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知识:惯用语——形象的语言

 昵称16177767 2020-08-16

我们在阅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唱高调”“打退堂鼓”这样一些词语,它们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被称为“惯用语”。

惯用语的来源非常广泛,有些是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成,如一个女孩很活跃,便称她“小麻雀”;这个人性情急躁或心直口快,便称他是“炮筒子”;经常称狡猾凶残的人为“座山雕”;忠厚老实的人便称“绵羊”、“老黄牛”。

也有些惯用语是概括人物相貌、生理特征而成的。如称长得矮而胖的人为“地滚子”,长得高而瘦便称为“电线杆”。

还有一些惯用语是概括人的经历、特点和特长而成的。如称年过四十尚未成亲的男子为“光杆司令”,倒买倒卖的人被称为“倒爷”,称亚洲跑得最快的运动员为“亚洲飞人”,用“台柱子”尊称戏中的主要演员,等等。

使用惯用语一定要弄清它的感情色彩。如“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在“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了”这句话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带有贬义的惯用语使用时要分清对象。如“放冷箭”“顺竿爬”之类的词,只能用在反面事物或否定的事物上。

惯用语与成语是不同的。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无孔不入”是成语,“钻空子”是惯用语。我们可以把“钻空子”拆开说“钻了一个空子”“钻了我们的空子”;却不能把“无孔不入”说成“无一孔不入”,更不能说成“无我们的孔不入”。

惯用语有强烈的修辞色彩,在口语中使用能增强语言的幽默、风趣,但对于一些方言色彩过浓、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惯用语,最好少用或不用。(王震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