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荆桥与白云寺

 鄂中京山 2020-08-15

京山县城西三十五公里处,是孙桥镇最边缘的五泉庙村。村北有京山名山——横岭山,它横亘西东逆转向南,连接着一条延绵起伏的山脉——大米山。大米山中端有一座兀立的山峰名叫——梅花尖。梅花尖高耸入云,巍峨壮观,一峰独秀,傲视群山。梅花尖下半山腰中派生出一条弧形山脉向西南包抄而去;大米山末端连着一条低矮丘陵向西延伸至溪边。大米山西的峽谷自然而然被“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包围其中。这个峡谷的山坳中有一座建于唐僖宗时代的寺庙遗址——白云寺。白云寺前,还有一座建于唐贞观年间的石桥-——黄荆桥。这里林海莽莽、溪水潺潺、修竹滴翠、清风徐徐,林荫驿道盘曲环穿……风水先生称此地是一处“松竹葱笼欲隐踪,龙盘虎卧守尊荣” 的风水宝地。这里的树木花草似乎都洋溢着灵气,几乎都有一段古老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沿横卧江汉,蜿蜒荆襄的大洪山南麓余脉丘陵地带,有一条驿道由西逶旖向东,跨越大米山下峡谷之中的黄荆桥向东而去。这就是那时居住在大洪山南麓的人们往返京城的驿道。

黄荆桥长6米,宽2米,河底至桥面高4米,桥墩全用青石块砌就,桥面用4块大青石条板并列而成。紧挨石桥的北岸傲然挺立一棵树杆几乎全空的黄栎头树(当地俗称),靠近桥南的岸边长着一棵状若虬龙的黄荆条树。此桥便得名“黄荆桥”。

相传,在唐僖宗时代,某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上午,有一位青年书生骑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身后跟着的书童骑着一匹驮着书籍行囊的大黑骡子,从古驿道西边向东匆匆而来。时近晌午,他们走进大米山脚下的峡谷之中。书生被这兀立的秀峰,葱茏的林木,翠绿的修竹,生烟的峡谷,还有天空翱翔的山鹰所陶醉。人骑马上行,心随山鹰翔……

 “快看哟,前面有两棵好神奇的树!”书童大声叫道。书生举目凝视,只见一排形如卧龙的丘陵屏障迎面扑来,翠绿斑斓、树影婆娑的驿道拐弯处的溪涧上有一座青石板桥,紧挨石桥的北岸有一棵古老苍劲的黄栎头树,树杆已空,形同槁木,但树冠依然繁枝簇簇,绿叶如盖,遒劲苍古,气势凌云地傲立桥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更稀奇的是,贴近石桥的南岸挺立着一棵虬髯柔枝,状若虬龙的古黄荆条树,一高一矮,相映成趣,相倚相依,拱卫石桥。他们走近石桥,但见桥头石墩上刻着龙飞凤舞、浑然天成的‘’黄荆桥‘’三字。最富传奇色彩的是,一条条粗壮的黄栎头树根紧咬石板桥两侧向南岸伸展,植根泥土深处;一缕缕纤柔的黄荆条树根也毫不示弱紧紧缠绕着黄栎头树根向北攀延,钻入石缝之中。两棵树的树根在石板桥两边形成的天然护栏,让人击节称奇,叹为观止。

碰巧这天上午,天神云童轮值巡天至大米山九宵上空,竟被这山下峡谷之中的“无限风光”所吸引,他按下云头降落谷中,游玩了一番,此时正躺在黄荆桥南岸树荫下一块青石板上小憩。孰料书童一声惊叫吵醒了云童,使他怒火中烧,鱼跃而起,张口吼道:“谁在此地大呼小叫!”正欲发功施威时,但见一位风华正茂、仪表非凡的书生骑着一匹高头大白马来到黄荆桥北,后面跟随一个骑大黑骡子的书童。云童猜想他们准是前往京城赶考去的,也就消了火气。正要移步让道忽地转念一想:“何不与这书生开个玩笑,借机试探一下他的胆识?!”于是,正当白马上桥之时,云童突然施法从桥下腾起一团白云,霎时,浓浓白雾笼罩石桥,雾团又随山风飘拂,顺山势扩散……

