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火绵延数百年,为何秦国一定要先平西戎灭义渠?

 瓜子心 2020-08-15

穆公即位以后,这时秦国在东方已取得一系列的军事胜利,领地扩展至黄河西岸。然而,在秦国的西方散布着许多戎族,他们经常袭扰边境,同时又反复无常,降而复叛,是秦国中原争霸的后顾之忧。

为了巩固后方,以利向东发展,穆公决心更改原来对戎族拉拢政策,彻底消灭这些戎族。于是穆公采用由余的建议,决定打戎王一个措手不及。当秦兵到来之际,戎王在酒醉未醒的情况下,即被打败。穆公取得了“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胜利。


前言

历史上,很多史学家将穆公霸西戎与楚楚武王大启群蛮称之为春秋时期两次最重要,影响意义最为深远的开疆扩土行动,其中,楚国通过大启群蛮从一个国土不过二十平方公里的小国一跃成为“北至黄河,南至云贵,东及海滨,西接巴秦”、“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大国。即使是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的时候,面对楚国也是小心翼翼。而同样在历史上著名的“穆公霸西戎”,不仅在当时让秦国奠定了霸主之基,更在未来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史记·秦本纪》中如此记载: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

春秋地图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只要哪个国家平定了外夷,周天子会第一时间出现并赏赐。这也成为了通向霸主之路必备的名分。

通向霸主之路必备的名分

自管仲提出“尊王攘夷”,齐桓公首先称霸之后,无数矢志于霸主之位的君王们想要得到天下人的认同,就要做到“尊王”与“攘夷”,尊王容易,左右不过是派出一个使臣,带着一份礼物与奏疏罢了,但是攘夷却让无数君王抓狂,为了能达到这个要求,春秋各国在灭掉了境内的异族之后开始想办法对外开疆扩土,而这其中,齐桓公的表率作用极大,在《汉书·郊祀志》中记载: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蔡丘,而欲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束马县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

齐桓公与管仲

虽然最后被管仲劝住了,但是当时在会各国君王们却并没有反驳,而是对齐桓公的功绩选择了认同,这也让当时的穆公打开了另一个思路。

中原争霸受阻,转眼向西

按照当时的中原地图,秦国处于中原的西部,当时的秦国地处偏僻,资源匮乏,在中原众多列国中根本排不上号。穆公即位后决心要把弱秦带入中原强国之列,于是广纳贤才,励精图治,这时穆公得到了两位国士,这两个人就是百里奚和蹇叔。两人虽然年纪已老,但其善观天下大事,从而为穆公画策,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

“秦立国西戎,此祸福之本也。今齐侯已耄,霸业将衰。君诚善抚雍渭之众,以号召诸戎,而征其不服者。诸戎既服,然后敛兵以俟中原之变,拾齐之遗,而布其德义,君虽不欲霸,不可得而辞矣!”

秦霸西戎

穆公察纳雅言,“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穆公称霸西戎后,野心勃发,时刻想“问鼎中原”,但当时晋国的势力也很雄厚,像一块巨石,牢牢地阻挡着秦国中原争霸的道路。无奈之下,穆公与众大臣商议决定先廓清自己西北的地域,便把进攻矛头转向义渠。而大启群蛮的楚国却急匆匆的参与着中原争霸的游戏,秦楚两国处于同样的节点却有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决定了最后的命运。

那么,在穆公霸西戎,究竟获得了那些?无数史书仅仅只是寥寥数笔中记录,在《金楼子·说蕃篇》中这样记载

“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也。”

秦晋关系图

吞并了十二个国家,开疆扩土千里,听起来很模糊,如果对照地图便有了清晰的印象。

在得到渭河平原后,秦国开始细心的清理者陇山两侧的戎人。在周王室尚且坚挺的时候,陇山两侧的戎人就是渭河平原最大的威胁。而出生于陇山以西,能够为王室抵御来自陇右高原的戎人部落,也是秦人的祖先当年秦非子受到王室重用的重要原因。

现在秦人已经成为了渭河平原的新主人,这些曾经威胁周人的戎人部落,也成为了秦人的威胁。因此在秦国在暂时放弃争霸中原的想法后,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重新回到原点,从头开始。

霸西戎灭义渠大国根基始成

秦国与西戎的争斗时漫长的,自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受封西陲大夫开始,到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灭义渠国结束,五百年多年的战火背后,秦国当时的秦人誓不罢休的一股血腥,更是在这五百年多年的时间里,可以分为两个时间点,分别是平定诸戎,唯余义渠,和最后的义渠灭国,在《后汉书·西羌卷》记载:

“至周贞王八年,秦厉公灭大荔,取其地。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其遗脱者皆逃走,西踰汧、陇。自是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

