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车垱,再现明清民居的风情

 鄂中京山 2020-08-15

本报记者 刘伟峙 特约记者 翟存波  通讯员 罗月 李前红 文/图

参观老屋让人有一种“景如画、心平静”的美感。

栩栩如生的雕饰

历史不仅仅是朦朦胧胧的过去,更是实实在在的当下,它总是清晰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题记

  

  精巧别致的老屋

  

  “都市中的喧闹不见了,高楼中的现代远离了;唯有那首田园牧歌轻吟,唯有那份古朴遗韵犹存。”正如一首现代诗中所描述的一般。古民居,寄托着人类的追忆。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在这里生活、繁衍,古民居已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而是成为一种人文活化石。

  

金秋9月,带着对古民居的向往,记者一行探访了我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京山县钱场镇荆条村的牛车土当明清古居。

  

这是一座写满沧桑、却又精巧别致的老屋。老屋很独立。一样坐南朝北:左边是一栋二层楼房,窗明几净;右边是一栋单层平房,红砖红瓦;左右都是整齐划一的白色釉面砖,只是中间部分,老屋不时有斑驳掉落的封泥块块摔碎。

  这是一座典型 “回”字式三进结构的民居,也是目前京山县保存最完整的三进古民居。建筑之间有回廊、夹弄、边门、别院等,既前后呼应,又左右逢源。设计施工,一气呵成,堪称古民居建筑的优秀范例。

  老屋的四围都是实心土墙所铸,内墙全部采用木质结构,屋扇以主柱组成,每扇主柱取单数,为“五柱厝”之结构,“五柱厝”由7柱组成。立柱以横枋、桁、橼贯串构架,横枋有大枋、二枋、大眉、二眉之分。立柱之上承托桁,桁钉椽,桁与桁相接处处紧扣,以稳定构架。并用木板隔开,分成房间。

  整座老屋根据地势而建,房屋的院落都采用的是暗沟排水,只有走到房屋外面才能看见排水口,每当下雨,雨水会在院内两个天井聚集,然后自动排到院外。下雨天可以站在过道上看天井里从天上掉下来的雨,晴天可以从天井抬头向上看天上的云彩。

  老屋是以厅堂庭院为中心,左右对称,前后多层次进深的合院组合。其中厅堂庭院以中庭为中心,上下四厅相对,形成一个十字轴空间结构。这种平面格局是以正方形为基础的九宫格,中央为天井,四正为厅堂,四维为卧房,形成“九宫”对称格局。从历史学、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建筑格式是中原古老建筑形制的遗存。

  老屋的合院由门、天井、房三部分组成,这正是古人观念上“天、地、人”宇宙三才的物化。三者的功能分别为:屋居住人,院纳天地,人通过院落达到与天、地的沟通;门则是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界面,通过它使合院成为相对封闭的小环境。

  栩栩如生的雕饰  

  

  走近老屋,就会从心里喜欢它所表现出来的美,而老屋里,处处可见的是美轮美奂的雕画,生动逼真的雕花,别具一格的雕石。

  老屋整个大屋院子、天井、敞口厅、天窗、侧窗以及置身其中的石屏一应俱全,大屋的内部装修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瓦雕、壁画石景等应有尽有。这些图案,或以人物,或以祥禽,或以瑞兽,或以花卉造型,无不栩栩如生。简直就是一个品种齐全的木雕博物馆。

  放眼细处,那代表江汉平原建筑风格的木雕饰品,真是精美绝伦!所有的梁、所有的柱、所有的窗皆有精美木雕图案。

  雕画是最引人注目的。所有这些雕刻装饰紧紧地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在老屋,雕画最多的莫过于传说中的中国古代神兽。其实,我国名胜古迹中的古建筑或传统民居的屋檐翘首、门环上,常见有各种石刻、砖雕、彩绘的神兽。

