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家苏东坡,哥吃的不是美食,是境界!

 昵称66390572 2020-08-15

聊到酒与诗,马上会想到陶潜、李太白;谈到茶与诗,则会想到陆羽或是白居易;而说到美食与诗,所有人想起的只会是苏轼无疑了。

美食是诗以外,苏轼另一个重要的标签。从"东坡肉"到"拼死吃河豚","好食"之名,便深深的烙印在苏轼身上了。

苏轼的人生很简单,简单到用四个词就可以概括,贬谪、美食、写诗、苦中作乐。贬谪到某处,寻一心仪美食,作几首千古绝唱,于苦难中找到人生的乐趣,这便是苏轼简单的一生。

一块"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到了苏轼手里,变成了让人垂涎欲滴"东坡肉"。一首《猪肉颂》,让我们看到了,苦中作乐的苏轼精神境界之高。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新宝3注册

高晓松: "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想,张克群女士定是苏轼的小迷妹。苟且中的苏轼,正是用美食和诗强行让自己快乐,对远方庙堂的担忧和对穷苦人民的牵挂,则支撑着苏轼一直在坚持。

一生五次被贬谪,若是常人,定然早就崩溃。满满的负能量,每每对月感怀,对花感叹,然后写写怀才不遇的诗句。而苏轼则不同,你贬任你贬,你贬我就吃。吃完猪肉吃茭白,吃完茭白吃荔枝,吃完荔枝吃生蚝。在美食中寻找快乐,在平凡中得到升华。

北宋第一惨

苏轼一生,起起伏伏、坎坎坷坷。虽是少年得志,但老天却一直同他开着玩笑。本可高中状元,却因欧阳修误将苏轼的答卷,看成是其弟子曾巩的。欧阳修,本着所谓的举贤避亲的原则,硬生生的将苏轼放到了第二的位置上。

在欧阳修的赞赏和提携下,苏轼声名大噪于京城。正要大展身手时,母亲的病故,使得苏轼不得不与父、兄回乡奔丧守孝。这是苏轼第一次失去机会,借着才子之名与欧阳修的提携,仕途本应是一片坦途。可守孝一守就是三年,三年时间,京城谁人还识君?

守丧期满回京,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可一年后其父苏洵又病逝,苏轼扶柩还乡,又一次守孝三年。

在最有声望,最有拼劲的时候,三年又三年的守孝,苏轼失去的不仅仅是很多机会,他更是失去了最好的发展的"和平时期"。因为,为父守孝还朝之时,王安石的变法也开始了。朝廷的新、旧之争也开始了。

拜"旧派"欧阳修为师,又与"新党"王安石惺惺相惜。苏轼不管是遵师行其道,还是依附王安石,凭其才华,本都可入阁拜相不在话下。谁知耿直如苏轼,既不归附旧派,又不巴结新党,他有自己政治抱负和治世之道,他是谁错说谁,得罪完旧派,又来得罪新党,弄得满朝文武无不对他敬而远之,甚至遭到了新、旧两派小肚之人的记恨。

从此,便开始了他悲惨的被贬谪之旅。从自请出京到密州,再到黄州、惠州,甚至一度被贬到儋州(现在的海南省儋州),有学者戏称,被贬儋州,在宋朝只比灭九族之罪稍轻。

可见当时朝廷乃至满朝文武,对苏轼有多恨。苏轼之才,上至神宗、哲宗、徽宗,下至欧阳修、王安石,甚至是一些一直陷害他的朝臣都很认同,甚至可以说是敬重。那为何苏轼会被贬谪的这么惨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

生性率直,眼里揉不得沙子。见到不合理之事,管你是谁,哪怕是被重用的王安石他也敢反对。第一次自请离京,便是因为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得罪了王安石。有自己的政治主见,绝不依附某一方。不管是新党得势,还是旧派当政。苏轼从未明确的站过队。哪怕他的老师欧阳修,对他有知遇之恩,苏轼也不会为了这些去左右自己的政治主见。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新、旧两派都容不下他。犟,苏轼太犟,乌台诗案,差点让他丧命。他在监狱那一百多天,也曾怕过,他也不想冤屈而死。但出狱后,他没从中吸取到教训。虽然经过乌台诗案,苏轼在思想境界上有质的飞跃。但在官场,他依然还是以前那个苏轼。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几次贬谪。(犟看起来像个贬义词,但苏轼的犟,是铮铮铁骨)惨就一个字,谁人可比苏轼。

美食疗法自我疗伤

被贬谪当是为官最痛苦之事,苏轼当然也不例外,他也会很痛苦。但苏轼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豁达,以及常人无法企及对美食的热爱。用现在流行的话讲,那叫美食疗伤法,谁知苏轼用这招还挺管用。

