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梦才得不到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情景型词汇,就是“做梦”,基本用来形容不可能实现的人事物理论上唯一例外。做梦确实有时能搞到一些日常基本靠大开脑洞才能接触到的情况,而且体验感非常深刻,远超游戏。毕竟做梦我们的意识其实比较模糊,这样会弱化体验,因此对并不真实的动态反而更加有味道。当然,喜欢说“做梦”跟真实解释无关,这个概念已经发展成为俗语,就像“美女”和“老师”一样泛滥,被刷新含义。
虽然意义跟字面已经有区别,但大众对于“做梦”是虚拟化提升现实质量这个解释还是公认的。然而,做梦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他理应在现实以下。因为做梦相当随机,凭现在的技术就算世界权力最大的美国总统也无法控制其内容,如果真想最大化体验也只能靠尽量丰富现实生活来完善罢了。我们想要的一切,靠做梦是不可能完成的。
以及做梦也会有十分糟糕的时刻,比如噩梦和被定义为“鬼压床”的睡眠瘫痪——倒是睡眠瘫痪都有固定剧本,我的是在太空中无限失重,以至于误以为上辈子是个宇航员。除了少数醒来依旧能记住的好梦外,我们如果对应不上某个渴望的情况,那反倒是靠认真努力或者构思更加有机会接近。
“做梦”,这样充满情绪的否定,用来进行社交对抗还是比较有效果的,像斗地主扔炸弹一样刺激。按照一般理解,全民共识,做梦确实就是在打击当事人。不过考虑到真相的话,做梦事实上就是在走捷径,一种放弃现实挣扎的唯结果论。现实得不到的,做梦更加得不到,更何况做梦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资源都是在现实的。大部分心灵鸡汤和正能量都是片面的,但只要不是为了心理安慰的那部分还是有点参考价值的。比如这句,“消除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恐惧”。不过,我们永远都在面对恐惧,欲望加现状的双重限制会让人疲惫且着急,最恐惧的莫过于带来最多幸福的人生本身。主动面对恐惧能培养出本能,被动面对恐惧能培养出本事。
另一方面,做梦未必全是贬义。梦,这个行为,是对未知的探索,符合人类历史起源和未来走势导向。我外号“梦”,除了名字可以转型外,就有这层意思。我自定义神秘、未知和梦想。做梦是大胆假设结果符合预期,再整合资源跟进,争取重叠两个平行世界。无意识地做梦是浪费时间,有意识地做梦是努力浪费时间。都是浪费时间,并非一回事。
做梦一抛出来,还有居高临下的蔑视。甚至有时充满资本,都会被质疑。毕竟永远有意外,就算固定发生理论上都可能因为穿越时空被破坏(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所以我信仰“希望主义和结果论”。睡觉的那种做梦是轻松的,包括打瞌睡以后的白日梦,以及不用负责任的意淫、游戏和虚拟现实,但将这份动态加持使命放进人生发展,那就相当痛苦。而且每套模式的体验感都不同,无法感同身受。整个过程,只有当事人才能深刻认知。做梦,从来都不轻松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