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上)

 昵称32901809 2020-08-15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上)

谈到教育问题,我们一直认为是教育体制问题,其实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首先不是体制问题,而是教育思想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出问题了,教育思想出问题了,根本在于学术出问题了,学术出问题了,从根本上讲是文化的选择方面出问题了,所以今天我的题目,一个题目是传统文化与我们现在的教育管理,另外我还想引申为另外一个题目,就是中国教育学体系的构建。今天我们教育思想是西方的教育思想,譬如我们学的经济学是西方的经济学,政治学是西方的政治学。那我们能不能贡献出我们自己的政治学、自己的教育学、自己的经济学等等呢?今天我本着这样一个思想进行讲演,为此我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文化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任何一种文化,价值观层面是最深层面的内容,中国文化也不例外。第二个内容就是正确的教育思想,思想是方向性的,思想错了方向就错了,如果方向错了,越努力,朝坏的方向滑得越远;而越不努力,反而受的污染小。第三个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教育管理思想。第四个问题既然我们的教育思想错了,教育方向要扭转,那么要如何实现这种扭转,扭转的方法什么,我们大学、中学、小学,在现在环境中我们如何实现转轨。

一、方法论与价值观

(一)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首先,今天我们谈谈基本的方法论——实事求是,那么“实事求是”这句话从何而来呢?实事求是又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是从湖南的岳鹿书院而来,岳鹿书院一进门上面写着“实事求是”四个字。后来我又查了很多典籍寻找“实事求是”的出处,其实在后汉书里面,写河间王刘献“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是说了八个字,前面叫“修学好古”,后面是“实事求是”,“修学”就是学习修炼,“好古”就是我们从古代的原点得到的启示。我们想探索文化,一定要从本源上探索,最根本的东西都在原点上面,孔子讲“吾非生而知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又讲到“述而不作”,这应是我们对待自己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汤一介先生是我们的院长,他出了一本书叫《反本开新》,反本开新就是从本源里面,找出最早的价值观、最早的起源。把那个精神找出来,再和我们今天的社会结合起来,成为我们今天的思想。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就是从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求是”就是求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理论。“实事求是”是一种方法论,作为方法论类似今天的归纳法,从具体问题,然后推出一般的问题,从很多具体的实践,然后推出一般原则,但是具体的实践能不能推出一般的原则呢?不一定。我实践了十年时间,从十年的实践当中推出了一个一般性的规律,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当中,到第十一年的时候发现错了。或者说我做了十次实践,当做到第十一次实践的时候发现问题了。所以从具体实践中未必能推出真正的道理来。庄子说人生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实践要推出无限的道理,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句话不完全正确。实践检验谬论可以,但是不是实践就一定能推出真理来,这句话肯定是不完全正确的。实事求是从方法论方面讲,它和归纳法接近;抑且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它还有一个缺陷是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最后解决的问题越多,后遗症却越来越大。因为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价值观,河间王刘献的原话,前面还有一句话“修学好古”,“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句话就完整了。“修学好古”就是首先把我们古代传统文化的那个基本的精神找出来,然后用那个基本的精神面对我们今天的问题,这样的话,既解决了我们当下的问题,又不给未来留下隐患,这样的方法论才是完整、全面的。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上)

(二) 中国价值

过去我们讲一个故事,说一个乞丐遇见了神仙,神仙问乞丐要什么,乞丐说我要财富,这个神仙手指头一指,地上便出现了黄金。当出现黄金的时候,乞丐说我不要黄金,我要你的手指头。初看起来这乞丐贪得无厌,但是我们再一想,这个乞丐很有智慧。因为黄金花完了还是乞丐,从根本上没有解决问题。何况这个黄金,如果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换粮食也换不来,还得饿死,黄金不能解决吃饭,所以乞丐说你要给我解决问题,得从根本上解决,最根本的是手指头,不在黄金。我吃饭的时候手指头一点就是饭菜,我需要住房子的时候,手指头一指就是高楼大厦,我需要读书的时候,手指头一指就是书本,这个手指头是个如意。我们今天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像乞丐学习,要学到那个手指头甚至手指头背后的东西,那么背后的东西由谁来决定呢?背后的背后还有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很难用语言把他表达清楚,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我只是说手指头背后有一个东西,背后的背后还有一个东西。

