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2016年的公众平台上写过一篇文章,我认为石家河文化的发现是人类认知史前文明,了解新石器时期文化的一个重大发现,从制作的工艺复杂程度和加工水平,推翻了我们对商代玉器制作工艺的研究和确定,向更早一步进行了推进。 石家河人面 可惜人言微轻,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最后“墙内开花墙外香”,国际社会对石家河文化的发现都给予了很高的宣传和重视。 公众平台文章截屏 石家河文化是龙山文化和夏王朝之间一个神秘的文明阶段。 在中国日报海外版发表信息,引起了考古界的巨大轰动,基于挖掘的时间较长,而确认的时间最短,所发现的文明形式与我们原有的概念很多是不一样的,推翻了许多原有的思维。 文章截屏 文章截屏 石家河文化距今大约4600年~4000年,是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首次发现于湖北天门石家河古城内罗家柏岭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初命名。 石家河的玉管 石家河文化是继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之后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考古学文化。 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南部、湖南北部地区、北至河南南阳、南到洞庭湖的北岸,东到大别山,西达汉水上游和长江西陵峡带, 其中心地区是江汉平原。 文章截屏 一、石家河的玉材质地考证 石家河文化玉器材质使用较广,有青玉、黄玉和碧玉,其中河南南阳玉和广义“玉石”类的水品、玛瑙、绿松石、大理石、石、滑石等。 这些玉石主要来自湖北、湖南与河南该文化范围之内。 石家河玉器 二、石家河玉器材料玉色差异 玉色呈黄绿色,有光泽。玉器表面有的因受浸而出现白化,的略带灰色,个别的为乳黄色。 三、石家河玉器造型整理 石家河文化玉器造型以几何形及人物动物形为主。人物、动物造型丰富,形象富于变化。 人首(面)、虎面、兽面、蝉形和凤形造是该文化玉器的主要代表。 石家河玉器的人面 四、石家河玉器纹饰特点 纹饰与造型统一于一个器物上,也以人首(面)、虎面、兽面、形和凤形器物最富特色。 石家河文化玉器的装饰纹样出现了新的容,如人首形、虎面形、兽面形、蝉形、凤形等,还有连续的菱形云雷纹、卷云纹等。 石家河文化玉器的装饰品类别较多,有璜、管、珠、坠、笄、锥形饰、镯、玉龙形、玉人首、虎面像、玉蝉、玉鹰、凤形佩、龙形佩等。 双人面攫鹰首 五、石家河玉器的虎面像 虎面像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分圆雕形和厚片形两种类型。 圆雕者形如玉柱,头页至嘴部穿通孔。 厚片者方脸,有尖卷耳,其中间有圆穴,表示耳窝,额头出尖,眉部有凸直线,宽直鼻,有上颌,无下颌。 石家河的虎首 传世品有戴羽冠虎面形佩,下端虎面与上二器相同,额头上部有两行阴线刻极为细腻的四方连续式的菱形云雷纹,其上方戴较长的羽冠,羽冠的顶端向后弯折。 整体造型似表现虎神形象。 石家河文化玉虎面的造型,可能是夏、商玉器与青铜器的兽面纹(饕餮纹)的种源头。 六、石家河的玉人首 玉人首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最重要的作品。 从成型方式看,可分三种类型:片状的侧面人首:平面的正面人首,圆雕的人首。 侧面玉人首出土于萧家屋脊遗址,头顶上凸,整体为弧形玉片,一端为人首,头顶上凸,似戴尖顶帽。 ![]() 石家河的人首造型 平面的正面人首在萧家屋脊遗址有出土,人首外形较方,阴线似用砣磨。 类似的作品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 七、石家河文化的玉蝉 玉蝉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动物形象。 一般呈厚片状,分为头、颈、翅3部分或头翅两部分。 头部宽而有一个前凸的尖嘴,双眼饰于背部,不是向前看,而是向上看。颈部短宽,近似长方形,其上或有横向的条纹。 ![]() 玉蝉 翅呈上窄下宽的形状,下端较平,两侧端部呈向外歧出的尖状,蝉身、头、颈及双翅间往往有凹下的槽形界。 八、石家河文化的玉鹰 玉鹰有两种类型,一为飞翔状,仅萧家屋脊出土一件。身长1.2厘米,双翅间宽4厘米。 喙向下勾,额上部到后颈间有披毛,双翅展开,翅肩折突,羽翎清晰。 另一为柱形, 较多见。 ![]() 双鹰图纹较为罕见 九、石家河文化中的代表作品--玉风 出土于罗家柏岭和孙家岗,均透雕而成。 罗家柏岭的玉凤身体盘绕成环,长喙,长尾,羽翎以三道带勾凸线表现。 孙家岗的玉凤作飞翔状,为片状透雕。 凤鸟头戴羽冠,长喙曲颈,喙下有花带形饰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