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修类稿 (明)郎锳

 庆祝我447 2020-08-16

七修類稿原序

  夫經載道。史載事。所以闡洩人文。宣昭訓典。斯明聖之述作。標準百世者也。然其旨極於宏綱要領。而纖微膚末未悉焉。故執翰操觚之士。或摭所見聞。攄其衷臆。自托於稗官野史以見志。要於君子之多識。庸有助焉。亦畜德者所不廢也。杭庠士郎生瑛。積學待問而不遇。著七修類稿若干卷。寓閩諸縉紳為梓其傳。予取而覽焉。其言測天地之高深。明國家之典故。研窮義理。辯證古今。掇詩文而拾其遺。捃事物而章其賾。以至奇怪詼謔之事。無不採錄。雖雅俗並陳。巨細畢舉。然類聚條分。雜而不越。於稽其意。無非擴問學。釋疑惑。維世教。以昭勸戒。有風人之義焉。且考據詳明。蘊蓄該博。議論之亹亹有度。其究心良亦勤矣。詎不足以輔翼經史。訂證事理耶。吾聞生篤志好古。遇奇書異帙。輒購求之。至傾貲罔恡。故學富而家日貧。幽憂抑鬱。惟典籍是適。雖至屢空。而搜誦不輟。其種績之富有自哉。太史公論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殆生之謂矣。使生遭際亨嘉。脫穎入彀。以自表見。則役役世途。惘焉白首矣。奚能周旋簡策。立言肆論。與俱著於無窮哉。若其所詘。乃其所信歟。嘉賞之餘。因其請而序之。

  賜進士出身通奉大夫浙江等處承宣布政司左布政使福清希齋陳仕賢撰。

  七修類稿序 【此序乾隆本無。明本原書亦屬抄補。恐所抄有誤。】

  郎先生名瑛字仁寶。古杭仁和人也。先生覃思大道。有所獨契。而博學多通。旁及時事。仲舒知古。崔琳知今。殆欲兼之。仁寶久從之遊。 【原文如此。疑上有脫文。】 其大者既別為紀載。乃錯綜餘緒。以為是書。上關典常。微及俶詭。包前脩之往行。具名流之嘉話。下而街談巷議與座人所不語者。往往在焉。讀之可以辨風俗。徵善敗。國史郡乘。或裨其闕。非徒小說之靡而已。朋輩謂此書當相輔而行。乃醵錢梓之。而余為之引云。

  閩中幻老人書

  重刊七修類稿序

  易曰。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通幽明之理。而盡萬物之孌。不極乎天地之廣大。則耳目隘而聰明錮矣。春秋記二百四十二年之事。聖人生乎當代而據事直書。此後世紀國事者之所昉也。明乎兩大之奇變。熟乎朝廷之典故。而古今一事一物。又有義理寓乎其中。此致知所以基于格物也。三代以降。歷世久遠。記載愈繁。而承訛襲謬之弊。學者羞稱。則辨證之埤益非淺尠矣。陶寫性情。臚陳篇翰。紀時述事。厥有詩文。韻語雅詞。傳為佳話。未始非考鏡之一助也。詞藻故實。皆供臨文之驅使。而事物不探其賾。則儉陋貽譏。非所以徵雅贍矣。詭怪之談。儒者不道。然理之所必無。安知非事之所或有。因奇成謔。揮麈者或借為談資焉。夷攷歷代史書。天文、地理。各有專志。時政記注。職在史官。類事之家。事物必原其始。窮理之學。經史必刊其誤。至于文史、詩話。播諸風騷。宣室、暌車。新人聞見。而代有作者。各稱專家。裒為一編。端賴巨手。明仁和郎氏仁寶。賦性淡於進取。藏書富於雜家。攬要咀華。刺瑕指纇。辨論同異。述作等身。所著萃忠錄及青史袞鉞二書。今已闕焉不彰。惟七修類稿尚有傳世。其書分七類。曰天地。曰國事。曰義理。曰辨證。曰詩文。曰事物。曰奇謔。綜諸家之所長。竭終身之得力。貫穿百氏。津逮來學。七修之義。舊序不詳。大都因類立義。刊修經時也。緬維餘韻。已閱二百餘年。問其後人。尚承世德。

  蓋詩書之流澤長矣。惜其書鏤版散佚。藏弆家購覓舊本。珍如拱璧。余家敝篋。悉先大父殿撰留貽。插架無多。皆霑祖澤。自分才薄。不足以應當世之務。閉門危坐。玩索是書。亥豕之訛。重加校勘。授之梓人。以公世好。方今朝廷搜羅羣籍。纂輯四庫全書。名山之藏。悉登天府。古今著作之富。什伯于是編者。不可枚舉。而固陋之見。猶拳拳奉此陳編。不敢自祕。亦以卷帙簡約。徵引浩博。留意學問者。亮所深取也。卷中間有記憶之訛。字句之累。悉仍其舊。不復駮正。大醇小疵。今昔同患。博識者無苛論也。凡正稿五十一卷。續稿本不分卷。今釐為七。據浙江通志稱。其正稿為五十三卷。續稿二卷。與今書不符。玆惟從原目。不致疑辨。刻既成。因妄為論次。以弁厥首。

  乾隆四十年歲次乙未仲冬三日錢塘後學周棨謹識。

  七修类稿原序

  夫经载道。史载事。所以阐泄人文。宣昭训典。斯明圣之述作。标准百世者也。然其旨极于宏纲要领。而纤微肤末未悉焉。故执翰操觚之士。或摭所见闻。摅其衷臆。自托于稗官野史以见志。要于君子之多识。庸有助焉。亦畜德者所不废也。杭庠士郎生瑛。积学待问而不遇。着七修类稿若干卷。寓闽诸缙绅为梓其传。予取而览焉。其言测天地之高深。明国家之典故。研穷义理。辩证古今。掇诗文而拾其遗。捃事物而章其赜。以至奇怪诙谑之事。无不采录。虽雅俗并陈。巨细毕举。然类聚条分。杂而不越。于稽其意。无非扩问学。释疑惑。维世教。以昭劝戒。有风人之义焉。且考据详明。蕴蓄该博。议论之亹亹有度。其究心良亦勤矣。讵不足以辅翼经史。订证事理耶。吾闻生笃志好古。遇奇书异帙。辄购求之。至倾赀罔恡。故学富而家日贫。幽忧抑郁。惟典籍是适。虽至屡空。而搜诵不辍。其种绩之富有自哉。太史公论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殆生之谓矣。使生遭际亨嘉。脱颖入彀。以自表见。则役役世途。惘焉白首矣。奚能周旋简策。立言肆论。与俱着于无穷哉。若其所诎。乃其所信欤。嘉赏之余。因其请而序之。

  赐进士出身通奉大夫浙江等处承宣布政司左布政使福清希斋陈仕贤撰。

  七修类稿序 【此序乾隆本无。明本原书亦属抄补。恐所抄有误。】

  郎先生名瑛字仁宝。古杭仁和人也。先生覃思大道。有所独契。而博学多通。旁及时事。仲舒知古。崔琳知今。殆欲兼之。仁宝久从之游。 【原文如此。疑上有脱文。】 其大者既别为纪载。乃错综余绪。以为是书。上关典常。微及俶诡。包前修之往行。具名流之嘉话。下而街谈巷议与座人所不语者。往往在焉。读之可以辨风俗。征善败。国史郡乘。或裨其阙。非徒小说之靡而已。朋辈谓此书当相辅而行。乃醵钱梓之。而余为之引云。

  闽中幻老人书

  重刊七修类稿序

  易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通幽明之理。而尽万物之娈。不极乎天地之广大。则耳目隘而聪明锢矣。春秋记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圣人生乎当代而据事直书。此后世纪国事者之所昉也。明乎两大之奇变。熟乎朝廷之典故。而古今一事一物。又有义理寓乎其中。此致知所以基于格物也。三代以降。历世久远。记载愈繁。而承讹袭谬之弊。学者羞称。则辨证之埤益非浅尠矣。陶写性情。胪陈篇翰。纪时述事。厥有诗文。韵语雅词。传为佳话。未始非考镜之一助也。词藻故实。皆供临文之驱使。而事物不探其赜。则俭陋贻讥。非所以征雅赡矣。诡怪之谈。儒者不道。然理之所必无。安知非事之所或有。因奇成谑。挥麈者或借为谈资焉。夷考历代史书。天文、地理。各有专志。时政记注。职在史官。类事之家。事物必原其始。穷理之学。经史必刊其误。至于文史、诗话。播诸风骚。宣室、暌车。新人闻见。而代有作者。各称专家。裒为一编。端赖巨手。明仁和郎氏仁宝。赋性淡于进取。藏书富于杂家。揽要咀华。刺瑕指颣。辨论同异。述作等身。所著萃忠录及青史衮钺二书。今已阙焉不彰。惟七修类稿尚有传世。其书分七类。曰天地。曰国事。曰义理。曰辨证。曰诗文。曰事物。曰奇谑。综诸家之所长。竭终身之得力。贯穿百氏。津逮来学。七修之义。旧序不详。大都因类立义。刊修经时也。缅维余韵。已阅二百余年。问其后人。尚承世德。

  盖诗书之流泽长矣。惜其书镂版散佚。藏弆家购觅旧本。珍如拱璧。余家敝箧。悉先大父殿撰留贻。插架无多。皆沾祖泽。自分才薄。不足以应当世之务。闭门危坐。玩索是书。亥豕之讹。重加校勘。授之梓人。以公世好。方今朝廷搜罗羣籍。纂辑四库全书。名山之藏。悉登天府。古今著作之富。什伯于是编者。不可枚举。而固陋之见。犹拳拳奉此陈编。不敢自秘。亦以卷帙简约。征引浩博。留意学问者。亮所深取也。卷中间有记忆之讹。字句之累。悉仍其旧。不复驳正。大醇小疵。今昔同患。博识者无苛论也。凡正稿五十一卷。续稿本不分卷。今厘为七。据浙江通志称。其正稿为五十三卷。续稿二卷。与今书不符。兹惟从原目。不致疑辨。刻既成。因妄为论次。以弁厥首。

  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仲冬三日钱塘后学周棨谨识。

卷一 天地類

  經星牛女

  《容齋隨筆·辯鬼宿度河篇》曰。經星終古不動。殊不思天是動物。經星即其體也。蔡傳曰。繞地左旋。一日一週而過一度。夜視可知矣。但不似緯星週天。各有年數。牽牛織女七夕渡河之說。始於《淮南子》烏鵲填河而渡織女。《續齊諧誌》云。七月牽牛嫁織女。詩人後遂累累致詞。殊不知《淮南》好奇。《齊諧》志怪。皆不足信。故杜老有詩云。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可謂斷案矣。又《爾雅》并《荊楚記》。俱以河鼓為牽牛。不如何據。《月令》明曰 【『曰』明本訛作『白』】 。季春旦。牽牛中。仲秋昏。牽牛中。正指牛宿言也。

五星聚

  周將代殷。五星聚房。齊桓將霸。五星聚箕。高帝元年。五星聚於東井。客張耳曰。東井秦地。漢王當入秦以取天下矣。已而果然。唐玄宗開元三年八月。五星聚箕尾。占曰。有德則慶。無德則殃。果開元治而天寶亂也。宋太祖建隆三年十一月。五星聚於奎。占者曰。有德受命。奄有四方。子孫蕃昌。後歷年果多。予意開濂洛關閩之學。亦本於是。洪武間。五星亦聚奎。 【見懸笥瑣探。】 諒占必如宋驗也。嘉靖二年。五星聚於室。當時予謂人曰。室。營室也。甘德石申皆指室為太廟。吾知國家其 【『其』字據明本補】 必有事於清廟而光大其國乎。至十五年。大興土木。九廟更新。天下文明。天道昭昭矣。嗚呼。自周至今。二千八百餘年。而五星會聚如此。而一星獨犯一宿則多矣。噫。此治日常少。而亂日常多。

  紫微垣

  紫乃赤黑相合而成。天垣稱紫微者。取二色水火相交之象。水火相交。萬物以之為生。萬物以之為生。是為萬物之主宰。故垣具天樞星天皇帝星。所以天子之居。亦謂之紫宸。微者。取至精之義耳。

  陽奇陰耦

  陽為奇。陰為耦。晝屬陽。夜屬陰。晝得奇。夜得耦。奇單。故日得一。耦拆。故夜得二。是以上半夜為今日。下半夜為明日。是夜得二也。

 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之納音。各書所論不同。有止以生剋而言。有兼律呂而言。然皆有理。而求意深遠。不若《輟耕錄》所載瑞桂堂之說。深為痛快。蓋以金木水火土之音而明之也。但辭欠明白。今增解其義。以誌於左。夫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然五行之中。惟金木有自然之音。而水火土必相假而成音。水遇土激則有音。故五與十。土之數也。乃為水音。火入水沃沸而有音。故一六。水之數也。乃為火音。土經火煆而有音。故二七。火之數也。乃為土音。所以金音四九 【『四九』兩字明本顛倒】 。木音三 【『三』字明本作『二』】 八。土音五十。水音一六。火音二七。此不易之論。又支干之數。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己亥則四也。是以甲子乙丑。甲與子皆九數。乙與丑皆八數。總計四字。通得三十有四。除卻三十成數。其四乃金也。故甲子乙丑納音為金。丙寅丁卯。丙寅皆七數。丁卯皆六數。總計四字。通得二十有六。除卻二十成數。六乃水數也。火以水為音。故丙寅丁卯。納音為火。戊辰己巳。其數二十有三。三乃木數也。故納音為木。庚午辛未。其數三十有二。二乃火數也。土以火為音。故庚午辛未。納音為土。甲申乙酉。其數三十。十乃土數也。水以土為音。故甲申乙酉。納音為水。五行各舉一條。餘皆以此例。起皆可合矣。但海中金等語。甚不可曉。據輟耕所載。星家之說。既在生屬。又指陰陽。牽強難從。先輩王志道以方隅言者。亦有難通之處。差勝於諸家。今亦增損。使就明白。待博洽者更焉。謂天干乃氣之運。甲乙為始。丙丁為旺。戊己為化。庚辛乃成。壬癸為終。所謂海中金者。甲乙氣之始。金始生而在子丑北方大水之位。故為海中金。爐中火者。丙丁氣之旺。又居寅卯長生之地。乃爐中之火存而不息者也。戊己氣之化。木化居東南辰巳之方。長養豐茂。其大林之木乎。庚辛氣之成。土成在午未南方常行之地。故曰路傍土。壬癸氣之終。而為用乃在申酉方肅殺之地。其用則刀劍金也。甲乙火始燃。而居戌亥乾天之方。火至高而不為用。此山頭火也。丙丁水氣方旺。在子丑坎方。其流不息。非澗下之水乎。戊己土化。在寅卯木盛之地。有遮防之義。若藩籬然。乃城頭土也。庚辛金氣既成。居辰巳之位。與申酉相得。金之正色。如白鑞之金也。壬癸木氣之終。木終於午未南方火旺之地。泄氣太重。中空無用。楊柳木也。甲乙之水始生於申酉之方。長生之地。源源而來。非井泉水乎。丙丁土旺於戌亥之方。休息之所。不為用也。又居乾位至高。休息而無用。不生物者也。乃屋上土矣。戊己火化。火為至陽。包於子丑坎方至陰之下。陽為陰揜。震擊發聲。乃霹靂火也。庚辛木成於東方木旺之地。常青不凋。松栢木也。壬癸水終而鍾於東南歸聚之處。奔赴不息。長流者也。甲乙金始生於午未火鄉。火煆之金。乃弱金也。故為砂石金。言細弱也。丙申之火雖旺於申酉之方。與艮宮相對。艮山高峙。此乃山下火也。戊己木化在戌亥休息之地。又得長生。故為平地之木。庚辛戊己成矣。乃在子丑水土和合之中。遂成粘和之土。不能生育。是壁上土也。壬癸金終而為用。乃居寅卯之地。方絕而始生為微薄。乃金箔金也。甲乙火始生。乃燈也。仍在辰巳巽風之方。必須遮覆。故為燈火也。丙丁水旺南方午未之方。天漢所經。瑩明可見。天河也。戊己土化而在申酉坤方。土得長生。而坤方平易。坦道也。非大驛道路之土乎。庚戌金已成矣。成則為器。乃居戌亥乾方。乾為首。在上之用。故為首飾釵釧之金也。壬癸木氣既終。採伐為用。居子丑水地。水善利萬物者。採伐而利物。莫如桑柘矣。甲乙之水。始出者也。在寅卯之地。艮山之下。非大溪水乎。丙丁之土雖為壯旺。乃在巳火辰土之間。燒煉成砂。為砂中土也。戊己化火。升於午未陽明之處。其光焰赫然。天上之火也。庚辛木氣既成。在申酉西方。石榴自西而至者。乃西方木也。木胎於西 【『西』明本作『酉』】 而生子至多者。榴也。戊辰水之成。到戌亥休息之地。水之窟宅。非大海水乎。王志道。正統間杭人。而納音海中金等語。決非漢人作。以其有石榴木也。

 水氣天地

  天。氣也。地。質也。地之上。陽也。故氣焉。地之下。陰也。故水焉。此陽無形而陰有跡也。然氣復為水。此陰陽原始反終之義也。何以見之。氣自卑而升上。水出於山。氣之化也。水自高而趨下。入於大海。水歸本也。蓋水氣一也。氣為水之本。水為氣之化。氣鍾而水息矣。水流而氣消矣。盈天地間萬物。由氣以形成。由水以需養。一化一歸。一息一消。天地之道耳。

  歲月陽名

  歲陽歲名。考之字義。貼之太歲。不可曉也。故洪景盧以為不可強為之說。郭景純亦曰未詳。謂起於《爾雅》。《爾雅》。周公所著。何陳氏《世編》。司馬貞《索隱》。皆收於天皇氏之下。此宋景濂辯《爾雅》非周公之書。明矣。予又以文字起於倉頡。大撓始作甲子。何天皇之時。即有此名。是孰傳而孰信耶。先儒以《爾雅》隆於漢時。恐或然也。蓋《淮南子·天文訓》中。細解其義。惟以月令為主。支干配合而言。又以子配癸。不依次序。不知何也。亦恐未為太歲在某之意。但郭、洪二公。以為是耶。則當引以明之。非耶。則當據以闢之。豈當時皆未見之耶。或始於《鴻 【『鴻』明本作『洪』】 烈》解亦未可知。所謂《淮南》亂言乖實是也。今據其解。分其支干。增釋 【『釋』明本作『什』下同】 其義。以俟博學者辯焉。太歲在甲曰閼逢。言萬物鋒芒欲出。擁遏而未通也。在乙曰旃蒙者。旃。斿。蒙。冒也。言萬物萌動蒙甲而出也。在丙曰柔兆。柔。輭也。兆。龜坼之兆。言萬物生枝布葉也。在丁曰強圉。言萬物剛勝也。在戊曰著雍。戊在中央。主和養萬物也。在己曰屠維。言萬物各成其性。屠。別。維。離也。在庚曰上章。章。明也 【『章明也』三字明本作小字雙行】 。萬物畢生。至秋而章明也。在辛曰重光。重。再也。光。新也。言萬物將就成熟而再新也。在壬曰玄黓。言歲終包任萬物而深藏也。在癸曰昭陽。昭。顯也。言陽氣始萌。萬物將顯也。太歲在子曰困敦者。困。混也。敦。沌也。言陽氣皆混沌。萬物無芽蘖也。在丑曰赤奮若。赤。陽色。奮。起也。若。順也。言陽奮起而萬物無不順其性也。在寅曰攝提格。格。起也。言萬物承陽而起也。在卯曰單 【『音然』二字明本在下一『單』字下】 閼。單。盛也。閼。止也。言陽氣推萬物而起。陰氣自止也。在辰曰執徐。執。蟄也。徐。舒也。言伏蟄之物皆散舒而出也。在巳曰大荒落。荒。大也。方萬物熾盛而大出。霍然落落大布散也。在午曰敦牂。敦。盛也。牂。壯也。言萬物皆盛壯也。在未曰協洽。協。和也。洽。合也。言陰欲化萬物而炎氣漸和合也。在申曰涒灘。涒。大也。灘。修也。言萬物皆修長其精氣也。在酉曰作噩。作噩。零落也。言萬物皆將陊落也。在戌曰閹茂。閹。蔽也。茂。冒也。言萬物皆蔽冒也。在亥曰大淵獻。淵者。藏也。獻者。迎也。言萬物終於亥。大小深藏窟伏以迎陽也。又有月陽月名。月在甲曰畢。乙曰橘。丙曰修。丁曰圉。戊曰厲。己曰則。庚曰窒。辛曰塞。壬曰終。癸曰極。正月為陬。二月為如。三月為寎。四月為余。五月為臯。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涂。此《鴻烈》又無所解也。但曆書謂太初十月為畢。及《左傳》十月為良。《國語》有至玄月之稱。疑亦《爾雅》《漢書》也。若夫以閼逢為焉逢。旃蒙為端蒙。柔兆為游兆。大荒落為芒落。作噩為作鄂。閹茂為掩茂。重光與昭陽互相更易。大淵獻與困敦彼此更換。多書於太史公曆書。此蓋少有義理。歲久傳訛。不足辯也。

