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路上的“小脚船”

 吴越尽说 2020-08-16

文学路上的“小脚船”


作者:王小萍


“心灵手巧的小妹用青蚕豆,像模像样地做成一枚枚大大小小、粗粗细细、玲珑雅致的蚕豆戒指……”


读罢张寄寒老师《蚕豆戒指》中这段细腻而温馨的文字那日恰好是立夏。青蚕豆鲜嫩的味道、蚕豆戒指小巧的模样立马在我脑海浮现,一篇短文勾起了我童年许多美好的记忆。心血来潮,我决定前往周庄三毛茶楼拜访张寄寒老师。


张寄寒曾是周庄镇上的一名教师,中国作协会员。他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因其文学创作成绩斐然,后被调入镇文化部门工作。我第一次见张寄寒老师是在十多年前昆山吴江作者交流笔会上,张老师那时约60岁,清瘦。那天张老师和吕锦华老师分别代表两地给我们作了文学讲座。吕老师的温柔随和在文学圈内是出了名的,而张老师的热情友善也让我们印象深刻。


立夏的午后,一场细雨把古镇润泽得格外清新,也使茶楼有些冷清。我的突然到访,或许令张老师有些意外,但他很快记起了我,迎我入座,师母热情端上茶水。那日是我第一次正式拜访老师。论年龄,我们相差一辈,可在聊天过程中,我们就像是旧友重逢一样,丝毫没有陌生感,更没有代沟。论地域,他属昆山,我属吴江,可他常说:文学没有地域国界之分。他与吴江好多文友很熟识,经常交流创作心得,有什么需要他帮忙的,他总会全力支持。


张老师听了我一些生活经历与童年故事,他鼓励我多创作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年他一直为儿童文学后继乏人而忧心忡忡,他说,如今写作的人很多,能写佳作的也不少,但关注儿童文学的甚少,全国各地的创作队伍中这个现象很普遍。他感叹自己年纪大了,为文学尽力的时间有限。听罢我不觉有些伤感,对于生命,张老师不是感怀自己的时光,而是为儿童文学担忧,如此胸襟真令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汗颜。毕竟,我们在时间和精力上比他有更多的优势。一位老人为了文学尚能这般呕心沥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时间呢?


那日临走,张老师送了我一本新作《小脚船》,那是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的作品,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书中一篇篇童心未泯的散文让我看到一位古镇少年为了学业、为了亲情、乡情、友情,喜忧参半的人生经历,通过一个个辛酸而又充满童趣的小故事,使那个年代百姓生活的点滴情景得以复原:他的父亲才艺双全,却依然为一日三餐犯愁;他的母亲勤劳能干,疼惜儿女,可为了孩子、为了生计只能离家去上海做帮佣;还有他的哥哥姐姐尽管年少,也在用稚嫩的肩共同扛起这个家。生活艰苦却亲情满满的家庭熏陶出了他这样淳朴的品性。好家风代代相传,如今张老师的一双儿女也在他们夫妇的言传身教下出类拔萃,在各自岗位上有所作为,孙辈学业有成,现今都在国外深造,那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大家庭。


“小脚船”是吴语中的俗话,比喻孩子勤快灵便的双脚,犹如河上穿梭自如的小船。张寄寒老师不仅是童年时家长使唤在镇上买烟打酒的小脚船,更是中国儿童文学路上勤快的小脚船。正是有如他这样的老师在儿童文学乐园里笔耕不辍,才能引领更多的年轻作者积极创作,为更多喜爱儿童文学的读者造福。


2020-08-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