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方法无法治理蝗灾,中国团队发现新方法,引国外媒体争相报道

 润德堂i98bjjfg 2020-08-15

今年年初东非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蝗灾,蝗群随后越过红海去到中东地区,并且一路向东蔓延到南亚地区。蝗群所到之处的自然植物、农作物都会受到巨大的损害,造成贫困落后地区更加贫困。有人将蝗灾比喻成一场移动性非常强的“瘟疫”,但是人类面对这种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的瘟疫却无法研发出“疫苗”或“特效药”。

传统方法无法治理蝗灾,中国团队发现新方法,引国外媒体争相报道

根据报道,近日来自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河北大学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治理蝗灾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指出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导致蝗虫聚集的另一重要因素,即化学信息素。那么研究人员如何得到这一发现的?该研究对现实的蝗灾治理是否有实质性的帮助呢?

传统方法无法治理蝗灾,中国团队发现新方法,引国外媒体争相报道

目前人类防控蝗灾的方法有哪些?

蝗虫,又名“蚂蚱”,这种昆虫是杂食动物,既能吃素也能吃荤,有时候甚至连自己的同类也不放过。当蝗虫聚集成一定的规模后就会对当地的农作物、自然植物造成威胁,它们肆意地啃咬植物的叶子和茎等部位,而一些技术和方法有限的国家和地区通常只能放任自由或者使用大量农药进行消杀。

传统方法无法治理蝗灾,中国团队发现新方法,引国外媒体争相报道

前段时间蝗灾蔓延到印度北部时,不少农村的地面上铺满了蝗虫的尸体,这是当地人大量使用杀虫剂、农药的结果。在生物学上,防治生物泛滥有三种途径,一是化学防治,二是物理防治,三是生物防治。这三种方法中效果最理想应该是生物防治,因为它利用以物克物的方法,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使用杀虫剂和农药则属于化学防治,会造成环境污染。

为什么蝗虫会聚集在一起?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种群密度是影响蝗虫聚集的主要因素。在这项新研究之前,生态学家就已经发现蝗虫同时具有散居性和群居性的特点。它们在聚集之前是散居性的,行为习惯并不相同。一旦有环境因素促使一小堆蝗虫聚集之后,这堆蝗虫所到之处就立马会有新成员加入,它们在集体中的行为习性是一致的。于是蝗群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造成了蝗灾。

传统方法无法治理蝗灾,中国团队发现新方法,引国外媒体争相报道

那么什么内在因素导致了蝗虫聚集在一起呢?该研究指出聚集信息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从蝗群释放的物质中检测到了一种名为“4VA”的小分子有机物,为了验证该有机物是蝗群聚集的信息素,研究人员将5只原本散居的蝗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然后观察它们的行为,并检测容器中的分泌物。

传统方法无法治理蝗灾,中国团队发现新方法,引国外媒体争相报道

研究结果发现,这5只散居蝗虫处于同一块区域后开始分泌和释放4VA信息素,然后它们逐渐出现了聚集行为。后来研究人员还在蝗虫的体内发现了一种特定嗅觉受体,该受体可与信息素进行结合。不仅如此,该研究团队还在田间进行诱捕实验,实验结果同样证明了含有4VA的聚集信息素是导致蝗虫聚集的内在因素。

传统方法无法治理蝗灾,中国团队发现新方法,引国外媒体争相报道

该研究有何实际意义?

蝗灾是亚洲地区和非洲地区常遇到的难题,在此研究之前,大多数防治蝗灾的方法几乎都是从化学防治方面下手的。而该研究揭示了导致蝗虫聚集的内在因素,为之后的防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人们未来能够借助这一发现来遏制住蝗虫的聚集,那么将很可能从源头上消灭蝗群的形成。

传统方法无法治理蝗灾,中国团队发现新方法,引国外媒体争相报道

这种生物防治的方法可能要比化学防治节省成本,降低农作物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对土壤、空气、水源等环境条件的污染。

资料来源:

澎湃网 8月12日 《治蝗新策略!自然刊发中国研究:发现关键聚集信息素,可诱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