  潮汐 【嘉靖本脫『汐』字】

  海潮之說。有謂天河激湧 【葛洪潮說】 地。機翕張 【洞真正一經】 。日出海而衝擊 【盧肇海潮賦】 。山為湧而濤隨 【施飾論。 〔 『飾』明本作『師』〕 】 是皆穿鑿不根。與海鰌出人 【山海經】 。神龍變化 【浮屠書】 者等耳。至謂水隨月之盈虛 【竇叔蒙海嶠志】 。月週天而潮應 【封濱論】 。元氣與地浮沉 【高麗圖經】 。水往從月之理 【余安道海圖序】 。捕風捉影。得此失彼。則又難免管窺外編之辯。獨《揮麈錄》所載燕肅《海潮論》。《輟耕錄》所載宣昭《潮候說》。所見相同。義亦明白。但《潮論》字多差舛。《潮說》句犯地有浮沉之辯。 【『辯』明本作『辦』】 今併錄出。刪其繁文。釋其字義。註其訛處。使窮理者有可考焉。雖然。計其二文。乃於東南二海。浙江之潮。消長晨夕之故。似可謂得其旨矣。但《嶺外錄》云。欽廉之潮。日止一潮。瓊海之潮。半月東流。半月西流。隨其長短之星。不係月之盛衰。《廣西誌》又載。桂林府聖水巖則子時潮上。午時潮落。三五十年有一大潮。據此。則二說又難通矣。何也。水固有東西南北之分。元氣日月。抑豈有二者哉。故深遠難明者。不若近易可見。史氏伯璿一氣翕張之論。大為有理。但其曰。氣即水之氣。似亦未當。余則隨辯於下。其曰大小早晚之未得者。余復推其所以。故今先錄燕、宣二論於前。仍列史論并予一得之愚於底。以俟博識。

  燕肅曰。大率元氣噓吸。天隨氣而漲斂。溟渤往來。潮順天而進退者也。以日者。重陽之母。陰生於陽。故潮附之於日也。月者。太陰之精。水屬陰。故潮依之於月也。是故隨日而應月。依陰而附陽。盈於朔望。消於朏 【月未盛。初三時也】 魄。虛於兩弦。 【上弦初八九。下弦廿二三】 息於朓 【月見西方。晦時也】 朒 【月初見東方時】 。故潮有大小焉。今起月朔夜半子時。平於地之子位四刻一十六分半。月離於日在地之辰次。日移三刻七十二分。對月到之位。以日臨之次。潮必應之。過月望復東行。潮附日而又西應之。至後朔子時四刻一十六分半。日月潮水亦俱復會於子位。於是知潮當附日而右旋。以月臨子午。潮必半矣。月在卯酉。汐必盡矣。或消息又少異。而進退盈虛。終不失時。明矣。又曰。四海潮皆平 【『皆平』兩字明本顛倒】 漸。惟浙江濤至。則?如山岳。奮如雷霆。何也。或云夾岸有山。南曰龕。北曰赭。二山相對。謂之海門。岸狹勢逼。湧而為濤矣。若言岸勢逼。則東溟自定海。 【縣名。屬寧波。】 吞餘姚奉化二江。 【二縣名。】 侔之浙江。尤甚狹迫。潮來不聞波濤有聲耳。今觀浙江之口。起自纂風庭。 【地名。屬會稽。】 北望嘉興大山。水闊二百餘里。故海商舶船 【『舶船』兩字明本作小字雙行】 。怖於上潬。 【水中沙為潬。徒旱切。】 惟泛餘姚小江。易舟而浮運河。達於杭越矣。蓋以下有沙潬南北?之隔礙。洪波蹙遏。潮勢猛怒頓湧。聲勢激射。故起而為濤耳。非江山淺逼使之然也。

  宣昭曰。圓則之運。大氣舉之。方儀之靜。大水承之。氣有升降。地有浮沉。 【當改為水有往來。若地有浮沉。是動上動下。無寧靜矣。豈地謂哉。】 而潮汐生焉。月有盈虛。潮有起伏。故盈於朔望。虛於兩弦。息於朓朒。消於朏魄。而大小準焉。月者陰精。水之所生。日為陽宗。水之所從。故晝潮之期。日常加子。夜潮之候。月必在午。而晷刻定焉。卯酉之月。陰陽之交。故潮大於餘月。大梁、 【日月所會於酉曰大梁。】 析木。 【日月所會於寅曰析木。】 河漢之津也。朔望之後。天地之變。故潮大於餘日。寒暑之大 【『之大』兩字明本作小字雙行】 。建丑未也。一晦一明。再潮再汐。一朔一望。再虛再盈。天一地二之道也。月經于上。水緯于下。進退消長。相為生成。歷數可推。毫釐不爽。斯天地之至信。幽贊於神明。而古今不易者也。

  史伯璿曰。竊嘗上稽經典。下採輿言。似有以得其彷彿者。而未敢自以為是也。夫余氏候東南二海之潮。平於東者常先。平於南者常後。每於三時為差。不知其所以有先後者。殊不思潮之長落。不過以北水南水候之而已。是故北水南來則為長。南水北來則為落。是則潮之長。必自北而南也。然後知東南二海。潮候有不同者。以此而已。然猶未知潮之長。必自北而南者。又何故也。以愚度之。天以河圖示象於聖人。聖人以易象示教於天下。後世不信天與聖人。尚誰信哉。河圖以一六水居北。而後天八卦之方位。亦以坎為北方之卦。坎之象非水乎。是則北固水之定位也。潮之自北而南。豈必外此而他求哉。雖然。潮特有形之物。非有氣以運之。亦不能以自行也。氣即水之氣耳。 【此句當去之。或云氣即天地之氣。】 是故氣有翕張。則潮有長落。方其氣之始張於地。則水為氣所擁而南奔。是為潮長。張之極。則水益南而潮以平。張極而翕。翕則水北還而潮落矣。翕極復張。張極復翕。則潮又長而又落矣。氣之張於北也有定所。則潮之長也宜同時矣。是故東以平而南方生。南既平而東已落。東既落而北復生矣。氣之一翕一張。如循環然。無停機也。潮之一往一來。應期不爽。此理之常。無足怪者。區區愚見。僅止於此。至於潮有大小早晚之異。則未得其說。不敢以臆決也。無已。則姑信與月相應之言可也。惟潮大卯酉之月。則終莫知其故。恐亦不過由於一氣之運而已。必深求其如何以質之。則鑿矣。

  管見曰。人與天地。本同一體。但形勢有大小之分耳。即此喻彼。不辨 【『辨』明本作『辦』】 自明。此史氏一氣之說。極為有理。但其未就人身思之。故曰大小、早晚、卯酉之月。不得其說。殊不思天地之大。非絲絲縷縷之可符。如水落三時之不同者是耳。且夫天地之有水。猶人之有血也。水由氣以往來於地。猶血之以氣往來於脈。皆一氣之所致也。故水有潮不潮者。如人身之血有行脈不行脈者。時刻之不爽者。即一息四至之期也。大小之不同者。即春弦夏洪之道也。日止於一潮。或半月東流。半月西流者。亦猶兩蹻之與兩手。遲速大小。所見之不同也。是脈雖皆由於一身。而經絡所屬自異耳。槩以論其理可也。深求所以。徒敝 【『敝』明本作『弊』】 精神。豈特鑿也哉。至於潮必東起者。東乃生氣之方。陰陽之氣始於此也。百川之水盡赴於東。返本之義焉。如人身之氣血。必歸源於中焦。亦起於寅時生氣之際也。

卷二 天地類

雪花六出

  雪花六出。先儒以雪為水結。地六為水。故六出也。雲間唐龍江以為春雪五出。豈非水所結耶。勿得其義。不知水乃陰物。陰盛極寒。則成雪也。地六為水之說非謬。至春則陽和矣。一時雖寒而成雪。非至盛之時。故散碎而不見其形質耳。亦不特五出也。

 風水

  徐州不打春。邳州無東門。若使打春與開門。蝎子咬死人。此俗諺如是。今果然。又青州城俗名臥牛城。以其形似也。府官有邊姓者。至則城必坍 【『坍』明本作『攤』】 損。甘州城外有塔依城。其名鎮風。嘉靖間。傅都以其窺內也。徹之。日多大風。

  紅雨黑雨

  正德三年。吾杭已故都御史錢鉞家。一夕天雨。明日起視。隣皆清水。而本家則紅者也。數日後。錢氏為朝廷所籍。嘉靖八年夏。杭城內外遠近皆下黑雨。人有衣服被其污染者而後知。予意紅雨。即歷代所謂雨血。災變兆於錢氏可知。其黑雨者。《禹貢》導黑水於西海。龍取此而下耶。

  夏雨

  夏月雨暘鬲輒而三時不同者。蓋雨乃陰氣。從地而生。夏則陽氣盛極於外。或有陰生。即為消爍。惟龍。陽物也。隨時以計。雲從龍者。陰氣附陽而升也。升必降而為雨。《埤雅》所謂蛟龍雨也。龍各有域。故鬲輒也。至於咫尺而分者。此陽氣消陰之不盡。俗謂過雲雨也。餘時龍已潛。陰陽常和。雨之正也。

歷代帝王建都

  歷代建都。自三皇五帝。世遠名訛。又或再遷。二三其名。三代而下。似易知也。然亦名移今古。書著矛盾。故東坡博學。亦差魏曹都鄴之筆。茲特考之諸史。各書一定者。不待辨矣。有證者證之。不同者並註於下。一覽可知。此正統之大略也。

  伏羲都陳。今河南開封府陳州。有陵存焉。神農都陳。同上。或曰曲阜。《晉志》曰。都陳而別營於曲阜也。今山東兗州府曲阜縣。黃帝都涿鹿。今順天府涿州。《括地志》又曰。涿鹿故城在媯州。今朵顏之地。少昊都曲阜。同上。顓帝都帝邱。今山東濮州。舊有陵碑尚存。帝嚳都亳。今河南偃師縣。唐堯都平陽。即今山西平陽府也。有唐城。虞舜都蒲坂。即今山西平陽府蒲州。有廟。夏都安邑。即今山西平陽府夏縣。《春秋疏》曰。堯治平陽。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里。俱在冀州。蓋九州之冀也。《括地志》又曰。自禹至太康。與唐虞皆不易都。《汲冢書》曰。禹都陽城。《漢志》曰。陽翟乃受封避舜子之所。商都亳。同上。後盤庚遷都。亦曰亳者。《書》曰。不常厥邑。于今五邦。蓋自湯至盤庚五遷也。祖乙遷景。盤庚復遷于亳。周都豐鎬。即今陝西西安府長安縣關中也。徐廣曰。豐鎬相去二十五里。皆在長安南。《詩》曰。文王有聲。作邑於豐。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蓋都豐而遷鎬也。又曰。都洛陽者。洛陽即今河南府洛陽縣也。太史公曰。學者多稱周伐紂。居洛邑。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之。居九鼎焉。而復都豐鎬。至平王乃遷洛。《公羊傳》又曰。王城者何。東周也。成王既卜營洛邑。建明堂。朝諸侯。復還豐鎬。蓋以洛居中土。故曰京師。秦都咸陽。即今陝西西安府咸陽縣。故古蹟阿房宮、長信宮俱在此也。西漢始都洛陽。五年。因婁敬說。而復遷都長安。東漢都洛陽。同上。魏都洛陽。同上。諸書或曰長安。曰譙。 【『譙』明本作『醮』。誤】 曰許昌。曰鄴者。《水經注》曰。魏因漢祚。復都洛陽。以譙為先人本國。許昌為漢之封居。長安為西京遺迹。鄴為王業本基。故號五都。時一幸焉耳。吳初居鎮江。都武昌。即今湖廣武昌府也。後遷建業。即今南京應天府也。蜀都成都。即今四川成都府。西晉都洛陽。同上。東晉都建康。元帝東渡。避愍帝諱。改建業為建康。同上。宋都建康。同上。齊都建康。同上。梁都建康。同上。陳都建康。同上。元魏初居雲中。即今山西大同府懷仁縣。後遷洛陽。同上。北齊都鄴。即今河南彰德府。西魏都長安。同上。長安。關中也。後周都長安。同上。隋始都長安。以城狹小。水鹹。與蘇威、高熲共議。移去城北三十里龍首山都焉。後煬帝常徙都洛陽。為巡幸故也。唐都長安。同上。梁都汴。即今河南開封府。唐都汴。同上。晉都汴。同上。漢都汴。同上。周都汴。同上。宋都汴。同上。南宋都臨安。即今浙江杭州府。元都大都。即今北京順天府。時至上都。乃宣府之外之地。大明都建康。永樂間遷都於燕京。即北京也。

黍稷稻粱秈

  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孔子曰。黍可以為酒。即今小米。北方以之作酒者。所謂黃米酒是也。蓋小米有二種。如稻有粳糯是耳。黍是小米之糯者。稷者。五穀之長。五穀不可遍祭。以長者該之。故祭稷。《靈曜》云。日中星鳥。可以種稷。一歲之中。最先種者。亦北方所有。比黍少大。較他穀則小耳。紫黑色。芑有毛。關西呼糜。冀州呼(□大□)【音欠】 。不甚珍貴。農家種之。以備他穀之不熟。即南方所謂烏山稻類。稻。粳糯總名。若《詩》《書》所稱。當依文解之。如《論語》食夫稻。則是粳也。《月令》秫稻必齊。則是糯也。但《字林》云。糯。黏稻也。當屬糯米。粱 【『粱』明本訛作『梁』】 即今之粟也。古不以粟為穀之名。但粟厚孚殼。故米之有孚殼者。皆稱粱。世有白粱、黃粱之說。《爾雅》翼云。少種粱者。以粱損地力而收穫少也。今驗之粟。果然。又早稻尖米。謂之黃秈 【音仙】 。乃出自占城。又稱之占城稻。蓋宋真宗聞其耐旱而早熟。自占城而求種。分給江淮兩浙。擇田之高者種之耳。

邊方天文不同

  嘗聞邊士云。出塞遠去。則北斗在南矣。然不知去幾許。昨讀胡文穆公《北征錄》。始知出塞二月。至地名長清塞。見斗南矣。予度當時師行多緩。若單騎竟行。恐不一月。又交州遇哉生明之夕。則月在天中。骨利斡國日沒煮羊胛。熟時則日復東生矣。是東西南北之極。不與中國同。然則佛氏四大部洲之說。據此誠妄也。

星隕石

  每念陽氣之精。上浮為星。散而隕墜。當無形也。故每見星隕時。有聲而已。恐金星之精。墜於終南。化為白石。彭蠡之有落星石。或《錄異》等書好怪之訛耳。然又念五石隕越于宋。《春秋》亦訛之耶。昨友俞御醫橋 【『橋』字明本係小字】 早朝。偶爾星隕身側。鏗然有聲。在地尚響。視如硃砂小石。惜人哄觀而不及取也。

月諺

  俗云。月而仰。水漸長。月而昃 【『昃』字明本作『仄』】 。水無滴。蓋月有九行。青白赤黑各二道。皆出入於黃道之中。故曰九行道。不中而過南。則為陽道。不中而過北。則為陰道。行陽道則旱。行陰道則潦。月借日為光。月生時如仰瓦。是行陰道矣。如弓弦昃樣。是行陽道矣。故知旱潦者以此。

  四時風

  四方之風。《爾雅》釋其名而《埤雅》解其義矣。四時之風。未見有言之者。予以春之風自下而升上。紙鳶因之以起。夏之風橫行空中。故樹杪多風聲。秋之風自上而下。木葉因之以隕。冬之風著土而行。是以吼地而生寒也。

小滿芒種

  小滿、芒種。已解之於後矣。又累因人問。二十四氣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何以有小滿而無大滿也。又見《簷曝偶談》解二氣。皆指麥言。然應答難於人。人而刊行於書。誤人大矣。因復辨之於此。夫寒暑以時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種易大滿者。因時物兼人事以立義也。蓋有芒之種 【上聲】 穀。至此已長。人當效勤矣。節物至此時。小得盈滿意。故以芒種易大滿耳。若《偶談》謂天氣小滿而麥未熟。然則下候又何云麥秋至耶。又謂種之有芒者。麥也。然則穀非有芒者乎。又曰稻過是而不可種 【去聲】 矣。真亂說。顧子。予友也。惜遠不及面言。

海嘯

  野史載至正戊子年。永嘉大風。海舟吹上高坡十餘里。水溢數十丈。死者數千。謂之海嘯也。其後方國珍據海為盜。屢犯永嘉。兵刃之下者無算。正德七年七月秋。餘姚大風。海溢平陸數十里。沿海多死者。前數夜時。人見海中多紅燈往來。予以此亦可謂海嘯也。後倭夷爭殺。餘姚亦當其害。夫水陰物。兵陰象也。其所以兆之者宜然。

  三伏

  伏者藏也。庚金伏於夏火之下。故曰伏。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四庚為中伏。該第五庚為末伏。不知越之而立秋後初庚為末伏。夫既秋矣。又何謂之伏耶。《史記》註以始皇置伏。又云穆公以是占之。馬遷尚疑其人。亦此恐久而傳訛也。

海水鹹苦

  水味本淡。而海水鹹苦者。亢極而反之義。蓋氣生水。而水流至海。會萃而極矣。水極則反火。乃為鹹苦。然過土煎熬為鹽。但鹹矣。是藉土以制其太過耳。

卷三 天地類

歲年

  歲者。《說文》曰木星。以其歲行一次。故曰歲。而字之從步也。律曆書名五星為五步是也。年者。《說文》曰。穀熟也。取其穀熟一番曰年。故字從禾。

  節中氣候

  每月有節氣。有中氣。如丑之終。寅之始。則為節。寅之半。則為中。五日為一候。積六候而成月。故一歲則有七十二候。三節 【『節』明本作『候』】 為一氣。積六氣而成時。故一歲則有二十四氣也。

  月建

  正月節。戌時。北斗之杓。指於寅位之初。雨水。正月中氣。斗杓、戌時。指寅位之中。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名曰月建。亦名斗建。若遇閏月。其月內無中氣。戌時、斗杓。指於兩辰之間。

  雨夾雪

  雨者。氣之升而雲之致也。雪者。雨之凝而寒極之致也。其雨雪相雜而下者。雲有高低之故。低成雨而高成雪也。

  氣候集解

  夫七十二候。呂不韋載於《呂氏春秋》。漢儒人於《禮記月令》。與六經同傳不朽。後魏載之於曆。欲民皆知以驗氣序。然其禽獸草木。多生 【『生』明本作『出』】 北方。蓋以漢前之儒。皆江北者也。故江南老師宿儒。亦難盡識。況陳澔之註。多為謬說。而康成、穎達。亦有訛處。予因是廣取諸家之說。 【『說』明本作『解』】 并《說文》、《埤雅》諸 【『諸』明本作『等』】 書。而又詢之農牧。似得所歸。然後并將二十四氣釋之於稿。以俟博識者鑒焉。

  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東風解凍。凍結於冬。遇春風而解散。不曰春而曰東者。《呂氏春秋》曰。東方屬木。木。火母也。火氣溫。故解凍。蟄蟲始振。蟄。藏也。振。動也。蟄 【『蟄』明本作『密』】 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鮑氏曰。動而未出。至二月乃大驚而走也。魚陟負冰。陟。升也。魚當盛寒。伏水底而逐暖。至正月陽氣至。則上遊而近冰。故曰負。

  雨 【去聲】 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水矣。獺祭魚。獺。一名水狗。賊魚者也。祭魚。取魚以祭天也。所謂豺獺之報本。歲始而魚上遊。則獺初取以祭。徐氏曰。獺祭圓鋪。圓者。水象也。豺祭方鋪。方者。金象也。候雁北。 【月令、漢書作鴻雁北。】 雁。知時之鳥。熱歸塞北。寒來江南。沙漠乃其居也。孟春陽氣既達。候雁自彭蠡而北矣。草木萌動。天地之氣交而為泰。故草木萌生發動矣。

  驚蟄。二月節。《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桃始華。 【呂氏春秋作桃李華。】 桃。果名。花色紅。是月始開。倉庚鳴。庚。亦作鶊。黃鸝也。《詩》所謂有鳴倉庚是也。《章龜經》曰。倉。清也。庚。新也。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詩》曰黃鳥。齊人謂之搏黍。又謂之黃袍。僧家謂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黃。又名鵹黃。諺曰。黃栗 【『栗』明本作『粟』】 留、黃鶯、鶯兒。皆一種也。鷹化為鳩。鷹。鷙鳥也。鷂鸇之屬。鳩。即今之布穀。《章龜經》曰。仲春之時。林木茂盛。又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癡而化。故名曰鳲鳩。《王制》曰。鳩化為鷹。秋時也。此言鷹化為鳩。春時也。以生育肅殺氣盛。故鷙鳥感之而變耳。孔氏曰。化者。反歸舊形之謂。故鷹化為鳩。鳩復化為鷹。如田鼠化為鴽。則鴽又化為田鼠。若腐草為螢。雉為蜃。爵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復本形者也。

  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夏冬不言分者。蓋天地間二氣而已。方氏曰。陽生於子。終於午。至卯而中分。故春為陽中。而仲月之節為春分。正陰陽適中。故晝夜無長短云。玄鳥至。玄鳥。燕也。高誘曰。春分而來。秋分而去也。雷乃發聲。陰陽相薄為雷。至此。四陽漸盛。猶有陰焉。則相薄乃發聲矣。乃者。《韻會》曰。象氣出之難也。註疏曰。發。猶出也。始電。電。陽光也。四陽盛長。值氣泄時而光生焉。故曆解》曰。凡聲。陽也。光。亦陽也。《易》曰。雷電合而章。《公羊傳》曰。電者。雷光。是也。徐氏曰。雷陽。電陰。非也。蓋盛夏無雷之時。電亦有之。可見矣。