我们把这个东西找出来,虽然这个手指头背后的东西我们很难把他说得很具体,但是我们总能说出来一点。我自己把它总结了一下,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的价值观,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达,十六个字,第一句话就是天人为一;第二句话就是心物一体,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心和物是不能分离的,我们今天要么唯心主义,要么唯物主义,将心与物分离开,心和物是不能分离的,就像天人合一一样,人和天也是不能分离的;第三句话,以仁为本,这个仁是什么,不是人民的人,是孔子讲的仁爱的仁;第四句话叫中庸无为。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上)

1、天人合一

现在我们把对这四句话作一个大概的讲解,“天人合一”首先要求我们树立一个宇宙观,宇宙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是一体的,我们任何人考虑问题的时候,都要有整体的思维。我们现在的好多科学发现不是整体思维,比如说太阳能的发现,太阳能是我们科学上伟大的发现,但是我们如果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评价他的话,它欠缺整体的思维。 我们说太阳能可以转化为能量,直接把太阳能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光量,但是太阳能转化过来,需要一个太阳能转化板,这个板从何而来呢?这个板的生产需要四川的矿,挖山开矿然后再冶炼、加工,才能变成可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的板。这样使用太阳能的地方生态环境变好了,但是把四川那个开矿的地方生态环境破坏了。从整体上来讲,就像我们治疗我们的身体,把左腿上的肉割下来,来治我们右腿上的伤疤,如果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分析,太阳能的发现弊端也是很大的,如果少量用的话,对四川不会造成很严重的污染。如果用量极大的话,那就要牺牲四川的生态环境。这就是我们讲的整体思维,我们一定要树立整体的思维观。

再譬如我们今天所学的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就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上,看待如何发财的问题,最后资本家发了很多财,而地球被破坏了,可以说这个思维方法还是从一个微观的利益集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对天下整体来讲是失败的。西方说我们还有宏观经济学,宏观经学也无非是国家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就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来看待经济问题,或者从一个国家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美国好了别的国家就坏了。“天人合一”思想则要求共同进步,整体思考问题,简单讲就是我发财了至少不影响别人,或者我好了至少别人不坏。而今天的经济学却不是这样,我好了你就坏,我的生态环境好了,你的生态环境就坏,所以我们讲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天下意识、天下价值。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天下文化,任何时候都从天下的高度去看待问题,所以中国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理想除了宗教外,比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理想都伟大。

天人合一还有人和天是相通的意思,人身体上包含了天的很多东西。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我身上拥有了万物的一切。我把自己的本性找到了,我就知道了天性,知天就能达命,所以中国的文化是向内求的,找到我们真正的自性,天性就找到了,那么这个性怎样才能找到呢?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因此,尽心即能知性。此外《周易》里面有占卜——起卦,为什么有的人起卦起的很准,就是你当时起卦的时候你所想的也是天之所想,不仅是你在想,天也在想。 有些人认为这是迷信,这不是迷信,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天人合一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人和天是全息系统。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我们身体的所有的部位和身体的所有部位之间都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与西医比较一下,西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机械系统,相邻的部位之间才产生关系,或者说这个部位和这个部位相邻的时候之间才产生力学关系。所以西医治病的时候呢,哪个地方有问题找哪个地方,最多找它的邻居,不会找其它更远的因素。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人身体是一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跟大宇宙一样,是个全息系统。我们身体之中有很多对应关系,比如说鼻子和肺是相对应的,眼睛和肝是相对应的,耳朵和肾是相对应的。各个部位之间距离很远,但是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今天时间有限,我们把天人合一大概解释到这里。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上)

