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救世主》(达·芬奇)4.5亿美元 现在流行一个现象,叫做“年轻人的中年危机”,所以会配上对应的“丧文化”来中和。按照传说中的联合国划分标准来看,“中年”这个描述的确在范围之内,“90后空巢老人”真的存在,但相同的危机就不一定会跟随。不过,仍然有许多年轻人对自己的现实感到恐慌和迷茫,尽管其中大部分人拥有足够达到最低程度的抵抗资本。总结起来是一句话,我们都很焦虑。 那么,年轻人焦虑的源头究竟是什么?自然有契合年龄阶段赋予的身份使命感在作用,促进和迫使个体为更多的责任载体作思考。但实际上,普通人所谓的“人生大事”其重要意义更多的仅仅是对自己而言,谈不上太大囊括。趋势或许会朝着终止的方向发展,但总会向往开始的模式。也就是说,年轻人根本就还没到中年,那些逼近老态的忐忑,被我们呈现出来的仅仅只是比错觉再好一些的感受。 无论如何戏谑自己,我们都必须接受心态上属于年轻人的事实。这样看,那些中年人的危机同样适合用来理解我们吗?我们终究在若干年后真正承受的中年危机,在属于还算年轻的阶段中,因为相似所以被体验的那部分,或许更该被称为“考验”。年龄都不只是岁月基础的累加,生存总会被动去承受可以改变理解的事件,这没法通过大跃进实现。成长需要付出代价,这不仅仅是一句道理,更是事实。 焦虑就是在对生活进行判断的时候碰撞出来的,而年轻人对这个过程更为敏感。年轻或者是广义的年轻,处在青春逐渐逝去的阶段,没有完全摆脱相对美好的过往,但也未陷入奔向老年的轨迹,矛盾也就因此形成,太多的小事影响被扩大,甚至连无病呻吟都要当成“科研命题”来夙夜忧叹,并美其名曰。“焦虑”。 如果是这样,那焦虑也太普遍了些。对未来的担心和前途的半清醒认识当然是必要的,但具体的推进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即使是焦虑,也是分程度和影响的。那些为了焦虑而焦虑的焦虑都不是好的焦虑,因为焦虑的目的不是为了焦虑,而是转移焦虑。焦虑如果运用得好会衍生成另一种正能量,借助紧迫感和责任心,可以非常完美地转化成为积极向上并且实际执行的动力。不过,那个时候,焦虑也就不是焦虑了。 事实上,在焦虑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焦虑从来都不是焦虑。焦虑是因为恐惧未来,但客服对未来恐惧的只有不焦虑。和以焦虑为主的人性弱点心态作博弈,主动应该比被迫更多。没有人喜欢焦虑,焦虑的存在会扼杀个体的积极效应,并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直到被同化和改造。 以上是相对严重的后果,不过仔细想想看,我们真有那么多理由焦虑吗?感情、工作、生活、梦想,等等,是普通人的焦虑重灾区,每当我们对现实感觉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朝那几个常见的方面寻找问题,到最后焦虑都会成为结果。但说句稍显片面的话,我们实在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狂妄。这并非在强调我们“不配”焦虑,焦虑作为一种情绪是很容易产生的。只是,焦虑经常被错误放大,最终辐射都每件可能被定义的小事上,无法自拔。 焦虑,是不该让人焦虑的。但也不要因此而烦恼,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焦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