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文字观感看所谓灵魂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看金庸写武侠把自己感动哭的故事,虽然下面要说的话略感大言不惭,但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汗颜,因为本人除了几年前输出回忆时有热泪盈眶外,其余撰小说或文章却几乎从未有泪细胞涌动冲动,说明代入感并没有足够深刻,没办法,天赋有限,还需要艺术雕琢,至今也没让自己能找到改革性质影响的导师型文豪。不过,我从金庸(加上万千作家)身上的相关事例清楚明白一个道理:文字是有灵魂的——但概念和公认有区别,且等后议。

文字有灵魂这件事表现更多。一般来说,文字有足够强烈的精神冲击,运用其本身具备的优势,虚拟现实,因此使得读者们倍受情绪召唤,鼓舞或压抑。创作过程,对作者来说,按客观素材转型却自我煽情最难,但要流畅以及带感觉地确保至少小范围满意,熟练操作后,还是完全能驾驭的。文字的魅力是协调个体平衡世界,让人摆脱现实局限,这点写比看要来得有效。

当然,文字的灵魂不止如此。悖论是,文字越看不到灵魂才能越看到文字的灵魂,即有时候像古天乐一样平平无奇的文字得靠朗诵出来才变成杨过。相对冷门如杨毅,有本《永远20》,有两种形式:书和知识付费。看评论,说水货,甚至怀疑代笔。但我听过相同内容的评书,结合该解说员的声音,抑扬顿挫全有,故事很吸引听众。可对比内容,基本一致。这就是文字的灵魂——超越纸面,升华价值,书中自有“颜如玉”。文字还是文字,当被赋予人的动态以后,存在感完全不是一回事。

由此,我以为,灵魂非传说中可以独立的精神载体,而是无关当事人存在之客观意识。灵魂即印象,不属于自己,如果犀利可能长期甚至永恒地保持着。谁若脑海中想起,相应对象的灵魂便算走过流程,在这个世界上平行着刷新,属于版权却单方面呈现出另一种状态,没有固定原则,或许还不太正确,然而依旧可以被在局部被具体判定。

灵魂来源于人事,表现形式若干,情怀达标则偏向积极,而无视交集就更等于符号。今年寿寝正终刷屏那几位重磅人物,斯坦·李、李敖和霍金、金庸,等等,都已经彻底告别这个世界,但他们所代表终身效应的思想和衍生出的文化产品,或者干脆就是凭借独特的一辈子只是提供就总结一切的姓名,都永远保存在大众的生活中。同时,他们还能在死后延续人格魅力,新诞生着无数拥趸。

那么灵魂到底是什么存在呢?能解读为事物被额外因素升华的结果(人表现灵魂的方式也通过事物)。举例,当一张破纸巾被签上某些大佬的名字时,它就突然有大价值(梅西当初签约巴萨情景如此)。灵魂集成意义、效应、底蕴和仪式感,改变着事物固有基础,让原本无甚体验的过程充满积极未知变量。这是一种能力,若获得,人生将与众不同,哪怕只争取到半个阶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