2、心物一体

第二句话,“心物一体”。心物一体是我们的核心思想,任何东西都有心,心和物永远是混沌的、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清楚。大家看太极图,一边是黑的一边是白的。但是又告诉我们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世界是个混沌,大致可以分成阴和阳,大致可以分成心和物,但是不能截然分得清楚。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心中有物,物中有心,不能截然分割。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我们看今天的中国还保持着很多心物一体下的作业方式,比如说手工业,我们有瓷器、丝绸与茶叶等。瓷器的生产过程,一是借助天的力量,二是借地的力量,三是借人的力量,是三力的合一。起窑的时候讲时辰,在什么时辰起窑就是借天的力量;在什么地方挖窑,在什么地方弄黏土这是借地的力量;设计者的精心、烧窑人的诚心,这些力的合而为一,最后烧成了一件艺术品。它不同于标准化的东西,标准化的东西是缺心的东西。所以我们手工业所生产出的艺术品是有收藏价值的,标准化的东西没有收藏价值。陕西人喜欢吃羊肉泡馍,吃泡馍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掰那个馍,掰出来那个馍有味道、好吃。我们喜欢在家里面吃饭,在家里吃饭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家里有母亲与兄弟姐妹,他们做饭的过程中有一种心力在里面。有心做饭菜和没心做饭菜的差别,科学测示不出来,但是它确实存在。

我们说中国农业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精耕细作的农业也是天、地和人三者的合力。借天的力量无非不违农时,土地要肥沃,人要勤劳,天、地和人的勤劳合而为一,使产出的粮食亩产高、质量好。现在有人说我们现代化的农业比那个精耕细作的农业单位面积产量高很多。是不是这样呢?我认为值得再研究或者再统计。因为我们分析一种生产方式,一定要从100年、200年的时间来统计它。现代化农业依我的研究观察,今年种了明年歇耕,这样一年耕地一年歇,在计算亩产时须除以2,据剑桥大学巴斯卡·维拉统计:全球5亿小农养活了20亿人口;美国29亿亩耕地才生产了3亿吨粮食;中国15亿亩却生产了5亿吨粮食,若从单位面积而言,中国的亩产仍然是最高的。况且现代化农业不可持续,现在我们很多地方搞城镇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农民的土地减少了,然后搞现代化农业,而现代化农业必须要用化肥、用除草剂、打农药。化肥、农药、除草剂打得时间长了,土地就被污染了,种子就长不出来了。那么以后呢?只有转基因种子才能长上来,然后呢?这个转基因种子几年就得换一次,转基因种子第一代不行了,再第二代、第三代。很有可能再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连转基因种子都长不上来了。因此我们在比较一种生产方式的时候,不能仅用一年的时间来比较,十年的时间来比较。我们一定要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进行比较,甚至要放在几百年的时间来进行比较,这样才能说明问题。就像我们对比中西和西医,西医看病看得很快,但是后遗症大,我们当时感觉很好,但是放到几十年以后再比较的话,发现中医没有后遗症。所以我们讲“心物一体”的思想,也影响我们的生产方式。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上)