  这些神兽源自古老神话中的传说,都有特定的寓意。古建筑最常见的神兽是麒麟,在吴汉林的门上就有这样一只。其形似鹿,头上多有一只角(也有两只或三只角的),全身披鳞甲,尾像牛尾。传说它不踩任何活物,是“设武备而不用”的有德性的“仁兽”,为美德的象征,与龙、凤、龟合为“四灵”,因此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喜欢把它塑在官殿、庙宇、民宅上,以示清明吉祥。

  与神兽同时出现在吴家的还有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传说人物。故事中的人物既有菩萨罗汉,也有文臣武将,还有耕男织女,这些人物内容多取材于古代小说、戏曲故事、神话传说或者生活场景。

  仔细观看,有如:“天官赐福”、“麻姑献寿”等题材,人物图案出现得最多的地方是屋檐下的撑拱和门窗。它们形象逼真,曲线造型生动丰满,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

  雕花在吴家老屋里也是无处不在。有的地方是装饰性的简易木雕斗拱,房檐、拦板、隔断、窗棂、风火山墙等处多墨绘或雕刻着梅、兰、竹、菊等花形,惟妙惟肖,无不充分显示着建筑师们的精湛技艺。最多见的是在木质窗户上,均是镂空雕花,既精美艺术,又采光透风。

  最难得的是那天井漏口的石雕——“鲤鱼跳龙门”。那“鲤鱼跳龙门”的雕石,神态惟妙惟肖,工艺精湛绝伦,让你除了感叹几百年前的先人们非凡的艺术才华外,更钦佩他们以苦为乐、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

  吴家古民居,就其建筑规模、艺术、工艺品质、建造技术来看,建造工艺水平极高,布局结构精巧,砖木结构十分坚固。从门、窗、过亭、檐头、楼道的斗拱、勾檐、浮雕、门匾、楹联、绘画、木刻、石雕的布局上看,其观赏、研究的价值极大,且在我省保存下来的也极为少见。

  耐人寻味的历史  

  

  参观古民居让人有一种“景如画、心平静”的美感。然而,这种美过几年再难以看到了。京山县博物馆副馆长熊学斌告诉记者,牛车垱古民居完整地保存了从明到清民居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是研究江汉平原明清古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实例。

  年过半百的吴汉林居住在老屋,已有半个多世纪。老屋归到吴家名下,还是在1951年土改时期,吴汉林的父亲吴政学分到了这所老房子。分到房子的第二年,吴汉林就出生了。“不仅是我,还有我的两个兄弟,都是在这里长大成人的。”说起老屋,吴汉林充满感情,“这里见证着我们三兄弟的情谊,也充满了我们童年的欢笑。”而现在,教书的大哥,做生意的三弟,都定居外地,目前也就吴汉林一家坚守在此。

  “这座房子在原来并不是住人的,而是主人用来接待宾客用的专用房间。”吴汉林说,客人来了,迎至这栋房子,稍事休息,而后叙旧说事,畅谈宾主之欢。

  虽然在老屋住了这么久,但关于老屋建于何时,源自何人?在吴汉林心中至今都是个谜。听村里老一辈的人讲,这是明末清初时,荆条村一位富甲一方的地主花两年时间修建的。而当时方圆几十里,都是这个大地主的田地。而关于这座老屋的第一个主人,吴汉林也只是略略听说是吴姓人家。

  虽然不知道老屋的历史,但吴家人对老屋还是充满了感情。吴汉林这一代,房子就已经破损得比较严重了。到上世纪80年代,吴汉林女儿出生时,老屋破损的情况就更严重。爱惜老屋的吴汉林,偶有空闲就对老屋进行一下小修小补,但对于这座饱经风雨,老化破损的房子,实在是杯水车薪。近几年来,多次有人找到吴汉林想要购买老屋,都被吴汉林一一拒绝。“虽然老屋破了、旧了,可他是文物,是我们心头的宝,我不能随便处置。”

  老屋一天比一天破旧。今年夏天,吴汉林决定在离老屋200米的地方,新建一栋楼房。“老屋虽然不能住人了,但我们还是要守护他。”

新屋虽然建起,但吴汉林守护老屋的决心没有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