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专练】蝗灾——从东非到印度

 囡波湾生物 2020-09-25
2020年2月,东非地区蝗灾肆虐,蝗虫数量之多几十年未见,且这种现象未来可能会更加普遍。
联合国发布了一项警告,称目前东非大部分地区都有大量的沙漠蝗虫。据悉,此次虫灾已经严重影响了粮食安全脆弱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目前,蝗虫已抵达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并向西亚和南亚等地区蔓延。东非受影响国家的1300万人口,现在面临粮食严重不安全的窘境,其中1000万人身在蝗虫肆虐的地方。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近发起了一项7600万美元的筹款呼吁,以控制蝗虫的扩散。
人类现尚无对付一大群蝗虫的可靠办法。虫群的出没和移动难以预测,它们会以非常快的速度横越辽阔且往往偏远的地区。人类可以通过飞机或无人机对虫群喷洒杀虫剂,且最佳战术是在蝗虫开始群聚前就喷洒杀虫剂,毛尼塔尼亚塔正因为采取这种先发制人的战术,获得外界肯定。
据印度媒体6月30日报道,新德里辖区的古尔冈、帕瓦尔和德瓦尔卡等地区,都出现了大量的蝗虫群。这次印度遭遇的蝗灾,是近3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因此印度还将灾害等级定为了“最高级”。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是在蝗虫还未形成规模之前,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想消灭蝗虫就非常困难了。

12020 年新春伊始,非洲遭遇的蝗灾,波及区域已经达到 265477公顷,规模已经是 25年一遇,在部分地区已经是二战后最大的一次,下面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蝗虫的入侵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依据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

C“J”型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D.山丘的低、中、高地带分布不同生物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2.今年肆掠非洲的蝗灾,其罪魁祸首是一种栖息在沙漠中的短角蝗虫——沙漠蝗。沙漠蝗飞行能力强、食量大,繁殖速度快,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每平方公里大约40万至8000万只,1平方公里规模的蝗群一天进食量相当于35万人一天进食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今年因雨水充沛,沙漠蝗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沙漠蝗个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沙漠蝗数量多、食量大,啃食后的农田由于遭到严重破坏将进行初生演替

D.利用信息素诱捕沙漠蝗雄虫降低出生率属于生物防治

3.东亚飞蝗为迁飞性、杂食性农业害虫,喜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为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某地区多年气温、降水量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关系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

B.季节变化不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

C.疏松土壤不会影响东亚飞蝗的出生率

D.可以通过样方法调查东亚飞蝗迁移路线

4.为了治理蝗灾,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最初有N0只,以后每天增加3%,则t天后其数量为1.03tN0

D.利用性干扰剂干扰雌雄个体交配,是通过影响性别比例使种群密度降低

5.为治理蝗灾,古代劳动人民想出了很多办法,如唐人的利用柴火诱杀成蝗,宋人的挖卵灭种等;当代生态学家则提出,采取改治结合,即通过垦荒、修坝改变蝗虫的产卵环境,同时结合化学、生物防治等措施,可获得良好的治蝗效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柴火诱杀成蝗是利用行为信息传递的作用

B挖卵灭种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

C改治结合治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蝗虫种群的K

D.生物防治的优点之一是导致蝗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降低

6.蝗虫繁殖快,对农作物危害大。我国实施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成年飞蝗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如修筑堤坝、控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降低成年飞蝗密度、改造发生地都有利于降低种群出生率

B.生物防治飞蝗是指利用捕食动物的捕食性来控制飞蝗

C.飞蝗迁移能力强,调查其幼虫的密度宜用标志重捕法

D.控制蝗灾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7.最近,印巴边境的蝗灾已经遮天蔽日,甚至联合国也发出警告。这群发端于东非的沙漠蝗虫,飞越红海,进入中东和南亚。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沙漠蝗虫卵的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做____________

2牧鸭治蝗属于____________防治,但其使用范围和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蝗灾大规模暴发,通常采取农药防治,这种方法的缺点是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3)可以利用创造不利于蝗虫生活的生态条件控制蝗灾。例如修筑堤坝、疏浚河道、挖排水沟,弄下水道等,这一方法是从根本上降低其____________

4)流入沙漠蝗虫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后一部分能量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20217日,西非、东非和南亚20多个国家受到蝗灾影响,这轮蝗灾的主角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它们只有大约3个月的生命周期,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进食、产卵、死亡。当前的蝗灾始于红海附近,初期在东非的肯尼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等国扩散。

