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朋友需要共同话题吗?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需要吗?不需要吗?

需要,同时也不需要。这并不是两个对立的结论,而是一个过程的两种形式。交朋友有时的确需要共同话题,所以酒逢知己千杯少,或者极端的臭味相投,都是这样的道理。很多关系的开始也是由于相同的话题所激发,兴趣和爱好的一致化使得双方互相吸引,日常的谈论于是有了固定的版块。

但共同话题并非维持情谊的必须条件,两个即便没有太多重叠的精神追求依旧能够创造出流畅的对话。任何类型的朋友到了熟悉程度都将发展为丰富的形象,而非起初简单的符号和标签,交流因此不再仅为维持关系服务,更多是在产生生活。共同话题的作用渐渐变小,甚至会造成影响,有时候在好朋友或者太熟的人面前说喜欢的事情反而有些不太流行。

那没有话题对话从何而来呢?从事实看,这个完全不需要担心,人类社会还在正常运转。既然朋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确定关系的交流也就没有太多障碍,任何话题都能够高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互动。或许偶尔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可能也在不知所云中就悄然过渡,但就整体而言,这些都不重要。我们早已忘记和朋友的大部分具体对话记录,也不可能提前设计下次碰面输出的“台词”,因为对话是基于情感基础的心理释放,只有关系存在,话题就不会消亡。

这里的“交朋友”是广义的,包括在新地方接近陌生人以及联系有概率重逢的旧熟人,换句话说,就是人际交往。在被规定(久别算新识)的第一次见面中,开头的寒暄也不是共同话题,而是彼此生活的信息互动。这种行为尽管有时候被利用或扭曲,例如同学聚会的炫富和别有用心的搭讪,但正常情况下情况正常。因为朋友是生活的一部分,由基础扩展的交流,很容易使彼此都融入相同创造的环境中。

共同话题没有那么重要,交朋友的本质接近个体在外界对应寻找的一种感觉。他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另一个自己,只有寻找到哪怕微弱的代入感,我们也能活跃起来。客套话都是空洞的,即使话题满是高大上和重要事项,目的也仅仅是在将就生活,被迫的条件反射。而真情实意起来,即使放在外界非常龌蹉的粗话,也显得单一的温暖,其背后代表的寓意则更加丰富。区别就在于我们是否在生活。

其实比起共同话题,共同语言才是交朋友的唯一标准。“语言”是个大范围词汇,当然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就可以愉快当小伙伴,主要是指心理、格局、精神、涵养等方面的共性,换句话说三观不能差太多。很多人都有过经历,有些童年里的“结拜兄弟”和大学时代宣誓过“友谊天长地久”的“好基友”,长大和毕业的若干年后却变得比陌生人还要陌生。而明明兴趣、梦想、职业、特长等等一系列日常行为事项可以说没有太多交集的两个人,却可以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不算熟人的各种身份人士里,我们同样可以找到不少可以即时联系没有隔阂的聊天者。这些都是共同语言在起作用,需要性格和思维上有天生的习惯,看来缘分还是很重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