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英宗在位时期,东南沿海的农民起义为何屡禁不止?

 瓜子心 2020-08-16

明英宗朱祁镇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君主制历史中算得上一位极富话题性的君王。其先后两次当皇帝的经历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而他率领明军主力大败,遭遇土木堡之变的经历加上他二次登基之后对于于谦等忠臣的迫害,让他获得了昏君的头衔。

朱祁镇肖像

但其实在土木堡之变以前,明英宗的正统年间里,中国的政治生态就出现了十分大的问题。当时明朝还处在王朝早期,按理说应该还处于王朝的上升期。但是当时的官府以及地主们已经开始极尽所能地剥削明朝的农民了,无论是当时的农民还是佃户,甚至连采矿业的从业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剥削。

这些人的生活开始变得难以保障,只能揭竿而起,反抗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当时这些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其中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最为集中,也成为了威胁明王朝统治的重要隐患。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银矿私采的兴起与浙江叶宗留领导的矿工起义

在明朝时所有的贵重金属矿产都属于官矿,由国家垄断,严禁民间进行开采。在明英宗在位的明朝中期,由于农业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政府官方发行的货币以及铜钱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易需求,因此白银逐渐成为贸易中的价值尺度,在社会上被普遍使用。而白银的广泛使用也让明英宗时期的明朝政府解除了对于白银使用的限制。

白银的使用让白银的价值不断攀升,贪婪的明朝政府也开始将银矿视为利益所在,于是明朝政府下达了禁令,禁止任何个人私自盗采银矿。当时的白银矿产多集中在浙江,福建以及江西等省份,其中三省交界的仙霞岭地区还被明朝政府划定为禁区,禁止人们进入防止他们进行盗采。对于这些规定,在《明会典》中有如下记载:

"福建、浙江等处军民私建银矿者,正犯处以极刑,家口迁化外,如有逃遁不服追问者,量调附近官军剿捕。"

但是当时这三个省份的人民的生活境况十分糟糕,在政府以及地主的横征暴敛之下他们的生活已经难以为继。于是许多逃亡者只能偷偷进入封禁山区进行盗采。由于采矿对于人力的需求比较高,因此这些逃亡者的规模都不小,一般都能达到五六百人,而且还有武器来防身,这让这些盗采的农民们有了起义的基础。

白银矿石

而引领他们反抗明朝政府暴政的是浙江人叶宗留,在正统七年的时候,他和王能、郑祥四以及苍大头等人聚集了千余人进入仙霞岭山区开采银矿,他们的劳动以及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开采所得也十分微薄。

而且当时的矿坑安全状况十分糟糕,经常发生大规模的塌陷,因此也被称为"陷人坑"。但即使这样明朝政府还是想尽办法封锁这一地区,对于这些农民的开采进行阻挠。叶宗留认识到开矿并不能维持这些矿工的生计,于是提倡发起武装暴动来解决社会贫富不均的问题。

他们在正统十年举行起义,开始进攻江西永丰。明朝政府立即派遣周围的官军前往剿匪,但却被起义军杀得大败。于是永丰知县邓容采取了招抚的手段来瓦解义军。在他的努力下,王能等三十五人投降了明朝,他们先后诱杀了郑祥四、苍大头等三百余人,起义军的形势变得十分危急,叶宗留只得带领起义军将士们转移到处州,云和等地,一面继续开矿,一面积蓄力量。在正统十二年的时候,叶宗留再次起兵,攻下了政和县城,之后又先后占领了福建境内的浦城,建阳,建宁等地,控制了三省的交通。

叶宗留领导的起义军

在正统十三年时,叶宗留在与明军交战的时候丧命,叶希八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开展与明朝的斗争,在当时福建地区还有其他的农民起义,两相呼应之下,起义军最鼎盛的时候规模甚至达到了几万人。但是起义军的首领们并没有经得住明朝政府的诱惑,先是将领陈鉴胡被劝降后惨遭杀害,起义军元气大伤。后来叶希八也因为张楷向他们保证不杀害起义军的家属而投降,至此持续了六年的矿工起义才宣告结束。

不过明朝政府却并没有遵守他们的约定,杀死了当时帮助过起义军的当地村民,对于许多义军战士也施以毒手。后来明朝政府对于这些地区的管制也更加严格,不要说采矿,连基本的农业生产都不能正常进行。

叶宗留领导的矿工起义持续时间较长,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起义军的将士只是为了谋求生存,没有更加远大的政治理想,因此极易动摇,起义军的失败也与其主要将领的叛降有关,这样的起义军注定不能推翻明王朝的统治,不过这次起义还是暴露出了明王朝统治者的贪得无厌以及百姓的悲惨生活,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农民起义浮雕

