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仙观简介 文仙观座落于湖南省新邵县要坪文仙村高顶山(又名高鼎山),因晋道士文斤而得名。文斤是晋代南昌人,民国《文斤道教三修宗谙》谓为西晋武帝咸宁时人,《全唐文》所录《文公祠记》谓为东晋成帝咸康时人。该《记》云:“按《邵阳图经》,公姓文讳斤。晋咸康(335年-342年)中为高平令,隐於此山,得道羽化,故名文仙山。”后说乃官方记载,且据晋代近,当以后说为是。文斤辞官隐居于此修道,民间传说成仙。故把高鼎山改为文斤山,后又改为文仙山。晋时建有文斤、超然二亭,唐代有祠祀之,至宋正式辟为观。古观历代依山而建,为木质结构,有六大殿,气势恢宏。道教文化之深之悠久可媲美于江西龙虎观。后毁于文革之浩劫,现仅存城隍庙、三官殿和玉皇殿。 一、篱边散人联说文仙观 1.重游文仙观 曾几何六殿巍峨,三座青峰俱在,仰首时仙飞银阙,阁缭紫气; 讵复料一场革命,千年古观无存,入眸处草埋断础,鸦噪残楼。 2.文仙观即景 磬传小院,青灯伴夜书黄卷; 雾绕蓬壶,老道迎朝扫白云。 3.文仙观佇望 蛩噪融禅,蛙鸣解道,金刹殿邻玉皇殿; 风来圆妙,云去悟空,太平山对高鼎山。 4.文仙上有怀文斤 有官不作,有利不贪,敢抨世,敢离污,征士果然高士; 无欲而清,无为而静,能悟空,能守朴,山人自是真人。 5.文仙山对白云山 岩崇白,云崇白,洞耶崇白,法雨长流白云洞; 人好文,仙好文,山亦好文,紫云常驻文仙山。 注:白云岩有白云洞,有庵尼禅院,与文仙山遥遥相望。 6.文仙山参禅悟道 善来参,恶来参,好歹无分,善恶来参皆必渡。竟贪案上香三炷; 有可悟,无可悟,实虚同在,有无可悟共相生。能化人间欲几重。 7.文仙山拜佛求仙 许三声宏愿,求万岁长年,香客祈求也大,徒教菩萨平添乱; 烧几炷轻烟,兑一生鸿福,小民算计者精,却让文仙好犯难。 8.登文仙山有怀 佛居殿,仙居殿,礼佛求仙,苟无诚意,难航彼岸; 山有灵,水有灵,登山临水,仍存俗念,白上此峰。 9.文仙山悟道 慈云度岭,山有慧根,绀园听偈,能悟七心尽妄; 紫气萦楼,岭多仙气,云洞拥琴,终知五炁归元。 10.游文仙山 灵泉汩汩出龙池,蝉谈玄妙,花悟色空,烟燔处,二教千年融观里; 鬼斧轻轻开石室,楼矗云深,岭高钟远,偈唱中,一河九曲到山前。 注:文仙山现新建有佛院。 11、文仙观远眺 小径通天,祥云浮岭,看万峰匍匐而来,争拜文仙朝古观; 幽泉出洞,画阁流金,对一水幽悠忽去,欲沾法雨比曹溪。 12、文仙观见香客有讽 牟释本多仁,叹祈福求祥都图一己; 文仙有大爱,问烧香去祸谁为众生。 二、篱边散人诗说文仙观 重游新邵栗坪文仙山文仙观并序 吾乡梓有文仙山。林木甚茂,风景幽然。古贤晋高平县令江西九江人文斤弃官解佩,于此修道多年,后羽化成仙,其山遂名曰文仙。后人辟观祀之。观有七殿,峨峨然。磬鼓声声,香火不断焉。文革毁于一旦,残垣断壁犹存。癸已(2015)秋省亲重游之,口占数绝以记。 一 驾鹤骑牛上紫微,天鸡林外送霞飞。 蓬壶游罢迷归路,剪片浮云作羽衣。 二 文斤煮石越千年,一局蓬山作醉仙。 昔日观棋人在否?洞中流水却依然。 三 何当脱屣共仙盟,犬吠云中到碧城。 林鸟喧呼争迓客,玉虚秦女正吹笙。 四 林密苔深浴紫烟,水流石洞弄无弦。 人间一载华胥梦,不及清都半日眠。 五 珠阙三千镇日幡,十年秦火剩残垣。 琳宫石础埋幽径,殿接松篁吠小村。 六 少时许愿欲经天,一梦黄粱三十年。 回首依然穷学究,爇香如约拜文仙。 文仙观秋望 峰耸朱楼古,登高四望秋。 太平醒复醉,顺水肆还惆。 岚气才浮梦,林蝉先说悠。 云翻成白鹿,载我玉虚游。 注:吾乡文仙山有文仙古观,下临顺水河,与太平山遥相望焉。 