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年华》:用最美好的色彩折射这个社会最黑暗的现实

 戏客Seeker 2020-08-15

看过《嘉年华》之后,我迟迟没有动笔,不是因为它难看的让我不愿提及,恰恰相反就像它没有评价未成年性侵这件事,我也不敢以浅薄的学识对它妄加评价。

那天跟朋友讨论这部电影,她说《嘉年华》碰到了好时机,前一天热点事件后一天金马奖。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当看到这部本来每天只放映一场的电影突然增加了排片,但这都是以虐童案的披露为契机之后,我甚至不知道该开心还是该难过。

如果没有这次事件,我大概永远都不会注意到这部电影。就像如果没有媒体曝光,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人性居然可以恶毒到这种地步。

有人说《嘉年华》是中国版的《熔炉》,但看后你就会发现她并不是熔炉的复制品,全篇107分钟,它只用了1/10的时间去讲述少女被侵犯的经历,而且相当克制。

这些年看过不少国产电影,放声大笑过也嚎啕大哭过,却从未有过如此冷静的压抑。想了很久原因,或许是因为《嘉年华》,所展露出来的血淋淋的社会现实吧。

 

比起施暴者,冷漠才是最残酷的

《嘉年华》用十五分钟的时间把整个故事核心交代完毕:一个滨海城市,两个未成年少女(小文和小新)被一个当地商会会长带入宾馆实施了性侵,而16岁的宾馆前台小米发现并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

 

是的,没有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的性侵过程,甚至从始至终都没能拼凑出这个万恶施暴者的外貌形象。

或许这就是文晏作为一名女性导演的细腻与克制。故事从性侵说起,但又完全不拘泥于性侵,反而用大篇幅述说常常被忽略的性侵过后的二次伤害。

被伤害后,12岁的小姑娘要面对的是,是更加冷漠的人性,这才是这部影片最残酷的地方。

两对截然不同的父母、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这些人足够冷漠,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嘉年华》仿佛一张大手,剖开了这个社会最血淋淋地现实

当侵害事件发生后,小文的母亲不仅没有安慰女儿,反而一巴掌打在自己女儿身上,责骂女儿浪荡,扔掉小文那些在她口中“不三不四”的衣服,甚至剪掉小文披散的长发。

在影片所展现出的画面中,对小文的第一次伤害不是来自于刘会长,反而是来自于她的母亲,多可笑、多可悲。

作为整个事件的旁观者,小米在警方调查时,却选择隐瞒真相,满口谎言漠视别人的痛苦。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些不解,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米为什么是这样的形象?

我们指责她“这件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句话时,是否考虑过着就是光谱大众内心最冷漠的一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句话从不虚,只是没有人愿意承认。

而在整个《嘉年华》展现出的社会群像中,最可恶的当属小新的父母。

当看到二次检查后小新天真的跟小文说,“爸爸妈妈说了,我们没事儿”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个姑娘或许从未有过真正的性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又岂是个例?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们的财迷心窍。在小文父亲追究无门的当口,小新的父亲却拿着加害者送的手机上门替加害者做说客。

如果这个电影里都是恶,那太可怕了。小文父亲的毫不妥协、两个孩子的律师说“这类案子需要做”,这些不都是《嘉年华》这个“社会”里的善吗?

另外在《嘉年华》映照的社会现实之下,难道就没有温暖吗?不,当红黄蓝事件后大多数人愿意自愿为其发声、在体制之下微博仍旧让#三种颜色#爆了一夜……这不都是残酷现实之下温暖的人性吗

 

旁观者亦是受害者

在《嘉年华》里,小米看似是这个故事的旁观者和陈述者,但谁又能说她不是长大后的小文,不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个受害者?

“我只知道自己是夏天生的,这个夏天一过我就十六岁了”“我从老家出来三年了,这是我呆过得第十五个地方,我喜欢这里,这里暖和,即使是路边要饭的,也能在夜晚睡个好觉”

当故事进展到这里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个看似冷漠的姑娘背后的故事。

因为是个没有身份的黑户,比起把掌握的证据交给警方,她更需要的是自保。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不会成为她”这句冷漠的话或许也有了出口。

在我们关注未成年人性侵事件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关注一下像小米一样的黑户和童工?

我曾看过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解析,《嘉年华》构建了一面镜子

小文明明是事件的受害者,却被迫离家出走,海滩上一对对新人欢快的照着婚纱照,没有一个人在乎她,在乎她的创伤。

 

谁能说离家出走的小文不会成为下一个小米?谁又能说身世不详的小文曾经有没有受过类似的伤害?

 

梦露到底象征了什么?

电影导演总是喜欢用某个物像去传达某些内在含义。《嘉年华》被赋予深意的无疑是海边那个巨大的玛丽莲梦露雕像。

 

影片开始时,采用主观化的镜头,似乎像对这尊被称作性感的雕像进行着审视。

而小米对美的认知,更多的是来自于这尊雕像。所以当她看到贴满广告和涂鸦的雕像时会露出失落神情。

在小文离家出走当晚睡在雕像下,梦露给予她庇护。弱小的少女和如此庞大的女性雕像形成强烈地不对称,此时梦露可以看作是她们的代言体

而结尾,就像小文迎来了“审判”一样,梦露雕像也迎来了属于她的“审判”

一群男性角色粗鲁地对雕像进行切割,被吊起的梦露在工人们簇拥下被搬离,这一段采用逆光处理来渲染诡异的氛围,被男性粗鲁对待的是雕像,又何尝不是未成年少女?

直到最后,被捆绑运输的雕像和骑行中的小文同时入画,也再次呼应了影片开始,“美”被扼杀或伤害后,还是不息地“活”着。

故事到这里已然落幕,但她们的人生仍在继续,不知命运的转盘会把小米带去何方......

对于《嘉年华》这部电影,很难用好看或者难看来评价。因为在大环境之下能够做出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已经是莫大的勇气,它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至少它为那些受伤的孩子们发出了一声呐喊!

                                                                                            (文/明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