  清明。三月節。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曆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桐始華。桐。木名。有三種。華而不實者曰白桐。《爾雅》所謂榮桐木是也。皮青而結實者曰梧桐。一曰青桐。《淮南子》曰梧桐斷角是也。生於山岡。子大而有油者曰油桐。《毛詩所謂梧桐不生山岡者是也。今始華者。乃白桐耳。按《埤雅》。桐木知日月閏年。每一枝生十二葉。閏則生 【『生』字明本無】 十三葉。與天地合氣者也。今造琴瑟者。以花桐木。是知桐為白桐也。田鼠化為鴽。 【音如。】 按《爾雅》註曰。鼫鼠。形大如鼠。頭似兔。尾有毛。青黃色。好在田中食粟豆。謂之田鼠。《本草》《素問》曰。鴽。鶉也。似鴿而小。今《說文》註鴽曰。鴾母。蓋青州呼(酓鳥) 【音安】 鶉為鴾母。鮑氏曰。鼠。陰類。鴽。陽類。陽氣盛。故化為鴽。蓋陰為陽所化也。虹始見。 【去聲。】 虹。虹蜺也。《詩》所謂螮蝀。俗謂之(虫后)也。註疏曰。是陰陽交會之氣。故先儒以為雲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焉。今以水噀日。自側視之。則暈為虹。朱子曰。日與雨交。倐然成質。陰陽不當交而交者。天地淫氣也。虹為雄。色赤白。蜺為雌。色青白。然二字皆從虫。《說文》曰。似螮蝀狀。諸書又云。嘗見虹入溪飲水。其首如驢。恐天地間亦有此種物也。但虹氣似之。借名也。

  穀雨。 【去聲 〔『去聲』兩字據明本補〕 】 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穀于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穀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故《說文》云。雨本去聲。今風雨之雨在上聲。雨下之雨在去聲也。萍始生。萍。水草也。與水相平。故曰萍。漂流隨風。故又曰漂。《曆解》曰。萍。陰物。靜以承陽也。鳴鳩拂其羽。鳩。即鷹所化者。布穀也。拂。過擊也。《本草》云。拂羽飛而翼拍。其身氣使然也。蓋當三月之時。趨農急矣。鳩乃追逐而鳴。鼓羽直刺上飛。故俗稱布穀。戴勝降于桑。戴勝。一名戴鵀。《爾雅》註曰。頭上有勝毛。此時恆在于桑。蓋蠶將生之候矣。言降者。重之。若天而下。亦氣使之然也。

  ?虫。?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螻蟈鳴。螻蟈。小蟲。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謂之土狗是也。一名螻蛄。一名碩鼠。一名 【音斛。】 ?虫則鳴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飛不能過屋。緣不能窮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復身。走不能先人。故《說文》稱鼫為五技之鼠。《古今註》又以螻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為臭蟲。陸德明、鄭康成以為蛙。皆非也。蚯蚓出。蚯蚓。即地龍也。?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螻蟈鳴。丘螾出。陰氣始而二物應之。《夏小正》。三月 【俗 〔明本『俗』作『一』〕名曲蟺。】 《曆解》曰。陰而屈者。乘陽而伸見也。王瓜生。《圖經》云。王瓜處處有之。生平野田宅及牆垣。葉似栝樓、烏藥。圓無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細而多糝。又名土瓜。一名落鵶瓜。今藥中所用也。《禮記》鄭玄註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隱居以辨其謬。謂菝葜自有本條。殊不知王瓜亦自有本條。先儒當時如不檢書而謾言者。可笑。

  小滿。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苦菜秀。《埤雅》以荼為苦菜。《毛詩》曰。誰謂荼苦。 【荼。即茶也。故韻會茶註。本作荼。】 是也。鮑氏曰。感火之氣而苦味成。《爾雅》曰。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滎而不實者謂之英。此苦菜宜言英也。蔡邕《月令》以謂苦蕒菜。非。靡草死。鄭康成、鮑景翔皆云。靡草。葶藶之屬。《禮記》註曰。草之枝葉而靡細者。方氏曰。凡物感陽而生者。則彊而立。感陰而生者。則柔而靡。謂之靡草。則至陰之所生也。故不勝至陽而死。麥秋至。秋者。百穀成熟之時。 【『時』明本作『期』】 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云麥秋也。

  芒種。 【上聲】 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 【去聲】 矣。螳螂生。螳螂。草蟲也。飲風食露。感一陰之氣而生。能捕蟬而食。故又名殺蟲。曰天馬。言其飛捷如馬也。曰斧蟲。以前二足如斧也。尚名不一。各隨其地而稱之。深秋生子於林木間。一殼百子。至此時。則破殼而出。藥中桑螵蛸是也。鵙 【音局】 始鳴。鵙。百勞也。《本草》作博勞。朱子《孟》註曰。博勞。惡聲之鳥。蓋梟類也。曹子建《惡鳥論》。百勞以五月鳴。其聲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稱濁溫。故《埤雅》禽經註云。百勞不能翱翔。直飛而已。《毛詩》曰。七月鳴鵙。蓋周七月。夏五月也。反舌無聲。諸書以為百舌鳥。以其能反復其舌。故名。特註疏以為蝦(虫麻)。蓋蛙屬之舌尖向內。故名之。今辨其非者。以其此時正鳴。不知失考也。《易通卦驗》、《丹鉛餘錄》俱即名為蝦(虫麻)、無聲。若以五月正鳴。殊不知初旬見形後。形亦藏矣。陳氏曰。螳螂、鵙皆陰類。感微陰而或生或鳴。反舌感陽而發。遇微陰而無聲也。

  夏至。五月中。《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鹿角解。 【音駭。】 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糜。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後。與水牛一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陽生。糜感陽氣而角解矣。是夏至陽之極。冬至陰之極也。蜩 【音調】 始鳴。 【《月令》註疏作蟬始鳴。】 蜩。蟬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脫殼而成。雄者能鳴。雌者無聲。今俗稱蜘蟟是也。按蟬乃總名。鳴於夏者曰蜩。即莊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蓋蟪蛄夏蟬。故不知春秋。鳴於秋者曰寒蜩。即楚辭所謂寒螿也。故《風土記》曰。蟪蛄鳴朝。寒螿鳴夕。今秋初夕陽之際。小而綠色聲急疾者。俗稱都了是也。故埤雅各釋其義。然此物生於盛陽。感陰而鳴。半夏生。半夏。藥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

  小暑。六月節。《說文》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溫風至。至。極也。溫熱之風。至此而極矣。蟋 【音悉】 蟀 【音率】 居壁。一名蛬。 【音拱。】 一名蜻蛚。即今之促織也。《禮記》註曰。生土中。此時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則遠飛而在野矣。蓋肅殺之氣初生則在穴。感之深則在野而鬬。鷹始摯。 【『摯』明本作『擊』。】 【《禮記》作鷹乃學習。】 摯。搏擊也。應氏曰。殺氣未肅。鷙猛之鳥。始習於擊。迎殺氣也。

  大暑。六月中。解見小暑。腐草為螢。曰丹良。曰丹鳥。曰夜光。曰宵燭。皆螢之別名。離明之極則幽陰。至微之物亦化而為明也。《毛詩》曰。熠燿宵行。另一 【『一』明本作『亦』】 種也。形如米蟲。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復原形。解見前。土潤溽 【音辱】 暑。溽。濕也。土之氣潤。故蒸鬱而為濕暑。俗稱齷齪熱是也。大雨時行。前候濕暑之氣蒸鬱。今候則大雨時行以退暑也。

  立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歛也。涼風至。 【《禮記》作盲風至。】 西方淒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於暑者。其聲變之矣。

  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鷹乃祭鳥。鷹。義禽也。秋令屬金。五行為義。金氣肅殺。鷹感其氣。始捕擊諸鳥。然必先祭之。猶人飲食。祭先代為之者也。不擊有胎之禽。故謂之義。天地始肅。秋者。陰之始。故曰天地始肅。禾乃登。禾者。穀連藁秸之總名。又稻秫苽粱之屬。皆禾也。成熟曰登。

  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鴻 【《淮南子》作候】 雁來。鴻大雁小。自北而來南也。不謂南鄉。非其居耳。詳見雨水節下。玄鳥歸。玄鳥解見前。此時自南而往北也。燕乃北方之鳥。故曰歸。羣鳥養羞。 【《淮南子》作羣鳥翔。】 三人以上為眾。三獸以上為羣。羣者。眾也。《禮記》註曰。羞者。所美之食。養羞者。藏之以備冬月之養也。

  秋分。八月中。解見春分。雷始收聲。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蟄蟲坏 【音培】 戶。淘瓦之泥曰坏。細泥也。按《禮記》註曰。坏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水始涸。《禮記》註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寒露。九月節。露氣寒泠。將凝結也。鴻雁來賓。雁以仲秋先至者為主。季秋後至者為賓。《通書》作來濱。濱。水際也。亦通。雀入大水為蛤。雀。小鳥也。其類不一。此為黃雀。大水。海也。《國語》云。雀入大海為蛤。蓋寒風嚴肅。多入於海。變之為蛤。此飛物化為潛物也。蛤。蚌屬。此小者也。菊有黃華。草木皆華於陽。獨菊華於陰。故言有桃桐之華。皆不言色。而獨菊言者。其色正應季秋土旺之時也。

  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周語》曰。駟見而隕霜。豺祭獸。 【《月令》作豺乃祭獸戮禽。】 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而祭秋金之義。草木黃落。色黃而搖落也。蟄蟲咸俯。 【淮南子作俛。】 咸。皆也。俯。垂頭也。此時寒氣肅凜。蟲皆垂頭而不食矣。

  立冬。十月節。立字解見前。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於堅也。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於坼。雉入大水為蜃。雉。野雞。鄭康成、《淮南子》高誘俱註蜃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類乎。《禮記》之註曰。蛟屬。《埤雅》又以蚌蜃各釋。似非蛤類。然按《本草》車螯之條曰。車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氣為樓臺。又嘗聞海中蜃氣成樓垣。《章龜經》曰。蜃大者如車輪、島嶼。月間吐氣成樓。與蛟龍同也。則知此為蛤明矣。況《爾雅翼》引《周禮》諸家辯蜃為蛤甚明。《禮記》之註。以謂雉由於蛇化之說。故以雉子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腰下盡逆鱗。知之悉矣。然復疑之。一曰狀似螭龍。有耳有角。則亦聞而識之。不若《本草》、《章龜經》為是即一物耳。大水。淮也。晉語曰。雉入于淮為蜃。

  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虹藏不見。《禮記》註曰。陰陽氣交而為虹。此時陰陽極乎辨。故虹伏。虹非有質而曰藏。亦言其氣之下伏耳。天氣上升。地氣下降。閉塞而成冬。天地變而各正其位。不交則不通。不通則閉塞。而時之所以為冬也。

  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鶡鴠不鳴。《禽經》曰。鶡。毅鳥也。似雉而大。有毛角。鬬死方休。古人取為勇士冠名可知矣。《漢書》音義亦然。《埤雅》云。黃黑色。故名為褐。據此。本陽鳥。感六陰之極。不鳴矣。若郭璞《方言》。似雞。冬無毛。晝夜鳴。即寒號蟲。陳澔與方氏亦曰。求旦之鳥。皆非也。夜既鳴。何謂不鳴耶。《丹鉛餘錄》作雁。亦恐不然。《淮南子》作鳱鴠。《詩》註作渴旦。虎始交。虎。猛獸。故《本草》曰能辟 【『辟』明本作『避』】 惡魅。今感微陽。氣益甚也。故相與而交。荔挺出。荔。《本草》謂之蠡。實即馬薤也。鄭康成、蔡邕、高誘皆云馬薤。況《說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與《本草》同。但陳澔註為香草。附和者即以為零陵香。殊不知零陵香自生於三月也。

  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蚯蚓結。六陰寒極之時。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麋角解。說見鹿角解下。水泉動。水者。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今一陽初生。故云耳。

  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雁北鄉 【去聲】 。鄉。向導之義。二陽之候。雁將避熱而回。今則鄉北飛之。至立春後皆歸矣。禽鳥得氣之先故也。鵲始巢。鵲。 【此『鵲』字明本無】 喜鵲也。 【明本『也』下有『鵲』字】 巢之門。每向太歲。冬至天元之始至。後二陽已得來年之節氣。鵲遂可為巢。知所向也。雉雊。 【音姤。】 雉。文明之禽。陽鳥也。雊。雌雄之同鳴也。感於陽而後有聲。

  大寒。十二月中。解前。雞乳。乳。育也。馬氏曰。雞。木畜。麗於陽而有形。故乳在立春節也。征鳥厲疾。征。伐也。殺伐之鳥。乃鷹隼之屬。至此而猛厲迅疾也。水澤腹堅。陳氏曰。冰之初凝。水面而已。至此則徹上下皆凝。故云腹堅。腹猶內也。

卷四 天地類

 四夷無乾象

  經星既按華夏。四夷則屬何星。果有四大部洲 【『洲』明本作『州』】 說耶。

  高麗朝鮮本末略

  高麗出自夫餘之種。自三國以來。見於史者。句驪其國號。高其姓也。在遼東之東。地名紇升骨城。南連朝鮮。漢武滅朝鮮。分地為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以高麗為玄菟屬縣。至晉永嘉時。四郡反為高麗所有。其王高璉。遷居樂浪。改名平壤城。至隋。去句字。唐太宗伐之。遂為屬邑。置都護焉。唐末五代。中原多事。復自立為君。後周同光元年。使韓申來。尚姓高氏。長興中。則稱權知國事王建。史失其傳。是王氏代高氏之位也。王漸拓地。又遷都岳松。宋祖時來朝。端拱以後不復入貢。元豐中。王徽主國。每慕中華。復來修好。遣臣國子肄業。求九經。問佛法。嘗誦《華嚴經》。祝曰。願生中國。一夕。夢至京師觀燈。若宣召然。遍呼國中至京師者問之。略皆夢中所見。乃自為詩識之曰。

宿業因緣近契丹。一年朝貢幾多般。忽蒙舜日龍輪召。便侍堯天佛會觀。

燈焰似蓮丹闕迥。月華如水洩雲寒。移身幸入華胥境。可惜終宵漏滴殘。

子孫世承。亦朝貢於遼、金、元。洪武二年。其主王顓。表賀即位。賜以金印。封高麗王。二十五年。其主荒淫。眾推侍郎李成柱主國事。更名曰旦。詔從其自為。復請國號。詔更朝鮮

杭城來歷

  杭城創於隋之楊素。週止三十六里。斯時蓋吳山東南皆江。而西北尚是石之棧道。 【見《後杭地考》。】 至五代錢鏐。則又新築羅城於外。自秦望山。 【在上閘口。】 有門曰龍山。東?於江干。其門曰保德。旋至湖市夾城巷口。 【故至今猶名。】 其門曰北關。西泊於錢塘湖。 【即西湖。】 直至於雷峯塔前。其門曰涵水。循城慈雲嶺直上而南。週七十餘里。宋建炎間。但增築內城於鳳凰山下而已。因宮殿也。元禁天下修城。以示天下一統。自是內外城日為居民所平。或存或無。互相淪沒。至正十九年。張士誠據有浙西。復併修築。自艮山至螺螄以東。則視舊城拓開二里。而絡市河於內。自候潮至鳳山以西。則縮地入二里。而截鳳山於外。北則比舊則拓。視新為縮。泄湖水為隍而城焉。斬然一新。不復知有內外矣。計其數。週六萬四千二十尺。高三十尺。厚四十尺。而殺其上。 【見《城記》。】 國朝因之。遂不復改。故報國寺。宋宮址也。正圍於外羅城之內。稱鹽法察院。前為城頭。則正舊城之基矣。湖市曰夾城。 【或曰楊完者、張士誠內外各設敵壘於此。故曰夾。】 則外城直環於彼也。生於斯者。可不知焉。

十二生肖

  地之肖屬十二物。人言取其不全者。予以庶物豈止十二不全者哉。予舊以地支在下。各取其足爪。於陰陽上分之。如子雖屬陽。上四刻乃昨夜之陰。下四刻今日之陽。鼠前足四爪。象陰。後足五爪。象陽故也。丑屬陰。牛蹄分也。寅屬陽。虎有五爪。卯屬陰。兔缺唇。且四爪也。辰屬陽。龍乃五爪。巳屬陰。蛇舌分也。午屬火。馬蹄圓也。未屬陰。羊蹄分也。申猴五爪。酉雞四爪也。戌狗五爪也。亥豬蹄分也。此或庶幾焉。予又思蛇、兔且取唇舌。他物之足爪亦豈無如十二物者哉。夫十二支固屬陰陽。皆於時位上見之。易卦取象亦然也。惟理義之存焉耳。如子為陰極。幽潛隱晦。以鼠配之。鼠。藏迹也。午為陽極。顯明剛健。以馬配之。馬。快行也。丑為陰也。俯而慈愛生焉。以牛配之。牛有舐犢。未為陽也。仰而秉禮行焉。以羊配之。羊有跪乳。寅為三陽。陽勝則暴。以虎配之。虎性暴也。申為三陰。陰勝則黠。以猴配之。猴性黠也。日生東而有西酉之雞。月生西而有東卯之兔。此陰陽交感之義。故曰卯酉為日月之私門。今兔舐雄毛則成孕。雞合踏而無形。皆感而不交者也。故卯酉屬兔雞。辰巳陽起而動作。龍為盛。蛇次之。故龍蛇配焉。龍蛇。變化之物也。戌亥陰歛而潛寂。狗司夜。豬鎮靜。故狗豬配焉。狗豬。持守之物也。私憶如此。未見出書。姑存於稿。

風雷雨電四像

  風雷雨電四者。陰陽之氣而已。然而變化不測。則固有神寓於其間。亦何肖形怪異。如今之塑者耶。予嘗思得之。勉強以為之解。風雷在天。天乃乾焉。乾則配屬戌亥也。是以風伯之首像犬。雷公之首像豕。雨為水。水者坎也。坎為中男。故雨師之像似士子。雷取象於震。震則巽之對也。故有雷公電母之稱。巽為長女。其像婦人而已。四神取義如此。不知道家又別有說乎。

四雲四星

  草莽曰山雲。魚鱗曰水雲。烟氣曰旱雲。水波曰雨雲。瑞星曰景星。妖星曰彗星。流星曰飛星。有吉有凶者也。又有客星。隨星色大小占以名之也。前出《呂氏春秋》。後出隋、晉諸志。

庚申甲子

  修仙家崇尚庚申、甲子者。蓋甲為陽木而主生。應肝魂也。庚為陽金而主殺。應肺魄也。仙家欲煉氣為純陽。而魂魄常存於舍。故守之也。且甲子在六旬為始。庚申在六旬為終。修煉家以此為要日。而外丹亦用之也。

 蝗

  《爾雅》以蝗有四種。予所見者灰黃二色。大率於苗之心葉根節盡食之。或者四種寓於二色。不可知也。纔飛即交。數日產子如麥門冬。後數日。中出如黑蟻子八十一枚。即鑽入地中。《詩》註。螽斯一產八十一子是也。其子入地。來年禾秀時乃出。旋生翅羽。遇臘雪大則入地至深。坡詩遺蝗入地應千尺是也。其飛止跳躍。所向羣往。無一反逆者。渡水則後啣前翅。由由然若繩索之狀。一縣之地。或食其半。或食一角。有相隣而不食者。有踰山渡河以食者。殆若真有神役也。傳以謂戰死之士冤魂所化。理或然也。《淮南子》又謂魚子之變。非也。蓋此物畏水。而旱則生。所以雪大深入於地。浙土亦嘗飛來。亦嘗下子。明年絕不生者。江南水田也。豈有魚子畏水者哉。

卷五 天地類

 日本略

  日本國。《通鑑》前編以為吳亡子孫人海為倭。故倭自云吳泰伯後也。墨談》以為倭國有徐福祠。謂為福後。故中國呼倭為徐倭。似皆非也。蓋仁山據《國語》寡人達王於甬句東數言而推之。非實有所本。徐福云者。諸書皆以福居檀、夷二州。號秦國。但屬之於倭耳。其國在拘邪韓國之東。與朱?、儋耳相近。或南或東。大小百餘國。名各不同。多屬之於日本。光武時始通中國。歷漢、唐、宋、元。貢獻不一。入寇亦不一。開皇、永徽間。則遣人來求佛經。學佛法。開元、雍熙間。則遣人來從儒受經。原由廣東而來。由明越者。則始於唐德宗時也。洪武五年。遣僧祖闡無逸往諭。而後入貢。《功臣錄》以為元年遣楊載。《考略》以為二年遣趙秩。恐皆訛其年分。蓋二年、四年既貢。則五年又何復遣二僧胡。又因胡惟庸事。著之祖訓。以其國奸詐。絕之。永樂間。三保太監招撫四夷。復通。嘗見太祖與國初僧仁一初送祖闡無逸之詩。太祖詩云。嘗聞古帝王。同仁無遐邇。蠻貊盡來賓。我今使臣委。仲猷通洪玄。倭夷當往至。於善化凶人。不負西來意等句。一初詩云。大明建國如虞唐。萬方玉帛朝明堂。五百僧中選僧使。奉詔直往東扶桑。又云。飄飄瓶錫辭九重。大颿四月開南風。游龍雙迎浪花白。天雞一叫東方紅。

  曆法

  造曆之法。雖以氣盈朔虛。日月五星。推布挨算。然非至精至神之人不能也。故中星之定。自堯至今。亦差數度。氣化推移。天道玄遠。難一一知之耳。若夫授以成算。則中人可為。若《輟耕錄》所載之法。固為要也。但中人之資。卒亦難解。今取其易知者。併予聞於靈臺者。逐一書之於左。然後知起年、定閏、定立春二十四氣。特易易耳。定年歌。九年二月半。便是正月一。謂前九年二月十五日。即今年正月初一日也。共九十七箇半月。計二千八百八十日。六甲子轉四十八周。

  定閏月歌。要知來歲閏。先算冬至餘。更看大小盡。決定不差遲。謂以今年冬至後餘日為率。如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則本月尚多八日。來年當閏八月。如十一月小。當閏七月。若冬至在上旬。則以望日為斷。

