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艾叶采收最早记载的是《名医别录》,载:“三月三日采暴干,作煎,勿令见风。”唐《新修本草》亦有相同的记载。《唐食疗本草》载:“春初采,为干併子。…三月三日,可采作煎。”可见,在唐代及唐之前艾叶的采收季节多在三月三日或之前。 宋・《本草图经》载:“初春布地生苗…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最早记载了艾叶的生长,并将艾叶采收期推至五月五日。 明・《本草品汇精要》载:“春生苗,三月三日、五月五日取叶,暴干作煎,勿令见风。”《本草纲目》载:“二月宿根生苗成丛…七八月叶间出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霜后始枯……皆以五月五日连茎刈取,暴干收叶。”李时珍对艾叶的生长,从宿根生苗到出穗结实、最后枯死的全过程作了当时最详细的描述,尤其是所提出的采收时间及方法更为后世所沿用,至今在李时珍故乡湖北蕲州地区的艾叶采收仍是在端午节(五月五日)连茎割取,晒干后摘下叶片供药用。李时珍的父亲李闻言在其《蕲艾传》中说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李时珍转载《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似人形者揽而取之。” 手工分离红艾杆与叶 ![]() 明・朝鲜许浚著《东医宝鉴》亦载云:“端午日日未出时不语采者佳。”明・《本草蒙筌》载:“初春地生……每端午朝,天明多采。”说明了一天中的最佳采收时间。可见在明代已基本形成五月五日采艾叶的习惯,这一习惯已延续至今,今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民间都有五月五日,即端午节采艾扎成束,悬于门庭,避邪防病的习惯。 现代文献对艾叶采集期要求也多有记载。《中药志》载:4-7月花未开放前,割取全株,取下叶片或直接采下叶片,晒干或阴干。”《全国中草药汇编》载:“未开花前采叶片,晒干备用。”《中药大辞典》载:“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中国药典》亦载:“夏季花未开时采摘。”由此可见,艾叶的采收期以花未开而叶茂盛时采收最好。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来看,此时正是端午节前后。 采收红艾中 ![]() 也有资料介绍,不同用途的艾叶其采收方法及采收时间应不同,如一般作内服应用的艾叶要求在端午节前后采,而用作制艾技的艾叶多要求是嫩艾,故提前到农历三四月份采收。如《药材学》载:采制:商品中有全草、艾叶、艾绒三种。通常于端午节前后割下地上部分,晒干即得全艾,应用较少;如将叶采下,晒干,或带有少许嫩梗者称“艾叶”;立夏前后采取嫩叶及小嫩枝,晒至半干,放石中捣杵,晒1-2天再捣之,直至成线,则称“艾绒”。广东等地区习惯割取地上部分,连同枝叶晒干入药,认为药效与艾叶相同。笔者在蕲春民间看到每年采收二次,即第一次在端午节采割后,艾又会长出二茬枝叶,虽没有第一茬茂盛,但亦有采收价值,故在9—10月份又采收一次。这种采收二季艾叶的做法可提高艾叶的产量,扩大艾叶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值得提倡。在台湾艾叶的采集期又有所不同,据《常见药草图说》载:“(艾叶)台湾全年可采,大陆在花开前采集。”并介绍“除药用外,”将其嫩叶混人米浆或面粉制成饼糕之类食品,老艾叶打绒则用于艾灸或制印泥用”。 艾叶的采收期究竟是否以端午节采收最好,为了探讨并验证这一问题,笔者以艾叶的主要成分挥发油为指标,对不同时间采收的艾叶挥发油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方法是自湖北蕲春县张垮镇及蕲州镇麒麟山四处采集艾叶标本,每处每次采鲜艾叶0.5kg,采集日期为1988年4月18日、5月15日、5月30日、6月15日、6月25日、7月15日和8月15日,将四处每次所采艾叶混匀后阴干,按《中国药典》1985年版挥发油测定法甲法进行含量测定,不同采集期的挥发油含量测定结果见表2-1。 ![]() 从测定结果看,4月至端午节(6月18日)前艾叶中挥发油含量逐渐升高,端午节前后若干天,艾叶中挥发油含量达到最高峰,其后挥发油含量逐渐下降,至开花期(8月份)含量降至最低,仅为高峰期含量的一半。因此,古代要求艾叶在五月五日端午节采收和现代要求艾叶在花未开前采收均是合理的。从该表中还可看出,艾的嫩茎也含有一定量的挥发油。我们建议在端午后20天内采收艾叶较为适宜,若作提取挥发油用,则可连同嫩茎一起采收。 有人对北京产艾叶的不同采收期醇浸出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醇浸出物含量亦是以端午节(阳历6月份)前后含量最高(见表2-2)。 ![]() ![]() 结果表明:中午(13时)采艾叶比同一天早晨(8时)、晚上(20时)采艾叶的挥发油含量高,早晨比晚上采略高,从挥发油含量看,中午采的艾叶质优是有一定道理的,建议把每年端午节前后三天的中午(12~14时)作为艾叶的最佳采集时间,对于提高艾叶的质量有一定意义。 有人对不同采收期的艾叶进行了薄层色谱试验,将艾叶样品2g剪碎,加乙酸乙酯30mL浸泡24小时,过滤,滤液水浴浓缩至2mL,供点样用。薄层板用硅胶GF254,加入0.3%CMC-Na水溶液充分研匀后铺板,用环己烷一乙酸乙酯一甲酸(6:4:0.1)展开18cm,在紫外灯(365mm)下观察荧光,结果如图2-8。表明不同采收期艾叶中的化学成分有一定差异。其中5、6月份的斑点最多,1、12月份斑点较少,说明5、6月份采收的艾叶化学成分最多,11、12月份化学成分最少。 ![]() 说明:本文资料来源《艾叶的研究与应用》梅全喜著,黄永超老师整理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