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格40来岁时解职归田后,居家50余年。他性情豁达开朗,为人洒脱大度,经常与当地文人学士诗酒唱酬。他学养丰厚,才思敏捷,年迈而不辍笔,留下了不少诗词文章,有《少泉集》传世。他曾为湖北巡抚聘请参与修撰《兴都志》,还为京山撰写过碑文、疏文。如《京山重建儒学记》、《京山儒学科第题名记》等。 王格的文章,条理明晰简洁生动文采四溢。如《京山重建儒学记》中的“清沽之美,始于耒耜,黼黻之华,繇于纾轴。”是说官员和学子们喝的美酒来至农夫生产的粮食;穿的绸缎官服是工匠纺织出来的。朗朗上口的清辞丽句既给人以美感,又表明了作者希望学子们知道稼穑之艰难、体恤劳动人民疾苦的良苦用心。 他还多次外出游山玩水,吟诗作赋,面对壮美河山,一吐胸中块垒。他游览了“仙女洞”后写了《仙女洞》诗,最后两句是“何因离世纲,就此学长生。”借七仙女被天庭拆散姻缘流落于此修行以度残生的故事,抒发了自己蒙冤受贬,远离“朝纲”,万念俱灰,只求长生不老,静观人间沧桑的不平之气。因此在游览峨眉山时遇见道人韩飞霞学了吐纳之术(一种气功),由于心胸开阔坚持锻炼,到老年童颜鹤发“腰带倍人”,94岁,无疾而终。 王格原配潘夫人30岁左右因病早逝,复娶张夫人亦先他而卒。他有七个儿子竟有5个在他之前去世,两个女儿嫁的都是高门大户。有孙子7人,孙女2人;曾孙子18人,曾孙女7人;玄孙子4人,玄孙女9人。他去世之前已有子孙共58人,可谓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 众子孙中人才辈出,虽然没有一个进士,在《京山县志》上有记载做过朝廷命官的举人、贡生有13人,诸生、秀才难以数计。现简介如下: 长子王宗予,嘉靖年间贡生,曾任广西滕县丞。有子四人:王超、王准、王垣都是入国子监的具有贡生资格的太学生。王召万历贡生,由王格做主过继给有女无子的王宗楚。有女2人。王垣有子5人女2人。影响较大的是王应翼和王应箕。 《京山县志▪忠义》载(艰深难懂的以白话译之,下皆同),王应翼,字稚恭,号天乐。万历乙酉举人。曾任广东崖州、陇州知州。后降职为山西藩台属下的“经历”。曾调任姚州,未赴任。后补许州(今许昌)知州。崇祯十四年,李自成部队攻陷许昌,城破被杀。其子王国一同遇难。乾隆41年,朝廷赐“节愍”(即对其忠义予以抚恤悼念之意)封号。应翼嗜学工书,著《采山楼诗文集》十余种。 《京山县志▪文苑》载,王应箕,字稚衍,应翼弟。性至孝。工诗文。尤善“临池”(书法)。父垣,任睢宁县丞时,母亲生病于衙署,应箕正准备北上参加举人会考,得知母亲病重,遂放弃考试南下至睢宁伺候母亲,人们都被他的孝心感动。崇祯己卯中副车(举人副榜),会特恩食饩(因优秀得到了特别赏赐的肉食)。著有《清远斋诗》。 王应翼、王应箕兄弟在家乡读书时就参加了在湖广诗坛有一定影响的京山黄玉诗社。诗社的主要成员魏象先、谢通明、王应翼兄弟、谭如丝兄弟等都是京山文坛翘楚,与在晚明文坛领军30余年的竟陵派创始人钟惺、谭元春是志同道合的挚友。钟惺的散文名篇《与王稚恭兄弟》就是他们反对复古,谋求创新,开创文坛新局面的一次书面谈话,由此可见王应翼兄弟在当时文学界的作用和地位。 据《京山县志▪文苑列传》,次子王宗彦,字时修,号谷堂。嘉靖壬子年,正准备赴乡试考举人时,因父亲王格病重,在病床前侍奉汤药拒绝上“公车”,后因兄弟苦劝,父亲催促,才启程应试,考中第18名举人。后将厅堂命名为“孝养堂”,以此激励后人崇奉孝道。