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庙】大同文庙:北魏创学,代藩易址(上)

 真友书屋 2020-08-15
关于大同文庙的历史沿革,清乾隆版《大同府志学校》中简述道:“大同府儒学在府城东南隅。旧学在府治东,即元魏中书学、辽西京国子监、金时之太学、元之大同县学也。明洪武八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以府学为代藩府,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

新修复的大同古城       


大同儒学原本处在该城的东南角,此处本是北魏中书学,契丹人建立辽国后,将大同称之为西京,同时在此设置国子监,金国时又于此址设太学,到明初时,又将这里作为大同府学。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年仅四岁被封为豫王,藩国在南昌府,然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桂又改封为代王,同年他就藩于大同府,而代王府占据的就是大同府学的地址,府学便迁到了云中驿。

原来这里是文庙后门

对于大同文庙的沿革情况,李海在《大同府文庙沿革》一文中写得颇为详尽,该文称在北魏时期,大同文庙已经有了雏形,其依据乃是《魏书·儒林传序》中的所言:“太祖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

这里所称的太祖乃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他在天兴元年在平城建立首都,平城即今日之大同市。拓跋珪遵从儒学重视教育,他在平城建都之始就设立太学,太学内有五经博士,生员上千人,到天兴二年,又增加国子监和太学学生生员达三千人之多。

感觉古街还未完全开放


到了太宗拓跋嗣时,其又将国子学改为中书学。世祖拓跋焘在始光三年,又于平城城东建起了太学:“太宗世,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世祖始光三年春,别起太学于城东。”(同上)再后来:“太和中,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开皇子之学。”(同上)

路过的展馆


显祖拓跋弘在天安初年,“诏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这时建立起了完善的地方官学,同时按照郡的大小来规定博士和学生人数。李海认为:“北魏地方学制的公布和实施,在中国古代尚属首次。”此说乃是以《魏书·高允传》中的所言为依据:“郡国立学,自此始也。”

下马碑


关于北魏为什么建立中书学,李海认为北魏初期,拓跋鲜卑政权需要汉族精英参与国家建设,此乃是设立中书学的首要目的。关于此学设立的时间,《魏书·李顺传》中称传主“神瑞中,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神瑞乃拓跋嗣的年号,存在三年,即公元414-416年,由此可知,中书学的建立的下限乃是神瑞三年。

对于中书学的属性,李海在文中称:“北魏中书学隶属于中书省,而非太常管辖。中书学博士、学生多为汉人士族成员。中书学虽以五经教授,而中书博士多不专主授经。中书学生亦有品阶,入学即按七品官员待遇,无需经过明经策试即可入仕。不少汉人士族成员多由中书学起家,仕至显贵。因此入中书学也成为汉人士族参与北魏政权、保持政治地位的的一条重要途径。”

高大的棂星门


可见,中书学乃是汉人由学入仕的途径,这个政策使得汉人在朝为官者数量骤增。到孝文帝拓跋宏时,汉人在朝为官的数量已与鲜卑贵族相当,中书学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于是拓跋宏在太和十六年将中书学改为国子学,而中书学在北魏存在了七十余年。

登记身份信息

在官学建立之初,平城就兴建起了孔庙,并且举行重大的祭孔仪式。王志民,黄新宪所著《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考略》中简述道:

同魏晋官学一样,北魏中央官学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学礼,主要有:释莱之礼、释奠之礼、幸学与养老之礼。释莱礼是大学立学之始的重要礼节。这项礼古虽有之,魏晋无闻。北魏道武帝时于天兴四年二月命乐师入学,习舞,释莱于先圣先师。释奠之礼,也是古礼之一。据《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者,必先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北魏时常于中央官学内举行这项礼。太宗泰常三年(418年)二月,祀孔子于国学,以颜渊配。始光三年(426年),建立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

泮池及状元桥


李海认为:“是为中国历史上在学校立孔庙之始”,而北魏不仅在京师修建孔庙,到孝文帝时,各州郡学校也开始修建孔庙。李海在文中举出了《魏书·刘道斌传》中的最后一段:

道斌在恒农,修立学馆,建孔子庙堂,图画形像。去郡之后,民故追思之,乃复画道斌形于孔子像之西而拜谒焉。

投币祈福

这位刘道斌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其自幼好学,他的才干受到了高祖拓跋宏的赏识,之后世宗对他也很重视。《魏书》中称他“所在有清治之称”,可见是位好官。刘道斌在出任恒农太守时修立郡学,同时在学校内建立孔庙,他离任之后,恒农当地的百姓很怀念他,于是把他的画像挂在孔庙内陪祀。李海认为这件事“开启了在地方庙学中设置名宦祠之先河”。

大成门

从以上的这些叙述可知,北魏虽是少数民族政权,然而他们重视儒学,与孔庙有关的一些事情,乃是由北魏朝所创立,可见该朝在中国文庙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进入辽代,辽太宗耶律德光将大同改为云州,辽兴宗重熙十三年,改云州为西京,同时在西京设立西京国子监。《辽史拾遗》上转载《山西通志》中的所记:“张起岩《崇文堂》记云,云中在辽金为陪京,学即辽国子监,宏敞静深冠他所。”