此时巡游至大米山九霄上空的雷公、电母、风伯三位天神望见峡谷中突起云雾,误以为云童遇到了强敌,便不问青红皂白,立即驻足九霄,凌空施展神功为云童助威。瞬间,狂风乍起,电闪雷鸣,浓浓乌云笼罩峡谷,深壑之中顿时如黑夜一般。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白马引颈长啸,疾步后退;吓得黑骡子猛举前蹄,调头逃窜;书童被掀翻落地不敢动弹。书生却遇险不惊,纵身下马,跪立桥头行过三拜九叩之礼,朗声道:“愚生赴京赶考路过此桥,只怪自己行事鲁莽,不知冲撞了何路神仙,祈求神仙宽恕开恩,行个方便让我过桥赶考。并请神仙垂爱施恩,保佑愚生夺取头名狀元。若能如愿,他日愚生定到此地修建一座气势恢宏的寺庙,以报答神仙的恩德。” 云童被书生的虔诚和睿智感动折服,他急请三位天神住手放行。于是,雷电嘎然而止,壑中雾散风平,天空云开日出。书生再次跪拜谢恩之后,才与书童牵着骡马过桥,继续赶路。    

此次秋试,书生如愿夺得了头名状元。新科状元郎万分喜悦,立即和书童原路返回。他们一路欢天喜地、谈笑风生,时而策马飞奔,时而信马漫步,安闲地欣赏着沿途大自然美景,不知不觉中又走到了黄荆桥南头。状元郎不忘自己的承诺,立马环顾峡谷,他依地理山形之脉确定到黄荆桥以北的山谷中勘寻建寺之地。于是,状元郎下马行过跪拜礼,走过黄荆桥,将骡马拴在北岸树下,带着书童走上一面缓坡,绕过一片修竹,但见一处山坳展现在眼前。这处山坳三面倚山,南面临水,对岸还有一条小山屏幛向西延伸。置身山坳,举双目饱收群峦,坐一地纵观万象。远眺,淡淡白云拥抱群峰,白云之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清澈山溪逶迤南流,峡谷中的树木花草青翠嫩绿,如初夏一般。向东走约百米远,有一口小堰塘。状元郎驻足俯视,但见水面如镜,清澈见底,稍顷,便有许多气泡从细碎的沙粒中、水草里冒出来,这分明是一口沁水泉眼。口干舌燥的书童双手掬之,叫道:“真凉爽!”继而饮之曰:“好甜哟!”状元郎顿时明白这是上苍早已安排赐给寺庙的饮用水。他凝神细看,平静的沁水坑中溢出的涓涓细流汇入溪涧,从黄荆桥下轻轻向南流淌。静谧的峡谷之中,偶尔也闻几声山雀喳喳欢叫。状元郎知道,峰峦叠嶂,正是佛家垂青之处;壑深林幽,恰是念经诵佛、修身养性之地。于是,他决定在那处山坳中修建寺院。

状元郎荣归故里未过半月,就带来一批能工巧匠,在黄荆桥南北两岸安营扎寨,首先新建了烧砖瓦和石灰的三口土窑,接着制胚,釆石,就地烧起了砖瓦石灰,解决了原材料和运输难题。春节刚过,工匠们开始动工修建寺庙。历时三年,修建了一座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一条南北纵深轴线组织的平面方形三院三殿寺庙。整座寺庙对称稳重,整饬严谨,沿着中轴线前后建筑起伏变化,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后呼应,气韵生动的乐章。这座寺院与群山、松柏、修竹、流水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含蓄温蕴,充分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之韵味……