1)印度和巴基斯坦受到本次蝗灾影响,大量农田受损,现损失已达到百亿卢比,决定印巴地区沙漠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____

2)控制蝗虫的种群密度是避免蝗灾的重要手段,调查蝗虫幼体跳蝻密度常用的手段是样方法,其原因是____

3)中国蝗灾防治工作组抵达巴基斯坦实地考察后,认为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和微生物农药(微孢子虫类和绿僵菌)等防治措施可快速有效控制蝗灾。和前者相比,微生物农药防治的优势是____

4)《科学》2004年的一篇论文指出:蝗虫从独居到群居的转变,始于它们相互吸引而聚集在一起,发现并嗅到对方发出的气味,或者用后肢彼此触碰。这说明了____信息在促进种群繁衍中的重要作用。

5)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消灭蝗虫,保证农业和畜牧业良性发展的目的是____

9.在全球防控新冠肺炎的时刻,一些国家又拉响了蝗灾警报。面对蝗灾引发的严峻形势,化学防治一度成了有效防治蝗灾的首选,但随着化学农药的滥用,又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负面问题。回答下列问题:

1)在调查某种蝗虫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研究人员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准备确定调查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种群密度(得出种群密度估计值)。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农药防治蝗灾将会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如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3)对于蝗灾的防控,一些地区选择运用白僵菌(是一种虫生真菌)。白僵菌具有迅速繁殖的特征,带有十分明显的毒素效应,一旦进入蝗虫体内短时间就会使其迅速死亡,达到防控目的。该防治技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在蝗虫重度干扰下的草原上,会出现植物个体小型化现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

10201912月,非洲爆发沙漠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请回答:

1)分散的蝗虫危害较轻,而一旦聚集成群,则破坏力惊人。蝗虫肠道细菌产生的愈创木酚等物质可使蝗虫群体保持群聚状态不分散,以此推测,愈创木酚属于____________信息。

2)在多雨的年份,持续潮湿的环境可降低虫卵孵化率,并使蝗虫发生流行性疾病,因此不易爆发蝗灾。而在干旱的年份,蝗虫的存活率提高,产卵数也大大增加。由此分析,影响蝗虫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国治蝗专家马世骏院土经多年的研究,采取修筑堤坝、控制水位等措施,降低蝗虫的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从而控制蝗虫的密度,使大面积的蝗害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

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的目的是________,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

11.年初,起源于东非的蝗虫已渡过红海到达巴基斯坦,导致严重蝗灾,而巴基斯坦计划从我国引入鸭子防治蝗灾。如图是科学家在研究蝗灾中构建的鸭蝗虫模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回答下列问题:

1)该模型属于____________(填物理概念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2)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蝗虫和鸭的K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巴基斯坦地区蝗虫种群密度急增的直接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下列属于蝗虫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密集型分    出生率    捕食    优势种    信息传递

4)有人说引入鸭子防治蝗虫属于外来物种入侵,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东非的几千亿只蝗虫跨越千山万水,已侵入巴基斯坦,并随时可能抵达中国境内。一旦发生蝗灾,农产品可能会被完全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我国浙江省宁波市将派出十万只鸭兵支援巴基斯坦消灭蝗虫。根据蝗灾发生及治理过程中的调查数据,科研人员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蝗虫种群,其环境容纳量可以用图中_______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表示。CD段时,蝗虫种群的增长倍数λ_______1(横线上请填小于)。直接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是______________

2)来自中国浙江的鸭兵在图中_______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之前投放比较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巴基斯坦当地的一些鸟类、蛙类也可以捕食蝗虫,但缺点是不能随着蝗虫而迁徙。这里涉及到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

4)除了鸭兵支援,还可以采用的生物防治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

5)防治蝗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近日,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正在东非蔓延,对东非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而造成本次蝗灾的罪魁祸首就是沙漠蝗虫。如图为东非某草原蝗灾期间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分解者与无机环境未画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此食物网包含了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狼位于第_____营养级。

2)此食物网中,牧鸡与蛙的关系属于__________

3)目前,控制沙漠蝗群和蝗蝻带的主要方法是,主要使用汽车和空中喷雾器以小剂量(称为超低量(ULV)配方)施用有机磷化学品,此方法属于______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不建议频繁使用,为什么?__________(至少2点)