三、篱边散人文说文仙观 逝去的辉煌,永远的伤痛——文仙观散记 我的老家栗坪座落在文仙山下,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四面环山,一水委蛇而过,在没有公路的时代,一条贯街而过的青石板路是通往云贵两省的交通要道。老家山很多,但最让人神住的是文仙山。这不仅是因为它崔嵬、挺拔、秀丽,更是因它有文仙观这个千年古观,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让它名满天下。 文仙山原叫高顶山,也叫高鼎山。晋代有一叫文斤的南昌人,任高平县令,因不满朝政黑暗,辞官拂袖而去,携夫人黎氏归隐此山,苦苦修道,终羽化而登仙。人们为了纪念它,于是更名为文斤山。最早对文斤山作记载的是晋代罗含《湘中记》,该文说到:“文斤山上有石床,方高一丈,四面绿竹扶疏,常随风委拂。”以后唐之《邵阳图经》、《全唐文》所收录的《文公祠记》、清之《文公志碑——先朝敕封遗文》、《康熙宝庆府志》及民国《文仙道教宗谱》皆有记载。最可靠者当数《全唐文》所收《文公祠记》,该《记》载之甚详:“按《邵阳图经》,公姓文讳斤。晋咸康(335年-342年)中为高平令,隐於此山,得道羽化,故名文仙山。”文斤博爱仁慈,经常治病救人,为乡亲作了不少好事,因此,人们更习惯于叫他文仙,自然山也就叫文仙山了。 文仙山历史文化积累极深,所以故事很多。小时候不知道这些,只知它那里很好玩。它确实很秀美。其主峰有三峰,峰上乔木参天,三峰正面是万丈峭壁,如鬼斧劈就一般。壁下有一个深长的石洞,清泉汩汩而出,洞内有一大石板,罗含所记石床大概指此吧,据说文斤当年就在此炼丹修道。石壁远远望去,就像人的脸,那绿色的乔木就像鸡公头上的冠。民间称冠子峔,不知是否与此有关。小时把它称为峔上或观里。文仙山正前方是相隔数华里双峰并峙的太平山,左边是通往高平的枫林山,右前方远处是云雾缭绕的白云岩,那也是一个佛教胜地,右边是妣邻的龙空山。给文仙山增添灵气的是那条从迎光枫林山委蜒而下的顺水河,它流到谷桥村后忽然一个大转身来到文仙山下的大石村,然后又依依不舍而去,汇入资江支流的石马江。真让人费解,也许它被文仙观那翩翩仙乐所吸引吧,也许它要汇聚文仙观的法雨灵泉流惠天下吧。 我的祖居地就在文仙观的观下冲,祖父为做生意后来迁到了五里外的栗坪。小时候在观下冲大伯家常听到观里做法事的音乐声和炮火声。其实从栗坪去观里也是很近的,有一条石板路直通文仙观。儿时经常去峔上一个黑坑的地方打柴。溯河而上,那隔三叉五的桐水车,慢悠悠地转动,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人流连忘返。经过三里地的溯河而行,就来到李阳的雷同,然后开始上山了。山上灌木丛生,植被非常茂盛,简直就像一个世外桃源。 文仙山最精华的地方当然数文仙观了,它共有六座殿,分别叫灵真宫、城隍庙、三宫殿、玉皇殿、五岳殿、文斤殿,从明万历年起就形成了这个规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从规模言,罗浮山道观无法与它相比。更让人开眼界的是那些林林总总的石墩(现存十余个)、石碑(现存十二方)、石龟、石狮以及三宫殿中所供三清和360位天尊圣像,一个个活灵活现,都是极精湛的艺术品。玉皇殿是两层建筑,上有玉帝、天逢、天龙、雷祖雕像,下有居中之观音及分列左右的文斤及其人黎氏。我还恍惚记得,当年在主殿的入口处还塑有两尊面目狰狞看似厉鬼的塑像,真还有点阴森恐怖,儿时每从其下过,都汗汁涔涔而下。其实这都是极具艺术价值的艺术品,见出了那一代人的雕塑水平之高。这些都佐证了文仙观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其它各殿大都是上下两层,飞檐青瓦,雕木格窗,圆柱石础,主体俱为木质结构。