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良火烧栈道的提议,到底是对是错?

 瓜子心 2020-08-15

秦朝末年,由于秦二世荒诞无道,再加上秦律苛刻令百姓无法忍受,天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楚人陈胜吴广率先揭竿为旗,斩木为兵,趁着秦王朝尚未作出反应之际,快速推到了函谷关外,极大动摇了对方的统治基础。

反秦斗争后期,主角从农民起义军变成了六国贵族

趁着农民起义军和秦朝正规军在西方鏖战之际,山东六国的贵族后人纷纷接过陈胜吴广的枪,在故国土地上先后自立为王,成功复国。当章邯在巨鹿吃到了一场溃败后,秦朝统治者惊讶地发现起义军的势力已经势不可挡,尤其是项羽领导的西楚势力和刘邦领导的汉军势力,分别从西线和北线攻入关中,终于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电影《鸿门宴》剧照

起义军在入关后,明确树立项羽为诸侯之主,接受了项羽的分封,由于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没有做到论功行赏,只是按照个人喜好随意进行分封,引起了诸侯的不满。比如先入关中的刘邦并没有按照约定被封为关中王,项羽对他不尊重自己的行为十分不满,罔顾了他先行入关的事实,将他束缚在蜀地。

刘邦对此十分愤怒,打算带领着自己的全部力量出川和西楚决一死战,然而张良却劝他忍辱负重,并且将入川的通道烧毁,以此表达对项羽的服从,思考再三,刘邦同意了张良的建议。

刘邦入关后犯下严重错误,导致自己被项羽封入蜀地

作为当世人杰,刘邦和项羽对彼此的态度令人寻味。

在刘邦看来,项羽精通兵法,杀伐果断,带兵时体恤士卒,作战时身先士卒,有万夫不当之勇且具备天生的指挥才能,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在项羽看来,刘邦在外黄等地和自己作战时并没有展示出军事能力,再加上他的口碑评价比较一般,所以并没有认为刘邦会成为自己的阻碍。范增曾经看出了刘邦的野心,并且多次提醒项羽,不过项羽却并没有在意。

范增影视形象

霸王还没有狂妄到不重视人才,他对范增、钟离昧等人十分尊重,对英布、龙且也有深厚的感情,只是刘老三实在不够资格入自己的法眼。

本来二人可以和平相处,但是刘邦先行入关后,手下人劝他自立为关中王,并且封锁函谷关抵抗项羽,刘邦一时利益蒙了心,居然采纳了这条建议: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

提出这个计策的人是谁呢?我们已经无据可考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不是张良、萧何、郦食其这些重要的谋士,因为这个计策实在是太坑刘邦了。

张良影视形象

这个人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却忽略了出现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秦国能守得住关中,是因为秦军的数量不弱于山东六国的任何一国,即使山东六国经常群起而攻之,然而由于其心中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所以很难迸发出和人数成正比的战斗力。

眼下,刘邦带着三万多本部势力进入关中,秦地仅剩不多的秦军虽然投降了刘邦,但是这些士兵无论是战斗力和作战意愿都无法和当年的秦军相提并论,只能起到凑数的作用。

而此刻函谷关外的诸侯联军,由于目睹了巨鹿之战时霸王和西楚军的雄姿,或崇拜或畏惧,一心一意地团结在项羽身边。

郦食其影视形象

考虑到项羽的顶级作战天赋,函谷关很难起到对关中的保护作用了: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项羽入关后,刘邦十分惶恐,于是到鸿门地区向项王谢罪。本来项羽并没有太重视刘邦,然而这么闹了一出之后,范增之前的话又让他感觉到了一丝犹豫,于是他对刘邦动了杀心。好在刘邦的认罪态度十分积极,表示自己封存了所有财宝静等霸王入关,又声泪俱下同忆往昔峥嵘岁月,使得项羽动了妇人之仁,最终放刘邦归去。

