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庐|《砚池滴音》:游戏 宗教 人文

 艺术馆家 2020-08-15

张继刚论学丛稿:砚池滴音

安徽美术出版社

游戏  宗教  人文

人类无宗教无艺术之时代——远古时期,先民必以游戏愉之。而游戏必然从自然之“象”中得到启蒙,“象”藏物类之形,人必仿之幻真幻假,成人类原始社会中不可缺少之一种生活方式。“游戏”给现实生活带来快乐,渐而丰富内涵,蕴藏敬天法地之畏,始之宗教蒙发,艺术亦然。语为游戏而成谣,身为游戏而成舞,谣之美必以音为韵,舞之态必节与奏合。故音乐与舞蹈是一切艺术之先祖。《易·豫》:“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这里的“象曰”称为“大象”,“大象”之辞成于战国初期,然源必法于上古。

贾湖骨笛
又称“贾湖骨管”,出土于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至7700年

“乐”是中国古代教育之核心,而“礼”必然在“乐”的陶冶下而产生,甲骨文中出现了“乐”而无“礼”,虽有以“豊”代“礼”之说,然未必成立。《周礼·春官·宗伯》篇:“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乐为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谕、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这一段文字,记录了以“音乐”为教育中心,《国语》伶州鸠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韦注“均者即调钟木,长七尺,有弦系之,以均钟者,度钟大小清浊也”。均钟即调钟,“均”可训“调”。贾谊《惜誓》:“二子拥瑟而调均兮。”王逸注《离骚》云:“均,调也。”“均”亦指音乐之调和,故“成均”即“成调”,由此滋生魏晋间的“韵”字。《今文尚书·尧典》:舜命夔典乐,“教胄子”,说明了古代以音乐为教育中心之佐证,是可以成立的。

幼儿开笔礼
“礼”形成于周初,即祭祀之仪式。“礼”之观念在当时的教育中具有一定分量,但是还不能与“乐”相提并论,“乐”主导了这个时期的教育。然而到了春秋时代,贵族之人文教养则从“乐”转为“礼”,而非“乐”了。“乐”的概念不如“礼”的概念显著。对“礼”的要求是“敬”与“节”,“敬”以文饰内心,“节”以制为“止”,从而出现了“文、节”调和谓之“节文”,使敬畏与节制相结合,形成了人文意识中的艺术化规范化的统一,是人文主义的自觉。从《尧典》《周礼》中看“乐”是有规范性的,“乐”在纯朴未开的时代对人的性情陶冶极有收效,而在多元化知识复杂的社会,“乐”是不易被人所把握的。春秋时期的人文教育“礼”代替了“乐”,而文饰冶内心完成了外在的“礼”,丰富了其内涵,然而又过之。因此孔子提出修礼,在《论语·雍也》中阐述的“文质彬彬”是孔子对“礼”的基本要求,“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质即是义,孔子把礼仪与艺术和谐统一,矫正了过于烦琐空洞的“礼”。孔子认定人格的境界是通过“乐”来完成的,为人生而艺术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是孔子立教之宗旨。

孔子学琴

儒家与“乐”的关系,孔子认定人格境界是通过“音乐”达到至善至美,孔子发现了音乐的内在精神,换而言之是艺术的内在精神。孔子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超出了后人的想象,除了继承,还深入地研究理论及实践,《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学鼓琴师襄子”。《韩诗外传》《淮南子·主术训》《家语·辨乐解》载同,由此可信学鼓琴而师襄说。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矣。”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孔子对乐“典”与“数”的学习,从技中得到了“志”,进而从“乐”中探寻人格境界,实现人乐相融的完美。《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一个过路的人,从孔子的磬声中,领悟到了孔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之悲愿。由此可知孔子在击磬时,他的人格与磬声是融为一体的,这是孔子所追求的。《世家》记载孔子被困陈蔡之野时,谓“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庄子》两篇均载,因此是可信的。在人生危难之际尚能以歌安息精神,孔子临终前仍诵泰山、梁木之歌,春秋时代歌亦是诗。《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诗》《书》《礼》《乐》,这便是儒家教育之经典。
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将三百五篇,皆弦歌之,以求合绍、武、雅、颂之音,乐自此可得而述。《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八佾》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说明孔子对音乐的欣赏达到了至极之境。以教育为中心是孔子理想中的社会,“颜渊问为邦”,孔子说“乐则韶舞”,并将“放郑声”与“远佞人”并列(《卫灵公》),这体现了音乐在孔子政治理想中的重要性。