  定立春歌。今歲先知來歲春。但隔五日三時辰。謂如甲子日子時立春。則來年己巳卯時立春。其刻數以後節氣法推之。

  節氣歌。節氣與中氣。但有半月隔。若要仔細推。兩時零五刻。如正月甲子日子初初刻立春。則己卯日寅正一刻雨水。餘皆倣此。

  又歌云。要知明歲之春分。相衝對食。謂前九年甲子日春分。甲食丙。子衝午。即丙午日春分。二十四氣亦倣此。○甲食丙。乙食丁。丙食戊。丁食己。戊食庚。己食辛。庚食壬。辛食癸。壬食甲。癸食乙。衝則子丑寅卯辰巳衝午未申酉戌亥。

鐘 【明本作『鍾』】 鼓節

  天下晨昏鐘聲。數固一百零八。而聲之緩急節奏必然不同。自吾浙杭州歌曰。前發三十六。後發三十六。中發三十六。聲急通共一百八聲息。越州歌曰。緊十八。慢十八。六遍輳成一百八。台州歌曰。前擊七。後擊八。中間十八徐徐發。更兼臨後擊三聲。三通輳成一百八。禁鼓一千二百三十聲為一通。三千六百九十聲為三通。在外更鼓三百三十撾為一通,千撾為三通。

星宿異名

  五星二十八宿。皆有異名。不可枚舉。聊述知者一二。集解其義。錄出以俟知者。木星故曰歲星。張衡復名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紀星。蓋以木乃東方之精。蒼帝之子。故用東方之星宿名之耳。惟火星止曰熒惑。土星本曰鎮星。張衡復名曰地候。亦以土義名之耳。金星既曰太白。《詩》又曰啟明。曰長庚。蓋以先日而見。謂之啟明。後日而沒。謂之長庚。又昏見於西方。西方庚位。故名。《爾雅》又謂明星。亦此意也。張衡云。金乃白帝之子。總有十三名。曰太皥。曰梁星。以其位西也。又曰將軍。以其形最大也。水星曰辰星。北方屬水之故。張衡又有數名。角、亢二星。《爾雅》謂之壽星。以其長於列宿。數起於此也。氐曰天根。《爾雅》解曰。角、亢下繫於氐。猶木之有根也。故國語》曰。天根見而水涸。房曰天駟、天閑。以主馬也。《國語》曰。農祥晨正。以立春之日。 【房。農見之。晨有事也。】 然房、心、尾三星。總而名之曰大辰。案《左傳》昭公十七年。宋曰大辰之墟。蓋以正屬房、心二星故耳。郭璞又曰。龍星明者以為時候。故曰大辰。心星一名三星。具體而言也。故《詩》曰。三星在天。註。心宿一名大火。以三星之中者最明之故。《詩七月流火》之註云。大火西流是也。箕星。詩》亦稱為南箕。又箕斗總名曰漢津。蓋箕乃龍尾。斗為南斗。乃天漢之津梁。故云。牛星。一名牽牛。《爾雅》又名星紀。郭璞曰。牽牛中者。日月五星之所終始。故謂之星紀。又名河鼓。荊楚人呼為檐鼓。檐。前也。女星一名嬃女。嬃。女之卑者也。以織婦女工之卑。故名。石氏又名婺女。虛曰玄枵。蓋玄乃黑色。虛位正北。故云。枵之猶言耗也。耗亦虛意。又曰顓頊。顓頊。顓旭也。亦以水德位北之意。又曰北陸。《國語》曰天黿。故左氏疏曰。天黿。玄枵別名也。室星。《詩》稱營室。《爾雅》謂之定。郭璞曰。定。正也。作宮室皆以營室為正。《詩》曰。定之方中。作于楚宮是也。壁曰東壁。又營室東壁。總名娵觜之口。蓋以室、壁四星相對。四方如□之故。娵觜亦名豕韋。《春秋》襄公十八年。歲在豕韋是也。奎婁。《爾雅》曰降婁。以奎主溝瀆之事。故名降。昴。一名大梁。一名西陸。皆以屬西方之故。別名旄頭。以其主胡也。又名留。《史記》索隱曰。留。昴也。畢星。《詩》稱天畢。《爾雅》謂之濁。郭璞曰。或呼為濁。以星形名也。參星。中央參伐。甘氏名鈇鉞。主殺伐義也。井名東井。以其義也。鬼為輿 【明本作『榆』】 鬼。以義名之也。柳謂之咮。郭璞註曰。咮。朱鳥之口也。按《左傳》襄公九年。咮為鶉火。疏曰。柳謂之咮。咮。鳥口也。又名鶉火。蓋鶉鳥名火。朱乃火色。皆屬南方故也。此外無別名者。固不贅矣。或有別名而難解者。亦不敢錄出。天道幽遠。術家各持一說。名不可以理會也。如宋《中興志》以參為大辰。不知參伐乃大辰也。然參伐甘氏名為大辰。已不可解。況又轉而他耶。姑紀一以證。至於五星時或散變而為妖星。則有三十九名。此異也。不足書也。

  生剋制化

  生剋制化。古今所言。然生剋化皆易見。獨制字則難明。蓋制者。緣生中有剋。剋中有用也。凡生中有剋者。謂如木生火。火盛則木為灰燼。火生土。土盛則火被遏滅。土生金。金盛則草木不生。金生水。水盛則必沉溺。水生木。木盛則水為阻滯。蓋雖生而反忌。此所謂生中有剋。凡剋中有生者。謂如木剋土。土厚則喜木剋。是為秀聳山林。土剋水。水盛則喜土剋。是為撙節隄防。水剋火。火盛則喜水剋。是為既濟成功。火剋金。金盛則喜火剋。是為鍛鍊全材。金剋木。木盛則喜金剋。 【明本無『木盛則喜金剋』六字】 是為斧斤斵削。蓋因剋以為美。此所謂 【『謂』明本作『為』】 剋中有用。故稱之曰制者。乃不拘於生剋之中也。

  潮候歌

  浙江潮候。四季不同。今官府榜於亭。牛圖行於世。歌括載於書。皆止得於春秋二時者也。人皆不知。予特編成三歌。使渡江者庶無中流之嘆耳。春秋晝歌云。午未未未申。寅卯卯辰辰。巳巳巳午午。春秋一般輪。夏歌云。午未未未申。寅寅卯卯辰。辰巳巳午午。夏日要分明。冬歌云。午未未申申。寅卯卯辰辰。巳巳巳午午。朔望冬日行。然此於潮候之時。固一定也。而冬夏日之長短。又當意會而消息之。如夏時之晝。日未出前二刻半。天已明矣。晚則日已入後二刻半。天尚未暝。皆屬乎晝也。冬日反是。

 七元暗金日

  陰陽家七元暗金之日。百事大忌。犯之者果驗。蓋七元甲子。共計四百二十年。至弘治十七年。乃禽星第七元甲子矣。是年箕宿直年。算暗金日。以星宿配五行陰陽。以年咎日為是。近陰陽家不知。遂以本日起之。則非也。雖有通書如無。今以弘治十七年起。逐年排定。則後之甲子乃第一元。虛宿起矣。又可逐年排之也。書之於稿。易於便覽。

卷六 天地類

天竺寺

  白樂天《題天竺寺》。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元從一寺分。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

前臺花發後臺見。上界鐘清下界聞。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乃是題虔州城外天竺寺。今杭州府收入錢塘天竺寺。謬也。見《蘇東坡詩集》第二卷中。

  三十六雨

  《春秋說題》曰。一歲三十六雨。天地之氣宣。十日小雨。應天文也。十五日大雨。以斗運也。《京房易候則曰。十日一雨。歲凡三十六雨。以為時若之應。據《說題》計之。一年止得二十八雨。一月四雨。則又為四十八雨矣。或有差訛。不同其數也。姑俟知者請究。

 支干

  鄭樵。大儒也。解支干之名。以為是皆假借。獨巳亥有義耳。辰午又曰未詳。愚以皆可為假借。既以甲本戈甲。乙本魚腸。丙本魚尾。丁本蠆尾。戊本武。己本几。庚。鬲也。辛。被罪也。壬。懷妊也。癸。草實也。子。人子也。丑。手杻也。寅。髕也。卯。牖也。巳。蛇屬也。未。木之滋也。申。持簡。酉。卣也。戌與戊、戚同意。亥。豕屬也。愚按其說既多不據說文矣。則辰乃日月星也。又為星名。午者牾也。又有交布之義。獨不可為假借乎。巳亥既是蛇豕。屬之雖正。借之於時。又不可為假借乎。恨不生當時。苟能問之。必當有說。若夫直解干支。諸家不同。《史記曆律書》已缺戊己。而《說文》多言於方位。劉熙《釋名》。又解戌為矜恤之類。《淮南鴻烈》解申為呻喑。似皆未當。意以生物隨時。庶幾明白。今則參考諸書。訓釋於左。甲者坼也。言萬物剖莩甲而出也。

《易》曰。百果草木皆甲坼。乙言萬物初生。曲蘖而未伸也。丙言萬物炳然著見。丁言萬物壯實之形。故邦國圖籍曰成丁。戊。茂也。言物之茂盛。故《漢志》曰。蘖茂於戊是也。己。紀也。言物有形可紀識也。庚。堅強貌。言物收歛而有實也。辛。言萬物方盛而見制。故辛痛也。壬。妊也。陰陽之交。言物懷妊至子而萌也。癸者。冬時如土既平。萬物可揆度也。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丑。紐也。寒氣自屈曲也。寅。髕 【音殯。膝端也。】 也。陽氣欲出。陰尚強。而髕演於下。卯者。冒也。萬物冒地而出。辰。伸也。物皆舒伸而出。巳。已也。陽氣畢布已矣。午。仵也。陰陽交相愕而仵也。未。昧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申。申束以成。故《晉志》曰。萬物之體皆成也。酉。就也。萬物成熟。戌。滅也。萬物滅盡。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卷七 國事類

卷八 國事類

明玉珍

  明玉珍。隨州人。長八尺。重瞳。弓兵之首也。為飛矢損右目。時號明眼子。至正十五年。倪文俊陷沔陽。遂為其將。攻陷成都等府。遂分兵守之。後文俊謀殺其主徐壽輝不果。繼而壽輝偽將陳友諒襲刺倪。自為平章。復矯徐命。使玉珍會兵建康。明憤陳之逆殺。怒曰。汝能為帝。我不能耶。遂據全蜀。不與陳通。二十一年。陷嘉定路。為李思齊敗之。又明年。陷雲南省治。屯金馬山。使其將楊尚書守重慶。又為帖木兒所敗。退居於蜀。自稱蜀國王。號大夏。改元天統。居位六年。為弟所殺。妻復圖殺其弟。立其子為小明主。二十七年。詔李思齊討之。不果。洪武初。天兵破蜀。母子俱降。母召入宮。明主與陳理命海舟發高麗。飄飄然入於海矣。

卷九 國事類

衣服制

  洪武二十三年三月。上見朝臣衣服多取便易。日至短窄。有乖古制。命禮部尚書李源名等參酌時宜。俾有古義。議凡官員衣服。寬窄隨身。文官自領至裔。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至肘。袖樁廣一尺。袖口九寸。公侯駙馬與文職同。耆民生員亦同。惟袖過手復回。不及肘三寸。庶民衣長去地五寸。武職官去地五寸。袖長過手七寸。袖樁廣一尺。袖口僅出拳。軍人去地七寸。袖長手五寸。袖樁七寸。袖口僅出拳。頒示中外。嗚呼。今婦人之衣如文官。其裙如武職。而男子之制迥殊於此。是時制耶。

卷十 國事類

卷十五 義理類

邪正天賦非至親可移

  夫人莫不欲其族屬貴盛。又莫不欲族屬之為天子也。宋王安石引用小人以作新法。而弟安國力非之。韓絳附會安石。制置三司條例以得宰相。而弟維力爭之。曾布當元符、靖國之時。陰禍善類。而弟肇移書力勸之。此皆以弟諫兄。又何說耶。唐朱全忠既已滅唐。其兄全昱厲聲曰。朱三。汝本碭山一民。從黃巢為盜。天子用汝為四鎮節度。富貴極矣。奈何一旦滅唐家三百年社稷。他日得無滅吾族乎。司馬昭初弒高貴鄉公。其叔司馬孚枕帝之屍。慟哭曰。殺陛下者。臣之罪也。武帝受禪。孚則不肯就道。執陳留王之手。欷歔流涕曰。臣死之日。大魏之純臣。臨終遺命。亦自謂有魏貞士。嗚呼。前之數人。以弟諫兄。可謂邪正不類矣。後之朱全昱、司馬孚。弟姪為帝。己為皇族。富貴人孰不願者。反能仗義大言。引過自責。其視助惡不忠者何如。此性之所以天賦。非學問能使之然也。故雖骨肉不倫耳。

 命

  夫貴賤壽夭。固命矣。聞沈石田周與同郡盧知縣鍾。年月日時皆同。而仕隱不同。意者沈雖無官。而清名勝之矣。吾杭吳參議鼎。與徐憲副之子應祥。亦同年月日時。吳既貴而子亦中舉。徐於二者不獨皆無。亦未見其有勝者。意又或時刻前後之不倫也。第於每會試三四百名進士。未嘗有一人同者。豈天下之廣。讀書者之多。更無可同者乎。是命真不足信也。不足信則顯顯推而驗之者又何歟。前定之數又何歟。噫。此造化之妙。不可徧測。比比而測焉。非造化矣。推而極之。造化亦莫得而自知。聖人所以罕言也。

人中

  人居天地之中。天氣通於鼻。地氣通於口。天食 【音事】 人以五氣。鼻受之。地食 【音事】 人以五味。口受之。此穴居中。故云。若曰人有九竅。自人中而上皆雙。自人中而下皆單。故云。此則可名為竅中矣。

  人神尻神

  人神逐日流行於四肢百骸。而獨不在耳目者。蓋耳目以司視聽。神明出入之所也。故不係於眾人。頭法天。足法地。尻kāo者。尾骶也。居脊骨之窮。任一身之重。而當百骸之中。法乎人者。所以獨取此。


  
人身陰陽

  陽之數。一三五七九。是有首而無尾也。陰數。二四六八十。是有尾而無首也。故人身陽會於首而不至足。陰會於足而不至首也。

  雪血色

  雪者。雨水之凝結之成形。則從金矣。是生氣盛而見。毋乃反本也。故雪色白。血為陰而屬水。坎之體。陽也。氣動而血行。陰乘陽矣。故色赤。去體久而黑。亦反本之義也。

  手足心

  
人之手心。通心氣。包絡經。心屬火。火性動也。故抓之應心而悅。不痒也。人之足心。湧泉穴。通腎氣。腎屬水。水性靜也。故抓之心畏懼而怕痒也。

鬚髮

  人之鬚髮。血之餘也。各有所屬。髮乃太陽之毛也。太陽屬心火。火炎上。故上生。眉乃少陽之毛。少陽屬肝木。木多傍枝。故側生。鬚乃陽明之毛。陽明屬腎水。水流下。故下生。少年而黑者。血色黑。中則變白者。白。氣色也。老盡白者。血耗而氣存之時矣。

  胎卵生物

  凡禽卵生。卵繫於背。此本乎天者親上。故能飛。凡獸胎生。胎則在腹。此本乎地者親下。故走耳。

  道家五炁

  道家有東方九炁木德星君、西方七炁金德星君、南方三炁火德星君、北方五炁水德星君、中央一炁土德星君。此庚子數也。以納音五行之子。就天干上數起。遇庚字在第幾。即其位也。如壬子木自壬數。遇庚第九。故東方九炁也。甲子金自甲數。遇庚第七。故西方七炁也。戊子火自戊數。遇庚第三。故南方三炁也。丙子水自丙數。遇庚第五。故北方五炁也。庚子土就得第一。故中央一炁也。庚乃金。金為受炁之始。故五方之炁以數加焉。

金生水

  五行之生。惟金生水為難明。蓋五金何能生水。殊不知金為氣母。在天為星。在地為石。星為氣之精。石為氣之形。水生於氣之聚也。天地之氣交。則石生雲而星降雨矣。故有雨之夜。星不見焉。又按《天文志》。以星動搖而為風雨之候。石津潤而為雨水之應。此非金生水而氣化之義歟。五行以氣為主。是以五行之序。以金為首也。

  草木綠色

  予嘗見畫者以青黃之色和而成綠。然後知木色本青。今草木俱綠者。草木因出於土。則生養混融而綠矣。

  十八重地獄

  《龍舒經》云。眼所見之處、耳所聞之處、鼻所嗅之處、舌所味之處、身所觸之處、意所思之處。謂之
六根界。色聲香味觸法所在。謂之六塵界。眼識色處謂之眼識界、耳聞聲處謂之耳識界、并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謂之六識界。總謂之十八界。夫十八界。即十八重也。佛氏以即心是佛。妄行為業。皆目前者也。今六根、六塵、六識不得其所。即地獄耳。世所謂十八重地獄者。非此而何。若以為真有。若另有他說。恐皆非也。六根、六塵、六入識界。又解見《楞嚴經》。

  傷寒傳足不傳手

  嘗言傷寒傳足不傳手。予思人身血氣。晝夜循環。豈有止行足而不行手者。況風寒之中人。先入榮衞。及見有解者曰。足。三陰三陽。其行於身也長。故受邪多。手。三陰三陽。其行於身也短。故受邪少。是以傳足不傳手也。又觀此事難知曰。傷寒五日後。漸變神昏。十日如醉人。此熱傳手。少陰心經。心尤疑之。及後讀《瑣言》曰。傷寒者。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也。冬乃坎水用事。其氣嚴寒凜冽。水冰地凍。在時則足。太陽少陰。正司其令。觸冒之者。則二經受病。其次則足。少陽厥陰。繼冬而司春令。而亦受傷。何也。蓋風木之令。起於大寒節。正當十二月中。至春分後方行溫令。故風寒亦能傷之。手之六經。主於夏秋。故不傷之。然後痛快明白。此節菴所以為醫傷寒之師。而有的本諸書之妙也。



  諸書論夢。惟李太白《潛書》。謂為魂遊心溺乃當。蓋魂乃陽氣也。主於情而動於外。故人日用。因物以遷。夜而寐焉。魂觸於物。因想者因而形矣。盍觀其老而夢也。所歷皆少壯之事。豈非魂為少陽之氣也哉。若曰人之神也。神為一身之主宰。出即人死。故曰屍解而神遊。若《列子》謂神遇。指在內者言。如夢、寒、渴是也。

  素問

  《素問》文非上古。人得知之。以為即全元起所著。猶非隋、唐文也。惟馬遷、劉向近之。又無此等義語。宋聶吉甫云。既非三代以前文。又非東都以後語。斷然以為淮南王之作。予意《鴻烈》解中內篇文義。實似之矣。但淮南好名之士。即欲藉岐黃以成名。特不可曰述也乎。或者醫卜未焚。當時必有岐黃問答之書。安得文之以成耳。不然。陰陽五行之理。學思固得。人身百骸之微。非聖不知。何其致疾之由。死生之故。明然纖悉。此淮南解性命道理處。必竊《素問》。而詭異奇瓌處。乃蘇飛等為之也。故宋潛溪以淮南出入儒、墨。不純正。此是也。且淮南七十二候與素問》註皆多芍藥榮。五物玫。麥秋至為小暑至。較《呂氏春秋》不同。則王冰當時亦知《素問》出淮南也。岐黃之文。至於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則黃帝時果末世耶。又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則儀狄是生其前。而彼時人已皆偽耶。《精微論》中羅裹雄黃。《禁服篇》中歃血而受。則羅與歃血。豈當時事耶。予故以為岐黃問答。而淮南文成之者耳。

卷十六 義理類



  葬。一也。有古之人不如今者。有華之不如胡者。何也。今之葬者。衣衾棺槨之外。雖富貴之極者。不以一物為殉。古人之葬。多殉金玉銅器。故後必為人所發。殘其骸骨。至今尚爾。傷哉。中國葬且樹且封。其圜堂一見知之。胡人之葬。務平實其地。望之則曰陵墓在焉。過時雖子孫亦不知其處也。久之。相化為土。發掘之事何有。

  天地氣味

  天以五氣生萬物。氣無臭味。故風雨霜露自天降者。皆無味也。地以五味養萬物。味具形質。故地生者皆有味焉。

  脾胃視聽

  東垣以脾胃為主。蓋胃受水穀。脾氣運動而後腐熟水穀。化生血氣。人資以生也。故凡人獲脾胃壯盛。則百病不生。悠悠壽考矣。予又思之。脾胃屬土。土動則生。如畎畝必假耕耘而後堪於種植。眼眶屬脾。開眼則眶動。眶動則脾應之而亦動。四肢屬脾。寤則四肢動而脾應之而亦動。故晝能飲食。夜寐則不能也。是知脾胃相資。當以運動為功用耳。丹溪以腎水為主。蓋腎水足而血氣盛。則病不生也。然血氣之用。多寓於視聽。何也。經曰。心為血主。而肝則藏之。肺為氣主。而腎則納之。然肝竅。目也。肺竅。耳也。目之司視。乃血為之用。耳之司聽。乃氣為之用。周章萬變。皆本於耳目焉。予又思之。始人之氣血之盛。則視聽易用。男子八八六十四歲。女人七七四十九歲。氣血既衰。耳目之聰明減矣。積日又久。氣血涸矣。故人至上壽。雖無疾病亦死。修仙家欲絕耳目之欲。有所由也。豈非息耳目。所以養腎水耶。知此。則李主脾胃。脾胃屬動。朱主腎水。腎水當靜。動靜雖曰循環。又必靜為之主。蓋氣血勝而脾胃則壯。脾胃雖壯而氣血生覺難矣。

  人身一小天地

  傳云。人身一小天地。天形圓而在上。人之首圓應之。地形方而在下。人之足方應之。四時運於表。四肢應於外也。五行處於裏。五臟應於內也。至以一節言之。人身之肝位在右。而脈卻見於左手。若北方北斗天樞。在張宿十度。而分野反在南方。人身之脾位在左。而脈卻見於右手。若南斗六星二十五度。而分野反在北方。《靈樞邪客篇》亦嘗言之。但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臟。似亦少差。予今特舉其要也。