4)相比于杀虫剂治蝗,中国的牧鸡治蝗有效又环保,此种治蝗方法属于________防治。

5)若牧鸡的食物40%来自沙漠蝗虫,40%来自蜘蛛,其余来自蛙,那么牧鸡要增加20g体重,最多消耗草和水稻多少克?________

14.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作物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自古就有先涝后旱,蚂蚱成片的说法。先涝有利于蝗虫喜食的稗草、茅草等湿生和半湿生植物的生长,后旱一方面抑制了蝗虫天敌(如鸟类)的繁殖,另一方面使湖沼河滩水位下降,为蝗虫的繁殖提供了场所。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资料,请写出与蝗虫有关的食物链或食物网__________

2)蝗虫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它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____6月上旬到7月中旬,蝗虫处于幼虫状态,此时防治效果较佳。可通过____法对幼虫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再确定防治措施。

3)牧鸡和牧鸭既可防治蝗虫提高粮食产量,又可以提高肉、蛋收益。这是利用了种间关系中的____关系。鸟类在减少蝗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据此提出两项与防治蝗灾有关的环境保护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蝗虫可入药,加工后可食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价值。

15.高温少雨的季节易引起蝗虫大爆发。如图是根据蝗灾发生过程及治理过程中的调查数据绘成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_________(填升高下降),年龄组成为_______型。

2)在高温少雨的年份,为预防蝗灾,应将种群数量控制在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点之前。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防止C点出现,原因是改变了蝗虫的___________,从而大大降低其___________,使种群密度下降,该方法属于___________防治。

3)治理蝗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能量角度分析)。防治的结果,使蝗虫数量维持在DE水平,发挥其控制植物正常竞争,维持植物种类多样性的作用,这是利用了生物的___________价值。

162020年初巴基斯坦、印度出现蝗灾,蝗虫数量多达4000亿,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醒中国注意蝗灾的可能威胁。

1)造成此次蝗灾的是沙漠飞蝗,它有散居型(Solitarious Phase)和群居型(Gregarious Phase)两种形态(如图),这里的散居型和群居型体现的是种群的__________特征。

2)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便相互攻击,使彼此的后肢某部位受到强烈刺激,体内就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5-羟色胺,并引起基因组表达发生改变,从而使散居型蝗虫个体表现出聚集行为并转化为群居型。种群密度加大后,5-羟色胺释放更多,种群密度进一步加大,这种调节属于______调节。

3)散居型与群居型蝗虫形态和习性差别很大,如只有群居型个体才可产生具挥发性的苯乙腈(可转化成剧毒氢氰酸)来警告鸟类。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请问蝗虫的这种变化能不能为蝗虫的进化提供新的原材料?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只有群居型蝗虫才会造成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的严重灾害,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粉红椋鸟号称蝗虫收割机食量惊人,主要捕食_____型蝗虫。一只粉红椋鸟每天摄入蝗虫约180只(约含能量2870KJ),正常情况下从中获取的能量值___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574KJ。(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

17.飞蝗是一种可以引起蝗灾的物种。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体色会发生改变。散居型飞蝗体色呈绿色,聚居型飞蝗体色呈黑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飞蝗种群密度增加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散居型飞蝗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黑色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2)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蝗绿僵菌并制成产品防治蝗灾,这属于_________(填化学生物)防治。其中蝗绿僵菌与飞蝗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飞蝗卵、幼虫、成虫分布呈分层现象,体现了_________的空间结构。

4)研究飞蝗数量的增长规律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某课题组以新疆地区的某草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粉红椋鸟被称为草原蝗虫收割机,主要以蝗虫为食。在蝗虫爆发的2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60只该鸟,全部标记后释放,半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记的有80只,带标记的有30只,则该范围内粉红椋鸟的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

3)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_____________进行采集。

4 利用性引诱剂杀灭蝗虫属于________(填化学生物机械)防治。蝗虫数量一般________(填不会)影响直接或间接以它为食物的生物的数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9.蝗虫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取食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但对甘薯、马铃薯、麻类及田菁等均不取食。蝗虫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卵孵化为跳蝻(蝗虫的若虫),跳蝻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四次蜕皮,最终完成翅膀的发育羽化为成虫。回答下列问题:

1)为预测蝗虫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常采用______________法调查蝗虫的卵。

2)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中的重大灾害之一。图甲表示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引发的蝗灾及其防治过程中蝗虫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当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小于5·m—2时,随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增大,牧草产量增加,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蝗灾,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

根据图乙分析,农业工作者在图中a点对应时间开始进行了农药防治,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发生a→b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图中_________点对应时间开始引入了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