3、以仁为本

第三句话,“以仁为本”。“仁”是仁爱的仁。仁爱的仁就是两个人以上的人进行和谐关系处理的原则。实际上这个“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东西也就是人和天之间相通的东西。人和天之间相通在于仁爱,我们一旦把我们的仁爱之心找到的话,我们的智慧和德行就和天一样高。人类很多伟大的发现,从佛教上来讲呢,就是人达到那种慈悲心。儒家文化就是找到仁爱,找到仁爱之心,即找到了良心、找到了良知。当你找到良知的时候,找到仁爱之心的时候,你的智慧和德行达到最高。孟子讲了一个故事。孟子说在我们人类很早的时候。没有土葬,人死了就随便扔到野地里边了,没有土葬之礼。有一次一个人到野外发现了一具尸体,他看着这个尸体被豺狼、狐狸、蚊蝇,刁着肉、吮吸着血,走近一看,发现是自己父亲的尸体,当看到父亲尸体惨相的时候,乍然间产生了一丝悲悯心,也就是说慈悲心或仁爱心发现了,此时此刻任何逻辑推理都没有,迅速回家,拿来工具,把自己父亲的尸体掩埋了。这个行为孟子把它叫什么呢?叫“性之者”。“性”就是人性的性,“之”就是之乎也者的之,“性之者”是从人的本性中发出来的,没有任何逻辑推理。他这么做了以后,附近的老乡、邻居,看他这么去埋葬了自己的父亲,经过反思之后,开始效仿,当他们父母去世的时候,也用这种方式埋葬他们的父母亲。第二个人的这种行为,孟子把它叫做“反之”者,“反”就是反思的反,“之”就是之乎也者的之,“反之者”就是看到第一个人“性之者”的行为之后,经过反思,觉得有道理,认可这种方式。然后经过无数次“反之者”,土葬之礼形成了。

我们说孔子最大的发现,就是找到仁爱之心,仁爱类似佛教的慈悲,把仁爱找到了,人的智慧也就达到了和天地一样高。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也是循此而来,教育干什么呢?是培养小孩做人,做人过程中,就启迪他的仁爱之心,启迪他的慈悲之心,把做人的仁爱之心找到了,这个小孩的智慧,就达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有一个基本的主张,就是仁和智是统一的,仁和智不是相分离的。今天西方教育思想则主张道德就是道德,智慧就是智慧,知识就是知识,相互间没有关系。但是中国人认为道德跟智慧是统一的,跟知识也是统一的,知识必须顺从于道德。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从道德出发,经济离不开道德伦理,政治也离不开道德伦理,教育更是要从做人培养起。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上)

4、中庸无为

第四句话,“中庸无为”。中庸无为是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中庸就是恰到好处的作为,有度的作为;无为是什么意思呢?恰到好处的不作为。中庸无为合起来就是说顺应自然,减少人为,不妄为,恰到好处的作为。《老子》说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人至少在四大中居其一,居其一的话,总要有所作为,但不是什么都要人为。今天人类过度地发挥了科学,觉得科学可以管一切,岂不知科学的极度发展,导致科学走向了和自然相冲撞的轨道。人类最后会因作为太大而破坏自然。所以孔子和老子都强调“恰到好处”。恰到好处的作为与恰到好处的不作为。

关于“心物一体”,我再补充一句,孔子和子贡曾经有过对话,子贡问孔子的意思是说,人死了以后有没有知觉。人死了以后是不是这个心就不存在了。人活着的时候心物是一体的,人死了以后这个心还存在不存在。孔子说,你死了以后你就知道了。孔子说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意思就是说这个问题现在并不重要,你现在首先要把活着的事做好。其次呢,他说你死了以后你就知道了,意思好像有人死了以后还有知觉。然后孔子又进一步讲,如果我告诉你,人死了以后没有知觉,人死了以后没有知觉就是没有鬼神,也就是人死了以后,这个世界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如果这样的话,会导致人生短期化行为。我只关心我活着的几十年,我死后的几十年根本不用考虑,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人会走向短期化的一种行为。同样父母死了,我们说父母死了也什么不知道了,也没有知觉了,我们就随便把父母扔到野外,跟桌子坏了板凳坏了是一模一样的,也不需要葬之以礼,更不需要祭之以礼,如果这样的话呢,老百姓的厚德之风就没有了,我们有一句话叫“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孔子说所以我告诉你人死了以后如果没有知觉,对这个世界破坏很大。然后孔子又说,如果告诉你人死了以后有知觉,也有它的弊端。譬如父母死了好象还活着,还能看见我呢,我这个时候好好的表现一下。虽然我生前对父母不好,但是父母死的时候哭得很悲泣,这样一来把我们对父母生前那些不孝的行为全部都一笔勾销掉了,最后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孝敬鬼神的父母超过孝敬活人的父母。还有很多达官贵人拿着钱财去祭拜鬼神,而周围的苍生却不去救济。孔子说这个也不行,孔子结论是什么?“敬鬼神而远之”。由近及远、由人及鬼,“入则孝”,入到父母的房间呢就孝。“出则悌”,出来的时候和兄弟姐妹友爱。“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是说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做起,逐步推及到所有的人,然后自然就到鬼神界。那就是说鬼神也应该敬,但是要由近及远,由活人及鬼神,这是孔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不事人,焉事鬼”,活人还没有侍奉好呢,怎么能侍奉鬼神呢。父母还没有侍奉好呢,怎么能侍奉好邻居的父母呢。你只有把自己的父母侍奉好了,才有可能侍奉别人或邻居的父母。说我对自己的父母很不孝,但是我对别人的父母不错,这不是人之常情。所以刚才讲的也是佛教里面讲的,佛教里面也讲“心物一体”,佛教里面讲的是加持力,就是一种心力,任何事情我们用心了,就有念力,念力的精神极其伟大,当我们对我们周围的环境起善念的时候,我们周围的许多事物的分子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讲人生起善念很重要。佛教里面还讲了十二因缘。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上)