六殿分两排依山而建,一条青石板路从观中羊肠而上,真有曲经通天之感。主观旁有一广场,供作法事用。一股泉流沿观的右侧蜿蜒而下,甘冽爽口。儿时打柴回家路过观里时,经常在石板上歇歇脚,濯濯足,饮饮甘泉。特别是遇到有人家做道场时,躺在石板上欣赏,不肯离去,傍晚才归。 文仙观最热闹的是农闲季节的打醮。打醮就是道士设坛做法,祈福禳灾。有打祖醮的,即设坛祭祖;也有打雷醮的,即为雷电击倒的死者招魂设祭。记得儿时就碰上一邻里打雷醮,法事做了好几天,瞧热闹的人每天人山人海。打醮做道场其实也往往是民间技艺的大汇演。小时伙同伙伴们经常去观里观看,比如上刀山、进火海,下油锅,一个个精彩绝伦的节目表演让人心惊肉跳。例如上刀山,就是在双脚支撑的楼梯上两边架上明晃晃锃亮锃亮的钢刀,人赤脚上下,那可是寒光闪闪的真刀啊,一点也不作假,没有几下气功真功夫,是休想上下自如的。真有幸,上峔上打柴路过观里碰上了好几回类似节目的表演,看得令人毛骨悚然。可惜这些技艺现在大都已经绝迹了,只能在电影里见到了。 文仙观的这种道教文化对当地十里八乡的影响很大。文仙观附近村庄学道而当道士的很多,道士甚至成为人们的一种热捧的职业。在文仙观右侧下有一山坡,是一个道士墓葬群,这里埋葬了历代的不少有名有姓的道士,道士之多可见一斑。建国后,在附近的村庄学道士的人仍很多,他们白天工作,晚上业余作法为道。有的甚至一家祖孙父子相继为道。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就师从了他父亲的职业,现已成为鼎鼎有名的道士了。我奶奶、祖父过世,都是请他的父亲设坛作法,我母亲父亲过世是请他作的法。老家乡俗,老人过世是很讲究的,从逝者落气招魂到入殓到择地择时下葬,其间有一整套程序,不容半点马虎,其作法很接近古书记载的那一套形式,很古典。道士作法也是蛮有意思的,扬尘起舞,大行罡步,吐气舒云,挥麈叱鬼,煞有介事。那种认真的一丝不苟的状态,儿时常觉得可笑,现在想来,其实是很必要的,这是对死者的尊重。让死者保持尊严。中国文化里人死为大,人死为神,很重视祭祀,所谓“祭神如神在”,不容马虎,必须虔诚恭敬。曾子不是说了嘛:“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尊重逝者,才能珍爱生命;慎对逝者,民风才能归厚,民族才能有未来。头胪老大才明白了这个道理。故乡民风淳朴,大概也要归功于文仙观的道教文化的滋养吧。 也许是审美疲劳吧,常常身在美中往往感觉不出美来,一如身在庐山而不知庐山。我从小生活在文仙观下,的确没感觉出它原来如此美。几十年的城市生活,使我开始爱好宁静,返朴归真,才感到文仙山是天下之至美。为了追寻这种美,寻找儿时的记忆,2015年春节期间,我携妻回到故乡,在表弟黄一清及先父同事黄汉父先生的陪同下一同驱车重游了文游观。汉文先生是一位热心乡土文化的乡贤,此时他正在撺掇策划,呼吁政府及商人投资复建文仙观。近八十的老人了还在跑前跑后,那股热情劲真让人感动。他知道我是文化人,是教授,此前书信中一直与我谈论复建之事,听说我回来了,很高兴,拧了一大袋资料,要我帮他起草报告和起草规划书。为了让我增加直观感受,亲自陪我上文仙山。当时,文仙村村长接见了我们,向我介绍了文仙观的辉煌与被毁的历史。其实不用他介绍我也清楚,土生土长的我且年长于他,是文仙观由盛而衰的见证人,知道的并不比他少,不过我还是很认真地听。文仙观毁于文革,大石村有一叫黄有礼的支书以破四归为名,一声令下,一夜之间拆毁了几座古殿,如今只剩下三官殿、城隍庙、玉皇殿三座殿了,其中一座还是1996年补建的。