义渠与秦国地图

首先要说的时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夏虽然内战不断,但是对位蛮夷的攻击与打压却是各列国最大的公约数,如燕国却东胡,赵国灭中山,楚王征百越等,而在列国攻击蛮夷的时候,基本没有人其他国家在背后插刀子,让人赞叹。

也正是因为如此,秦国、楚国一个靠着征伐西戎,一个靠着征伐百越,从早期列强中的小透明一跃成为了制霸一方的大国。而在秦国对西戎的作战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还有数位国君战死在西戎,在韩赵魏纷纷平定了各自国内的戎族后开始转向中原的时候,强盛的义渠国就成了秦国在西北的心腹大患,而当时的秦国自然不会忍让,双方跨越百年的战争必须要有一方彻底消失而结束,在《后汉书·西羌卷》记载

“至贞王二十五年,秦伐义渠,虏其王。后十四年,义渠侵秦至渭阴。后百许年,义渠败秦师于洛。后四年,义渠国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将兵定之,义渠遂臣于秦。后八年,秦伐义渠,取郁郅。后二年,义渠败秦师于李伯。明年,秦伐义渠,取徒泾二十五城。及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

秦宣太后

兵法上有“兵强者,伐其将,将智者,伐其情”的说法,而秦国在这段历史上的操作也可以成之为神,秦国太后直接亲自出马,彻底终结了义渠国。

而平定义渠国后,秦国在设立三郡,陇西郡、北地郡、上郡。这三郡在汉初抵抗匈奴的一线城市,其中又以北地最为重要,他是秦国国都咸阳还是后来长安的屏障,防守戎狄和匈奴的重地,秦始皇在巡视北地之后不久,更是命令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长子扶苏来监军北逐戎狄。而纵横中国历史千年之久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大本营也位于这里。

国内矛盾转移,强国的蜕变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吞并周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软吞并,如中原王朝对于百越的吞并,时间长达数百年,但最后依然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分割的领土,一种是如春秋战国时期,或三国时期,因中原各诸侯势力争霸,为抵充消耗,纷纷对外征战掠夺资源人口,在三国中最出名的就是孙权,在吴国兵力资源不够的时候,就去打越人,抢人抢资源。

而在当时,秦与义渠经过数百年的纠缠,其中原文化对于义渠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当时列国的眼中,义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是需要打击的蛮夷,而是一个有些走向歧路的小兄弟,需要一些纠正而已,而这种态度在更多史料中都有所表现,比如在《墨子·节葬》中这样记载: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若以此若三国者观之,则亦犹薄矣;若以中国之君子观之,则亦犹厚矣。如彼则大厚,如此则大薄,然则埋葬之有节矣。”

义渠国

这时我国历史上关于火葬最早的记载,墨子对于义渠国火葬这件事认为,应该因地而异,这时风俗,不是义渠国是蛮夷所以肆意贬斥他,从这里可以看到,如中原列强一样,义渠国被中原所渐渐了解,知道了他的习俗,甚至在墨子阐述自己的理念的时候还举了例子,不是反例,义渠已经逐渐融入中原环境。

而此时,秦国对于吞并义渠就有了多样的方式,但是,却意外的选择一个最强势的方式,其原因有二,其一,在秦国变法图强的同时,其他各国也先后开始变法,中原争霸的压力陡然增大,公元前333年,张仪苏秦合纵连横开始,到公元前296年赵国灭中山,三晋势力也在增长,牢牢的将秦国困在这西陲之地,再加上之前楚王病死与秦国,秦国上下迫切需要打破枷锁的力量,义渠便是最好的选择。

与此同时,自商鞅变法后,新晋的军功贵族与秦国守旧派争斗逐渐白热化,同时,变法中的轻罪重罚也引起了上下阶级的对立,对于秦昭襄王而言,开疆扩土无疑是解决内部矛盾的最好方式,义渠国纵横千里也会极大的加深秦国底蕴。

商鞅变法

结语

在汉代,有这样一个论点,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国历经数百年平定西戎,这时上天的嘉奖。面对这个说法,大启群蛮的楚武王哭的像一个六百斤的孩子一样,毕竟,如果当时楚国和秦国一样,选择用几百年的时间彻底消化百越的国土资源后在北上问鼎争霸,想必历史必然会被改写。

而我们作为后来人,对于秦国从西陲之地一个不知名的小国变成了最后那个吞六国,霸西戎,南征百越,北据胡人纵横寰宇的大秦帝国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在秦帝国的霸业之基上,必不可少的一块就是霸西戎灭义渠,若没有将西戎完整吞并,秦国也许只是春秋战国历史上某个昙花一现的浪花而已。


参考文献

1. 《后汉书》

2. 《东周列国志》

3. 《墨子》

4. 《金楼子》

5. 《史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