十二因缘,是以因缘来阐释人生的发展历程。用十二种因将人生的历程分为十二个阶段,即无明、行、识、名色、六根、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当人死时。因为以往的“无明”,无明就是不智慧、执著,于是形成了“业”,产生了“行”,在临终一刹那,有特别的倾向和趋势,即“识”。这种“识”要寻找归宿,这时恰好有一时空下的男女正好在交合,受孕生成胚胎,这“识”便投胎于其中,于是造成它的精神部分,即为“名”,父精母血形成它的肉体部分,即谓“色”。“名色”就代表生命。当婴儿离开母体后,逐渐长成眼、耳、鼻、舌、身、意,即六根,六根接“触”到外境,从而产生感“受”,受有不同而生“爱”、恨。爱而产生“取”的贪念,并想占“有”它。于是再“生”烦恼和痛苦。苦有生、老、死、苦,求之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等。这些苦伴随我们一生一世,跟着“老死”。而新造之业在死后就像以前一样,与“无明”重新组合“行”,再次投胎循环人生历程,流转不息,佛教也称之为轮回。

由于轮回,当人死后根据业的大、小,善、恶分别投入三善道与三恶道。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与人;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

六道轮回的概念更进一步增进我们理解因果论,对过去的要承担、要认命,对现在的要努力,对未来的更要警惕,要有远虑。人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每个人的业是自作自受的,不能转嫁。六道轮回不仅代表人死后投生的不同境地,而且也是现实人生的反映。正如春夏秋冬,在长期看是指一个事物的四个阶段,从一年看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每一天中也有生、长、成、衰的变化。出生于富裕及快乐之家,一世生无忧无虑,可比喻生于天道;虽生于家财丰厚,但不知足、好斗争、心神不宁,可比喻为阿修罗道;有喜怒哀乐,人伦之乐者,可谓人道;愚蠢或遭劳役之苦者,可谓畜生道;经常处强烈欲望而永不能满足者,可谓饿鬼道;饱受生活折磨或灾难蹂躏的人,可谓地狱道。就一时一刹那而言,也有六道的缩影:开心快乐时如天道;愤怒好胜如阿修罗道;喜怒哀乐交替而显如人道;终日苟且营营毫无理想是畜生道;贪得无厌如饿鬼道;痛苦万分如地狱道。

佛教里面讲的苦很多,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分别苦,怨憎会苦等。怨憎会苦就是我对一个人有怨恨,但是我们老在相遇,我很不愿意见他,这也是苦。以上就是我对心物一体的补充,其中讲了心物一体在佛教方面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说到最后,其价值观部分我总结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天人合一,以仁为本,心物一体,中庸无为”。【雷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