不得性子急,需要平心静气,先易后难,慢慢地涵泳、品味,每有一点体会,必会感到兴味无穷,其乐融融。如此心性来读书,倒也很符合他所创立的“心学”,重视心性和内省修养,主张求理于心,向内而思。

于谦(1398-1457,明代名臣、民族英雄):“相亲”法。“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香。”此首《观书》为于谦读书的亲身体会。如此读书情境和痴情,惹人钦羡。

张溥(1602~1641,明末文学家):七录法。每读必手抄,直到六七遍方止。好记性不如赖笔头,抄录以强记。天资差,不足畏,天道酬勤;堡垒坚,亦不足畏,专而攻之,必能攻而破之。然,古人之学可敬畏而不迂从,无独立之思维则难出新知,无益社会,如此,其人虽刚直不阿、文质朴豪爽,结“复社”、主张“兴复古学”似可商榷。

黄宗羲(1610~1695,明末大儒):经世致用法。梨州先生主张以“慎独”为宗,躬行为主。强调躬行实践,学贵践履。其学自天官、地志、算术、乐律、经史、九流百家、佛道之书,无不精研。对明代儒学空洞虚浮嗤之以鼻,开学术经世致用之先河,倡民主启蒙之先声。

吴应箕(1594~1645,明末文人、抗清义士):三抄法。抄书,一抄强记,二抄校字,三抄练字。吴应箕虽九试不第,但却为东林党中坚骨干,后又揭竿而起。其撰《读书止观录》专汇诸多文人读书之法,心读体感,自有其妙。

(未完待续)

☆ 作者简介:易书生,闻道阁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