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掰扯一下孔子与秦始皇哪个烧书更多?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本阁主要作者文集(以新近发文文末索引为导航):曹旭李红旗易书生魏国强陈道曹昱蔡小俊丁福平衣珩舒立黄梓峰拂剑朝天曹开煊宇文成许亚军田划陈国强

本文作者/陈道 

秦朝焚书坑儒,秦始皇挨骂两千多年。其实,很多人也都知道,相比较秦朝而言,孔子焚烧的书,那数量可不少。对此,自古都有声音提到孔子烧书,但是,声音不大,几乎都埋没于儒家的朗朗读书声中。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

孔子焚书可不是胡说八道,那也是有根由的,且看咱在这里引经据典掰扯一下。

 - 1 -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司马迁在这里没有用“删诗”二字,而是说“去其重”,这个“去”字是有“删去”的意思的,故王充《论衡·正说篇》说:“孔子删去重复,正而存三百篇”。《汉书·叙传》则明确地提出了“删诗”二字,其曰:“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纂《书》删《诗》,缀礼正乐。”故,此“去”实为删除之意是明确的。然,“重”果为“重复”的意思吗?三千多篇,只有十分之一不是重复的,你信吗?问题还在于“孔子皆弦而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孔子集语 卷四》:《尚书序疏》引《尚书纬》:“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这里说的就比较明确了,连解释都不必了。出处也有权威性。

——据钦定四库全书《群书考索卷二》(宋 章如愚 撰):“孔子定书,《尚书纬》云: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扵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可取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故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汉今文《尚书》,孔子删书为百篇,及秦焚书,孔子末孙惠与秦博士伏胜各蔵其夲扵屋壁,汉兴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这一段文字有引用和延伸。

——《郑板桥家书》中,郑板桥在给他老弟的信中说的更为明确:“秦始皇烧书,孔子亦烧书。删书断自唐、虞,则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烧之矣。《诗》三千篇,存三百十一篇,则二千六百八十九篇,孔子亦得而烧之矣。孔子烧其可烧,故灰灭无所复存,而存者为经,身尊道隆,为天下后世法。始皇虎狼其心,蜂虿其性,烧经灭圣,欲剜天眼而浊人心,故身死宗亡国灭,而遗经复出。始皇之烧,正不如孔子之烧也。

大致说来,孔子在这里焚的书籍,来自于“黄帝元孙帝魁”,得秦穆公时期之前的相关古书三千二百四十篇,挑挑拣拣只留下“可以为世法者”(换句话说就是以孔子自己的价值标准衡量及现实需要而留下的)一百二十篇,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尚书》,历经秦之火、抑古文、不注古文逸、伪古文、改字等劫难,至今残缺不全伪古文与今文都算上也不过五十八篇。如此,再算上删《诗》的两千多篇,仅编《诗经》、《尚书》这两部经典,就烧掉了三千多篇古书。不要忘了,孔子是“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而黜八索”,说白了,他不止是烧掉,而且还有以“春秋笔法”来“修《春秋》”,重新解读历史,比起烧掉更可怕。

 - 2 - 

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孔子在“单氏取周”政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成为继周景王庶子子朝之傅宾起之后的“儒子王大夫”(教育部长),由此使孔子有了处理周室典籍的机会,建朋党烧书断史,甚至有网友戏称,“中国不发生王朝交鲁单氏取周可能两千年前人类就登月了”,将孔子列为“两千五百年来世界最大的坏蛋”。戏言之中,饱含着对至少五千年之华夏历史,孔丘删改的《尚书》、《春秋》竟成中国最古老史书,读之残缺不全的苦闷。

不少网文将“单氏取周”等同于“王朝交鲁”,后者则来自于清人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王朝交鲁”之说有待商榷,仅说“单氏取周”,出自于《韩非子·说疑》:“以今时之所闻,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单氏取周,易牙之取卫,韩、魏、赵三子分晋,此六人者,臣之弑其君者也。”这段文字很有意思,很有意思的不在文字本身,而在于这一事件在历代文献中语焉不详,犹如雾里看花,似要遮蔽某些东西。

