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正都没有意义,那还不如追求快乐” | 不要把快乐错当成幸福

 舍得付出 2020-08-16


小C是我旅游时认识的一个刚满19岁正在读大二的小姑娘,她给我讲了关于她的故事。

她说,生命的出现只是茫茫宇宙中的偶然,并没有什么意义更谈不上所谓的伟大和壮丽,活物本就不该出现,更何况是这意外中渺小的一族——人类,人类的灭绝,生命的灭亡才是必然,最终一切会回归一片寂静。

她说,她曾经也是乐观,积极,自律,觉得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在小C过去的20年里,也似乎真的就是这样。

在她上小学的时候,每次期末考试都是班级第一,上了中学这种情况也没什么变化,只是在上小学时,她努力学习的原因只是单纯地觉得当第一名好,优秀,会得到别人的夸奖,受到老师的青睐,至于学习有什么用,她没想过。

而中学时,小C找到了自己学习的目的——迎接高考,她说现在想想当时真的觉得很幼稚,说自己曾经为了考试而学习真是个白痴,不过后来又感叹道:其实当白痴也是幸福的,至少义无反顾

后来小C进了一所985高校,她的变化也是在这所院校里悄悄产生的。

其实小C刚进大学校园时,跟所有人一样也是非常激动和满心的期待的,在大一时也积极主动地报了不少社团,每天都非常忙,但这新鲜劲一过,时间一长,她又不知道自己忙来忙去,忙出了个什么名堂了吗,加上学业那边又因为社团活动的原因耽搁了不少,所以在快期末的前一个月,小C在一天内平静地递交了4份辞职申请书,交完就爬回床上睡觉了,小C说那次睡觉做梦了,梦见了高中读书的时候。

不过还没等她梦醒呢,就迎来了为期一月的魔鬼复习月,小C因为之前忙社团的事学业上耽搁的太多,而时间又过于紧迫,就只能把老师画的重点背一背,临时抱个佛脚,期望着可以低空飘过,结果最后期末考试成绩出来时,发现自己考进了全系前10。她说,拿着成绩单的那一刻突然觉得特没劲。

从那天之后,或者准确地说,从得知成绩的那一刻,小C就像变了个人,每天只知道玩,玩,玩,睡觉睡到自然醒,睡过了就把课翘了,听课也只听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饮食更是极其不健康,总是暴饮暴食,喜欢高油高糖油炸类食品,晚上还常常和朋友出去喝酒喝到宿醉...身边人劝她,她反而问人家:活着是不是就是为了快乐,我这样很快乐...

其实在生活中,类似与小C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少见,他们浑身充满了颓废,沮丧和自我毁灭的气质,是典型性的“丧文化”(丧文化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的践行者。

他们不相信意义,不相信价值,不相信一切,认为无序是必然的秩序是偶然的,灭亡是永恒的生存是片刻的,虚无是真实的而意义是构建的,她不信任一切,所以不愿意为任何东西付出。

小C在中学时把高考当做人生目标,所以当这个目标完成后,她觉得一切应该变得非常美好的时候(可能小C都不知道这个“非常美好”应该是什么样子),却被现实打醒:学生会不干实事,期末考试又水又烂...

就是这些小事把一个曾经那么优秀的人打垮,这看似不可思议,但很多年轻人颓唐的开始就是这样,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如何获取幸福,所以把自己全部的人生信念聚集到某一件事上,而这件事结束之后,他的信念也会随之崩塌,继而意义感缺失,最终拜倒在享乐主义的石榴裙下。

就像小C说的那样,反正都没有意义,那还不如追求快乐。

但即便知道她为什么变成这样,我也无法评判她观点的正误,因为就客观来讲,真的很难说她说的不对,甚至我赞同生命本就没有意义这个观点,不过我始终不认可她对生活的态度,尤其是她快乐至上的理念。

在我看来,生命没有意义并不是可以随意消磨生命的理由,反而生命没有意义就是赋予给生命最大的权利,让生命体本身给生命增重,而不是所谓的“老天”在出现生命的那一刻就给出了“为什么会出现生命的理由”,这种客观意义的缺失反而应了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蓬勃。

我们活在世上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不再轻飘飘的被这个世界上的风向随意摆弄,而是可以坚定地往一个方向走去,当我们获得这份坚定,这个方向时,我们的生命就已经有了意义,而这个意义只经自己之手,最终获得长久的幸福。

细心地朋友可能发现了,作者绕来绕去最后还是绕到“生命的意义是获得幸福”这个点上,但是前文才刚刚说过并不认可这种“快乐至上”的理念,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笔者确实认为人活着的终极目标就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同时坚定地为此而活,从而获得幸福;但也不否认自己并不认可“快乐至上”的理念。因为这二者本就不矛盾。幸福和快乐虽都是我们追捧的对象,但“幸福”和“快乐”并不是一个概念

我们常常看一个喜剧节目,喝点酒,蹦个迪,吃个甜品就能获得瞬间感官的刺激和快乐,但往往等一切重归寂静后,寂寞,孤独,空虚等情绪又扑面而来,所以快乐就完全等同于幸福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国内有学者通过高级和低级、持久和短暂、精神与感官等角度对幸福和快乐做出区分。李小新 郭永玉针对“快乐”和“幸福”这两个概念做了更为详细的探讨,他们认为幸福和快乐是相对独立的情绪;

从特性来看:快乐是每个人经常、比较容易、天生就可能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具有暂时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幸福具有深刻性和持久性,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从影响因素来看:物质财富、情绪调节、生理因素都和快乐显著相关的,属于这些因素的所有项目的选择结果都显著偏向于快乐,但核心自我认知、生活满意和幸福显著相关;

从总体来看:如果以个体的心理空间作为参照,由表及里越来越接近核心自我,那么幸福更多和个体的内在核心自我、自我关系等内部心理空间的内容相关,快乐则与个体外在的生活环境、外部人际关系等外部心理空间的内容相关度更高。

所以,快乐和幸福是两个概念,获得一时的快乐并不代表就可以获得幸福。而混淆快乐和幸福的代价是巨大的,小C就是为之买单的一员。

在她迷茫,无望,不知如何追求幸福的时候,转头投入了“快乐至上”的怀抱,她常常说“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常常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常常说“生命的意义就是快乐”,她不断给自己洗脑,让自己以为只有所谓的“快乐”才是正确的,只有“快乐”才能摆脱无意义,只有“快乐”才是活着希望。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快乐非但不会带来幸福,反而在某些时刻我们必须要在快乐和幸福之间作取舍,我们通过吃垃圾食品,追剧熬夜,暴饮暴食等等方式都可以收获一时的快乐,但得到这些快乐的代价就是失去幸福的可能。

现在,之所以很多人只愿意快乐,而不曾想着幸福。是因为幸福的获得要比快乐的获得困难的多,幸福需要痛苦为其增色,而快乐只需要沉浸其中,尽情享受。

但是快乐来的容易去的也容易,它终究是短暂的,极致的快乐之后也必然是机制的落寞。所以,一定不要本末倒置,既然活着就给自己一个追求幸福的机会,即便暂时会没那么快乐。

 END

作者:不开花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