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德轶事》纪实小说系列连载(四)

 星火文苑 2020-08-15
星火
xing'huo'wen'yuan
今日荐赏








《承德轶事》纪实小说系列连载(四)
               作者:春枝  、  董香
他是一位87岁的老人
他是从1949挽承德排球一路披荆斩棘的老人
他是唯一一位被称为‘活化石’的老人
能被如此称谓,他当然知道意味着什么
但在他作古之前,他依旧是唯一的‘承德排球活化石’般的老人
他说:作古之后,他也继续是承德排球永远的‘春枝’!









《六十四年前承德业余队与专业队交过手》
他是一位85岁的老人
他是从1949挽承德排球一路披荆斩棘的老人
他是唯一一位被称为‘活化石’的老人
能被如此称谓,他当然知道意味着什么
但在他作古之前,他依旧是唯一的‘承德排球活化石’般的老人
他说:作古之后,他也继续是承德排球永远的‘春枝’!
但:此刻的他要把
“首次交手专业队”的故事说给你听:







                   

           承德‘排球之乡’的名气使承德在文革后期的1974年10月,承接到了全国排球联赛的任务,这是承德排球运动历史的好机遇,也是承德市的荣耀。
文革前近十年的全国排球甲、乙级联赛都在省会以上的大城市举行,在1974年开始的联赛,是经过文革八年中断后的重新恢复。各省、市及行业体协专业队在“文革”前已取得的级别排名全部归零,此次全国的排球联赛就是一次重新考级的比赛。
              全国参加本次比赛的男、女排球队总数达六十四支。所有赛队在比赛的上半年,于全国分四个赛区进行了预赛,10月在承德赛区承接的是预赛中各个赛区获七、八名的球队,继续角逐第25至第32名名次的比赛,男女各八支球队。
              文革前的承德没有体育馆,仅有一个年久失修的、石头包土的“迎水坝”灯光球场,最多可容2000多观众。在那革命的年代里,人们的头脑中还没有旅游和旅游城市的概念,当时的承德各方面都是名不见经传,国家体委指定承德承接部分联赛实属是因承德‘排球之乡’的名气所致。
              承德体委在“文革”期间将所有业务骨干和体校的教练员,都逐出“下放”农村接受“改造”。后来“落实政策”重新分配工作时,承德市革委又作出了一条规定,被“下放”人员再分配时一律不许回市区的土政策,原体委唯一负责竞赛工作的干部XXX就被分配到了郊区的第四中学,仅剩一名排球教练邵春之因借家属是正式工人,当初被错误下放,此次分配虽然回了市区,可没能回原单位体委,而是到了市第八中学当了体育教师。
              为了筹备承接这次承德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赛事,市体委向市革命委员会呈报申请,经研究同意由市体委负责组织,在全市临时抽调了十多名有一定排球业务水平的人员,在春季的预赛阶段,到泰安、合肥等赛区参观学习裁判工作。
                 更值得庆幸的是原承德市长杨趾麟这个时候恰好也从“牛棚”里被“解放”出来,还没有恢复原来职务,就临时主管了市体委工作,正好主抓这次联赛的筹备事项。
              由于他熟悉体育业务,又在全市有威望,这位年近花甲的老领导亲临现场坐阵指挥,带领市建三处的干部和工人日以继夜抢工期,翻建了原来的灯光球场:首先把那石头看台的坐位抹上了水泥面,把原灯光球场进门的三间小平房,改建成漂亮的大门厅,用水泥浇筑加高了看台,下面多出了许多房间,修建了首长休息室、和运动员更衣室以及卫生间、淋浴间等设施,观众坐席也增加到了约4000多个。只是仍然还是三合土的场地。与此同时,又呈请市革委,安排在承德曲轴连杆厂、承德钢厂和承德第八中学新修建了三块三合土场地并架设了灯光,届时每晚都可在三个场地上同时进行比赛。让更多的承德人见识了国家体委组织的、专业队级别的排球比赛。







          上面照片就是1974年全国排球联赛(承德赛区)全体裁判员合影的照片,此合影的背景就是杨趾麟原市长监修的迎水坝灯光场的门厅。
              因为毕竟是全国各省级的专业队,通过参观这样的比赛对提高承德的排球运动水平肯定有促进、推动和示范作用,也对促进承德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为此后承德提高排球技术水平起到带动作用。最主要的是承德被国家体委认定了:有承办国家级球类比赛的条件和能力。
              果然就在承办完1974年全国排球联赛后的次年,即1975年我市再次就承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运会的华北区少年排球予选赛”之任务。而且在参加本次比赛的河北少年男排队主力队员中,就有两名承德队员,他们是承德八中的陈建新和承德九中的敖志刚。