(他做官的经历未见记载)晚年以诗文自娱。著作有《游嵩编》、《松窗余谈.》、《盛明风雅》等,在京山有较大的影响。宗彦有三子二女。 三子王宗教,早卒。 四子王宗沭,秀才,也是一个极具孝道的儿子,曾因伺候病重的父亲“辞不就试”,县里的学使仰慕其高尚的人品,给了他一个儒官职务。有子王制,女一人。王制有子3人,出仕的只有王偶亶。 王制,字幼度。万历甲午举人。在“南宫”任副职时颇负才名。任上海县教谕时,远近前来拜访问学的人不断。不久调任龙门县令,当时倭寇盘踞香山,建有坚固的寨堡,何总督命令王制毁其寨堡。王制单骑前往,倭寇恐惧,向香山洼溃退。何总督惊叹:“我知非公不能破此城也。”后调任涿州知州。母亲去世后“丁忧”回家,居家二十余年后卒。(《京山县志▪宦绩》) 王偶亶,字明勖。涿州知州制之子。受业于杨缉庵先生,顺治年间中贡生选岳州府训导。才华富艳,少遭乱离(明末农民起义战争),转徙南北,与郑澹石、吴次尾等诸名流唱酬,著有《碧浪集》十卷。集中如《悲武昌》、《悲皖城》诸作,其情志不减吴梅村(当时文章大家吴伟业)。庐陵大儒刘轩序其《泛草》云:“……故里丘墟,江干萧落,如怨如诉,欲愤欲怒,可不谓诗史哉!”《京山县志▪文苑》 《京山县志》中还收录他的几首诗,现录一首《滴水岩》如下: 园景绝台榭,灵溪还鸿蒙。 鹭湍山下激,仍与旧时同。 谡谡松间奏,流入咽泉融。 我来当九月,沿山飞乱红。 因寂万象闲,但听林外舂。 黉缘霁人目,幽清为我浓。 何以赠秋山,添余一枝筇。 王偶亶是王格的曾孙,夫人是李维桢长子李营易的女儿,可见王李两家是几代的姻亲。 五子王宗宁,秀才,是一个品优德高的乡绅,有子2人,女1人,嫁秀才李维翰子。 六子王宗楚,嘉靖甲子科举人。英俊伟岸,博学多才,不幸早逝。其夫人年不及30,“矢志不更二庭”,到王格去世时已年逾六旬,朝廷多次旌表。有子一人即过继宗予的儿子王召,女2人。 七子王宗兖,举止文明,性情开朗豁达,担任过“楚曲仪”,官很小。先公卒。有子1人。 王格的子孙在明朝共有13人出仕,其中举人4人,贡生9人。明朝最后一个贡生是崇祯年间的王宗彦之孙王言,清朝只出了一个贡生王偶亶。可见一个家族不可能永远兴旺。但王家培养的这些高级人才,既为王氏家族“光耀”了“门楣”,也为京山的文化发展做出过贡献。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猿相揖别”的200多万年以来,人类开始在这个地球上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繁衍生息。一茬接一茬的交错轮回,开拓了文明,创造了历史。我们生活的土地上,重叠着一层又一层杂沓纷乱的人生足迹,就像地质断层一样,记录着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和无数鲜活的生命。如今,那些为数不多的人间精英正寂寞地躺在虫蛀发霉的故纸堆中。目前还不可能以超光速的摄像机追踪他们践踏过的生活场景,但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残篇断简中寻觅他们的信息,连缀复活他们曾经活蹦乱跳的形象,这无疑是考据历史的乐趣。 大月山,就是一个京山历史的信息库。 过去王家花园里的一个池塘。 参考资料: 光绪版《京山县志》,李维桢《太仆寺少卿王公行状》 说明: 文中括号为笔者所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