坚持击杀刘邦的范增对这个决定十分不满,甚至一度和项羽发生了争执,最终,项羽听从了范增的意见,将刘邦分封到了蜀地。

张良入川劝刘邦火烧栈道,换取项羽的信任

刘邦虽然不对这个决定十分不满,并且一度产生了抗战的想法,但是最终因为实力相差悬殊而罢手,黯然入蜀: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古蜀道示意图

张良作为昔日的战友,亲自送刘邦入蜀,到了汉中时,他还特意去褒中。张良之所以选择要来这里看一眼,是因为这里是著名的入蜀之路,褒斜道的南口,一番察看之后,张良为刘邦提出了一条计策: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人们自古都说蜀道难,蜀地山脉众多,森林茂密,地质灾害频发,因此十分不利于大军出川,相比之下,褒斜道以及算是几条主要道路中最好走的一条了,刘邦还指望着有朝一日从褒斜道反攻项羽呢,因此对张良的话十分诧异。

秦岭山脉

然而刘邦这一辈子,对张良可谓是言听计从,就像当年的齐桓公和管仲一样,虽然他并没有完全理解张良的深意,但是在可能一辈子不会见面的前提下,刘邦仍然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在张良走后,立刻派人烧掉了褒斜道。

张良为何不肯和刘邦一起留在蜀地呢?

其实张良历来的志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复国,他是韩国贵族之后,从祖父开始三世为相,兢兢业业地辅佐韩王室。后来,项梁在张良的建议下,扶持了韩成为韩王,并且拨了一千多人马,张良和韩王成也不嫌弃人少,在颍川地区笼络资源,和秦朝展开了游击战,期待光复祖国。

在最困难的时候,张良展现出了对韩王成的极度忠诚,令后者深受感动,当秦朝被推翻后,两人的好日子终于来了,君臣二人期待在故地重新干出一番大业。

刘邦历来了解张良的心,知道强留无用,只能任其选择。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张良算是彻底告别了刘邦,在他心里,两人以后终生不会相见,他也无心为刘邦出谋划策,攻城略地了,于是临别之前,他希望能送刘邦一个保命的方法,毕竟这位沛县老者已经六十了,非常适合在蜀地颐养天年。

可惜,后来的事态发展大大出乎张良的意料,他居然又回到了刘邦的麾下。

蜀地木栈道

随后,刘邦暂时老老实实得待在了蜀地。蜀地相对闭塞,中原的信息不容易传达进来,即使中原地区乱成了一锅粥,他也似乎游离在天下局势之外。

范增选择蜀地分封刘邦,就是为了消磨他的雄心和寿元。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刘邦被困在蜀地,也确实使得项羽不再关注他的发展了: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良的计策确实堪称一条妙计,此时的刘邦完全无力承受霸王之怒,面对着容易情绪化和受别人影响的项羽,他的未来基本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了,既然项羽能凭借武力入关,也同样可以凭借武力入蜀。

与其等待霸王的裁决,还不如自己主动示弱烧毁栈道,此举不仅能减少西楚军入蜀的一条潜在道路,还能释放出汉政权臣服的政治符号。暂时屈服在一人之下,却能让自己将来凌驾于万人之上,刘邦的这种选择并不丢人。

韩信抓住最后战机出川,推翻了张良的计策

蜀地风景宜人,气候温润,初春的风吹拂在刘邦脸上,令他十分惬意。川女多娇,蜀女多情,巴蜀的酒虽然没有齐地的酒浓烈,却也别有一番风味。按理说,这种生活环境足以令刘邦乐不思蜀,毕竟太史公对他的性格做出了高度概括:好酒及色。

然而,自从咸阳封存珠宝后,刘邦的眼界和胸怀已经达到了更高的高度,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此时的他,心中怀有的是天下。

萧何影视形象

萧何是知道他的想法的,于是为他推荐了一位人才,也为后世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韩信为将后,立刻制定了出川方案,率领汉军分三路出川,此时距离刘邦被封到蜀地只过了七个月。

