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的名字,本市的京剧老观众恐怕是比较熟悉的,他曾长期在天津演出,后来加入市京剧团。1958年去世时,他49岁。他在当年和著名的谭富英、马连良、奚啸伯被誉为四大须生。 杨宝森有一条宽亮的好嗓子,声音平而低,缺少高音,京剧的老观众都喜欢看杨宝森的戏,说他的唱念“有味道”,“韵厚”,这可以说是杨派的最大特点。“韵厚”的原因,其一,是因为杨的音色美,虽低沉,但不浊,而是清醇、甘甜、圆润,没有噪音,能够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其二,是杨宝森像他所宗法的余叔岩一样,极注意咬字、发声,因此,咬字发音准确,倒字极少。其三,他善于运用这条老生嗓,对于气口、喷字、共鸣都做过研究,音的抑扬顿挫以及大小长短的尺寸掌握得很好。所以,杨宝森的念唱虽较少高低跌宕,但却字正腔圆,摇曳多姿,柔中带刚,悦耳动听。 杨派唱腔也是别具一格。他的老师余叔岩虽然嗓音也比较低沉,但却不缺高音,被誉为全材须生。杨宝森嗓音不同,不能全学余叔岩,他便在杨宝忠的协助下另辟蹊径。杨宝忠先生说:“无论是慢板、快板、散板、摇板,或者是音的高低长短、刚柔方圆,宝森都根据自己条件有自己的唱法。《伍子胥》中的唱腔,我们改了十分之六,许多高腔改成了平腔,例如‘恨平王无道乱楚宫,父纳子妻罪难容’两句,本极高,表现了角色的激昂感情,我们把它降低了,通过神情和喷字的加力,突出角色深沉的愤恨之情。这都得到了观众的承认和欢迎。”杨腔的最主要的优点是有韵味,含蓄,而不象白水那样平淡乏味,不象纸片那样单薄。譬如《空城记》中的“问老军因何故纷纷议论”一句,观众是最欣赏的。“何故”后面有一小空隙由杨宝忠托以矫若游龙般的小过门,再接上“纷纷”“纷”拉长音逐渐拜年小后成鼻音,最后,“议论”二字满口喷出,效果极好。杨宝森唱的快板,则最能见他用字、偷气、喷口的功力。杨宝忠先生以眼巴巴的唱法唱了一段《四郎探母》中的快板“……十五年前沙滩会,失落番邦被贼擒”作说明。后两句的前四个字,一字一剁,象一串珍珠,快速鱼贯而出,但又从容自若,毫不憋气浑浊。 |
|
来自: cxag > 《京剧名剧名段名家名票文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