               上面是参加本次比赛的河北少年男排在比赛场门厅前的留影,其中前排右3是承德九中学生敖志刚,后排右1(侧脸)承德八中学生陈建新。




                  左边是担任全国三运会承德赛区排球比赛的裁判长王荣光与原承德市业体校排球教练岳继俭的合影。              
             王荣光 :照片中身高者。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教授,国际级排球裁判。
             时至改革开放的1981年,承德的旅游业方兴未艾,借着“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的名气以及承德深厚的排球底蕴,仲夏之季,承德迎来了中国青年男排到此进行出国赛前训练,这支队伍当时是由排球元老王祖洪教练亲自率领的。
              1984年秋,中国女排在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夺得金牌,荣获世界女排三连冠后,首先莅临承德休整度假,就下榻在避暑山庄内的山庄宾馆。当时正值全国学习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振兴中华”之时,女排的到来对承德体育工作以及对排球运动的促进起到了非常积极地作用。
             到1990年由于承德排球知名度进一步有提高,加之承德新建成的体育馆大大改善了体育设施的条件,又迎来了由余有维教练带领的、在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上勇夺冠军的中国国家男子排球队来承德做赛前训练,与之同来的是北京航天大学排球队,(北航队实为冠名的原北京队),为承德人民送来一场精彩的、高水平的教学比赛。四千余座位的新体育馆座无虚席,看台过道都被挤坐的满满的,还有很多人在看台下站着观看,足见承德市民对排球的喜爱。(能促成到承德搞这次训练要得益于承德排球人董军的联络搭桥)。


              然而,本章里要讲述的并不是有着更大来头的、全国更高级别的排球队来承德训练观光,也不是因承德旅游业逐渐扬名,而招来的日益增多的中外游客。而是在六十四年前的1953年,似乎应该是全国首支排球专业队,名为:全国前卫体协“排球专业队”,这支不请自来专业队,就为和当时‘初’有名气的承德业余队交手而来。因为当时的承德业余联队是热河省的冠军队。
              当时热河省不但根本就没有排球专业队,就连当年春参加东北区比赛时,也只是由那支承德市两个学校组成的中学生队参加的。而且在东北区参加的比赛队中,也没听到过“专业队”的名字。这次热河省也就只好用这个省冠军中学生联队来应付那支专业队了,怎么也不能让客队白来一次热河吧。
              当时承德业余队的水平刚刚超过初级阶段(已经掌握了进攻扣球和防守拦网的简单战术)但这场实力悬殊的比赛之实际意义是为承德排球技术的提高之焰添了一大把干柴。
              那是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的1953年夏,承德虽然是热河省的省会城市,但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城,当时既没有旅游文化名城之桂冠,也没有“排球之乡”的美誉,连一块正规的体育场都没有,更不用说体育馆了。当时承德人风趣自嘲地形容承德是“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公园、一只猴”,城市建设百废待兴之中,市民的文化生活极其匮乏。
              但说到当时承德业余队摆脱了‘初级’水平的成绩,这还要归功于前述两个特殊的机遇:一是两年前承德师范分来两名称的上排球高手的文化课老师,他们在课余时间把校排球队带上了正路。另外一个是承德卫校前一年由台山招来的两名排球成手学生。
              这样两校队员组成的排球省队在东北区比赛成绩虽是下游(在十二个比赛队中获第九名)。可是从东北比赛回来,两个校队就叫着劲的‘玩’上了瘾,之后的三个多月里,几乎每周只要有时间就要比赛一两场。如此一来他们的技术自然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所以这次热河省虽然是用两个中专学校联队迎战了客队,可是比赛对手却没感到我联队是在‘应付’他们,因为他们三局球赢的并不痛快和省力。(大家可以试想一下,那是仅仅互相‘陪练’了三个月时间的学生联队而已,就足以能让这支成人专业队汗颜!)
              再说当时“专业队”这个名字让承德人都感到陌生,还真是首闻其名。之前的体育比赛都是在业余队之间进行的(包括东北区的比赛),有比赛任务的时候,就提前几天抽调有运动特长的学生或职工来集训一下,而且集训也是在不耽误工作和学习的业余时间进行。对这专门打球不做其他的工作还照样‘开工资’的事,让当时的承德人意想不到、大开眼界、长了见识。两队交手之前,心里也不知道那专业队的技术水平高到什么程度。
              前卫体协是全国公安系统的行业体育协会,他们可能是全国最早组成的排球专业队之一,是由来自全国公安系统最高水平的排球运动员组成的专业排球队,新中国在什么时间批准各省、市、行业体协可以组建体育专业队,无据可查,但当承德人知道有专业运动队的事,这还真是第一次。从此之后许许多多的专业队像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个不请自来的专业排球队,明明了解到当时的热河省确实没有对任何体育专业队发出邀请,因为当时热河省根本没有那样的条件。 