髮黑白

  人之髮白有遲速者。世以多思慮者早白。蓋以髮乃血之餘。心藏血。心役於物。不能滋蔭也。故謝超宗入獄而髮白。周興嗣成書而髮白。然予所見。有年齒雖同。而勞苦安逸迥然各異。逸者反白。勞者反黑。似不在思慮所致也。每詢其人。多在父母之傳流。近又見鎮江丁氏一族。家多顯宦。少長盡皆白髮。此顧愷之對簡文曰。松柏之姿。蒲柳之質。自不同耳。言雖近於諛上。是或一道也。予已論鬚髮矣。此又餘意。

卷十七 義理類

  生物

  萬物之生本乎天。故動植之物。其體皆圓。土石之成形也具乎地。故多方。此地之骨肉也。

醫畫不能補

  《巢氏病源》一書。論證論理。可謂意到而辭暢者矣。予嘗惜其當時元方不附方藥。使再具之。體用俱全。是書真不可及也。《圖繪寶鑑》但紀歷代善畫名人。及言平日一家之長。師某人已矣。予以為再添言所以。方盡其意。如董源則曰山是麻皮皴。水是索水。松是爪離之類。言馬遠則曰山是大斧劈。兼丁頭鼠尾。松是車輪蝴蝶。水是鬬水。則二人之規矩已寓目前。而後之觀其畫者亦易矣。雖欲補之。必得自擅其術。記多識多方可也。予嘗以畫語姑蘇周臣、馮表。以醫語吾杭孫鈍吾姪。惜其相與嘆息而已。噫。

牛羊食草

  凡草木經牛啖之必茂。經羊啖之多枯。故諺曰。牛食如澆。羊食如燒。意以二物皆畜類而草食者也。何相反之如是。靜思牛土畜。土能養物也。故牛色蒼而龐厚。有春生之象焉。聞死而觳觫。亦好生之意也。羊金畜。金主殺伐。故羊色白而氣腥羶。有秋殺之象焉。見死而無懼。亦喜殺之性也。二物稟性既異。必其口中涎沫亦具是性。故草木之茂枯者。生殺之氣致然耳。贅此以俟 【明本作『伺』】 博物君子。

  家野禽

  凡家禽雞鴨之類不能飛。野禽即能飛者。家禽雌抱伏而雄不抱伏。得陰氣之多。故凝滯而不飛。野禽雌雄皆抱伏。故飛。

  食鹹加渴食酸止渴

  渴者。緣心火熾而腎水涸也。腎氣盛而心氣平。則不渴矣。食鹹則加渴者。鹹走腎而瀉腎。瀉腎則水愈涸。況鹹能補心。補心則火愈熾。故加渴也。食酸則止渴者。酸走肝而瀉肝。瀉肝則火不熾。況酸能益肺。益肺則水自生。故止渴也。

  利

  古人以誠意正心觀人。今觀人於利上明白者。可謂君子矣。予嘗見數友。利心一發。則雖父子兄弟。素厚朋友。即反心而不顧。嗚呼哀哉。末世何人心之不古耶。

  酒

  酴。酒母也。醴。一宿成也。醪。渾汁酒也。酎。三薰酒也。醨。薄酒也。醑。旨酒也。曰醝、曰醙。白酒也。曰釀、曰醞。造酒也。買之曰沽。當肆曰罏。釀之再亦曰醙。漉酒曰釃。酒之清曰醥。厚曰醹。相飲曰酌。相強曰浮。飲盡曰釂。使酒曰酗。甚亂曰醟。飲而面赤曰酡。病酒曰酲。主人進酒於客曰酬。客酌主人曰酢。獨酌而醉曰醮。出錢共飲曰醵。賜民共飲曰酺。不醉而怒曰奰。 【音婢。】

  拜

  拜之議多矣。諸書辯取不同。今揭其人所常行易曉者。以示吾子孫。平衡曰拜。謂磬折。頭與腰平如衡也。即今揖耳。下衡曰稽首。即今之躬身至地。頓首者。頭叩地也。稽顙者。頭至地也。太甲之拜手稽首者。揖而頭至地之久也。雅拜者。先下一膝。即今之拜也。周禮奇拜者。一拜也。褒 【音報】 拜者。再拜也。凶拜者。拜而後稽顙也。之拜者。古人兩膝齊屈。如今之道士之拜也。膜拜者。兩手合掌以受顙也。肅拜者。兩膝齊跪。手至地而頭不下也。如今之婦人叩頭者。今之婦人之拜。以為始於武后。不見出處。惟史記後周天元令命婦為男子拜。史官書之。表其異也。據此。則婦人古亦不伏地拜。非始於唐也。卷十八 義理類

 祭物

  古人祭奠。物薄而意誠。獨取其馨香時鮮之味以薦之焉。故《九歌》以謂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左傳》曰。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薀藻之菜而已。漢以來。則有斗酒隻雞之說矣。今之祭物眾矣。名亦工文。因紀於左。以見時之不同也。黍曰薌合。稷曰明粢。稻曰嘉蔬。粱曰薌箕。牛曰繭栗。羊曰柔毛。豕曰剛鬣。兔曰明視。豚曰腯肥。犬曰羹獻。雉曰疏趾。雞曰翰音。鵝曰舒雁。脯曰尹祭。鮮魚曰脡祭。藁魚曰商祭

回回教

  回回祖國。《世史正綱》以為大食。《一統志》以為默啜那國。據其教。崇奉禮拜寺。四夷惟天方國有其寺。或實天方也。入中國乃隋時。自南海達廣。其教有數種。吾儒亦有不如。富貴、貧賤、壽夭。一定也。惑於異端而信事鬼神矣。彼惟敬天事祖之外。一無所崇。富貴者亦不少焉。吾儒雖至親友之貧者。多莫尚義。他人不問矣。彼於同郡人貧。月有給養之數。他方來者。亦有助儀。吾儒守聖人之教。或在或亡。彼之薄葬把齋。不食自殺。終身無改焉。道、釋二教。又在吾道之下。不論也。嘗讀《菽園雜記》。言其教祖之詩曰。
僧言佛子在西空。道說蓬萊在海東。惟有孔門真實事。眼前無日不春風。其高又如此。

糖人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也。今以糖成男女之形。人得而食之。不幾於食人乎。

書契

  世凡交易契有合同。恐人心之不古也。如朝廷之有符信然。而有義存焉耳。《曲禮》曰。獻田地者。執右契。朱子曰。契有左右。左所以御右。然左契。受之義也。據此。則左為受物。右為獻物者之取矣。嗚呼。一事之微。古亦有輕重之義乎。

  財

  古云。天下之財。不在官則在民。自宋言之。歲有西北二邊之幣。郊廟即有羣臣之賜。宜其國乏而民窮也。今讀《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則宋之富盛。過今遠矣。今天下一統。賦稅尤繁。又無歲幣之事。何一邑之間。千金之家。不過一二。是皆無儲糧者也。及詢官府。又無贏餘之財。此則何也。愚竊論之。藩府太多。中官太積。而文職多貪。何以見之。韓王一枝。歲得一十六萬錢糧。平涼一府不能供也。司禮尚衣監一宦寺之死。銀貨動有數萬之進。朝廷所不進者又不可計。進士一旦居要地。遂過數十年之財主。迨至九卿。不可言也。雖然。文職尚有廉者。若夫今日。費出無度。聞之寒心。當國者宜思何以啟沃。

 樂奏天人樂器起止

  由冬而春。陽之所山生。陽生而後有天。故冬至祀天神。祀天神而用黃鍾九變之樂。蓋天為陽之尊。黃鍾九寸。九為陽之極。故黃鍾。子月之律也。人死。魂歸於土。四時祀人鬼。而用太簇八變之樂者。蓋人生於寅。太簇。寅月之律。又宮五之位屬土。始終於此奏之。則魂與音發動。故降也。又樂之降神者。蓋紫微垣在子。而角應之。太微垣在卯、酉。而宮徵應之。天市垣在辰。而羽應之。故奏數音之氣。發動於三垣。宜乎天神之降也。柷、(吾欠)。為樂之起止者。柷之形仰而敷。象東震發宣之義。震為雷。雷主聲。所以起樂也。吾?欠之形為虎。而伏虎為金獸。應秋也。虎亦主聲。今伏而無聲。若陽氣之收斂衰謝矣。其背之齟齬。氣不暢也。所以止樂也。金石為樂之始終者。八音之中。惟金石有自然之音。不假人為故。所以為樂之始終條理耳。

七七義

 
 世以死者七日。為受罪之時。遂作佛事以解禳。此固妄誕之論。然傳襲之來既久。遠邇相同。亦必有故。問其人不知也。常思以為虞祭有七之義。此亦未通。後讀《論衡·訂鬼篇》有曰。鬼者。甲乙之神。甲乙者。天之別氣。人病死。甲乙之鬼至矣。然而殺鬼之至者。又庚辛之神。何如驗之。以甲乙日病者。死期常在庚辛之日也。予以是思之。此則五行相剋之理。如木日鬼。金為之殺。金日鬼。非火為之殺乎。推之七七之說。亦是此理。以其相剋之期。故為之禳解。遂延增妄誕之說也。然亦未知王論何從生。予推之者何如。姑識之以俟明理君子。卷十九 辯證類

改元

  上古無年號。不過紀甲子而已。世以始於文帝後元年。不知後元由前有元年。故稱後也。如景帝則又有中元、後元。皆欲延年之意耳。至武帝建元年。方為有號之初。而劉氏據《封禪書》得鼎改元。辯以年號之起。實在元鼎。其前皆有司追補。以足武帝之始。又據元封改元。始有明詔為證。而夾漈鄭氏。亦以為是。予以既為元封改元。始有明詔。則當以元封為始。又何為年號之起。實在元鼎。然則元狩因得白麟而稱。元光因見長星而稱。又何不可乎。至於元封有詔。偶爾因是年巡邊封禪之後。大頒天下。故曰以十月為元封。不當據此即以為始。若以其前有司補稱。則末年復如文、景稱後元一、二年。又不可以補其名耶。但光武建武。共該三十三年。至三十一年之時。因封禪後。又加中元二字。猶景帝中元意也。今史即以為改元。明繫以中元另起。錯矣。觀范史於《祭祀志》內載。本年封禪後赦天下之詔曰。以天下三十二年為建武中元元年。尚冠建武於首可知也。大抵一帝止是一號。最為有理。但遇事遇瑞。遂屢易之。豈如本朝高出上古。

淡菜

  杭人食蚌肉。謂之食淡菜。予嘗思之。命名不通。如以淡為啖固通。而菜字義亦不通。又嘗見《昌黎集》載。孔戣為華州刺史。奏罷明州歲貢淡菜。亦是此淡字。竟不能通。後見廣人云。南海取珠者名曰蜑戶。蓋以蚌肉乃取珠人所常食者耳。賤之如菜也。其義始通。後讀《輟耕錄》。益知久有烏蜑戶。則孔奏之字亦訛書者。予若改為啖食之啖。則又為改金銀車者乎。

 紅葉詩

  紅葉題詩。凡有五焉。《本事詩》云。顧況在洛。乘間與三詩友遊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葉。題詩云。
一入深宮裏。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況明日亦題葉放於上流。詩云。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十餘日。客來苑中。又於水上得葉詩以示況。曰。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雲溪友議》云。明皇時。虢國寵盛。宮女咸怨。書落葉隨御溝水流出云。舊寵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題一片葉。將寄接流人。顧況聞而和之。即前四句。無後復出之事。又盧渥應舉。拾紅葉於御溝。置之巾笥。及宣宗省放宮人。而盧娶其一宮人。偶覩紅葉。吁嗟曰。當時偶題。不意郎君收藏。遂為奇事。詩云。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付紅葉。好去到人間。《北夢瑣言》云。進士李茵。嘗遊苑中。見御溝紅葉題詩。句 【明本無『句』字】 曰。與盧渥同。《玉溪編事》云。侯繼圖秋日登大慈寺樓。倚闌。忽木葉飄墜。上有詩曰。拭翠歛愁蛾。為鬱心中事。搦筆下庭除。書成相思字。此字不書名。此字不書紙。書向秋葉上。願逐秋風起。天下有情人。盡解相思死。《談藪》以為雖出多書。止則一事。傳記者自異耳。予逐書細考。意此必三事也。《雲溪友議》第一段。即《本事詩》之紀也。名既同矣。雖有舊寵、新恩二句。韻腳又是。焉知記者非忘之而自補之耶。若李茵者。即盧渥之事。此《北夢瑣言》之差記而事故略焉。不然。何其詩之同邪。侯繼圖詩既不同於二人。事亦大異。豈可因題葉而即以為一事目之也。況《雲溪友議》一書而紀二事。豈有差之理耶。但後之小說《流紅記》。又訛而為于祐之事。言多鄙妄。此則可笑。

僧寺觀

  漢明帝聞西天竺國有號為僧者。知往過未來之事。遣蔡愔等訪之。愔見摩騰。乃要歸漢。後聽陽城侯劉峻等出家。則中國漸有僧也。至於五胡石、苻之世。則又大漫矣。然摩騰初來。舍於鴻臚寺。寺蓋待納四夷賓客之館。故秦名典客者即是也。白馬馱經。並藏於是。後明帝於東都城門外另立精舍。以處摩騰與經。遂名曰白馬寺。此僧寺之所由始。若夫止以寺名。非可專於佛也。葉夢得《石林燕語》以白馬寺即漢鴻臚舊館。但改鴻臚為白馬耳。故後世浮屠之居曰寺。此非也。堂堂漢朝。更不能剏一佛寺。而即以待納四夷之館為之耶。又觀之名有三。一曰藏書所。漢東觀是也。一曰游觀處。謝玄暉賦屬玉觀是也。一曰高可望。黃帝內傳置元始真容於高觀上是也。今老氏居本高觀始。然亦非專於老也。至宋徽宗專尚老氏。宣和元年。因降手詔。盡改天下之寺曰宮。改院曰觀。改僧曰德士。改尼曰女德。又盡廢鐃鈸之類。納之官府。此又不可不知也。

箜篌

  箜篌。本師延為空國之侯所製。故名之也。後出桑間濮上。師涓為晉平公鼓焉。鄭、衞分其地而有之。因命淫樂為鄭、衞焉。故《釋名》曰。靡靡之樂。《樂府錄》亦曰。空侯乃鄭、衞之音。以其亡國之聲。故號空國之侯。訛而為箜篌是也。應劭以漢武令樂人侯暉 【一曰侯調】 所作。以祠太乙。杜佑因曰。因樂人之姓。非師延所作。非也。蓋春秋時已有之矣。其形似瑟而小。其絃有七。用木撥彈之。 【《唐制》、《通典》皆同。】 近楊狀元慎得其器於蜀。左史李芝山 【李知音。傳譜於蜀】 云。侯暉損瑟之二絃。加箏之九絃。為二十三絃。其音多擘。其聲多靡。又曰。至宋大晟樂。改為十四絃。引李知幾之詩為證。此必然也。嗚呼。其器久無。其音絕傳。今有之。惜未見耳。予又考古辭《公無渡河》。隋《昔昔鹽》。多彈此器。唐李憑最為妙手。故楊詩云。本是空侯樂。今為蜀國絃。新聲晉師發。舊譜李憑傳。

名諱壽堂

  生稱名。死稱諱。自古而然。故古今名公作亭堂等記。則曰公名某。作誌名神道碑。則曰公諱某。今人不察。於是凡遇人則請問曰尊諱。答人者曰諱某。又稱人之母曰壽堂。以謂崇敬。殊不知邱墓祭祀之處乃壽堂也。按陸士衡挽歌云。壽堂延魍魎。註曰。壽堂。祭祀處也。言既死於祭祀之處。獨相處魑魅耳。林逋有《壽堂詩》曰。湖外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觀此可知矣。今皆背義而言。可發一笑。

蒙茶

  世以山東蒙陰縣山所生石蘚。謂之蒙茶。士大夫珍貴。而味亦頗佳。殊不知形已非茶。不可煮飲。又乏香氣。而《茶經》之所不載。蒙頂茶。四川雅州。即古蒙山郡。 【因山故名。】 其《圖經》云。蒙頂有茶。受陽氣之全。故茶芳香。《方輿勝覽》、《一統志土產》。俱載蒙頂茶。《晁氏客話》亦言。雅州也。白樂天《琴茶行》云。李丞相德裕入蜀。得蒙餅。沃於湯餅之上。移時盡化。以驗其真。文彥博有《謝人惠蒙頂茶》詩云。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雲液勝醍醐。吳中復亦有詩云。我聞蒙頂之巔多秀嶺。惡草不生生荈茗。今少有者。蓋地既遠。而蒙山有五峯。最高曰上清。方產此茶。且常有瑞雲影相現。多虎豹龍蛇。人亦罕到故也。但《茶經》品之於次。若山東之蒙山。乃《論語》所謂東蒙主耳。

神燈

  《草木子》載。聖燈。俗曰神燈。 【此四字明本小字雙行】 天下山之大處。往往有之。故數峨眉、衡山、匡廬等處。謂山之精英之氣。發之為光怪耳。予意此固理也。故傳有聖燈巖之名。然時有神祠之地。每每人亦多見。何也。蓋兵死之人。牛馬之血。皆足為燐。豈有生也有來。而死也有為者。英靈之氣。又不可成光焰耶。但彼之聖燈為常。十之九也。此燈為變。十之一耳。



  《易》乾卦六爻。皆取龍為象。蓋陽物也。《埤雅》云。龍卵生。陽物也。具九九之數。《戴禮》、《說文》。皆以龍為鱗蟲之長。古今所言。不過如此。昨見《伊川語錄》謂。龍為陰物。出則濕氣蒸然成雲。又曰。龍只是獸。茅山華陽洞常有之。形狀殊可愛。然不囓人。五臺山者則傷人矣。嘗有人穿地得卵。寄於金山寺中。龍能湧水入寺取卵。又曰。龍以卵生。亦非神物。更一等龍。必須胎生。愚意龍為神物。變化不測。如《筆談》所紀彭蠡一事甚明。恐茅山所有。即古人之豢龍。非真龍也。乃其形相似者。若以為陰物。恐必不然。不知何據也。曰獸類。曰胎生。證之諸書不同。予意傳云。龍生九子為某為某。此亦獸之類歟。故《本草》收入獸部。至於胎生。則《本草》有龍胞龍胎之物。陶隱居自以親見。形體俱存。此又或有胎生者也。不然。大儒誤之耶。抑傳寫者誤之耶。錄俟博物君子。卷二十 辯證類

七丈佛

  《集異記》載。隋開皇中。并州釋子澄空。鑄鐵佛高七十尺。三鑄捨身而後成。轉世為李暠。造平等閣以覆鐵佛。以其異也。嘗聞予友孫惟謙光云。過真定。見銅佛有高七丈者。其寺名龍興。按真定即古并州龍興寺。《一統志》以為宋建。閣名大悲。予意寺閣之名。或後所易。志言宋建。亦恐訛也。但佛之銅鐵。何不同耶。豈澄空自是一佛。而鑄後復有所修耶。

黃楊難長

  諸木中。黃楊為難長。故諺有之曰。三年長一寸。雷驚縮一尺。蓋寓言也。《埤雅》云。黃楊木性堅難長。俗言歲長一寸。閏年倒長一寸。是但言俗說。亦不經見。然東坡詩云。園中草木應無數。只有黃楊厄閏年。豈閏年之說。自有所據耶。卷二十一 辯證類

僧稱公

  今之僧名。以上字為姓。下字為名。人稱之則以下字加公字。并言人徒惡其稱之尊也。殊不知其來遠矣。晉惠遠。唐人皆稱遠公。東坡《臥游錄》載。道一遇雪。從都下東還。眾人問在道所經。一公曰。云云。則知今日之所稱。不足笑也。

  錢譜

  《清波雜志》載。《錢譜》十卷。乃宋紹聖間李孝美所著。由唐人顧烜、張台。先有纂說而後修成者也。周、秦後。錢 【明本作『周秦之後之錢』】 之品樣。悉為具之。《文昌雜錄》又記史思明鑄順天錢之事。世無知者。《說郛》亦有《錢譜》一卷。言歷代錢名。但《說郛》乃元陶九成所輯。不知何以直至國朝永樂通寶。豈古人先知。抑後人補之耶。必有說也。予意好事者裒較諸家之譜。更考近世圜法沿革。增入十布契刀之類。萃之為一書。亦制度之美也。不亦善乎。

七十二候不同

  嘗解七十二候於天地類矣。其文載於《管子》、《淮南子》、《夏小正》、《汲冢書》、《呂氏春秋》、《經傳通解》。與今曆互各小有不同。或文殊而事同。或意殊而理一。或因引解他事而訛一二字。未若王冰注素問》。亦引呂令七十二候。與今世行《呂氏春秋》及曆迥有不同處。或古呂令果與今之不同耶。錄之以備博識參考。雷乃發聲下有芍藥榮。田鼠化為□下有牡丹華。王瓜生作赤箭生。苦菜秀作吳葵華。麥秋至作小暑至。半夏生下有木槿榮。蟄蟲坯戶下有景天華。卷二十二 辯證類

小說

  小說起宋仁宗。蓋時太平盛久。國家閑暇。日欲進一奇怪之事以娛之。故小說得勝頭迴之後。即云話說趙宋某年。閭閻淘真之本之起。亦曰。太祖太宗真宗帝。四帝仁宗有道君。國初瞿存齋過汴之詩。有陌頭盲女無愁恨。能撥琵琶說趙家。皆指宋也。若夫近時蘇刻幾十家小說者。乃文章家之一體。詩話、傳記之流也。又非如此之小說。