3)草原上不同地段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02019215日粮农组织称,受暴雨和飓风影响,沙漠蝗虫数量激增,导致苏丹和厄尔特里亚爆发疫情,目前疫情正在红海两岸迅速蔓延,已波及沙特阿拉伯和埃及。

1)成熟的蝗虫会分泌促成熟信息素,加快雄蝗的成熟速度,使整个群体更快地成熟,这表明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长期以来,应对蝗灾的主要方式是大量喷洒化学制剂,但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导致蝗虫的_______,使这种方法的效果逐年减退

2)在生物防治方面,可对草原进行改良,种植蝗虫不爱吃的植物来控制蝗虫数量,请叙述生态学原理_______

3)如果用蝗虫的天敌战斗鸡扫蝗鸭,则需考虑承载能力,放养鸡鸭的数量要适度,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

1. 【答案】D

【解析】

A、蝗虫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减少,降低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

B、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依据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以直接判断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

C、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数量,“J”型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型,C错误;

D、山丘的低、中、高地带分布不同生物,属于群落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D

2. 【答案】D

【解析】

A、沙漠蝗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但环境中存在沙漠蝗的天敌等制约因素,种群数量增长并非理想条件下的“J”型增长,A错误;

B、沙漠蝗个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沙漠蝗数量多、食量大,啃食后的农田的土壤还保留部分种子或繁殖体,并非进行初生演替,C错误;

D、利用信息素诱捕沙漠蝗雄虫,从而降低出生率,既能控制害虫,又不影响生态环境,属于典型的生物防治方法,D正确。

故选D

3. 【答案】A

【解析】

A、图中的气温与降水均影响蝗虫数量,蝗虫喜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降水量影响土壤湿度硬度,直接影响蝗虫的出生率,故与气温相比,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季节影响气温变化,蝗虫数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季节变化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

C、根据蝗虫喜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可知,疏松土壤会影响东亚飞蝗的出生率,C错误;

D、可以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东亚飞蝗迁移路线,D错误。

故选A

4. 【答案】C

【解析】

A、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其它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
、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错误;
C
、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只,C正确;
D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以减低出生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C

5. 【答案】C

【解析】

A、柴火诱杀成蝗主要利用了光这种物理信息,A错误;

B、杀死蝗虫的卵并不能针对雄性或雌性,没有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B错误;

C、垦荒、修坝改变蝗虫的产卵环境可以影响蝗虫生存的环境,降低种群的K值,C正确;

D、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来治理害虫,不会用到杀虫剂等药物,因此不会对蝗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D错误;

故选C

6. 【答案】A

【解析】

A、降低成年飞蝗密度、改造发生地,使蝗虫的生存环境变的不适于其繁殖和生存,都有利于降低种群出生率,A正确;

B、生物防治飞蝗不仅仅是指利用捕食动物的捕食性来控制飞蝗,如利用性外激素、利用寄生关系防治也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C、飞蝗幼虫活动能力差,调查飞蝗幼虫的密度宜用样方法,C错误;

D、控制蝗灾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A

7. 【答案】样方法    随机取样    生物    农药的选择作用使蝗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蝗虫容易再爆发、污染环境   环境容纳量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流入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   

【解析】

1)样方法适用于所有植物、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等,取样关键是随机取样,因此调查沙漠蝗虫卵的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2)鸭捕食蝗虫,牧鸭治蝗属于生物防治,一般在特殊条件下小规模使用,其使用范围和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蝗灾大规模暴发,通常采取农药防治,缺点是农药的选择作用使蝗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蝗虫容易再爆发、污染环境。

3)由题创造不利于蝗虫生活的生态条件控制蝗灾可知,通过破坏环境条件,可减少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从根本上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4)同化量=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同化量=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流入沙漠蝗虫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后一部分能量的去向有流入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

8. 【答案】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   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1)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2)蝗虫幼体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微生物农药防治是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

4)利用气味传递的属于化学信息。

5)消灭蝗虫,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9. 【答案】样方法    随机选取(若干)样方    计数样方内的蝗虫数量    蝗虫抗药性增强、农药药效降低、蝗虫天敌减少、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等   生物防治   在蝗虫重度干扰下,大型化的植物被蝗虫捕食,而小型化的植物不易被捕食更能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或个体小型化是植物防御蝗虫过度取食的行为,使之取食困难,更能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   

【解析】

1)在调查某种蝗虫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由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准备确定调查对象随机选取样方计数样方内的蝗虫若虫(跳蝻)数量计算种群密度(得出种群密度估计值)。