庖丁解牛

老子、庄子,如同孔子、孟子。老子以后的道家,有杨朱、慎到派别,而发展老子精神成正统的是庄子。老庄的思想富于思辨,其出发点与归宿点仍然落实到现实的人生之上,在否定人生价值的同时又肯定了人生价值,实际上是在虚静中求得了有所成,而不被一般人所了解。老庄建立的概念是“道”,其目标是要求精神与道融为一体,亦“体道”,形成了“道的人生观”,完成了由宇宙落向人生的系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技的功夫达到艺术的精神。庄子在《庖丁解牛》篇已告诉了我们道与技的关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技近乎于道。庄子所追求的道,犹如艺术家所呈现最高的艺术精神,其本质相同,所不同的是艺术家成就了作品,而庄子成就了艺术的人生,艺术人生是人格的至善完美。老子、庄子对美、乐、巧的问题,所追求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否定世俗浮薄之美,世俗感官之乐,矜心着意之巧。超越世俗之美与乐,追求“惊若鬼神”与“造化同工”的大巧。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老子认为世俗之美容易破灭,故此老庄要求的是本质的、根源的、绝对的大美。从“致虚极,守静笃”的人生达到和谐统一。庄子《知北游》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又说“德将为汝美”,从天地大美而引向人性,体悟人生中的至美至乐,《庄子·田子方》引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至人是人的品格与精神及道的统一,是人生完美的境界。 


“游”是老庄追求道的人生境界,是精神的安定,自由的王国。庄子的艺术精神,是要成就艺术的人生,使人生得到前所未有的“至乐”“天乐”,让心斋达到精神上永恒的自由与解放,是庄子“闻道”“体道”“与天为徒”的人生,是艺术精神的最高体现。《逍遥游》中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齐物论》中“今者吾丧我”,“丧我”即是“无己”,三无之中“无己”最是关键,是“心斋”与“坐忘”,是庄子精神的核心。“心斋”的意境,便是“坐忘”的意境。“心斋”与“坐忘”的历程须要两条路解决,一是消除由生理而来的欲望,使欲望不被心所操纵;二是心与物接时,不要让心对物产生知识活动,排除欲的烦扰,使心随知识在无穷的追逐中得到解放,进而增加精神上的自由。庄子在摆脱由生理而来的欲望,撤去心理主体,以忘知的心理状态,使“心斋”“虚”“静”,从而达到“坐忘”。“坐忘”的境界,以“忘知”最为枢要,忘知,是忘掉分解性、概念性的知识活动,呈现出虚而待物的纯知觉活动,而这种活动即美的观照。

张继刚  江山畅游图  36x145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庄子为求得精神上的自由解放,精神之落实,必然在其自身人格上达到彻底的完美。而彻底的完美,就是艺术的精神。庄子所描写的神人、真人、至人、圣人,无不可以从此角度加以理解。《老子》《庄子》两书所叙述的人生态度加以比较,老子对祸福计较而来的计议之心较多,以至流弊,演变为阴柔权变之术。而庄子要超越这种计议,从心而“游”,归于艺术的生活状态。所以后世隐逸者,多受庄子影响。《庄子·天下篇》:“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子“芴漠无形,变化无常”的无限境界超越了时空境界,对生死长短不去计较,以“死与生与,天地并与”,以无限化神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庄子以无目的为目的,不求万物所归,亦无目的为万物所归,故“莫足以归”。这一段是庄子对自己所达到艺术精神无限性的描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庄子精神的超越。艺术的超越不是形而上学的超越,而是“即自”的超越,“即自”亦是事物自身,因此庄子的精神超越并非舍离世俗,而是与物有春,“而不敖倪于万物”,亦是“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说明了庄子从人性自觉出发,进而完成“即自”的超越,“即自”亦是不折不扣的艺术精神,因此庄子的思想对后来者艺术创作与民族艺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 END ·    

编辑   叶婉荣



张继刚

1966年生,字慎之、号知行,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师从杨仁恺先生三十年。集目鉴、比较、分析、考订、心性学等综合学科,建立“书画鉴定与心性学”学理。古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学者,当代文人画家之代表,倡导“文人画之士人精神”。涉猎文、史、哲、诗、词等,创建“云庐艺社”学术机构。出版著作发表论文,作品被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巴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海南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并应邀个展。
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书画保护与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学术委员会主任、云庐艺社社长,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 END ·


相關章節:

云庐·九友‖张继刚——董其昌与南北宗论

云庐·九友‖张继刚——文人画与江南

云庐·九友‖张继刚——象思维与文人画之间关系

云庐·九友‖张继刚——自然万象与生命心迹的契合

云庐·九友‖张继刚——"西泠问话"之中国文化的形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