             当时许多群众就有猜想他们为什么来承德打比赛,也许是因为前卫体协是刚刚组建的专业排球队,来承德并不是为了学习和提高。他们知道在东北区比赛末尾水平的队也没有什么值得他们可学的地方。此外的原因那就只有一个可能,即为新组建的专业队找一个开门红的比赛成绩,找个软“软柿子”先捏一把,拿承德为他们新成立的专业队“祭旗”吧。而且他们早已想到:退一万步说,他们如果万一败在承德手下,那无论怎么说对手也是热河省级的代表队,也不至于太丢面子,挫不了他们的锐气。
              实际上这场比赛在当时可算是在级别和实力两方面都是天地之差,但比赛却打得异常精彩。正如承德地区《体育志》所说的那样:“1953年,前卫队来热河访问,由承德师范和承德卫校学生联合组成排球队迎战,虽输了球,但打的很顽强,赛出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这场比赛承德师生联队上场的阵容无非还是两位老师带领四名学生。一位老师是以承德师范的王世泽,这场比赛他既是教练员又是场上队长。比赛中能扣的球他会扣,不能扣的球它能给其他进攻队员创造进攻机会。王世泽老师现今仍然健在,已有九十三岁的高龄,是在河北省体育学校校长的位置上退休的。(就是本书前介绍的承德体育三元老之一。)
              另一位老师的名字叫王兆景,是承德农校的老师,这位老师可能以前排球打的不错,也有些名气,身体条件也挺好,应该有一米八十多一点的身高。可能是因为平时工作忙不常玩球,在那场比赛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出色,客观地说不如几个天天玩球的学生队员打的顺手。(这位老师只在这次比赛中露了一面,此后承德打排球的人再也没有见过他)。
              上阵的四名学生是承师的邵春之和焉曰阳,他们两人当时都读中师,相当于高中二年级的年龄,另外出场的两名是卫校的学生,都是广东台山人一个叫马躍明,另一个叫朱柏枢,这几名学生都是两校平时每周都要在一起打场比赛的球友,也是两个多月前代表热河省参加东北区比赛的主力。
(卫校这两名队员在1955年毕业后都回了广东,彼此之间就中断了联系,早年听说马耀明毕业后曾在广西队效力,后来听当年卫校体育老师高斌说马耀明去了香港,朱柏枢后在美国定居了。)
              那场比赛安排在星期天的上午,比赛地点就在平时师范与卫校比赛玩的场地。是在卫校的运动场,(具体地址应该是现在的裕华路东口,现新盖的双百商场的那个地方)。
              卫校操场是开放式的,没有围网更没有围墙,平时人走在马路上就可以看到场里有无比赛,而且这次听说是由北京来的专业队,即使是平时不喜欢看排球的人,也顺便多走几步看看热闹。







           