因“白云罩桥挡道”之故,状元郎将寺庙取名“白云寺”。并将他亲手挥毫书写了情驰神纵、潇洒飘逸的“白云寺”三个大字,制作成一块镀金大匾悬挂在山门之上。状元郎修建白云寺的善举,感动了玉皇大帝,玉帝御旨从天庭降下一口高有丈五,重达三千斤的大铜钟,当地人称之为“飞来神钟”。从此,白云寺名噪荆楚,千百年间,香客络绎不绝,香火久盛不衰。久居当地的老人们回忆说,早年曾见过白云寺庙主家中收藏的史料记载:“白云寺……旁魄数百里,列县共瞻,每逢朝会,祷祈如林,香客如潮,多达千余人。朝不朝,一年三万八千到。” 据传,明清时,白云寺香火特别旺盛,时有“京钟庙富白云最,僧人枕着银子睡”之说。

世居五泉庙村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还清楚地记得,白云寺坐北朝南,建有上中下三院三殿,有精舍香室99间,整座寺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主体建筑依山形地势而建,以青砖灰瓦构成,气宇轩昂,雄伟壮观。山门口有两棵两人合抱碰不到手的千年古银杏树,寺庙右侧山坡上还有一处碑林。北宋元丰年间,书法家苏轼和米芾结伴游历到此,二人留下了“横岭山南五泉庙,白云寺前黄荆桥”的石刻。清乾隆年间,风流才子纪晓岚游历到此,就此巧借李白的经典诗句,对出了一幅“黄鹤楼中吹玉笛,白云寺内撞金钟”的名联。老人们说,白云寺有很多文物,大小菩萨就有五百多尊,最大的高达20米,尊尊金光闪耀,栩栩如生。还有许多经书、石碑、石刻,仅明清以来的碑刻就有50多块,集各种书体流派为一体,可称寺观书林一秀。

遗憾的是,日寇占领京山以后,驻扎在陈集街上的日本兵扫荡到白云寺,砍毀了山门旁的一棵古银杏树,抢走了藏经楼中的全部经书和寺庙里几百尊菩萨、石碑、石刻等文物,那尊最大的菩萨和“飞来神钟”也被抢走。寺庙的古建筑同时遭到了严重破坏,多为残垣断壁。僧人有的还了俗,有的投奔他处去了。白云寺从此风光不再。据几位世居白云寺附近的耄耋老人回忆说:“我们小时侯常去白云寺玩,庙里有很多和尚、庙祝,香客也很多,天天香烟缭绕,钟声悠扬。时有汉川、天门、潜江、沙洋、荆门、钟祥的信徒前来这里朝拜。日本人扫荡以后,这里只残存了一些破乱不堪的殿堂,还有一胖一痩两个和尚。痩和尚是白云寺的第四十六世主持,脸面严峻冷漠,我们都怕他。胖和尚是落脚于此的云游僧人,他脸上总带微笑,有时蹲下身来摸摸我们的头发和脸蛋,然后把手伸进深深的口袋里,取出几枚供果塞在我们手里。我们爱找他玩。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俩还在白云寺,后来不知去了哪里。”

五泉庙村的老年人还给我讲述了三件让他们痛心疾首、非常惋惜的事: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地民众拆毀了白云寺尚存的破乱殿堂,搬走了木材砖瓦。山门外那棵历尽风霜雪雨,见证过白云寺兴衰存亡,傲然独立在废墟上的千年银杏树,也被以前的两个庙主锯解走了。二是一九五八年冬,村里在黄荆桥下游三里处修建梅花水库,把白云寺残存的石碑、台阶、石板和黄荆桥的桥板、桥墩,全部拆运去砌了梅花水库的剅眼,被深深埋在大坝下面。那两棵古树根形成的天然护栏也被斩断,导致那两棵拱卫石桥千年之久的古树相继气死。三是在白云寺右边不远的两处山坡上,撒落着被当年日本人扫荡时推倒的九座佛塔部件,那些部件上绘有精美的莲花等图案,刻有墓志铭。近年来,坊间传说有文字或图案的古碑、石塔部件都很值钱。于是,九座佛塔部件被人盗窃一空,七座石塔的基座也被盜贼撬挖运走。如今,在村民王涛文住房后面紧挨墙根处,还有两个没有镌刻任何文字图案的塔座,尚且静静地躺在杂草丛中,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斗移星转,历尽千年风雨沧桑的黄荆桥和白云寺,早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现已湮不可考。无奈之下,我曾到县史志办查阅过古县志,遗憾的是,清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中,竟然没有记载有关黄荆桥和白云寺的只言片语。看来古县志修篡也有疏漏。

