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必考】熟语全解及易错归纳!(七年级课程回顾1)

 janefashion 2016-04-11

转眼之间,寒假课就已经结束了,课上的内容大家都记住了么?孔子他老人家都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那今天西瓜老师带着大家来回顾一下第一讲的内容吧!


一、熟语的定义与分类



熟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简而言之,熟语就是定型的短语或者句子,相当于一个语言单位。所谓一个语言单位,就是虽然熟语可能是一句话,但是用的时候还是一个整体。

例句:杀毒软件在今天已经发展得这么完善,可是还是顶不住各种新病毒,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是一句话,可是实际运用的时候还是不可分割,当成一个词来用。

熟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主要包括了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


(一)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但是实际在用的时候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多数为四个字,也有三个字的成语,如“东道主”(出自《左传》)。也有字数超过四个字的成语,如“听其言而观其行”(出自《论语》),“夏虫不可语冰”(出自《庄子》)。


(二)惯用语


惯用语是熟语的一种,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意义。惯用语以三个字的词为主,比如“钻空子、吹牛皮、扣帽子”等。也有四个字的,比如“吃大锅饭”。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1)惯用语通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成语显得文雅,理解较难,书面语特点浓重。

(2)惯用语多为三个字,成语多为四个字。

(3)惯用语大都能拆开,比如“钻空子”可以说成“钻了一个空子”,但是“无孔不入”中间不能随意拆开。


(三)谚语


1、谚语的概念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一般都能揭示一个客观规律或反映一个事理,使人从中得到启示,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谚语的分类

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从内容看,大体有以下几种:

(1)气象谚语——我国在古代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天气的状况也对农业的收成至关重要。所以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的观察气象经验,如: “久晴大雾必雨,久雨大雾必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卫生谚语——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例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3)学习谚语——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4)社会谚语——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应注意的事情,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二、常见易错成语类型

第一类 望文生义

因误解意义而误用的成语有:

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第二类 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它用。


类似误用的词语有:

⑴“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⑵“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⑶“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⑷“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⑸“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⑹“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⑺“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⑻“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⑼“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⑽“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11)“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12)“豁然开朗”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13)“不可磨灭”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

(14)“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

(15) “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16) “循序渐进”只用于学习、工作。

(17) “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第三类 褒贬颠倒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

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褒词误用贬义:⑴拭目以待;⑵神机妙算;⑶名不虚传;⑷凤毛麟角;⑸洋洋大观;⑹沁人心脾;⑺沁人肺腑;⑻别有天地;⑼别出机杼;⑽有头有脸;(11)有口无心;(12)惨淡经营;(13)来日方长;(14)贪多务得;(15)狐死首丘;(16)苦心孤诣。


贬词误用褒义:⑴满城风雨;⑵形形色色;⑶无独有偶;⑷无所不为;⑸长此以往;⑹趋之若鹜;⑺半斤八两;⑻等量齐观;⑼费尽心机;⑽大而无当;(11)大言不惭;(12)明目张胆;(13)明哲保身;(14)忘乎所以;(15)高谈阔论;(16)始作俑者;(17)好高骛远;(18)邯郸学步;(19)评头品足。


第四类 语境不合

成语也是词,它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语境不合,自然造成误用,成语的意思必须与句意相合,否则会错误。


⑴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如果语境中没有险恶的局势,

不能用。

⑵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⑶名不虚传:“名”是“名誉”是好名声,一般名声不可用。

⑷耳濡目染:这词语的主语只能是被感染者,而不能是感染者。

⑸不可开交:只能做补语。


易在同一语境中误用的成语


1.身临其境:指自己处在某一种环境或氛围中。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2.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

3.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看见。

4.舍本逐末:形容轻重倒置。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

5.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褒义)

不可同日而语:形容不能相比,不能相提并论。

6.形影相吊:形容孤独。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7.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 一见钟情: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情。

8.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9.乐不思蜀:泛指乐而忘返。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10.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11.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不负众望:不辜负群众的希望。

12.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亲密无间:形容非常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第五类 表意重复


成语一般都比较精炼,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子的语义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义的重复。


这类词语误用较为常见,如:

(1)劳苦大众民不聊生 (2)广大灾民哀鸿遍野

(3)百姓生灵涂炭 (4)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地忙活

(5)山冈和田野上,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林

(6)说话音量大,声如洪钟 (7)一天天地日臻完善

(8)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9)众多的莘莘学子

(10)寒舍真是蓬筚生辉 (11)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

(12)目前当务之急 (13)妄自菲薄自己


第六类 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


这类词语有:

⑴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人,不能对己。

⑵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通常只用在自己的作品,表示谦虚。

⑶蓬筚生辉: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⑷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不能接受或能力不够,用于自谦,表示推辞某事。

⑸心向往之:用于表示对某人或事的景仰之情。

⑹一得之见:谦词,表示自己一点浅薄的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