大成殿


辽朝除了在西京设置国子监外,同时另设西京学,李海猜测这有可能是西京太学,另外辽又各设立州学和县学,《辽史拾遗》中称:“道宗诏设学养士,于是有西京学,有奉圣、归化、云、德、宏、蔚、妫、儒等州学。各建孔子庙,令博士、助教教之,属县附焉。”

有人上香


天庆四年春,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转年建立金朝,金、辽之间发生了多次大的战争,后来辽发生内乱,天祚帝耶律延禧第卫兵五千逃西京大同。后来耶律延禧战败被杀,金国仍然以西京为陪都。金太祖天辅三年,完颜希尹三年创造女真大字,金太宗天会年间在上京、北京、西京大同分别设置女真字学。《金史·选举志一》中称:“大定四年,以女直大小字译《尚书》颁行之。后择猛安谋克内良家子弟为学生,诸路至三千人。九年,取其尤俊秀者百人至京师,以编修官温迪罕缔达教之。十三年,以策、诗取士,始设女直国子学,诸路设女直府学,以新进士为教授。”

有几块石板是旧物


关于女真学在大同开办的地点,明张钦在《大同府志·重建大同府学记》中说:“府县学旧在府治东南,即魏之中书学金之女真太学、辽之国子监也。”

以此可知,金人所开办的女真太学,其地点就是在北魏的中书学,和辽国的国子监原址上。

大成殿前的月台


关于金代的文庙建设,《南阳府志》中录有金赵秉文《郏县文庙创建讲堂记》,该记首先讲到了开办学校对启迪民智的重要性:“古之兴学也,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盖王者君国子民,必以教学为先。三王四代,所以循继而不易焉。降及秦汉,郡县天下,虽政异制,而学则代代开设之。迨隋、唐以来,设科取士,公卿将相,多繇此塗而出,则学校之兴,所以炽焉。”接着着赵秉文又谈到了金朝所建庙学的情况:“皇朝自大定累洽重熙之后,政教修明,风俗臻美。及明昌改元,尝诏天下兴学。刺郡之上,官为修建;诸县听从士庶,自愿建立,著为定令。由是庙学,在处兴起。”

孔子端坐于此


元成吉思汗八年,蒙古人占领金西京大同,元初时改大同为西京路。至元二十五年又将西京路改称大同路。元大德元年,工部侍郎孙拱担任西京路总管,他在辽国子监基础之上建造起西京大同府学。

明洪武二年,常遇春攻克大同,改大同路为大同府。明洪武八年,在辽、金、元庙学的基础之上开办了大同府学,后因代王府占用此地,故将府学及文庙迁移到了云中驿。

乐器


明初多次重修大同文庙,明嘉靖十二年,大同发生兵变,大同文庙被彻底损毁,兵变平复后,转年大同巡抚樊继祖、知府王诰等重修大同文庙。正德版《大同府志》中载:“大改旧观。中立孔庙,前戟门,前泮,前棂星门……崇文峻阁,壁立于背。左府学,右县学。堂比庙咸差于后,旁各有斋,有舍,有廨。署后各建亭,别其名为‘春风’、为‘时雨’。府学堂前,建敬一亭。县学堂前,建启圣祠。遵时制也。至神库、庖厨、乡贤、名宦、靡事不周,悉有方向。”

梁架结构


对于大同文庙在明清时的状况,沈旸在其专著《东方儒光: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研究》中概括说:

明洪武八年(1375年)易为大同府学,二十九年(1396年)“以府学为代藩府第,改云中驿为府学”。宣德(1426-1435年)、正统(1436-1449年)间均有续建。嘉靖十二年(1533年)遭兵燹破坏,十六年(1537)年修葺。万历(1573-1620年),天启(1621-1627年)间又有增建。历二百余年,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府学内殿宇、斋堂、廊庑、祠、坊、门、亭台楼阁、环桥、泮池30余处,直至清未民初仍兴盛不衰。后多数建筑失修,加之人为拆改,已失原貌,仅大成殿尚存,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斗栱六铺作,每间两朵,结构完好。月台栏杆石刻乐人舞者、花草禽兽,千姿百态、意趣横生。明时在东南城墙上又建风水塔(雁塔),轴线呈东南—西北走向,直指文庙,兼顾瞭望敌情与祈祝文运。而大同府学移于云中驿后,原与“府学相附共祀文庙”的大同县学得以“规模特创,殿庑堂斋以次具举”。

十二哲

大成殿侧观


此后的大同文庙又多次重修,2008年大同又对文庙进行了系统的修复。2020年6月7日,我在太原办事之余,请小郭开车带我前往大同探访历史遗迹。从我所住酒店到达大同文庙,大约有三百多公里的路程。此时新冠肺炎疫情属于下降期,北京在此前的一天将防疫级别由二级降为三级。从春节前的疫情爆发,到如今已近半年的时间未曾寻访,我乘高铁到达太原市时,这里的防疫依然很严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