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名故事——漳河

 鄂中京山 2020-08-15

漳河,又名漳水河、杨家河。《尚书▪禹贡》载:“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说明漳河之名远在大禹时期就有。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水以漳名、洛名者最多……安州有漳水……予考其义,乃清浊相蹂者为漳……云梦即漳涢合流。”《太平预览》载:“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说明漳水是楚国的重要河流之一。《舆地纪胜》曰:“漳水,在安陆西五十里……漳水曰杨家河,出随州西南。”清初《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漳水,府(德安)西南五十里,亦出大洪山,经京山应城县界流入境。下流合涢水……又有瀖水……东流会于漳……达云梦西北二十里蒿子口,入于涢水。”还载:“杨家河……上流自京山流入境……即漳水上源也”。

漳河发源于随州大洪山东麓,上游称桥河,流经随州古城畈,进入郑河水库,再流入京山平坝、晏店、罗店等地,经安陆王义贞、雷公店、木梓、桑树、辛榨等地进入应城境内,然后到云梦汇入涢水,全长约116公里。漳河历史上水量很大,可以通航。漳水河畔的云梦胡金店、安陆双河、京山平坝被称为“小汉口”,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漳水流域和涢水、汉水流域一样,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仅安陆境内沿漳水一线,就有瓦子地、熊家咀、女儿台、大台子、八字坡、张家畈、汊堰台、高家畈、四姑台、高家坡、胡家山、黄家凹、神墩等屈家岭、龙山古文化遗址以及西周古文化遗址十几处。安陆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有百分之八十在漳河边。

每年的正月十五,位于漳水河畔中游的双河人,都要搬出一捆潮湿的稻草,在傍晚时分,加上几根清脆的松枝、柏枝或其他鲜树枝,点燃火,生起浓浓的烟云,然后点燃一节鞭炮过月半。这原来是一种纪念,纪念这块土地上的祖宗,在小股鞑子(元朝蒙古军队)入侵农户烧杀抢掠时,以家庭为单位燃烟发信号,团结起来抗争鞑子的暴行。这种习俗源自东周以前的烽火台。

抗元保家,是漳水河畔的骄傲。漳水河畔是渔民皇帝陈友谅的根据地之一,至今还流传着陈友谅军队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元朝兵败,朱元璋九剿湖广、三洗德安,杀得安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但漳水河畔的先民没有屈服。

1938年,花园口决提,河南大量难民涌入漳水河畔的双河镇,灾民和游兵散勇见什么动物抢什么动物,小的吃掉,骡马牛驴则抢去驮东西。后期到达的游兵散勇没有可以救命的食物,一气之下,放火烧掉了双河老街。可是这一切灾难,压不垮漳水河畔的乡民,短短三年,勤劳的人们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建造出了一溜新街。白日集天天难散,整天人声鼎沸,往来的人群络绎不绝。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从安陆到雷公修了一条简易公路,妄想连接京山。新四军第五师像一颗钢钉扎进这里,漳河像一把利剑斩断了日寇从安陆至京山的交通,把日寇的战略妄想剁成了两半。

漳河承载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