地主对佃户的严重剥削以及福建邓茂七起义

如果说叶宗留的起义还只是一小部分矿工在明政府的畸形政策下的挣扎的话,那么福建地区由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则反映了明朝中期中国大部分人民的悲惨生活。在明朝中期的时候,中国的土地兼并现象就已经十分严重了,尤其在福建等地区,大部分农民已经成为了地主的佃户。

在明朝时期,地主收取的地租是十分沉重的,因此佃户们的生活条件大都十分糟糕,但是地主们却仍然不满足,他们在地租之外还向佃户们收取鸡鸭等冬牲,而且佃户在向地主交租的时候,也要亲自送到地主的粮仓,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民们的负担。

当时的福建地区由于经常爆发小规模的矿工起义,因此各乡居民组织起了小规模的武装部队来进行防卫工作,邓茂七以及其弟弟邓茂八都是当地的武装组织首领。他们纷纷号召当地的农民不向地主缴纳冬牲,并且要求地主亲自到田间收取地租。这自然引起了地主的不满,地主们便向知县告状,知县派出巡检来抓捕邓茂七,但是他们被邓茂七 击败,邓茂七于是发动起义。

福建起义军将领邓茂七

当时福建新任左布政使宋新对农民的剥削十分严重,因此整个福建省内不少地区都响应邓茂七的起义发动了武装反抗,起义军声势十分浩大。

不过邓茂七的起义还是瓦解于内部叛变,虽然邓茂七的反抗意志十分坚定,但是起义军的内部组织还是太过松动。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明朝政府招降了起义军中的罗汝先等将领,他们引诱起义军进攻延平,而张楷在当地设置了大量伏兵,大败义军,邓茂七也在战斗中牺牲。起义军从此一蹶不振,很快被政府平定。邓茂七在听到劝降后的反驳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有如下记载:

"吾岂畏死求免者,吾取延平,据建宁,塞二关,传檄南下,八闽谁敢窥焉。"

邓茂七的起义代表了当时的农民阶级受到了地主阶级以及政府的残酷压迫,有着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邓茂七的理想还是能够控制福建地区,而不是推翻明政府的统治,改良人民的生活条件,这样的政治理想显然难以凝聚人心,其力量在于明朝政府的对比中又处于弱势,其失败的结局也是不难看出的。

邓茂七塑像

"占沙"与"抢割"的盛行与广东地区的农民起义

在中国最南方的广东作为明政府的东南边陲,因为远离中央政府,因此当地贪官污吏对于人民的欺压情况也十分严重。其中官员们最常使用的手段为占沙和抢割。占沙指的就是官员和豪绅抢夺农民们耕种的土地,然后再还给开垦者并向其收取高额地租。对于占沙的描写在《广东新语》中有如下记载:

"影占他人已熟之田为己物,以五分揽进,取十分于诸佃,不俟力耕,而已收其利数倍矣。"

而抢割指的是在农作物刚刚成熟的时候,恶霸们就派人去将作物收归己有,一旦有农民反抗,他们就会大打出手,甚至杀死这些农民。

在这样的情况下,广东地区的人民对于明政府的不满情绪十分严重,因此只要有人发动起义他们就会加入其中。当时广东地区的起义不比福建省内势大,但是像黄萧养等人领导的起义依然给明政府在广东地区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但是明朝政府依旧采用安抚政策从内部瓦解了人民的反抗,着主要还是因为起义军的将领都缺乏远见,而人民也缺乏坚定的反抗意愿。

广东地区起义军领袖黄萧养

结语

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发生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起义无论发起方式还是失败经历都是十分相似的,这在一方面表现了当时这些地区的人民生活状态十分相似,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也是十分接近的。

在生活条件上,无论是矿工,佃户还是农民都在遭受着政府与地主的残酷剥削,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他们自然对明政府的统治感到不满,然而真正让他们走上武装起义道路的原因还是他们的生活已经难以维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明英宗时期明朝在这些地方的统治已经出现了极大的问题。但是这些农民起义的纷纷失败暴露出了当时革命理论的匮乏以及将领们的短视,这三次起义的基本诉求都是为了谋求生存,至多也不过希望成为割据势力,并没有给人民规划未来的蓝图,这样的起义是断不可能成功的,只能说这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遗憾吧。


参考文献

1《明史》

2《广东新语》

3《明史纪事本末》

4《明会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