  西王母考

  西王母之事。由《汲冢周書》穆王乘八駿。西巡狩。宴瑤池而捧王母之觴。又《漢武外傳》亦以七夕會於甘泉。王母捧仙桃而降。因此二說。至今傳之。殊不知《汲冢周書》乃偽書也。因穆王巡狩忘反。故為此說。而武帝又好神仙封禪之事。是以彼此傅會如此。按《爾雅》。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賈誼《新書修政》語言堯西見王母訓。東及於渠叟。北中幽都。漢貳師將軍西伐宛。斬王母寡之頭。觀此。則王母乃西方昏荒之國。猶國名女真。人姓胡母。其實無此婦人也。不然。則堯之所見。貳師所伐。亦可謂之婦人乎。又嘗考之《山海經》。西王母梯几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又有三足鳥主給使。在崑崙墟。郭璞註《穆天子傳》曰。西王母如人。虎齒、蓬髮戴勝。善嘯。蓋荒裔之國。多與鳥獸遊處。而奇形怪狀。恐或有是。未聞有所謂仙桃瑤觴。美人侍女。綽約流盼之態也。涇州回山有王母宮。宋學士陶穀撰記。不為辨。而反欲躋之祀典。其與曹彬下江南之意異矣。然而文章鉅公。往往引用不置。蓋亦未之考也乎。

  禹碑釋文

  禹碑釋文。楊殿元靖陽生俱有刻矣。但十餘字不同。據《遊宦紀聞》云。癸酉二字難識。二公皆未釋之。似雖有人心之靈。萬里相符之妙。然則癸酉二字無耶。無則此碑今據《紀聞》。而明《紀聞》亦偽者耶。殊不知字特奇古。非秦漢以下碑文之可證。不過擬其形似者釋之耳。如較廬山紫霄峯刻法帖。禹書亦皆不類。是所謂古書不必同文意也。予因二字欠釋及。以此二字。楊曰非古文語。似矣。予意楊釋為久旅。尤非古文語。蓋忘家即久旅矣。不若依舊。則形象庶幾耳。故擬其相似者。更其十一字。亦庶幾文義之通也。書之於左。仍以二公所釋。各註於下。以俟博古君子。若夫辨非禹碑及翻刻來歷。自有尚書顧東橋、太守季彭山諸說在焉。

  承帝曰嗟。翼輔佐卿。水 【楊曰州】 降 【沈曰處。楊曰渚】 輿 【沈楊俱曰與】 發。 【沈楊俱曰登。】 鳥獸交 【沈楊俱曰之】 行。 【沈楊俱曰門。】 參身若 【沈曰魚。楊曰洪】 流。 【沈曰池。】 祈 【沈楊俱曰而】 明癸 【沈楊俱曰發】 酉。 【沈楊俱曰爾。】 興以 【楊曰久】 此 【楊曰旅】 忘家。宿岳麓庭。智營形折。心罔弗辰。 【楊曰長】 往求平定。華嶽泰衡。宗疏事褒。勞錫 【沈楊俱曰餘】 伸禋。贏塞昏徙。南瀆 【沈曰暴】 衍 【沈曰昌】 亨。 【沈曰言。】 衣制食備。萬國道 【沈楊俱曰其】 寧。竄 【沈曰鼠】 舞永 【沈曰燕】 奔。

女人纏足蟬鬢

  女人纏足。起於後唐後主宮人窅娘。蟬鬢始于魏帝宮女莫瓊樹。

舍利

  舍利子。每每聞人曰。某處殿某處塔有之。又曰。雖有之。欲去即去。乃神物也。予隣有比丘尼菴。天順中一尼坐化。焚時燒出此物。云如大虱。又云試以童男女髮。即可引綴於上。皆不知果否。今摭數說于左。《霏雪錄》以佛之遺骨通名舍利。《光明經》云。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難得者。《福田大論》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經卷是法身舍利。又云。有三種。白色骨舍利。黑色髮舍利。赤色肉舍利。菩薩羅漢皆有。佛舍利鎚擊不碎。弟子舍利鎚即碎也。《龍舒心經》又云。舍利子乃佛弟子名。以其母眼似舍利弗鳥之眼。故名之。或曰。舍利。鶖鳥之眼。故稱云。諸說似皆得其一支。《龍舒經》之言。或又因舍利之名故云。予意舍利不過是釋家修真煉攝心精氣所結成者。如石中之水晶。水中之膏液。仙家之聖胎爾。鎚擊不碎。孫權曾試之。欲去即去。恐非也。因未之見。故摭數說于右。卷二十三 辯證類

鍾馗

  鍾馗起於明皇之夢。唐逸史所載也。予嘗讀《北史》。有堯暄本名鍾葵。字辟邪。意葵字傳訛。而捉鬼事起於字也。昨見《宣和畫譜》釋道門云。六朝古碣得於墟墓間者。上有鍾馗字。似非開元時也。按此正合其時。葵字之訛。恐如薛仁貴碑。實名禮。而傳寫之謬。又如十八學士之類歟。存疑以俟博古。



  舟之名多矣。未聞有舟之神名。梁簡文《船神記》謂。名鴻耳。《北戶錄》又呼為孟公、孟姥。古有輯濯丞印。輯濯。舟官名。

卷二十四 辯證類

  牧牛圖

  世傳畫有牧牛圖。乃仙筆也。日見一牛食草欄外。而夜宿欄內。殊無指實。聞之者或疑或罔。亦無定見。不知此畫乃南唐後主所有。獻於宋太宗。太宗詢之羣臣。皆莫知也。獨僧贊寧曰。此海南珠脂和色畫之。則夜見。沃焦山石磨色畫之。則畫見。各一牛也。 【出《昨夢錄》。】 據此。畫必有矣。但沃焦山人不可到。而珠亦無脂。恐一時取辨應對云爾。惜當時太宗不再根求。昨讀邱至綱《俊林機要》。其言似皆戲術。要其至理。亦若近是。故聞人亦嘗試驗一二。彼云。牛圖之畫。乃用大蚌含胎結珠未就如淚者。立取和墨。欲日見者於日中畫。欲夜見者於月下畫。此說似有理焉。蓋蚌珠乃日精月華所成。今以未就之淚。布於日月之下。待其乾焉。則受此之精於墨矣。各以時見。或有之也。予亦惜珠淚難得未試耳。書此以待辯博。

飲器

  飲器。韋昭以為椑榼。晉灼以為虎子之屬。顏師古曰。匈奴以月氏王頭共飲血盟。是飲酒之器也。予意二字原出《張騫傳》。其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 【蓋胡人得帝王頭為鉢盂。吉祥。】 榼即今之匾榼。虎子。便溺之器。故顏說為是也。近時人又以貯酒之器謂之急須。亦止為一飲字訛之。殊不知古人以溺器為急須。乃應急而須待之者。反又不知其義。可笑。又枝梧。謂不能主也。 【屋之小柱者枝。屋之邪柱者梧。】 故項羽斬宋義。諸將莫能枝梧是也。今人以推調哄人曰支吾。乃音同而字義不同也。

稱相

  歷代宰相之稱不一。擇出書之。美惡亦可見也。袁盎目申屠嘉為愚相。公孫弘贊曰儒相。田千秋乘車入朝曰車丞相。張蒼重計籍曰計相。又贊曰名相。王商以貌稱真漢相。翟方進曰通明相。後漢杜林曰任職相。謝安曰風流宰相。武后呼杜景儉、憲宗稱李絳。皆曰真宰相。令狐綯為相。其子怙勢。人稱為白衣宰相。盧懷慎曰伴食宰相。陸贄號內相。閻立本為丹青宰相。姚崇為救時宰相。蘇味道為模稜宰相。李邦彥為浪子宰相。梁陶弘景曰山中宰相。蘇瓌、蘇頲贊曰再世賢相。關播曰盲宰相。楊再思曰癡宰相。宋李沆曰聖相。丁謂曰鶴相。杜衍曰清白宰相。陳升之曰荃相。蔡確曰三旨宰相。寇準為真相。李綱為中興首相。王欽若項有疣曰癭相。蔡京、童貫附之。時人目京曰公相。貫曰媼相。梁師成內侍擅寵為太尉。人目之曰隱相。宋慧林道人權寵侔宰相。孔顗嘆為黑衣宰相。魏野亦稱白衣宰相。

卷二十五 辯證類

  面帛糧罌看果紙錢始 【明本脫『始』字】

  人死以紙覆面。小說以為起於春秋吳王夫差臨終曰。吾無面目見子胥。為我以帛冒之。此說恐非。只是生人不忍見死者之意。今包筲謂之糧罌瓶者。因夷齊餓死後。人恐其魂饑而設五穀之囊。故《禮記》曰。重生道也。起於商。看果。乃五代周祖靈前雕香為之。形色與真無異。世宗發引之日。金銀錢以紙為之。印文黃曰泉臺上寶。白曰冥遊亞寶。果錢實起於此也。併記之。

押字

  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凡官府文移。人間私簡。俱前書名。後止押字。宋末士大夫方始不用花押代名於文。故范石湖有解其故於省職者。唐韋殷卿陟署名。自謂如五朵雲。時號郇公五雲體。《桯史》。晉盆杅有押字。則又非起於唐。而晉已有之。《石林燕語》說。王荊公押石字作圈。常不圓。《容齋五筆》載。熙寧中。柳應辰嘗押字盈丈。刻於浯溪等處。使人莫識何字。以怪取名。實應辰二字也已。又王魯齋栢有古貴人押字碑跋。其云。司馬文正之押。署名而小花。為不失製押之原。自唐末五季。諸人莫不飄蕩傾欹。亦因可以見當時之人物世變。據此。則押字必以名也。而變化機巧。則出於其人。大抵破真為草。取其便書。若柳之怪。王之歪。亦異也。國朝押字之製。雖未必名。而上下多用一畫。蓋取地平天成之意。凡釋褐入官者。皆以吏部畫字三日。以驗異時文移之真偽。故京都有賣花字者。隨人意欲。必有宛轉藏頓。苟知所本。則當以名。庶不乖古義云。

佛考

  人知佛法之入中國。始於漢明遣人迎迦葉摩騰、竺法蘭二僧。并帶來四十二章經也。《傳燈錄》載。釋迦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此固可疑為虛。然《周書紀異》亦云。昭王二十二年釋氏生。金履祥因之。修入《通鑑前編》。但似差歲月耳。及讀《列子》。有西極化人來。穆王事之於中天之臺。據此。正接昭王。禦寇又非喻言也。秦時沙門室利房等至。始皇異而囚之。夜有金人破戶以出。霍去病破匈奴。獲休屠王祭天金人。師古曰。今之佛像也。是知佛入中國。周、秦、前漢已有。彼時但以為異。後漢盛之而崇其道。至晉、唐又譯其語以為文。大起浮屠寺。羽翼其教矣。至於釋迦生日。以今四月八日。亦非也。蓋周正建子。今夏正當為二月八日矣

春畫淫具

  漢成帝畫紂踞妲己而坐。為長夜之樂於屏。春畫殆始於此也。後世以紂為春畫。誤矣。胡元娼夫詹俊子為淫亂之物。實淫具也。時稱紂作奇巧以樂婦人。奇巧。翫器也。蓋以紂為不道。以淫惡歸之耳。夫二事非人所為。錄出示人。欲知惡有所歸。否則皆謂紂為之也。此人所以不可為惡也。卷二十六 辯證類

守宮

  守宮即蝘蜓、蜥蜴。《爾雅》云。蠑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宮。註曰。轉相訓解。是知乃一種耳。亦如龍生九子類也。故《說文》云。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蜴。若守宮。因其義而名之。《博物志》曰。取蜥蜴以草脂和硃砂食之。待體赤。搗膏以點宮人之臂。則終身不滅。遇男合即滅。故曰守宮。觀此可知。如以其能食蝎。故名蝎虎。以其能祈雨。又名龍子之類。守宮之法。《墨客揮犀》以為東方朔進於武帝。此或然也。又曰。以其能守鑰。能知宮人有異志淫心者。則吐血汙衣。此則非也。卷二十七 辯證類

歷代尺數

  《禮記》以手布為尺。《淮南子》以十二粟為一寸。《說苑》以一粟為一分。其源之來也莫適從。《玉海》諸書。俱起自周尺為主。以較各代之數。豈非以制度至周而備耶。殊不思大禹聲律身度。所制十寸為尺。理之必然。況諸書又同。此國朝之所尚焉。若周制既短。書各異言。今則起自夏代。未備者考以補之。不同者遂註於下。然其文姑依其舊。比周幾何也。蓋長短之數。以夏較周。可以意會。否則。布筭少差。相去遠矣。

  夏十寸為尺。 【《通鑑》《外紀》十二寸為尺。蔡邕《獨斷》九寸為尺。】 商周八寸為尺。 【《外紀》、《獨斷》皆同。但鄭註猶以十寸為尺。而《通考》謂之未詳。姑依諸書。】 秦比周七寸四分。漢官尺比周一尺三分七毫。劉歆銅斛尺。後漢建武銅尺與周同。三國吳、蜀同周。魏比周一尺四分七毫。後魏前尺比周一尺二寸七釐。中尺比周一尺二寸一分一釐。後尺比周一尺二寸八分一釐。晉田父玉尺。 【《世說》。田父於野中得周時玉尺。】 與梁法尺。比周一尺七釐。後晉比周一尺六分二釐。宋齊尺比周一尺六分四釐。梁表尺比周一尺二分。陳尺同。後晉、東魏比周一尺五寸八毫。後周玉尺比周一尺一寸五分八釐。市尺與後魏後尺同。隋開皇官尺同上。 【後周市尺、開皇官尺。皆鐵尺也。】 萬寶常所造水尺。比周一尺一寸八分六釐。 【以前多銅為之。至此用木。】 唐尺與古玉尺同。 【貞觀中。武延秀為太常卿。以為奇翫。獻玉尺而失之。其跡猶存。所定得六之五耳。】 開元尺度以十寸為尺。尺二寸為大尺。五代世短。多相因襲。志亦無考也。惟周王朴所定尺。比周一尺二分有奇。及宋宋璟表尺。比周一尺六分有奇。胡瑗《樂書》黍尺。比周一尺七分。司馬光布帛尺。比周一尺三寸五分。 【已上宋之三尺。出二器圖義。諸書皆泛論。似當時未有一定之制。】 元尺傳聞至大。志無考焉。卷三十 詩文類

佛頂菊

  元人謝伯理居淞之泖湖。富而好禮。搆光淥亭。為宴樂之所。九日。會友於其間。有園丁以佛頂菊花方開。獻之筵間求詩。眾為賦之。時鐵笛道人楊廉夫在座。走筆云。蓮社淵明手自栽。頭顱終不惹塵埃。東籬若為摩挲看。西域親曾受記來。妙色盡從枝上發。慧香直奔腦門開。明年九月重陽節。再托摩耶聖母胎。座客顧仲瑛奉觴稱曰。先生之作。誠可謂虎穴得子矣。以今觀之。恐亦句句字字未必盡當。況格律亦自卑耶。

  韜光禪師

  韜光禪師。莫詳族里。唐穆宗時。結茅於杭州靈隱寺西峯。與鳥巢布衣為友。刺史白居易重其道。嘗具饌飯之。以詩邀云。白屋炊香飯。葷羶不入家。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黃葉。紅薑帶紫芽。命師來伴喫。齋罷一甌茶。師答云。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枕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飲水種金蓮。白雲乍可來青嶂。明月難教下碧天。城市不堪飛錫到。恐驚鶯囀畫樓前。其高致如此。至今菴以師名。永樂初。槎谿張輅遊菴一絕云。躡屩捫蘿上翠微。綠雲深處扣柴扉。老僧解誦香山句。驚落松花滿客衣。詩今猶在也。

 角妓坐化

  角妓鄒妙端。色藝絕人。名出教坊右。風流之士。咸修飾以求狎。晚年色衰。遂慕閒寂。及死。佯為坐化。有作詩以挽之者云。歌舞風流世所傳。老來圓寂竟端然。超昇已出平康巷。解脫還登般若船。具足神通由此日。廣修方便在當年。莫言柳翠燒衣事。功德難分孰後先。傳播一時。卷三十一 詩文類

 九僧詩

  宋時詩僧最多。如祕演、惟儼、參寥、善權輩。皆與歐、蘇、秦、黃、石曼卿友善。故名重一時。又有九僧者。同出一時。歐陽公嘗慕之。云集已亡。《溫公詩話》止載其名。考其詩。皆學賈島、周賀。故談釋子者。以九人為倡。《瀛奎律髓》中多載其詩。今皆擇詩一首并地以補其集。以見九僧之名也。《劍南希書送可倫赴廣西轉運凌使君見招》云。別語畏殘漏。心懸瘴海邊。回期無定日。去路極遙天。苦霧沉山郭。寒沙漲隰田。幾消尋使府。清語廢閑眠。《金華保暹早秋閑寄宇昭》云。窻虛花簟明。微覺早涼生。深院無人語。長松滴雨聲。詩來禪外得。愁入靜中平。遠念西林下。相思合慰情。《南越文兆宿西山精舍》云。西山乘宿興。靜稱寂寥心。一徑杉松老。三更雨雪深。草堂僧語息。雲閣磬聲沉。未遂長棲此。雙峯曉待尋。《天台行肇郊居吟》云。靜室簾孤捲。幽光墜露多。徑寒杉影轉。牕晚雪聲過。茗味沙泉合。鑪香竹靄和。遙懷起深夕。舊寺隔滄波。《貴城惟鳳弔長禪師》云。霜鐘侵漏急。相弔晚悲濃。海客傳遺偈。林僧寫病容。漱泉流落葉。定口集鳴蛩。回首雲門望。殘陽下遠峯。《淮南惠崇訪楊雲卿淮上別墅》云。地近得頻到。相攜向野亭。河分岡勢斷。春入燒痕青。望久人收釣。吟餘鶴振翎。不愁歸路晚。明月上前汀。《江南宇昭幽居即事》云。掃苔人跡外。漸老喜深藏。路僻閑行遠。春晴晝睡長。餘花留暮蝶。幽草戀殘陽。靜日空林下。孤禪念石霜。《峨眉懷古寺居寄簡長》云。雪苑東山寺。山深少往還。紅塵無夢想。白日自安閑。杖履苔痕上。香燈樹影間。何須更飛錫。歸隱沃洲山。《沃洲簡長送僧南歸》云。漸老念鄉國。先歸獨羨君。吳山全接漢。江樹半藏雲。振錫林煙斷。添瓶澗月分。重棲上方定。孤枕雪中聞。

賓月堂詩

  人生自是人間月。客亦天邊寄此身。彼此虛空無著處。誰歟是主復誰賓。此詩乃元人梁隆吉者。而同時許獻臣集中亦有之。此必二人友善一時。不如何人誤寫。後人因而誤刊也。如春水滿泗澤一首。乃顧長康詩。亦誤編入陶彭澤集中。亦此類耳。

  濟顛化緣疏

  佛首一尊。身光萬國。歷四朝之文物。滿三世之因緣。獨露半肩。光掩身中之月。全彰眾相。毫分額上之珠。一舉首。一低頭。只此便是彌陀佛。或揚眉。或謦欬。何處更參慈世尊。氣象清新。規模宏大。雪霜凌爍。風雨洗磨。屋勢壓頭。人難住足。神鬼近將於悲泣。幡華莫稱於莊嚴。雖憑後學維持。實賴眾人著力。欲更新好。寧免經營。郢斧般斤。日下指揮於風動。明珠大貝。目前立望於雲齊。豁開歡喜善門。便是菩提徑路。雕甍畫棟。山光搖翡翠之寒。風鐸雲窗。湖水倒琉璃之碧。民閭有慶。皇極無疆。右濟顛之疏。為大佛者也。濟顛乃聖僧。宋時累顯聖於吾杭湖山間。至今相傳之事甚眾。有傳記一本流於世。又有小石像於淨慈羅漢堂。此疏墨跡。見存西湖大佛寺。大佛即始皇纜舟之石是也。卷三十二 詩文類   卷三十三 詩文類  卷三十四 詩文類

元末僧

  嘗記元僧有詩云。百丈巖頭掛草鞋。流行坎止任安排。老僧腳底從來闊。未必骷髏就此埋。又一云。殘年節禮送紛紛。盡是豪門與富門。惟有老僧堦下雪。始終不見草鞋痕。予以當時忻笑隱、恩斷江、無無極、皆著名。斯時要如二詩落脫高遠。夫豈可到。惜忘其名也。繼而入我天朝。又若衍斯道 【即姚廣孝。】 成莫大功勳。濬天淵超然入道。闡仲猷、勤無逸、一如。初皆化夷臣服。其餘防季潭、祥止菴、洽南洲、復見心、仁一初、祿天然、道竺隱、噩夢堂輩。或以詩文名世。或以輔藩有功。十大高僧之說。豈虛語哉。不知亡國之時。何至僧人如此之多。或曰此輩原非僧流。入天 【乾隆本作「國」】 朝。畏法而髠之。雖然。今之時。亦少若人也。

  更無一箇是男兒

  君王城上竪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二十萬軍皆解甲。更無一箇是男兒。世傳此詩乃花蕊夫人蜀亡輦入後宮。宋祖問而作者。《傳記雜編》又載為前蜀王衍降唐時。興聖太子作詩曰。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牛繫鼓旗。二十萬軍皆拱手。更無一箇是男兒。既皆蜀亡之作。其辭又類。正史不載者也。當存疑以俟。

二僧詩累

  元末高僧。四明守仁字一初。錢塘德祥字止菴。皆有志事業者也。遭時不偶。遂髠首而肆力於詩云。故一初嘗云。或從事於文墨。非以廢道沽名。蓋有不得已也。止菴曰。詩豈吾事耶。資黼黻焉耳。觀此可知矣。入國朝。皆被詔至京。後官僧司。一初《題翡翠》云。見說炎州進翠衣。網羅一日徧東西。羽毛亦足為身累。那得秋林靜處棲。止菴有《夏日西園》詩。新築西園小草堂。熱時無處可乘涼。池塘六月由來淺。林木三年未得長。欲淨身心頻掃地。愛開窗戶不燒香。晚風只有溪南柳。又畏蟬聲鬧夕陽。皆為太祖見之。謂守仁曰。汝不欲仕我。謂我法網密耶。謂德祥曰。汝詩熱時無處乘涼。以我刑法太嚴耶。又謂六月由淺。三年未長。謂我立國規模小而不能興禮樂耶。頻掃地。不燒香。是言我恐人議而肆殺。卻不肯為善耶。皆罪之而不善終。