庆幸的是,居住在五泉庙村的许长清和居住在古堤埂村的邹维高,这两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以急信徒之需,牵头募集资金,组织工匠,于2008年2月,在白云寺遗址废墟上修建了一间简陋的香室。香室门上方挂着写有“白云寺”三字的小木匾,室内供奉着现代工艺制作的观世音等陶瓷和塑料菩萨,虽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但逢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确有十里八乡的信男信女前去朝拜。更值得欣慰的是,在修建香室时,人们从废墟中刨出了一块石碑。此碑虽已苍颜斑驳,但镌刻的文字仍清析可辨。我在抄录碑文时,将繁体字作了修改,加上了标点符号。在此抄录如下部分:

公议禁止

告白诸公众姓檀赵,白云寺山蓄久已,历有多年矣。今主持僧独力难支,叩请山施二主、方耆、保甲,凭众公等公议,若有人偷伐树木、恶坎青山、柯枝打蒿、割某,若有小男妇女勒逼、恶坎、辱骂不堪,守山人源流更换,僧住持将扦担、背篓、镰刀交与白保凭公罚落,照例罚戏一台,决不容情。众秉公议偷伐树木十大规条开列于后。特勒碑记,千古不朽。

每逢立夏禁山林:

    一、不许刀镰锯解,刀镰斧砍犯者罚。

    二、不许挖树搬根,挖树搬根犯者罚。    

    三、不许霎放牛马践踏田埂眼边,若散放牛马犯者罚。

    四、不许打蒿割柴,打蒿割柴者罚。

    五、不许扒子扒柴,扒子扒柴者罚。

    六、不许偷砍竹子,偷砍竹子者罚。

    七、不许拾谷撩穗,拾谷掐穗犯者罚。

    八、不许恶捡黄粮,恶捡黄粮、木梓犯者罚。

    九、不许偷揪蔬菜瓜果,偷揪蔬菜瓜果若犯规者重罚。

    十、不许割柴砍X,众等公议十大规条若犯者重罚。

众等知悉

当代主持第四十五世弘法沙门  宏定字   素禅徒维勤立

今上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岁五月十五曰

特此告白良旦

    此碑文内容虽是关于封山育林,惩治乱砍滥伐树木等不良行为的规条,但从它的落款来看,却具有自身文物价值,同时也具有证实白云寺是千年古寺的历史价值。且以每世主持主事仅20年来推算,黄荆桥和白云寺亦有千年之久。

近日,我曾再次探访过黄荆桥和白云寺遗址。站在简陋香室门前,仔细观看,原来的山门之前依稀还有台阶痕迹。遗址左边那口昔日清澈见底的小泉堰,如今已浑浊不堪,砖石瓦砾,树根杂草已快将它填满。那块《公议禁止》石碑仍立在路旁。白云寺遗址四周依然是,群山环抱,林壑纵横,松茂竹苞,漫山遍野的林木高大挺拔,莽莽苍苍,四季迭翠盖绿。除此之外,再也看不到什么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了。

我伫立在白云寺遗址废墟上,遥想千年辉煌,目睹如今现状,不禁生出十分悲凉无奈的感慨!真是:

古桥名寺失踪影,千年辉煌化烟云。  

公议禁止碑虽在,徒有寻访扼腕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