被贬黄州,穷又馋虫作祟想吃肉,买不起牛、羊肉,怎么办?他便用猪肉为食材,发明东坡肉。要知道在宋朝,猪肉是没人吃的,虽然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猪肉是美食。

苏轼在《猪肉颂》里写道:"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这便是猪肉,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美食家苏轼,用他独特的做法,赋予了猪肉"新的生命",他自己也是吃的美滋滋,乐在其中。

被贬岭南,苏轼又发现了极品美食荔枝。吃完美味的荔枝,他在《惠州一绝》中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看他,明明被贬,竟然还"不辞长作岭南人"。我想京城那些憎恨苏轼的人,知道他在岭南吃的这么快活,不知道会不会气得吐血。

来到儋州,儋州在宋代那绝对是不毛之地,常人要被贬儋州,估计眼泪都会哭干。苏轼呢?他不但不哭,他在儋州依然吃的很快乐,那是因为在儋州他发现了生蚝。苏轼不但吃的很开心,还给他儿子写信说生蚝有多美味。最气人的,他竟然还叫儿子别告诉别人,生蚝有多好吃,省的那些人来儋州和他抢生蚝吃。

陆树声在《清署笔谈》中写道:"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徒,以分此味。使士大夫而乐南徒,则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或谓东坡此言,以贤君子望人。"

由此可见,美食疗法真的管用。苏轼真的是有美食,就能抛开一切吗?当然不是,偏爱美食不假,但他决不是恋食而丧志之人。美食只是他郁闷的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他只是在苦中作乐而已。

仕途屡遭贬谪,甚至乌台诗案还差点丢了性命。在鬼门关走上过一遭的苏轼,心境更加豁达了,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也让他更善于苦中作乐,调整自己。

苦中作乐在黄州,诗人到诗神的蜕变

黄州四年,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因为好友冯正卿,帮苏轼要了一块东边的坡地。所以苏轼从此变成了苏东坡。黄州四年,也使得他从诗人苏轼蜕变成了诗神苏东坡。

刚因乌台诗案,在鬼门关走过一遭的苏东坡,来到黄州后,因为过往的遭遇,他心境上得到了升华。

在文学上,黄州四年,苏东坡写出了他人生中最巅峰的几首作品。《临江仙》、《卜算子》、《定风波》、《寒食帖》、《赤壁赋》、《念奴娇》。正是这些作品,成就了诗神苏东坡之名。

站在江边他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句子,只有苏东坡这样经历过生死,并在痛苦、凄惨中悟道的人才能写的出来。因为他心境已经升华,他对话的不是当下,而是历史,是"千古风流人物"。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笔者最喜欢这首,于东坡夜饮,半夜归来,门童已将门锁上,苏东坡见门童熟睡,鼾声大作,不忍心将他吵醒,便倚仗听着江水流淌的声音。

于常人来说,或乌台诗案以前的苏轼来说,这个时候,必定是要敲门而入,管你睡不睡。而此时的苏东坡,精神境界更高,他会想到,即然得门而不入,我为何不在此听听江水的声音。这也有另一番趣味。

如果一定是要敲门而入,甚至进门之后将门童批评一番。这样又有何意义,反到弄的门童不开心,自己也不见得高兴到哪里去。这便是有更高心境之后的一种转变,可以说一念之间,便能决定自己的心情,是高兴还是郁闷。你的心境、你的心胸,可以决定你是痛苦的亦或是快乐的。

不管于美食来说,还是诗作来说,这些东西不能从本质上使苏东坡快乐。真正能让他快乐的,是得到朝廷重用,能解救天下百姓于苦难之中。但是这些他暂时做不到,那怎么办,天天怨天尤人,抱怨怀才不遇吗?

不,想要快乐当然不能这样。通过乌台诗案,通过黄州几年,苏东坡的心境更加豁达了,他学会了把一件并不算高兴的事,通过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换一个思路去让自己高兴,这才是真正的心境的升华,这样才真正的掌握了苦中作乐的方法。

这是一种蜕变,可以说是普通人到"伟人"的蜕变,这种蜕变是全方位的,也使得苏东坡在文学上,从诗人,蜕变成了诗神。

结语    

精神境界的提升,心境的豁达,不是天天研究或者吃美食能做到的,那是一种悟。经过乌台诗案,在黄州苏东坡悟了。所以,我们认识的苏东坡成了诗神。

研究美食于苏东坡来说,就像武侠小说里面的招式、套路,而精神境界的提升,才是内功。真正的高手,讲究的不是招式,他们可以无招胜有招,他们更注重的是内功的修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