       当天的上午天气很好也不算太热。这场比赛虽没有做事先的宣传,但由于来访的客队是专业队,是一群专门打排球的人,要与承师和卫校联队打比赛,市民们得到消息后都自发地互相转告,可见当时看热闹人比以往看排球比赛的人要多很多。
              承师队是热河省的冠军队,承德人都很喜欢,虽然不像国外球迷支持自己的俱乐部那般的狂热,但由于当时文化生活匮乏、且对于仅有几万人口的小城市来讲,承师排球队与南方老广组成的卫校队、每星期天都是必定要进行的排球比赛,已是承德的一道风景,也能算得上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因为如此,逐渐形成了承德人对排球的热情。
              来看球的人比平时看两校比赛的人多了很多,反正操场又没有围墙想看就看。观看比赛的人要说是人山人海那是夸张,但说观众是里三层外三层把整个球场围的水泄不通那还真是属实。由于平时很多观众就与两校球员脸熟,这场又是与外来专业球队的比赛,观众的情绪高涨,场下观众不停地为主队鼓掌呐喊加油,激励场上运动员们格外的兴奋,并发挥出了超常的水平,比赛打的异常精彩,让承德的观众观赏到了一场平时少见的比赛。
                 前卫体协专业排球队的运动员都是成年人,给人留下人高马大、服装整齐、精神抖擞、气宇轩昂的印象,与承德师生联队队员略显瘦弱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虽说在此前两个多月他们曾代表热河省参加了东北区的比赛,名义上也算是一支“省级”排球队,但毕竟是中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组成的业余队。那次比赛没有统一的服装,也没有热河省的的标示,队员们穿的就是自己平时打球的衣服。此次他们对阵专业队还真是开天劈地头一回,开始时还真有些怕,况且二传(当时叫摆球)焉曰阳的身高仅有一米七。我们当时才只有十七岁。
             但是带领我们上场比赛的王世泽老师,鼓励队员说“上,不要怕,咱们在沈阳不是也遇到过吉林和沈阳那样的强队吗,专业队怎么啦,没有什么好怕的”。
              当时的热河队在沈阳比赛打的名次虽然不算好,可是对哪一场比赛还真没象这一场这样害怕过,是因为东北区的比赛没有“专业队”的名字。我们是怕在了‘文字概念’上。
              但实际情况是比赛开始的哨声一响,经常打球的人就都忘记了害怕和紧张。特别是这次有承德观众热情的掌声和呐喊声的激励,所有队员都全身心地投入比赛,还真打出了很多好球,平时练习中没有做出来的动作都即兴发挥出来了。
              比赛中师生联队并没有只是挨打,也让对手在防守上很是吃力,主队的主攻马耀明身才瘦高,弹跳力非常好,扣球打技巧,力量不是很大但线路多变。邵春之和朱柏枢也是攻手,在六人制排球的最初阶段主、副攻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二传手大多都是站在中间的三号位给两边的四号位和二号位传球,这叫做中一二进攻战术。邵春之和朱柏枢的身高都有一米八,靠力量进攻,在突破对方拦网的情况下,客队也较少能够防的起来.
              此外,主队在防守方面要强于客队,因为,承师校队的另一位教练老师施长润,他原是九人制排球队的后排,专司防守,类似于现在排球比赛中的自由人,经他教练出来的队员自然防守能力都比较好。所以联队的防反球比对方多,出现了很多的来回球,让比赛打的非常精彩好看,观众的掌声叫好声不断,气氛十分热烈。
              在这场比赛中,主队邵春之情急所致地做出一个倒地上手传球动作,这样的动作在平时没有做过,可是听说过,在东北区比赛时也见过。当时排球的竞赛规则刚由九人制修改成六人制,对持球犯规掌握的特别严格,而且当时还没有出现垫球技术,规则规定凡是球在腰部以下,手心向上、手指有触球动作都判为持球犯规(九人排球时叫抠球,是正常的技术)。类似倒地传球的动作只有上手传球技术掌握的非常熟练时才能够熟能生巧的做出来,传球时要求整个身体都钻到球的下方才能规范的用上手传球。邵春之做的这个动作是在整场比赛中唯一的一个,就当时排球运动水平来讲,一般的比赛中很少能出现这样的动作。






   

               这场球联队最后还是输在了身高上,联队的矮个子队员基本不能拦网也没有扣球,他的任务就是摆球(二传)和防守。
              这样的一场比赛虽说在承德体育史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但它却是承德排球与专业队的第一次交锋。虽输了球但是打的顽强,赛出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比赛的结果是所有人都能事先预料到的事,但联队并没有畏惧强手,而是在比赛中发挥出了超常的水平,让承德排球爱好者和热情的观众看到了承德排球的希望,激发和带动了承德人练习排球的热情,为承德排球之后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客队让承德人第一次听到专业队的名字和他们趾高气杨的来势,但在比赛打过几个回合后也就不那么吓人了。通过与前卫队的比赛,弱队得到的收获自是比强队大,最大的收获就是打出了初学排球人的心里素质和胆量。




星火团队
法律顾问:李木子
技术顾问:矿
技术指导:老兵
现代诗责编:净心
古诗词责编:第六弦
小说散文责编:石桥过客
故事杂文责编:宁静致远
同题诗组责编:雨过天晴/深山篝火   
审稿兼效果:方源
诗评组:石桥过客/虎哥/雪地等春/净心/深山篝火
古诗词专评/第六弦  
主播:把梦留给海/云霞/吉祥如意
主管:石桥过客
平台主编:思馨
认真严肃






星火文苑投稿须知

稿件内容:标题、作者、正文、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并附本人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