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若不只如初见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纳兰性德的这句诗,道出许多真相。“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一种真实错觉,以熟悉的陌生营造出但凡回忆总美好的背景,再结合现状或者彻底中断或者完全不同以往的交集,归纳出人际关系演变过程的模板之一。只是并非全部,仅凭感觉就能判断出,其实无法概括社会中所有情况,比如若定性好朋友,谁都不愿意回归到最初的印象,说不定那时还非常糟糕根本构不成共鸣。

首因效应决定,第一印象十分重要,由相貌和人设引发的一系列本能亲近意识,所谓“颜值即正义”或“相见恨晚”。然而这种执行方式很快就会被综合标准取代,该认识就继续相处,觉得难搭就一拍两散,即达尔文老先生的自然进化。于是,人生初见构成阶段,彼此慢慢适应,靠着一起制造的时刻,培养出以后想“若只如”的无数却有限的素材。

这个阶段会随着深入了解带来的冲突导致关系朝着有悖原本趋势的方向推进,毕竟初见是有距离的,朦胧美通常会干扰真相。维护形象、探索神秘和正常现象相互作用,因此会忽略和未知许多对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的案例,也就不可避免地让心理锁定在积极范畴。其实,人际关系那种梦幻开局并非参考客观,而是相当主观的粗略总结。老祖宗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既然如此,人生若只如初见其实有很多现实问题。体验看起来愉悦,实则在大范围下,未必赶上有过各种经历后的情感。日久见人心啊,如果不知道那位不必正义或无私等高大上得不像普通人的优良品德只需保持善良、友好、诚信的状态,甚至只是拥有共同语言,我们又如何与之继续交集呢?倘若是熟人,初见无论如何难忘都肯定比不过至今的有趣程度。

因此,人生要若不只如初见。

还有好处,比如全面解析相关对象能形成充分认知,才算科学。患难见真情需要条件也尽量避免,而日常相处的细节应该能明确指代所有人的真实模样,接着为我们提供是否愿意继续维持友谊。大概,没有吵过架的朋友不完整,因为人生总会复杂,必须底线还留着并很高,矛盾是一种催化剂和证明。更大的理论是,初见存在局限。

但初见仍然非常特殊,无论关系如何。初见意味着不同世界观正式碰撞,注定会诞生火花,只是其中大多数都没有意义,有幸剩下来的却值得感慨。有时,至交知己们的初见还意外地带着紧张,甚至有过反向发展的故事,由此逆转,对应“不打不相识”。而有些认证可以的初见,到往后,愈发别扭、压抑、失望和反感,终于不再联系。

以及,再见即初见。虽然认识,在时空转型下,依旧如同第一次见面。被社会改革,由此判若两人,等于要重新建立情感,并且肯定会得到不同以往的结论。你或另外一位放弃和定义某部分性格,以全新态度对待建立在这个范围的人际关系,最好还何必心照不宣地坦然接受过去事故,世界会变得谁都没印象,好坏自知。

人生的事都不至于很好太坏,存在即合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