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写词太洒脱,上司读完误会他要辞职,去拜访发现他正鼾声如雷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8-15

说起苏轼,大家都不陌生,毕竟他之于宋词就像李白之于唐诗,都是站在各自领域最巅峰的人物。

作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很多人都喜欢把苏轼和辛弃疾相对比,毕竟在词风上两人都是那般豪迈。不过对比两人的生平,其实苏轼的豪放比起辛弃疾要多几分洒脱从容。这也和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分不开。

苏轼前半生虽然也不算有多顺风顺水,但基本也没捅什么篓子。但这一切在公元1079年却迎来了改变。当时苏轼43岁,调任湖州知州,到任后需要给皇帝上表汇报。这本是例行公事,只需要说些冠冕堂皇之语便可,奈何苏轼偏偏脑子一热,写了一些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的文字。这些话直接被新党利用,他们称苏轼包藏祸心,话语中多对朝廷的讽刺。最终苏轼被逮捕,一同受牵连的还有十余人,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被逮捕后,新党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还想再接再厉一举将苏轼置于死地。虽然胞弟苏辙四处奔走想要搭救,但收效甚微,以至于苏轼都觉得自己在劫难逃,当时还写了首《狱中寄子由》给苏辙,其中不仅写了对妻儿的想念,也有对自己身死后埋葬地点的嘱托,其实就相当于“遗书”。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当时退休的王安石并没有因为两者派系不同便落井下石,反而是上书为苏轼求情。最终这场诗案因王安石“一言而决”,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苏轼就此便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虽然最终侥幸未死,但是这件事对于苏轼的影响十分大。经历了生死考验的他,曾经的一腔雄心壮志已然慢慢变得心灰意冷。再加上人情冷暖的变幻,他看透了很多事情。在黄州呆了三年多,苏轼对于曾经向往的功名也开始动摇,于是在某次大醉后,他写下一首趣词。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上阕写的是苏轼饮酒归来的情景。首句中的“东坡”,实际上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公务之余和家人一同开垦的城东一块坡地,这也是“东坡居士”的由来。

前两句写的是苏轼夜饮归来,到家门口差不多已经三更天。“醒复醉”可以看出苏轼喝得十分尽兴,再一个“仿佛”更是表现出词人醉意朦胧的样子,这场酒喝得着实酣畅。后三句,好不容易喝完到家门口了,但是怎么敲门都没人理会,只能听见家童雷鸣般的鼾声,遇到这样的情况苏轼也是不恼,既然没人开门,那我便倚杖听听这滔滔江声。其实从这里也能看出苏轼的洒脱和乐观。

夜深人静,倚杖听着江声,词人的思绪不由翻腾,这也就自然而然引出了下阕的内容。前两句,身在宦海,多的是身不由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奔走钻营追名逐利?这两句看似突兀,但恰恰也说明这疑问在词人心中已存在许久,只是今夜的酒,今夜的江声,今夜的四下无人,让这疑问喷薄而出。再看看这静谧的夜晚,平静的江面。不如我便就此乘着小舟消逝,在江海间了却余生。最后10字在直抒胸臆的同时又充满着哲理,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不得不说苏轼这首诗写的是真洒脱,尤其最后那两句似乎有放下归隐之意。当时这首词写出来以后,隔天便传到了苏轼上司郡守徐君猷的耳朵里,品读一番误会苏轼这是要辞职而去,可把他急坏了。忙命人准备一番便去拜访苏轼,想劝劝他,谁料到了苏轼家中听到他鼾声如雷,还没酒醒。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苏轼的很多诗词中,都有这种放下一切归隐的想法。不过归隐容易,放下却太难,尤其是对苏轼这种忧国忧民的读书人来说。他们的归隐都是诗词中,现实中他们却不舍归隐,不是放不下那些权势富贵,只是放不下初心,当初年少时立下为国为民之愿,那此生即便风雨飘摇,亦初心不改。这才是读书人应该有的担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