关中三王章邯、司马欣、董翳压根没有意识到汉军会快速出关,或者说这三位名将也许意识到有这一天,不料这一天却来得如此之快。

以稳健著称的章邯立刻像往常一样,调兵遣将、准备粮草、斥候查探、寻求支援,这一系列操作向天下人证明,他还是当年那个挽救大秦颓势、堪称当时前三的名将。

章邯影视形象

可惜的是,天下第三只输过两战,分别输在天下第一和天下第二手上: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抛开韩信对于兵法的运用和对部队的指挥,单从时机上来看,他的选择堪称汉军成功出川的关键因素。

纵观华夏文明中的古代战争史,从北方出川成功的案例只有一例,就是汉军成功出川,除此之外的无数次尝试皆以失败告终。

韩信影视形象

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却未得偿所愿,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邦入关后,曾经提出了著名的约法三章,极大收买了人心,为迷茫的秦人带来了一丝光明的希望。此时的秦人,由于精神领袖章邯投降西楚,二十万秦军被坑杀,因此他们恨透了章邯和项羽,于是全心全意信任刘邦。

可是刘邦被项羽强行驱逐出关中,章邯等人被封为关中三王。秦人虽然对章邯投降充满恨意,但是迫于西楚强大的军事力量,只能忍辱负重,接受章邯的领导。

章邯不仅军事才能突出,治国也是一把好手,少府出身的他对建设民生工作并不陌生,只要时间够长,秦人必然会慢慢体会到他为秦地带来的变化,到那个时候,关中仍然会被章邯牢牢控制在手中。

毕竟仇恨可以被磨灭,生活还得向前看啊。

只有在章邯没有建立有效统治的空窗期,秦地老百姓还怀揣着亲近刘邦的热乎劲儿,汉军才有可能顺利出关。从韩信取得的成果来看,留侯这一次,似乎真的看走了眼。

雍城遗址


结语

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后,愤怒的张良再次回到了刘邦的身边。在谈到这次出川的胜果时,张良点评道,韩信的领兵作战很有特点,要是我的话,我也有可能会和他一样,多路出击、分兵迷惑、围点打援,令关中有限的防守军应接不暇。对此,刘邦表达了高度赞同,毕竟在他的心里,子房的能力不比任何人差,别人能做到的,只要子房想做,必然做得更好。

然而仔细推敲张良的话,我们却能体会到一种淡淡的无奈之情,毕竟韩信的出川作战等于是全盘推翻了他之前的谋划。

川军从北方出川的道路虽然不好走,但是仍然有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三条关键道路,即使少了褒斜道,也绝非完全阻隔了蜀地和中原的连接,只不过是通行的困难程度变得更大了。

过了汉江平原,汉水变得平缓

如果要完全实现张良的设想,刘邦可以将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全部毁掉,再将汉水平原的出口隔绝,如此一来,对于中原政权来说,蜀地真的成为了全封闭空间。想要南下入蜀,要么凭人力翻越巍峨的秦岭,要么重新修建供大军通行的道路,这个成本几乎是无法承受的。如果想要沿江逆流而上,过了长江在汉水平原的开阔河段,上游的河床比较狭窄,水势又比较汹涌,不利于部队的运输。凭借着这种优势,汉政权自保完成不成问题。

倘若时间一久,秦地百姓的心逐渐归属于章邯,那么章邯又可以凭借当年的军功晋级制度打造出全民皆兵的关中铁骑,只要守住了蜀道的出口,那么汉军将被永远困死在蜀地(事实上章邯对于多路来敌的应对措施十分得当,只是苦于忠于自己的守备力量有限,只能被动接受在雍城展开决战的事实)。

不难看出,张良提议的烧毁褒斜道,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这个计策的本意是教导刘邦示弱,求得项羽的信任,此后他和刘邦各安天命,治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好。然而这个建议也使得刘邦险些失去了最好的出川时机。


参考文献:

【1】《史记·十二本纪·高祖本纪》

【2】《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

【3】《史记·三十世家·萧相国世家》

【4】《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