“单氏取周”事件的大致情形是:公元前520年4月,周景王想立自己宠爱的庶长子王子朝为太子,打算杀死卿士刘献公、单穆公,周景王在动手之前因暴病去世,刘氏、单氏立了王子猛为周王。王子朝在周景王下葬后发动叛乱,从而开始了历时十九年的王子朝之乱,最终王子朝被杀,刘氏、单氏在排除了一大批支持王子朝的世袭贵族后,势力更加稳固。公元前493年,晋国六卿内讧,范氏、中行氏与赵氏开战,刘氏与范氏世代通婚,周人因此支持范氏、中行氏。赵鞅在彻底击败范氏、中行氏后,责问周王室,周人只得杀死刘氏的重要谋臣苌弘谢罪。刘氏从此逐渐失势,至周贞定王时期,刘氏灭亡。从此单氏独秉周政,成为王畿内唯一的大族,终于在战国初年形成单氏取周。

在这个期间,孔子在干什么呢?根据孔子生平大事年表:

公元前520年的时候,孔子32岁,至48岁,也就是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所以,孔子远离仕途,退而修《诗》、《书》、《礼》、《乐》。51岁的时候,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汶上县)一年。52岁开始走官运,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担当宰相一样的职权。直到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的时候,与季氏出现不和,离开鲁国。

根据孔子生平大事年表,似乎与“单氏取周”没有多大关系,当然,考虑到儒家一贯的“春秋笔法”,很难轻易下这个结论。而且,孔子作为大司寇上任七天就诛杀了“少正卯”,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说明孔子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狠人!办事果断,不留下后患,有干大事的本钱。

正视孔子篡修的《尚书》《春秋》取代上古信史主导中国史学这一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涉及到一个困扰中国数千年的“周王室典籍失踪之谜”。

“周王朝典籍”涉及到周朝以前商朝、夏朝及夏以前的国家馆藏图文,谁拥有了这些将视为华夏之正统,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都是骇人的,周王室典籍的失踪,造成了中国至少五千年历史,有三千年出现了空白,而有近些年“断代史工程”之困局。

我个人不认为,“周王室典籍失踪之谜”至今犹是华夏千古悬案,孔子有通过多种途径获得部分典籍的可能,要说拥有典籍的主要部分,可能性不大,如果真要是那样,孔子不止是烧书那么简单,而是,焚烧掉了华夏三千年历史、民族上古记忆,那样的话,罪孽就太深重了,想一想都感到心血滞障,恐怖之极!

 - 3 - 

儒家流传下来的《尚书 序》指:“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及秦始皇来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此《序》将孔子烧书的动机“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范围“约(烧)史记而修(以“春秋笔法”重新诠释)《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功劳表过,依照时间的顺序,将典籍的遗失损毁,归结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现在,我们就回过头来看秦朝焚书。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根据《史记》记载,当时李斯与秦始皇有一段对话:“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也就是说,出主意的是李斯,批准同意的的确是秦始皇,所以,把帐算到秦始皇头上也无不可,但却要看清楚,烧的都是些什么:“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烧掉的只是散于民间的,官藏的,官方用于职责所需的,都没有在焚烧之列。焚烧的都有备份本,事儿并没有做绝。对此,即便是宋明大儒朱熹也曾说过: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

清代的刘大魁曾作《焚书辨》,指出: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羽之罪也。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帝国的珍贵藏书,就此付之一炬。

当然,同样是焚烧,两千多年来,因焚烧而挨骂的只有秦始皇。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郑板桥的话说的透彻:“始皇之烧,正不如孔子之烧也。自汉以来,求书著书,汲汲每若不可及。魏、晋而下,迄于唐、宋,著书者数千百家。其间风云月露之辞,悖理伤道之作,不可胜数,常恨不得始皇而烧之。而抑又不然,此等书不必始皇烧,彼将自烧也……此所谓不烧之烧,未怕秦灰,终归孔炬耳。”

行文至此,所谓“孔子与秦始皇哪个烧书更多?”,应该已经有了很明确的结论了。不说也罢!

两千多年来,中国有一部分人是任谁都得罪不起的。他们干了坏事儿,会有千万个卫道士去重新解读,或者隐晦回避掉,但是,你若干了一件或者看你不顺眼,你确是要有挨千古骂名的风险的。

☆ 作者简介:陈道,河南许昌市建安区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