2)农药防治蝗灾将会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如农药对蝗虫进行自然选择,使得蝗虫的抗药性增强、农药药效降低;由于蝗虫减少,蝗虫天敌减少,另外农药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等。

3)对于蝗灾的防控,白僵菌一旦进入蝗虫体内短时间就会使其迅速死亡,达到防控目的,该防治技术属于生物防治。

4)在蝗虫重度干扰下的草原上,大型化的植物被蝗虫捕食,而小型化植物不易捕食,更能适应环境存活下来。

10. 【答案】化学    降雨量(或:水分、温度、气候)    天敌(或:捕食者、寄生关系的生物、传染病)   出生率   死亡率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1)根据愈创木酚等物质可使蝗虫群体保持群聚状态不分散的这一作用可知愈创木酚是一种化学信息。

2)在多雨的年份,持续潮湿的环境可降低虫卵孵化率,并使蝗虫发生流行性疾病,因此不易爆发蝗灾。而在干旱的年份,蝗虫的存活率提高,产卵数也大大增加。由此可知,降雨量、天敌等因素是影响蝗虫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所以有效的治蝗措施能降低蝗虫的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从而控制蝗虫的密度。

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灭蝗的目的避免了植物的能量流向蝗虫,从而更多的保留下来为人类所用,故进行灭蝗减灾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从而提高了粮食产量,避免了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

11. 【答案】数学    负反馈    N2    P2    迁入率    ①②   不同意,外来物种入侵会影响本地物种生存,破坏当地生态系统,而引人鸭子防治蝗虫有利于当地生态平衡   

【解析】

1)图中显示了蝗虫与鸭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所示模型为数学模型;该曲线变化反应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2)由于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围绕K值波动,所以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蝗虫和鸭的K值分别为N2P2

3)由题干中起源于东非的蝗虫已渡过红海到达巴基斯坦,导致严重蝗灾,可知巴基斯坦地区蝗虫种群密度急增的直接因素主要是迁入率。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密集型分布和随机分布,题中属于蝗虫种群基本特征的有①②

4)引入鸭子防治蝗虫属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的优点在于不污染环境、成本低,可持续;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田引入鸭子的意义是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物种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而引入鸭子防治蝗虫并没有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这并不属于物种入侵。

12. 【答案】B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A   A点时,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达到了K/2),所以应在A点之前防治(且越早越好)   捕食、竞争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破坏蝗虫的性别比例    使能量持续而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析】

1)环境容纳量指的是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即图中的B点;CD段,蝗虫种群数量下降,蝗虫种群的增长倍数λ小于1;直接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2)为预防蝗灾,应将蝗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A点之前,即来自中国浙江的鸭兵在图中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之前投放比较好;因为AK/2)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避免治理后害虫迅速繁殖,预防害虫应在AK/2)点之前进行。

3)巴基斯坦当地的一些鸟类、蛙类也可以捕食蝗虫,但缺点是不能随着蝗虫而迁徙。其中鸟类、蛙类与蝗虫之间是捕食关系,同时鸟类和蛙类又属于竞争关系,故这里涉及到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4)除了鸭兵支援,还可以采用的生物防治措施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破坏蝗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蝗虫的出生率,降低蝗虫的种群密度。   

5)防治蝗灾的目的是调节能量流动,使能量持续而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13. 【答案】6    四、五    捕食与竞争    化学    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蝗虫对化学药剂可能会产生抗药性;可能会对其他种类的生物造成伤害   生物   12800g   

【解析】

1)据分析可知,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狼处于第四、五营养级。

2)图中牧鸡以蛙为食,同时牧鸡和蛙均捕食沙漠蝗虫,因此二者之间是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3)施用有机磷化学品属于化学防治,有机磷化学品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蝗虫对化学药剂可能会产生抗药性,也可能该化学品会对其他种类的生物造成伤害,因此该种防治方法不建议频繁使用。

4牧鸡治蝗利用了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这种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5)牧鸡要增加20g体重,来自沙漠蝗虫的有8g,来自蜘蛛的有8g,来自蛙的有4g,则走沙漠蝗虫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800g,走蛙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4000g,走蜘蛛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8000g,因此一共需要最多水稻和草12800g

14. 【答案】    消费者    物质循环    样方    捕食    保护生物多样性(鸟类),保护植被,禁止乱砍滥伐   直接   

【解析】

1)根据题干分析可知,与蝗虫有关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如下:

2)蝗虫以农作物为食,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蝗虫的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通过样方法对幼虫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3)牧鸡和牧鸭既可防治蝗虫提高粮食产量,又可以提高肉、蛋收益。这是利用了牧鸡和牧鸭与蝗虫的捕食关系。鸟类在减少蝗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据此可以采取保护生物多样性(鸟类),保护植被,禁止乱砍滥伐来防治蝗灾。

4)蝗虫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5. 【答案】下降    增长    A    性别比例    出生率    生物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而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间接   

【解析】

1AB段,种群增长速率减慢,使种群数量增加减慢,但数量仍增加,故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2A点是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点,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数量。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这样可以防止种群出现C点,该种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3)治理蝗虫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而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农作物)。蝗虫数量维持在DE水平,利用其控制植物正常竞争,维持植物种类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6. 【答案】空间    (正)反馈    不能    因为发生变化的蝗虫只是遗传物质的表达改变,但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不属于突变和基因重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散居   大于   

【解析】

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或布局叫做该种群的空间特征,沙漠飞蝗的散居型和群居型体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2)种群密度加大后,5-羟色胺释放更多,种群密度进一步加大,这种增强最初发生的变化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3)只有群居型个体才可产生具挥发性的苯乙腈(可转化成剧毒氢氰酸)来警告鸟类,发生变化的蝗虫只是遗传物质的表达改变,但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不属于突变和基因重组(进化原材料),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蝗虫的这种变化不能为蝗虫的进化提供新的原材料。

4)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5)群居型的蝗虫瞬间吞食完农作物,又快速转移到下一个地方,因此粉红椋鸟主要捕食散居型蝗虫。一只粉红椋鸟每天摄入蝗虫约180只(约含能量2870KJ),摄入-粪便=同化(吸收)量,粪便只占一小部分,正常情况下从中获取的能量值大于574KJ。这里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在10%-20%是个干扰项,对此题的解答没有实际意义。

17. 【答案】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飞蝗基因组的选择性表达   生物   寄生   种群   了解飞蝗数量增长规律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蝗灾,减少其危害   

【解析】

1)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飞蝗种群密度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同一个体飞蝗基因型不变,飞蝗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黑色的根本原因是飞蝗基因组的选择性表达。

2)用基因工程改造后蝗绿僵菌并制成产品防治蝗灾,蝗绿僵菌寄生在飞蝗体内,限制飞蝗增殖,属于生物防治。

3)飞蝗卵、幼虫、成虫都属于蝗虫,是一个种群,分布呈分层现象,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结构。

4)飞蝗属于害虫,影响农作物产量,研究飞蝗数量的增长规律的意义在于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蝗灾,减少危害。

18. 【答案】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10/公顷    取样器取样法    生物    不会    蝗虫在食物链(或网)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其他(或多种)生物所代替(或取代)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2)在蝗虫爆发的2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60只该鸟,全部标记后释放,半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记的有80只,带标记的有30只,则该范围内粉红椋鸟的种群密度=[60×(80+30)]/(30×2)= 110/公顷。

3)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

4)使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属于生物防治,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由其他生物来取代,所以蝗虫数量一般不会影响直接或间接以它为食物的生物的数量。

19. 【答案】样方法    蝗虫的种类和蝗虫的种群密度    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或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f    镶嵌    间接   

【解析】

1)为预测蝗虫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常采用样方法调查蝗虫的卵。

2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和蝗虫的种群密度,因变量是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蝗虫取食量,当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时,牧草产量会增加;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因此当蝗虫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

根据图乙分析,农业工作者在图中a点对应时间开始进行了农药防治,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发生a→b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害虫群体产生了抗药性,防治效果变差;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寄生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因此图中f点时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3)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0. 【答案】影响种群的繁衍    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    降低食物来源,增加环境阻力,从而降低环境容纳量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较高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限   

【解析】

1)成熟的蝗虫会分泌促成熟信息素,加快雄蝗的成熟速度,使整个群体更快地成熟,这表明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种群的繁衍。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导致蝗虫的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蝗虫抗药性逐渐增强,应对蝗灾越来越难。

2)种植蝗虫不爱吃的植物,蝗虫因为食源减少而生长发育繁殖减弱,环境容纳量下降,蝗虫数量下降。

3)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较高营养级(鸡鸭)获取的能量有限,如果用蝗虫的天敌战斗鸡扫蝗鸭,则需考虑承载能力,放养鸡鸭的数量要适度。 

囡波湾生物

扫码查看更多

点击即为支持

觉得不错就给我个"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