古观被拆后,大钟被打碎卖到铁厂,镇殿之宝雌雄铁牛角,其中公牛角被盗至今无寻,据说这一对牛角之锻造极精,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价值连城。眼前所见,草丛中残碑断础,一片狼籍。昔日风光已不再。面对眼前的荒凉景象,真是让人疾心痛首啊!一个承载了一千七百余年的价值连城的古观,毁于一个无知者,毁于一场革命。辉煌成为永远的过去,伤痛留给了永远的未来。历史将永远无法原谅这种无知;历史也将永远不会忘记那场毁灭文明的革命。听完支书的介绍,我心里很沉闷,回家一连写下了几幅联语和诗来发泄。其中一幅记下了法时所看到的情景: 曾几何六殿巍峨,三座青峰俱在,仰首时仙飞银阙,阁缭紫气; 讵复料一场革命,千年古观无存,入眸处草埋断础,鸦噪残楼。 几年过去了,文仙古观复建仍然无果,所幸喜者,终于慕集到了民间投资,在文仙观左侧新建一禅院,为仙气满满的名山带来一点佛气。虽然文仙观的复建因资金缺口巨大目前尚无进展,但让名山融入佛教也不失为一种善举,多少为家乡人民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吧。汉文先生前年也已经作古,他的复建愿望至今未果。但愿汉文先生的夙愿能得以实现,但愿文仙观能重现昔日的辉煌,也但愿老夫有生之年能见到那一天。 四、附资料一则:《全唐文》所录《文公祠记》 文公祠记
(选自《全唐文》第08部 卷七百十三 董诰等 纂修) 作者简介 杨子怡,男,字田力,号篱边散人,斋署木雁。湖南新邵巨口卜栗坪人。教授,诗人,中华诗教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云帆顾问。高教执教四十余年。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散文等一百馀篇。创作诗词两千馀首,出版《木雁斋诗选》、《篱边虫语》等诗集。诗风雅正,婉而多讽,自成风格。 声明 作品由投稿作者提供,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赏不返还作者,部分图片转自网络,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版权人有异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参看往期精彩: 庐山上的诗人之家——庐山竹缘民宿(暨云帆庐山工作室)欢迎您!点击文字,一键下单,优惠订! 【杨子怡篱边弹诗】其一 || 苏轼诗学精神及艺术个性对当今诗坛之启示 云帆团队 顾问(以接受邀请时间先后为序) 熊东遨 熊盛元 杨逸明 李树喜 钟振振 周啸天 邓世广 张海鸥 周燕婷 星汉 江岚 方伟 丁欣 段维 林峰(香港) 胡迎建 魏新河 陈仁德 刘能英 卢象贤 南广勋 马建勋 周达 杨子怡 王玉明 凌泽欣 法律顾问 李清安 策划(排名不分先后) 南国风笛 罗琦 扈超峰 李军 何其三 李静 韦树定 邢涛涛 韩保汇 诗教 阿朱 段维 外联(排名不分先后) 吴瑾 静如 何芳 黄友富 左启顺 袁晓宏 陈兴 孙文 曹江宁 非也 编审(以年齿为序) 安全东 崔德煌 半隐庐 抱朴书生 萧雨涵 郎晓梅 崔杏花 唐颢宇 美编 张小红 王婷婷 收稿 土土 小乙 凌平 吴巧 牛应萍 执行主编 璐雨诗 云帆诗友·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 篱边散人 || 文仙观楹联诗文集 约稿:天风海雨;制作:璐雨诗 本专辑由云帆诗友会独家呈献,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