《閒居十咏》。因錄於稿。詩云。

  堦前紫蔓金絲草。籬壁紅垂錦帶花。梓澤平泉易銷歇。春留富貴與詩家。

  樹隔殘鐘遠欲無。野雲漠漠雨疏疏。飛蚊盡逐南風去。父子燈前共讀書。

  仰屋著書無筆力。閉門覓句費心機。不如花下冥冥坐。靜看蜻蜓蛺蝶飛。

  鶯花韋曲舊時遊。老去閒情已五休。卻笑東風無檢束。又隨飛絮過南樓。

  鳥爵喧啾未肯棲。狂風吹樹影離披。屋邊尚有斜陽在。更看山人一局棋。

  風挾濃雲起砲車。捎窗雨腳亂如麻。山中茅屋應安穩。不問溪聲送落花。

  新竹修修綠覆牆。讀書門戶亦陰涼。道人清福不肯受。卻入西山看夕陽。

  翠袖佳人倚暮寒。雙禽蹋破玉欄杆。空山月落春風換。直作羅浮夢裏看。

  茶甌紗帽慣迎賓。不是詩人即道人。細雨斜風君莫出。綠陰門外有紅塵。

  珠簾玉柵綺羅叢。猶有承平京洛風。飲罷歸來遊騎少。一庭明月夜方中。

禪月大師

  僧貫休俗姓姜氏。字德隱。號禪月大師。金華蘭谿人。生於唐末。以詩得名。初投詩於吳越王曰。貴逼身來不自由。龍驤鳳翥勢難收。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萊子衣裳宮錦窄。謝公篇詠綺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閣。豈羨當時萬戶侯。王語之曰。詩則美矣。若能改作四十州。當得相見。師喟然曰。州不可添。詩亦不可改。孤雲野鶴。何天之不可飛耶。遂杖錫去之。至富春申屠山大雄寺之南。誅茅棲息。後入蜀。以詩投王建曰。河北河南處處災。惟聞全蜀少塵埃。一瓶一鉢垂垂老。萬水萬山得得來。秦苑幽棲多勝景。巴歈陳貢愧非才。自慚林藪龍鍾者。亦得親登郭隗臺。建遇之甚厚。終於蜀也。有《西岳集》七卷。然亦善繪本教之像。唯羅漢最著。多作古怪之貌。不類世傳。篆書亦不合法也。近世止知不肯改詩之事。餘知者少也。卷三十五 詩文類

宋詩云。

攢眉入山林。已失山林性。玄造亦何為。使之仍遘病。熱中亦不舒。攻上風逾勁。

僅存氣半絲。養此一朝命。命豈復在吾。乘化共歸盡。方州羅夾巷。百齡寓幾姓。

大運既如斯。何須苦心競。但我逆旅中。百感易交橫。交橫復焉如。驩然且孤咏。

○山中有玄鹿。西行正騤騤。眾草吐芳滋。朝夕樂我飢。偃仰青石間。和鳴靈渚麋。

伊誰施網罟。生致來軒墀。赴蹈絕湯火。奮觸無完肌。亦知天地間。久安豈其宜。

○恐棲長林 【脫一字】 。庶可免禍機。禍機既弗脫。死生一任之。唯思石床前。

有薇與雲齊。即當謝羈絆。采采不知疲。窘束勢方固。安能遂吾私。○昨日非今日。

明朝異今朝。事變來如雲。斯須無根苗。紛糅不可遏。冰澀火復焦。人壽縱金石。

刮剝當亦銷。所以古達士。心冥萬物交。流月不受雲。迴飈任成濤。況當九春時。

一青發新苕。好鳥從東來。飛鳴羽翹翹。中偕律呂音。聽之比咸韶。盎然太和內。

塵慮息秋毫。吾身且并忘。誰復慕蟬貂。○洛陽有名園。奇葩洩春和。旖旎向人傾。

姱麗明綺羅。曾未浹日間。飄雲隨風沙。豈惟花獨然。撫躬良自嗟。昔年髮如漆。

轉盼已半皤。此身元無根。寧不隨歲化。東衢西巷間。逝者日苦多。唯有山上石。

亘古終不磨。況亦有時泐。尚何恤其他。我年踰半百。來日知幾何。誰家有美酒。

鼓缶共高歌。有酒不高歌。銅仙將見訶。○盈盈白面生。騎馬出重關。鐵衣何皦皦。

寶刀綴雙環。左右千貔貅。繡旗隨風翻。自云將家子。執節征百蠻。常從大將軍。

三箭定天山。飄搖意氣得。泰華欲成吞。庸豎震駭之。唶唶咸長嘆。鄙我章句生。

棄擲同糞丸。我固孱弱軀。久服章甫冠。世間紛擾徒。如何學神仙。為恐壽命促。

汲汲求長年。中開龍虎鼎。烹煆日月魂。迴復存一氣。去入無窮門。日瞻九霄上。

白鶴來翩翩。剛飈吹弗休。跬步不可前。迅景若流火。顛髮白被肩。鬼啼丹臺下。

令人心鼻酸。禹書或飯牛。海風嘗引船。嬴劉有遺轍。皎若明鏡然。吾身無百年。

先後終凋殘。幸有一寸心。萬世能長存。○華齡事觚翰。志可移南山。學染血色絲。

織成鳳與鸞。如何中歲論。厭讀仍厭觀。豈為血氣衰。惡此葩藻繁。至人抱太素。

直遡羲皇前。一塵不可涴。白玉為肺肝。方知始學謬。中夜發哀嘆。瞟瞟夸毗子。

反誚為迂頑。驅雲駕飛濤。欲使歸筆端。憐之不敢嗔。再拜相與言。床頭有《周易》。

時時宜細看。○誰家有高樓。朱戶凌雲開。綺帳結流蘇。眾色何蕤蕤。朝庭舞趙女。

夕讌歌吳姬。笳簫雜琴瑟。其音愴以悲。自謂永世樂。千秋長若斯。豈知旋踵間。

樓毀人亦隨。荒煙壓白草。寒螿向人啼。盛衰固不常。居安可忘危。感予夜不寐。

冥冥起遐思。鶉衣坐西軒。浩然千古懷。○我坐我不憚。我行我悽辛。我生七尺軀。

不樂復何因。成童即窮經。豈因墮白紛。為是動中懷。有淚沾衣襟。犬馬齒未衰。

但當日加勤。一息能契道。何須浪云云。年當四五十。所愧在無聞。於此苟不憂。

可復名為人。是非姑置之。取琴彈秋雲。琴中有至和。忘悲以懽忻。所傷至已乖。

何能鬯吾神。

戴詩云。

  結廬在窮巷。藝藿仍種葵。謂將究安宅。何意逢亂離。三年去復還。隣室無一遺。我屋雖僅存。藿悴葵亦衰。海田既遭變。井邑還日非。扶杖一行游。歷覽多所悲。本不居市廛。悔之將何追。○庭前兩奇樹。常有好容色。年年遇雪霜。誰謂寒當易。道喪涉千載。親友誼日薄。既貴乃忘賤。歲晏孰堪託。厭此里中居。行行至徐國。不見新相知。惟聞古時迹。古有延陵子。施恩死逾博。一朝協心許。寶劍非所惜。此事難再逢。吾行復何適。○辭家獨行邁。捐軀遠從戎。已謂勳可建。如何志無終。主將東南征。桓桓震羣雄。苟秉先登羽。即定一舉功。自非陳力徒。亦可備折衝。制勝兩楹內。設奇尊俎中。獸尚憚為犧。人豈昧藏弓。況復已多賢。何能奮薄躬。○東州有一士。與世亦殊倫。借問何所殊。守賤與安貧。好爵吾不貴。至寶吾不珍。聘幣照閭里。視之若浮雲。灌木荒繞舍。薜蘿深擁門。豈忘其靡麗。苟得非所欣。舉世少知者。我獨慕其人。時時往見之。聊用瑩心神。願言攜壺酌。長與爾為隣。○窮居寡人力。繞屋荒草莽。紛紛集鳥雀。寂寂絕輪鞅。病夫亦何為。呼兒具藤杖。時復林野中。披榛獨來往。田父荷鋤至。相與飲真賞。寧知雨露深。但說桑麻長。人生適意爾。何事蹈時網。○少小秉微尚。游心在六經。冉冉年歲遲。乃與塵事冥。入秋多佳日。何以陶我情。園蔬親可摘。新穀亦既升。命室釀美酒。一壺聊復傾。兒女戲我側。親戚還合并。此事已云樂。吾生豈無成。俯仰百年內。忽如流電 【以下明本缺一頁。乾隆本亦隨之而缺】卷三十六 詩文類   卷三十七 詩文類

布袋佛

  五代僧貫休畫彌勒佛。而宋坦坦居士贊曰。即此布袋。非此布袋。不屬聖凡。不立行解。几几騰騰。處處在在。拄杖挑來賜與君。天上人間更無外。岳珂七歲亦有贊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二贊較之。岳誠神童之言。而坦坦者就本宗之道而云也。至聞我 【據明本補】 太祖私遊一寺。亦見有題。其詩曰。大千世界活茫茫。收拾都將一袋藏。畢竟有收還有散。放寬些子也何妨。因盡誅僧。噫。此固借以喻當時之政之嚴。太露圭角。宜其受禍。苟以前之岳贊之意而微諷之。又何不可。

 般若菴

  太平府般若菴。太祖既渡江。微行於菴。欲借一宿。僧異而問其爵里姓名。乃題詩於壁曰。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後登極。聞詩已無有。旨鑰僧至京。將殺之。既曰。予詩何去之。僧曰。御製後。僅有吾故師四句在焉。問曰何詩。僧誦云。御筆題詩不敢留。留時常恐鬼神愁。故將法水輕輕洗。尚有毫光射斗牛。上笑釋之。卷三十八 詩文類   卷三十九 詩文類 卷四十 事物類 卷四十三 事物類婆羅琪樹

  俗以月中桂為娑羅樹。而歐陽咏之。亦曰。伊洛多奇木。娑羅舊得名。常於佛家見。宜在月宮生。《容齋隨筆》引證雖多。由未親見。徒使觀者尚疑。故自云。所謂七葉木。未詳也。殊不知七葉木即娑羅樹。歐陽《定力院七葉木》詩與梅聖俞《送韓文饒宰河南》詩曰。主簿堂前七葉樹。皆是此耳。蓋此木每枝生葉七片。花如栗花。《酉陽雜俎》云。花開如蓮。非也。今南都弘濟寺前有二株。大可二圍。永樂間。三保太監西洋帶回之種。予友王水部曾得孫枝帶回。今已把矣。唐李邕作《娑羅樹碑記》。有惡禽不集。凡草不庇。東瘁則青郊苦而歲不稔。西茂則白藏泰而秋有成。以今驗之。婆娑蔭蔚而下無草矣。惡鳥不集與瘁茂之事不知。亦必有據云然。又琪樹。道經往往稱仙境之木。而詩家亦用為仙樹。故孫綽《天台賦》有琪樹璀璨而垂珠。蔡隱邱亦曰。山上天將近。人間路漸遙。誰當雲裏見。知欲度仙橋。是以人間無者也。予觀《山海經》曰。崑崙之墟。北有珠樹、琪樹。而《六朝事迹》載。寶林寺法堂前。有琪樹。梅摯有詩曰。影借金田潤。香隨璧月流。遠疑元帝植。近想誌公遊。則知實有是樹矣。今乃稱奇頌異。以二樹非人間所有。豈非亦由多生植於仙佛之所。好事者因神之耶。

沈氏藥

  元末。嘉興桐鄉縣後朱村徐通判。素慕洞賓。朝夕供禮。一日疽發於背。勢垂死。猶扶起禮之如昔。偶見淨水盂下白紙一幅。視之。有詩云。紛紛墓土黃金屑。片片花飛白玉芝。君主一斤臣四兩。調和服下即平夷。意其仙方。然不知何物為黃金、白玉。乃召仙。以大黃、白芷為問。仙曰。然。服之果驗。後以之醫人。無不效。徐無子。方竟傳壻沈氏。至今沈以此治生。數百里來貨藥者無虛日。族大而分數十家。惟嫡枝居大椿樹下者藥乃驗。沈子嘗從吾友俞院判學。嘗聞其藥。今加川山甲、當歸鬚、金銀花矣。然大黃既多。以下為主。不問陰陽之毒而投之。恐亦有害者。然源源往醫。又獨於椿樹者驗。豈非天固與之歟。

胎語

  河南開封府。有丹客之婦。懷娠甚巨。動躍間似雙胎也。丹客語婦曰。若生二男。當名虎四兒。虎五兒。一日欲出。而天若雨狀。謂妻曰。晴履可耶。抑雨具去可耶。妻未答。則腹中朗應。無雨。丹客驚懼曰。汝何人。則曰。虎四兒也。言未竟。又聞聲曰。雖不落。也有幾點。丹客曰。汝又何人。則曰。虎五兒也。自後凡有言。無不驗。一日。謂丹客曰。汝所為竟鍊不成。必須爐如何置。火如何候。藥如何辦。又曰。如何如何乃毛也。如何如何小點化。如何如何大點化。待吾母為之可也。丹客遂如言行之。火然硫黃。偶客至門。室既不深廣。而客又不行。其婦與二兒俱曰。黃氣迫人。奈何奈何。至夜。薰蒸死。世今有小點化之術。謂其傳也。予則以為豈非天怒其泄。故欲滅其口耶。然亦不知何妖也。卷四十一 事物類卷四十二 事物類  


六和塔

  錢塘六和塔。在龍山江滸。建自宋開寶三年。高九級。五十餘丈。闊數十圍。蓋以鎮江潮也。後為方臘焚毀。紹興二十二年。僧智雲重造七層。高大雖減於前。亦兩浙之塔無出其右者。故李文清詩云。經行塔下幾春秋。每嘆無緣到上頭。今日登臨方覺險。不如歸去臥林丘。孫縉詩云。闌檻倚雲漢。身疑出上方。乾坤一指顧。吳越兩銷亡。白廷玉詩云。開殿生妙香。金碧森貝筵。應真儼若生。倒飛青金蓮。今皆不存矣。想至元復遭兵火。故今光磚巍然。四圍損敗。中木燋痕尚存。惟內可盤旋而上也。然在下望者。精神亦為之恍惚。塔內四壁俱鑿佛像。有石刻吳道子觀音佑聖之像。《金剛經》三十二分。乃北宋富弼、賈昌朝等各書一分。《四十二章經》乃南宋湯思退、虞允文等各書一章。宋名卿筆跡可半矣。亦奇物也。且聖帝不特筆妙。神靈處屢顯於達官。不能盡述。惜離城二十餘里。又在山巔。惟舟車過往。勢難觀覽。知其悉者亦寡矣。

獄具

  桎梏。 【木在手曰梏。手械也。所以告天。木在足曰桎。足械也。所以質地。黃帝所置。】 拳。 【音拱。刑統注。兩手同一械曰拲。】 鐐。【即帶連鐮刀也。連鏈于足。以限役囚之步。遼制。有鎖無鐐。金章宗始定鐐。連鐶重有三斤。】 檻車。 【載囚之車也。漢貫高檻車送長安是也。】 枷。 【較也。交木為之。始自後魏。唐、宋以來。方定三等斤數也。】 鎖。 【今鐵索也。今始制其丈尺。】 箠楚。 【杖曰箠。荊曰楚。】 縲絏。 【顏師古曰。縲。係也。絏。長繩也。又曰纍泄。亦同。】 剾刀。 【音歐。刑人之刀也。漢虞詡曰。寧伏剾刀。】 僭指腿夾。 【宋嶺南用之。即今之拶指夾棍。】 反接。 【漢樊噲受詔反接。謂反縛雙手於背。與古人之面縛同。面縛但縛手於頸後。止見其面耳。】 羅織。 【將囚倒懸石縋。以醋灌鼻。鐵圈束首。火甕鐵籠。逼迫服罪。此等之名。皆曰羅織。謂本罪之外。非理凌虐也。】

張成善走

  徐州有張成者。短小精悍。善疾走。日行五百里。若緩步。亦與人同。但造意遠行。則不可及。然既行。又不能自止。或著牆抱樹乃可耳。凡封奏羽報則使之。夜則於圓簏中縮足而睡。此亦或有理存焉。聞之宦遊者云。

六祖

  六祖姓盧。名慧能。新州人也。唐貞觀戊戌生。三歲聞誦《金剛經》。即能尋師。二十四歲傳五祖衣鉢。三十九祝髮。七十六而終。初至池州。受五祖道。再至廣州法性寺。繼至韶州曹溪寶林寺。末歸新州國恩寺。開元三年八月十三日沒。存日神通廣大。莫能悉述。死時廣、韶、新三州之官僚門徒。爭迎真身。眾莫決也。焚香禱曰。香指處。師所歸焉。因香指曹溪。遷龕并衣鉢建塔事之。白光衝天三日。五代劉鋹迎衣鉢至廣。夫人觸之。鉢墮地。修補不得。捨田數十頃贖罪。黃巢至曹溪。雲霧晝晦。軍人失道。致恭乞哀而去。肉身香燻如漆。以手磨鬚髮。如剃後二三日者。其衣一乃達摩所傳西域屈眴布緝綿花心織成者。其一唐玄宗所賜織成淡山水者。西天鉢一。非銅鐵木石。西天履一。非革非木。不知何物也。貝葉經十七葉。字處如刀削。至元丙子。為元兵刲脇折指。以驗真否。正德間。提學副使衞有道。以衣鉢等物惑世。焚之。嗚呼。生能降龍。死能伏亂。而反不能護保己身。救解衣鉢。豈非其數乎。

 藥香法

  玄參。 【半斤。去塵土。石器中水煮熟。控乾。薄切。微炒去煙。】 甘松。 【四兩。去土細剉。】 乳香。 【二錢。細研成末。後入。】 麝香。 【三錢。】 白檀。 【三錢。】 沉香。 【五錢。已上俱為末。煉蜜與香分均。為丸燒。】

  右法出自蜀後主。已載《香譜》。小有不同。予得之內府。簡而易。錄以遺好事者。


見龍

  世人見龍。或掛或鬬。或經過。或取水。則必風雨交至。雷電晦暝。甚之敗屋拔木。不過閃閃於雲煙中。見其盤旋之勢耳。欲覩全體不得也。嘗聞都指揮李一之云。正德間。桃渚所海口淤泥中。見一物如鰍鱔然。盤曲跳躍。奮震莫定。大不可計也。人皆視之。頃刻雲氣相接。風雨騰空而去。然後知其為龍。然於耳目角爪。亦未明白耳。吾友金茂之之父。成化末。客遊廣東新會縣。一日。早潮方平。一龍自空墜於沙場。漁人各以所擔之木。箠之至死。官民羣往觀之。其高可人。其長數十丈。頭足鱗角。宛然如畫。但腹惟多紅色。此可謂見之明也。

桃花

  桃花有四種。《埤雅》等書未載。常桃粉紅色。緋桃大紅。碧桃白色。每枝中時有一二朵。六瓣。白桃比碧桃花又小。亦白色。花止五瓣。蓋諸花五瓣。惟玉蕊花六瓣。

  香海棠

  世謂海棠無香。彭淵材五恨。此其一也。昨讀《墨客揮犀》。彭淵材聞李丹辭昌州議者。吐飯往詢棄之之故。李驚問之。彭曰。昌州海棠獨香。聞者傳笑。予嘗見《草木子》云。海棠惟昌州者香。故號昌為海棠香國。州治前有香霏閣。予意昌乃蜀郡。海棠稱最於蜀者。恐謂是也。然又見沈立《海棠記》。謂其香清酷。不言某地。似有可疑。及觀宋真宗御製《後苑雜花》十章。以海棠云。清香逐處飄。又云。遊蜂逐遠去。又王元之《題錢塘海棠》云。江東移植在錢塘。手植庭花滿縣香。此又不特在昌州者。乃知海棠之香。如菊花有落不落者。不可一槩論之也。

 換骨

  物多換骨。如人之齒、龍之骨、象之牙、鹿之角、蛇之皮、蝦、蟹之彀。皆終身一換。惟鹿則每歲一換。龍、象至六十年骨全而後換也。

蒙汗藥

  小說家嘗言。蒙汗藥人食之昏騰麻死。後復有藥解活。予則以為妄也。昨讀周草窗《癸辛雜志》云。回回國有藥名押不盧者。土人採之。每以少許磨酒飲人。則通身麻痹而死。至三日。少以別藥投之即活。御院中亦儲之。以備不虞。又《齊東野語》亦載。草鳥末同一草食之即死。三日後亦活也。又《桂海虞衡志》載。曼陀羅花。盜採花為末。置入飲食中。即皆醉也。據是。則蒙汗藥非妄。

二形人

  傳奇雜記。每載人有具男女二形者。奸詐之徒。往往欺人致訟。予聞其事。未見其人。庠友蘇民詞。取一妾。下半月女形。上半月則陰戶出陽勢矣。然後知果有也。昨讀《玉曆通誌》載。心房二宿。具男女二形。又知是亦造化之故之由也。

箕詩

  嚴州建德縣俞憲副夔。嘉靖戊子兵備四川。云川之筰都間。有曹將軍家。久舍一僊。自稱宋狀元何魁。或懸筆空書。或箕頭染翰。談詩論文。評書作畫。往往有出人處。雖三司亦與之唱酬。

