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秀扬名屈家岭

 鄂中京山 2020-08-15

大石山东距屈家岭10多公里,是汉宜公路的咽喉,这里有雄伟奇峻的群山,起伏绵长的丘陵,往南便是坦荡如砥的江汉平原。

大石山(又名大迹山、大脊山和太石山),虽然海拔只有230米,却是大洪山区和江汉平原的分界线,地势十分险要,一眼看上去山势峥嵘、石崖嶙峋、云雾飘渺、犹如龙踞虎盘。加上大石山北是九个山,与大石山比肩,好似一把巨锁卡住了鄂中要道汉宜公路,在南北地域之间形成了一处险要的咽喉地带。

屈家岭位于北纬30度,如此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使得这一带常有候鸟雁群,列队从这里穿越飞过,往返南北。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曾在屈家岭留下了他的足迹。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前57年),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今湖北枣阳),出生在陈留群济阳县,汉景帝后裔,汉高祖九世孙。地皇三年(公元前22年)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蜂起,刘秀与其长兄刘縯率领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枣阳)起兵,招新市、平林、下江等军编为六部,击杀南阳太守,又击败王莽大将严尤、陈茂,进军围宛。

光绪《京山县志》有记:“雁鸣山,世传光武夜过此,闻雁鸣,因名。”公元17年江汉地区闹饥荒,疾饿的农民成群结对的去挖荠菜充饥。新市人王匡,王凤经常在饥民中扶危济困、排忧解难,很受爱戴,被推举为农民起义首领,以绿林山为根据地,举行起义,号称“绿林军”。与此同时,平林(今湖北随州)人陈牧,廖湛也聚集了千余人,号“平林兵;南阳人张霸,江夏人羊牧也都带兵万余人举行起义;一时间,起义军声名远播,郡县震动。

公元22年冬,刘秀率“舂陵兵” (舂陵今枣阳)进攻宛城兵败,刘秀来京山境,寻求与绿林军合兵。在今京山县孙桥镇八里坪村有辦顿市遗址,光绪《京山县志》卷二十二记载:“辦顿市在县西北九十里,亦名办顿村。相传汉光武帝曾顿宿于此。”翻译为白话文就是刘秀曾经率部在这里休息整顿过。

新莽地皇二年四月(公元前21年)荆州牧刘立农发精兵2万人由南向北进发,同时对南郡所辖若县(湖北宜城南),编县(湖北宜城西南)下达征讨文书,令二县派兵由西向东合围绿林军。秦汉时期,荆州向北只有一条干道,即是荆襄古道。而从荆襄古道到云杜最近的一条路就是过汉津,渡汉江,过易家岭,转道去绿林山。荆州牧领兵去绿林山,必走此路。

屈家岭王家山口到大石山一线是刘秀绿林军伏击官军的绝好地点,王匡和刘秀闻讯惊喜,王匡部署绿林军在荆州牧军必经的屈家岭大石山设立埋伏,布好滚石阵,撒下扎马钉,在大石山的密林里安排好弓箭手,今易家岭王家山——大石山一带是山岗地形,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王匡又命令刘秀带领绿林军过屈家岭大石山去寻找设伏拦截荆州牧军退路的地点,时年16岁的刘秀眼看高山陡峭,众林密布,寸步难行,而前路又有王莽政权的官兵,慌的他一筹莫展,心急如焚。就在这紧急关头,只见大石山和九个山形成的咽喉要道上空飞过一群大雁,刘秀见状,不禁喃喃自语:“要是苍天有眼,想救我刘秀,就请大雁为我指条明路吧!”

也是事巧,大雁闻后逐渐形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形雁阵鸣叫着朝着西北方向飞去。刘秀大喜,马上命令随从劈荆斩棘,择路急行到达今天的易家岭这个山岭安营扎寨,刘秀登上太子山只见易家岭这条岭恰是山区和平原的分界岭,若在往前,则是一片大平原(今永隆平原),则无险可守,易家岭下又是青木档河,可为绿林军提供充沛的水源。于是他下令绿林军在此埋灶做饭,几日后刘秀在太子山上见西边的荆州牧军旌旗摇动,于是下令待荆州牧军过后,绿林军在易家岭王家山口设伏断其退路,王家山口是有名的杀虎口,是云杜县前往荆州的必经要口,狭窄只十几丈宽。西汉末年这个山口是强盗出没的地方,不少商旅在此遇害。山口前是青木档河,河上是一座木桥。

荆州牧军行至大石山未曾料到有埋伏,于是冷不防的遭受到王匡,王凤绿林军的滚石阵和千箭齐发后,溃不成军,州牧刘立龙率众从原路夺命逃回,退至王家山口又未曾料到遭到刘秀、马武的伏击,勇敢的绿林士兵用铁钩勾住州牧的车乘,刺杀了架车的人,生擒了荆州牧,自此战刘秀威名大震。(《资治通鉴》:“牧欲北归,贼马武等复遮击之,钩牧车屏泥,刺杀其骖乘,然终不敢杀牧。”)

西汉末年发生在屈家岭的云杜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时年16岁的刘秀在屈家岭展示了他卓越军事指挥才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