如《和俞之不寐》詩云。

弛簾危俗慮。觸景動幽思。疏嬾真如夢。繁華易過時。

鶯隨喬木老。燕挽落花悲。惟有琴書趣。閑庭晝覺遲。

又如《和宿蒗蕖詩》云。

春逗疏簾醉午風。客懷吟思幾叢叢。化機自運無言外。生意都涵有象中。

日月東西成磨蟻。人生南北任飄蓬。折衝樽俎男兒事。何媿青山飲碧筒。

皆有佳聯。有一僉憲。自幼無父。欲求其父像於僊。僊曰。待予探去。明日。畫一像送其衙。家人識者無不曰。儼然也。又同時浙省平湖縣鄉中。亦有一僊。禱事有驗。鄉人遂為立祠。亦能作詩寫字。欲求其作者。不拘多少。置卷于廟。過日則墨遍還之也。自稱為洞賓。號天民。人欲其顯聖。則空中鶴鳴音樂。自遠而至。常見贈老年得子者詩云。

爭羨孤梅得遇春。暖風殘雪越精神。西湖昨夜多奇瑞。點破紅蕉露十分。

似亦可取。且二仙俱不道人禍福。是以能久而動人也。予意何者。烏有之意也。而魁實鬼之精也。其曰天民者。蓋亦妄誕自擬。無名公之意耳。其為靈鬼無疑。過一二十年。氣必散之。近又聞有北人符祝請神。至人家設素幔於中堂。神至。與人可以言答飲食如生人。眾皆見之。但不見其面耳。言語甚高。已往事無不知之。尤為可駭者。嗚呼。陽明旺盛之世。而有此等。亦不當也。

優鉢羅花

  嘗聞佛家有優鉢羅花。《本草》、《爾雅》諸所不載。意為幻言也。及見胡致堂云。奉佛者。每假樹木花草為佛之名。愚惑世道。故以仙人栢為羅漢松。三春柳為觀音柳。獨腳蓮名觀音蓮。薏苡子為菩提子。大林檎為顰婆果。金蓮花為優鉢羅花。然又聞北京禮部儀制司後堂。舊有千葉青蓮。花開時四月初八。至冬結如鬼蓮蓬。脫去其衣。中有金色佛一座。因名為此花。昨讀《岑嘉州集》。有《優鉢羅花歌》。則又知其實有此花。其歌之序云。交河小吏有獻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狀異于眾草。勢巃嵸如冠弁。凝然上聳。生不傍引。攢花中拆。駢葉外包。異香盈叢。秀色媚景。其歌云。白山南。赤山北。其間有花人不識。綠莖碧葉好顏色。葉六瓣。花九房。夜掩朝開多異香。何不生彼中國兮生西方。移根在庭。媚我公堂。恥與眾草之為伍。何亭亭而獨芳。何不為人之所賞兮。深山窮谷委嚴霜。吾竊悲陽關道路長。曾不得獻于君王。

 未見得喫茶

  種芝麻。必夫婦同下其種。收時倍多。否則結稀而不實也。故俗云。長老種芝麻。未見得者。以僧無婦耳。種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則不復生也。故女子受聘謂之喫茶。又聘以茶為禮者。見其從一之義。二稱皆諺。亦有義存焉耳。

白丸子

  青州人以范公井水浸半夏。成白丸子。人貴之。以其水異也。《本草》序例云。凡用藥。必須擇州土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效。如上黨人參。川蜀當歸。齊州半夏。華州細辛。則白丸子不獨水異。半夏亦別也。

 天竺觀音

  杭天竺觀音像。晉天福四年。僧道翊一夕見前澗有光。視之。得奇木。詢人不識也。因命匠者孔仁謙刻觀音大士像。今俗云沉香。非也。《墨談》以像為兀朮取置燕之玉河鄉。建寺名觀音以奉。志云匿井。恐《墨談》所考多真。如金陵志公泗州僧伽真身。亦為取置北京慶壽寺為聖容殿。可知矣。其廣大靈感之號。皆宋世所加。因其靈異。累朝所賜。士民樂施龍章、鳳輦、珠貝、金玉。設硃紅一小殿廚以貯。予幼時曾見大珠數顆。珊瑚樹大小二株。玻瓈瓶、盞各一。瑤冠一頂。聞舊尚有玉觀音、玉鐘諸異寶。乃成化間為奸人王臣取去。今併所見者亦無矣。然其香火之盛。至今不替。

食用製法

  磁石引針。蠏黃解漆。物相生制。有不期然而然者。予嘗讀之傳記。聞之長老。或自己經驗者。錄之于左。以俟欲為其事者之便也。

雞頭煮者以防風水浸之。經月不壞。生者一斗。用防風四兩換水浸之。可以度年。

鸊鵜之膏塗刀永不銹。杉木炭畫路。則螞蟻不敢過矣。

鹽酒蠏每一器十隻。用皂莢半挺置中。則經歲不壞。

好鹽中用皂莢于中。雖(?共?)籠盛之。無滷矣。

衣帛為漆所污。以麻油先漬洗透。令漆去盡。卻以少水溶開水膠洗麻油。頃刻可盡。蓋膠性與油相著。即如米泔。桐油亦然。油污衣服。用滑石末糝于上。隔紙用火熨斗。血則用蘿蔔嚼細。旋擦即去。絹紙畫上墨跡。用燈草漬水洗可去。山查子和水浮炭同盛。過時色不變而肉不壞。犀角、羚羊角先鎊為片。復以紙裹置人懷中。久之出碾。即為末也。乳香先置壁隙中半日。又取指甲三二片置鉢中擂之。不粘而易成末矣。碾兔絲子。撚紙條數枚置其間。則馴帖成粉。香附子先去皮毛。炒之焦熟而後投于水內。候浸透漉出暴日中。微燥。入搗臼。應手糜碎。艾葉軟柔不可著力。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則即時為末。衣服梅黴烏花處。用梅樹老葉同擦洗即落。銅器舊黑。用香餅末和醋塗過夜。明日水草一洗即新矣。好香油浸生鰣魚。雖盛暑中經月不變。又蒸過乾冬菜同肉炒亦然。不出氣煮酒腳塗靈璧石。其黑如漆。洗之不脫。缸裂縫。先用箍定。置于烈日中。仍用炭燒縫處極熱。卻用好瀝清末糝于縫處。令其融液入縫。待滿。更用火烘塗開。永不漏矣。近用鹽生補亦妙。橙橘藏綠豆中。不損。收臘月冰雪水。浸諸般青瓜果。可久。酸酒。每罈用鉛一二斤燒極熱投酒。則酸氣盡去。墨污衣。用杏仁、半夏、生白果、隨一味搗爛。揉少時水洗則去。垢膩者用莙薘灰或蘿蔔豆稭灰汁洗即去。喂鷄鴨以土硫黃研細拌食即肥。鷄下卵時。食內夾麻子喂之。則常下卵不抱矣。肥皂淹鐵索。過時可斷。荸薺淹銅。過夜即爛。用染坊淋退灰曬乾。埋藏黃瓜茄子。冬月可用。用好錫打罐子。裝揀好完橄欖入罐。重紙封蓋縫。可至夏也。木槿葉揉汁浸絲絡則不亂。清水揉梅葉洗蕉葛衣。經夏不脆。以艾葉投燕巢。不復來。貓不可過揚子金山。過不捕鼠矣。蛙鳴聒耳。以芝麻稭磨碎。順風撒去則禁。駝糞烟可殺蚊蟲壁虱。槐樹生蟲。擂鼓于下則盡落。青石不可以蘆束置上。築之必碎。蘆席蓋碑。經露必有痕。珠子不宜近鐵器栢木尸氣。故婦人帶以弔喪多爆碎。牛骨置池中。水不涸也。曬乾荸薺為末炒猪腸。不宜蓋鍋。熟時少烹白酒。脆美有味。

真如貓

  杭州城東真如寺。弘治間有僧曰景福。畜一貓。日久馴熟。每出誦經。則以鎖匙付之于貓。回時擊門。呼其貓。貓乃含匙出洞交主也。或他人擊門。無聲。或聲非其僧。永不應之。此亦可為 【乾隆本作『甚異』。據明本改】 異也。

魂不赴體

  予嘗觀奇怪之事。於諸家有全然非常理者。固可謂異。有深切於理者。亦以奇怪記之。豈非自惑於理歟。如薛用弱記裴孝廉生魂馳鬼馬類。世多有之。聊述一事。宛然如裴者。復說其理。以俟博學者正焉。予友會稽朱朝儀袍語予曰。父友三卿某。素公直。見重鄉曲。凡有不平者。咸取決焉。一夕。歸過溪瀨。瀨中步石子偶滑。遂爾傾跌。起即淋漓奔家。至則門已閉固。隙中見妻燈下紡績。擊門高叫其妻。曾莫之應。私意曰。吾豈死於溪耶。今為鬼耶。何幽顯之判如此耶。復思鬼可潛身從隙入以試之。隨到妻所。遂擲弄剪刀。拍妻之額。妻驚駭叫兒。口稱頭痛。滅燈以寢。某惶懼。知已為鬼矣。復出號泣。走懇當境土神。神曰。汝素忠直。可隨吾來。至溪。見形浮水面。神令閉目。推墮於溪。遂覺之。起視其地。已非渡所。屍流數里。而天亦昧爽矣。歸語其妻。脗合夜事。予謂陰精陽氣。聚而成形。陰血為魄。陽氣為魂。魂升魄降。散則死矣。當其未散之時。或驚死誤死。一旦魂離於魄。奔走四出。不知其為死也。何也。心震神馳。不復根究。雖同夢昧。豈如偃臥安靜。神清氣融。自可以反其形耶。抑或氣盛。知死而不能反此。卻佯狂依附。遂乃為祟。世傳有鬼者。又非是耶。然久則散去。故世聞有鬼處。後卻無之。至於善終者。無復言鬼。蓋生時病已磨滅精靈。死即魂散。若三卿者。一驚魂出。生氣全在。故乃如此。使不復屍。即所謂鬼矣。此自然之理。何必為異。土神率領之說。亦理所有。蓋此具在祀典。安有不當死而忠厚者。神不救哉。

三韭三白

  昔人請客柬。以具饌二十七味。客至。則惟煮韭、炒韭、薑醋韭耳。客曰。適云二十七味。何一菜乎。主曰。三韭非二十七耶。錢穆父嘗請東坡食皛飯。子瞻以為必精潔之物。至則飯一盂。蘿蔔一碟。白湯一盞。坡笑曰。此三白之為皛耶。相對鬨然。三韭三白。真可為對。

  鵲橋

  鵲橋之說。洪景盧辨之精且當矣。而《癸辛雜識》又載。楊纘繼侍姬田氏。與婢七夕見仙騎鶴之事。則又符於王喬者。然猶紙上陳言。未足為信。吾友王員外一槐尹湖之日。七夕停舟劉家溝。見隱隱二條。如旛非旛。如龍非龍。閃耀空中。當驛門數丈之上。或分為二。或續為一。往來不定。亦隱隱惟聞萬鵲噪雜之音。或時明聞一二聲。飯頃。雲氣紛郁。香靉滿空。飄小雨數點而散。意真有鵲橋之事也。此又不知何也。

三腳貓

  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嘉靖間。南京神樂觀道士袁素居。果有一枚。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循簷上壁如飛也。道士因善篆刻。士夫多與交。吾友俞亭川亦嘗親見之也。卷四十四 事物類

獄具

  桎梏。 【木在手曰梏。手械也。所以告天。木在足曰桎。足械也。所以質地。黃帝所置。】 拳。 【音拱。刑統注。兩手同一械曰拲。】 鐐。【即帶連鐮刀也。連鏈于足。以限役囚之步。遼制。有鎖無鐐。金章宗始定鐐。連鐶重有三斤。】 檻車。 【載囚之車也。漢貫高檻車送長安是也。】 枷。 【較也。交木為之。始自後魏。唐、宋以來。方定三等斤數也。】 鎖。 【今鐵索也。今始制其丈尺。】 箠楚。 【杖曰箠。荊曰楚。】 縲絏。 【顏師古曰。縲。係也。絏。長繩也。又曰纍泄。亦同。】 剾刀。 【音歐。刑人之刀也。漢虞詡曰。寧伏剾刀。】 僭指腿夾。 【宋嶺南用之。即今之拶指夾棍。】 反接。 【漢樊噲受詔反接。謂反縛雙手於背。與古人之面縛同。面縛但縛手於頸後。止見其面耳。】 羅織。 【將囚倒懸石縋。以醋灌鼻。鐵圈束首。火甕鐵籠。逼迫服罪。此等之名。皆曰羅織。謂本罪之外。非理凌虐也。】卷四十五 事物類  卷四十六 事物類羊溝雞宗

  《中華古今註》謂。羊喜觝觸垣墻。為溝以隔之。故曰羊溝。予以今人暗者為陰溝。則明者為陽溝矣。明白簡易。不知中華子何以云此也。或者古自如是耳。雲南土產地蕈。誌書本菌子也。而《方言》謂之雞宗。以其同雞烹食至美之故。予問之土人。云生處蟻聚叢之。蓋以味香甜也。予意當作蟻從。非雞宗明矣。

優鉢羅花

  嘗聞佛家有優鉢羅花。《本草》、《爾雅》諸所不載。意為幻言也。及見胡致堂云。奉佛者。每假樹木花草為佛之名。愚惑世道。故以仙人栢為羅漢松。三春柳為觀音柳。獨腳蓮名觀音蓮。薏苡子為菩提子。大林檎為顰婆果。金蓮花為優鉢羅花。然又聞北京禮部儀制司後堂。舊有千葉青蓮。花開時四月初八。至冬結如鬼蓮蓬。脫去其衣。中有金色佛一座。因名為此花。昨讀《岑嘉州集》。有《優鉢羅花歌》。則又知其實有此花。其歌之序云。交河小吏有獻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狀異于眾草。勢巃嵸如冠弁。凝然上聳。生不傍引。攢花中拆。駢葉外包。異香盈叢。秀色媚景。其歌云。白山南。赤山北。其間有花人不識。綠莖碧葉好顏色。葉六瓣。花九房。夜掩朝開多異香。何不生彼中國兮生西方。移根在庭。媚我公堂。恥與眾草之為伍。何亭亭而獨芳。何不為人之所賞兮。深山窮谷委嚴霜。吾竊悲陽關道路長。曾不得獻于君王。卷四十七 事物類

天竺觀音

  杭天竺觀音像。晉天福四年。僧道翊一夕見前澗有光。視之。得奇木。詢人不識也。因命匠者孔仁謙刻觀音大士像。今俗云沉香。非也。《墨談》以像為兀朮取置燕之玉河鄉。建寺名觀音以奉。志云匿井。恐《墨談》所考多真。如金陵志公泗州僧伽真身。亦為取置北京慶壽寺為聖容殿。可知矣。其廣大靈感之號。皆宋世所加。因其靈異。累朝所賜。士民樂施龍章、鳳輦、珠貝、金玉。設硃紅一小殿廚以貯。予幼時曾見大珠數顆。珊瑚樹大小二株。玻瓈瓶、盞各一。瑤冠一頂。聞舊尚有玉觀音、玉鐘諸異寶。乃成化間為奸人王臣取去。今併所見者亦無矣。然其香火之盛。至今不替。

食用製法

  磁石引針。蠏黃解漆。物相生制。有不期然而然者。予嘗讀之傳記。聞之長老。或自己經驗者。錄之于左。以俟欲為其事者之便也。雞頭煮者以防風水浸之。經月不壞。生者一斗。用防風四兩換水浸之。可以度年。鸊鵜之膏塗刀永不銹。杉木炭畫路。則螞蟻不敢過矣。鹽酒蠏每一器十隻。用皂莢半挺置中。則經歲不壞。好鹽中用皂莢于中。雖(?共?)籠盛之。無滷矣。衣帛為漆所污。以麻油先漬洗透。令漆去盡。卻以少水溶開水膠洗麻油。頃刻可盡。蓋膠性與油相著。即如米泔。桐油亦然。油污衣服。用滑石末糝于上。隔紙用火熨斗。血則用蘿蔔嚼細。旋擦即去。絹紙畫上墨跡。用燈草漬水洗可去。山查子和水浮炭同盛。過時色不變而肉不壞。犀角、羚羊角先鎊為片。復以紙裹置人懷中。久之出碾。即為末也。乳香先置壁隙中半日。又取指甲三二片置鉢中擂之。不粘而易成末矣。碾兔絲子。撚紙條數枚置其間。則馴帖成粉。香附子先去皮毛。炒之焦熟而後投于水內。候浸透漉出暴日中。微燥。入搗臼。應手糜碎。艾葉軟柔不可著力。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則即時為末。衣服梅黴烏花處。用梅樹老葉同擦洗即落。銅器舊黑。用香餅末和醋塗過夜。明日水草一洗即新矣。好香油浸生鰣魚。雖盛暑中經月不變。又蒸過乾冬菜同肉炒亦然。不出氣煮酒腳塗靈璧石。其黑如漆。洗之不脫。缸裂縫。先用箍定。置于烈日中。仍用炭燒縫處極熱。卻用好瀝清末糝于縫處。令其融液入縫。待滿。更用火烘塗開。永不漏矣。近用鹽生補亦妙。橙橘藏綠豆中。不損。收臘月冰雪水。浸諸般青瓜果。可久。酸酒。每罈用鉛一二斤燒極熱投酒。則酸氣盡去。墨污衣。用杏仁、半夏、生白果、隨一味搗爛。揉少時水洗則去。垢膩者用莙薘灰或蘿蔔豆稭灰汁洗即去。喂鷄鴨以土硫黃研細拌食即肥。鷄下卵時。食內夾麻子喂之。則常下卵不抱矣。肥皂淹鐵索。過時可斷。荸薺淹銅。過夜即爛。用染坊淋退灰曬乾。埋藏黃瓜茄子。冬月可用。用好錫打罐子。裝揀好完橄欖入罐。重紙封蓋縫。可至夏也。木槿葉揉汁浸絲絡則不亂。清水揉梅葉洗蕉葛衣。經夏不脆。以艾葉投燕巢。不復來。貓不可過揚子金山。過不捕鼠矣。蛙鳴聒耳。以芝麻稭磨碎。順風撒去則禁。駝糞烟可殺蚊蟲壁虱。槐樹生蟲。擂鼓于下則盡落。青石不可以蘆束置上。築之必碎。蘆席蓋碑。經露必有痕。珠子不宜近鐵器栢木尸氣。故婦人帶以弔喪多爆碎。牛骨置池中。水不涸也。曬乾荸薺為末炒猪腸。不宜蓋鍋。熟時少烹白酒。脆美有味。卷四十八 奇謔類

僧轉世

  托生之說亦妄矣。時或有之。不可決以為無也。但聖人之教。不語怪耳。《螢雪叢說》記前身之事多矣。事不可信。但余觀英傑之士。必多般若中來。不知何也。聊舉宋人言之。張方平乃瑯琊寺僧轉世。 【見《冷齋夜話》。】 東坡是真戒和尚所投。 【見《捫蝨新話》。】 王十朋乃族叔之師嚴伯威。 【見《梅溪文集》。】 史彌遠乃覺闍梨之復生。 【見《隆山雜誌》。】 馮京記己先為五臺僧。 【見《孫公談圃》。】 真西山是草菴和尚。 【見《癸辛雜誌外集》。】 至本朝尚書胡濚。乃天池僧之後身。 【見《墓誌》。】 皆事跡明白。或自言。或同時之人之言。諒不誣也。

佛光

  嘗聞釋氏云。出佛與舍利子之地。每有光焉。余未之信也。後見王嵐峯念守潯陽時。遊廬山有記。記云。至捨身崖。予方股慄膽落不敢前。一僧踴躍拜曰。佛光現矣。初視紅色。掩映雲端。漸成五彩。復圓如車輪。如是者三。余誦之。猶以為此山靈之氣。偶爾見於文殊乘獅化現之地。嘉靖甲午。余在金陵。遊大報恩寺。寺塔壯且麗。可謂極天下者。聞有舍利鎮塔下。是日同行者五人。老僧隨之。且曰。善人登之時。有金甲神人或五色光現。不淨者有損焉。眾聞之。且見其峻險。遂至二三層或四五層者。余則竟行至頂。意其言之妄也。不意出寺數十步。偶爾回觀。則塔上橫射光彩。真如佛圖所畫。遂指眾而見之。此又不知何說。卷四十九 奇謔類    卷五十 奇謔類

左道

  苻堅入寇時。會稽王道子以儀物鼓吹。奉以相國之號。求助於鍾山之神。 【見《堅傳》。】 故堅後見草木。狀皆人形也。天寶間。西番寇西安。詔不空三藏誦咒禳之。忽見金甲神人。不空云。此昆沙門第二子。往救西安矣。後西安奏捷。亦云西北有天王現形勝之。朝廷因敕諸道立像。 【見《說郛》。】 故今佛寺有天王堂。始此。嘉靖庚子。山西虜賊入寇。朝廷揚旛設醮。仗劍呪詛以禳之。後奏捷。適是日也。以予論之。左道之術。亦或有之。助正不助邪也。故三事有驗。而王昭遠之六丁不驗矣。

種牙

  嘉靖初。有鄧雲翁者。福建閩縣人。少遇異人。授以種牙之方。其法。欲治者。先令尋活鼠一枚。然後至其家。俾患者飽食。而吞丸藥七粒。復與沒藥入湯嗽口。片時。牙皆動軟可下矣。下時。洗淨而記其序焉。復洗牙齦。乃用生鼠去皮腸和藥搗爛成膏。依牙之序。逐枚蘸鼠以種原孔。三日不可食。亦不饑。由前丸藥之功也。凡延治者。通種過則至死如少壯之齒。有懼而只使醫其病者。則他日老而不種者皆落。而種者堅固也。往往士大夫多受其益。真仙方也。今聞死矣。子亦不能傳。卷五十一 奇謔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